..续本文上一页法师一再嘱托,并为我预定开华严纶贯的一课。她以为,这部书不祗是介绍华严大意,且其文字极符合她所提倡的园林思想,要我无论如何也要分出一点时间来,跟同学们结个法缘。因为我原就喜爱研读华严纶贯,有机会跟同学们研究一下也好,所以就这样答应下来了。
华严纶贯这部书,文字虽然精简,条理却很明析,全书计分十个章段,以次叙述华严之内容。看似段落分明,但却连贯一气,读起来令人有不忍中断之感。学园的同学们,大家都很喜欢这一门功课,从每次考试的成绩,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情趣来。祗是开学以后的第三个月,莲社的改建工程就正式开工了。我虽不要直接参加做工,但因佛像、法物的无处搬迁,所以工程必须分段进行,而每月四次的共修会,以及佛菩萨诞辰法会等,又要照常举办。有时候还要筹款购料,乃至主持建筑小组会报等等,时间实在不够分配。因此,每星期三下午的课,都是从百忙中赶去的多。虽然我在开学时,曾做了一个自我的约定,非万不得已,决不脱课。但结果,为情势所逼,实在分身乏术,还是缺了不少课。这是我最不情愿的事,也是我至今犹觉耿耿难安的事。去秋,华严专宗学院的创立,我的时间更加不够分配了。为了减轻内心的歉疚,所以从第三学年开始,我就决定向晓师请辞,承她同情我的苦衷,答允了我的要求。不过,整部纶贯才讲了一半,这样中途而废,对同学们,我实在感到万分的抱憾!现在园中要出毕业特刊,晓师来函征稿,并指定“依曾授课程内容,写一篇以光篇页,亦引领后学对研究之资参……。”这一来好了,我有了弥补前歉的机会,因而就纶贯的内容,分段略释其要义如下: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纶贯的内容,计分成十个章段,现在按次叙述。第一章段略叙华严大经之发现、传译,及其内容:释迦世尊灭度之后,六百年的当儿,有一位龙树菩萨,示迹西干。他读完世间所有书籍之后,有大龙菩萨介绍他到龙宫去看佛藏。他发现,华严经有三种本子。上本书多,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的偈、一四天下微尘数的品。中本次多,也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最少,祗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想,娑婆世界的人类,心智有限,上、中两本,皆无法读。于是他就诵记得下本而回。传到我们中国来的还不完全,祗有下本中的前分四万五千偈、三十九品经,不过序正流通三分俱全。清凉国师判释前五卷序分,中间五十五卷半经为正宗分,后面十九卷半经属流通分。
第二章段解释经题:所谓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大以当体得名,常遍为义。此经为自毗卢遮那如来法性海中流出,故其体在时间则竖穷三际,在空间则横遍十方,此之谓大。方者,则也。有轨、持之二义。轨是轨道,凡物莫不有其一定之轨道,使众生对其产生正解;持是任持,凡物皆能任持其个己之自性,以延续其生命,不因时地的变换而改易。广者,从用得名,有包、博之二义。包谓广容,博谓周普。言此经之摄化妙用,无量无边。此大方广三字所诠之含义,实乃指众生之心体也。佛者,觉也,照也。觉则悟大夜之重昏,照则朗万法之幽邃。此言证此心体之人也。华即是花,喻也,有感果与严身之二义;言感果,则万行圆成,如同桃李,先开花后结果也。言严身,则众德完备,如佛身相好,盛德庄严也。严以功用得名,资、庄为义。资者,助显因德之透发;庄者,美化真应之佛身。经者,摄也,持也。摄,则化无边之众生;持,则执无尽之性相。也可以说:大是遮那之体,方是遮那之相,广是遮那之用,佛是遮那本尊,华是普贤之大行,严是文殊之大智,经是阐明修因感果至理之常道。意谓凡人欲得成佛,必以文殊之大智,起普贤之大行,庄严毗卢遮那佛果上之体、相、用三大,故名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章段明七处九会演法之次第。这章是说明,这部八十卷的华严大经,是在七个地方,分九次集会而演说的。第一会约三世间,说如来依、正果报的庄严。经中所说无量阿修罗王、无量诸大龙王,乃至日天子等,此即有情世间主也。所说山神、林神、风神、河神乃至树神等,此即器世间主也。所说普贤、宝焰、妙光、大福光智生、大明德美音等诸大菩萨,即智正觉世间主也。三世间互相庄严,形成一幅至极微妙的清净佛世界。在阿兰惹法菩提场所说。第二会说十信法门,为超凡入圣之前方便。此会在普光明殿说。第三会说十住法门,由决定信,进住毗卢法性海中,以长养圣胎也。此会在忉利天说。第四会说十行法门,自住生解,依解起行。此会在夜摩天宫说。第五会说十回向法门,行深理彻,自利功圆,回向法界,兼以利他。此会在兜率陀天宫说。第六会说十地法门,亲证法性,位跻圣阶。此会在他化自在天宫说。第七会说十定、十通,乃至如来出现等十一品经。清凉谓,前六品明等觉因圆,后五品示妙觉果满之法门。此会重回普光明殿说。第八会说离世间品,是为因果圆融,果后利生之法门。此会仍在普光明殿说。第九会说去言依行圆彰法界法门,盖前所诠示诸法门海,至此则欲体而行之,以求实证故也。此会在逝多林园说。
第四章段标大经之行动格式,演四分五周之等阶:按华严大经之行动格式,先大后小,盖此经乃我教主释尊,初成正觉之称性直谈也。观其最先之发端经文,即将如来极果之依正庄严和盘托出,普愿众生,因欣慕而发心进趣,同登觉岸。如经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惹法菩提场中,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法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真有一口吞尽十方世界之气势。但为悯念众生,于此指示未能承当,遂乃暂置高论,放低水准,隐实施权,以渐接引。由是以十一卷经(自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为众生开发信门,是为举果劝乐生信分,属所信因果周;以四十一卷经开发解门,是为修因契果生解分,前段──自如来名号品至随好光明品──二十九品经,属差别因果周,后段──普贤行品及如来出现品之两品经──属平等因果周;以七卷经(计离世间品一品)开发行门,是为托法进修成行分,属成行因果周;二十一卷经(入法界品一品)开发证门,是为依人证入成德分,属证入因果周,是修因证果之等阶也。
第五章段释六相、十玄、四法界及二十重华藏世界:所谓六相就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一切诸法之事相,就凡夫所见,各各隔碍,互不相关;就圣者所见,体性交关,六相圆融,盖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此义出于华严经初地十大愿中第四愿之文,而为华严二祖至相尊者之所发明。一、总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鼻、舌诸根而成一体。二、别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等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违,具有各各同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有各各同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也。四、异相者:多德相望,各各异其形类也,如眼等诸根之形貌各异。此二相以诸根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五、成相者:多德正缘起而为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六、坏相者:多德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之各住自位而各自为用,此二相依同异之二札之因而辨总、别一相之果之平等、差别二门也。所谓十玄者: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一切诸法缘起而生,缘起实乃一切诸法之自性,故一切诸法于同一时处为一大缘起而存在也。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以一法缘起一切法,力用无限为广,一法守自分限,不坏本位为狭。缘起之法具此广、狭二义而不相妨碍,故曰自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依上广狭无碍义,一法之势分入于他一切法,他一切法之势分入于自一法,如此一多互入相容,曾不失一多本位,谓之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依上一多相容义,一法入于一切法时,一法即为彼一切法之一分子。既为彼一切法之一分子,一切法外别无一法之存在。同时彼一切法入于一法时,彼一切法即为一法之一分子。既已为一法之一分子,则一法之外,别无彼一切法之存在。如此,一虚一实,一法即于一切法,一切法即于一法,故曰相即也。上之相容门不废一多,明力用之彻,喻如二镜相照;此明彼此二体虚实和融而为一如,譬之水波相收,是不同也。五、秘密隐显俱成门:依上之义门,一法即于一切法,则一切法显而一法隐;一切法即于一法,则一法显,而一切法隐。此显、隐之二相,俱时成就,谓之秘密隐显俱成。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依上来第二门以下之义,无论如何微细之中,亦含容一切诸法,一齐显相,犹如琉璃瓶中盛多芥子。晋经云:“一毛孔中无量佛刹,庄严清净旷然安立。”于焉可知。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网者,帝释宫中之珠网中。网映现诸珠之影响,是为二重之各各影现。如此重重映现而无穷无尽,诸法之一一即入亦复如是。上之微细相容,惟一重之即入,未达重重无尽之境,故今借喻以明此义。此乃有名之因陀罗网喻也。八、托事显法生解门:既于上门知一切法缘起重重无尽,则知尘尘法法,皆为事事无碍法界,然亦得就一事一法,显彼无碍法界之法门也,故曰托事显法生解门。如示金师子之无碍,竖臂扬眉皆道,凡寄显表法之法门,皆摄于此。九、十世隔法异成门:上之八门但就横(空间)说,然于竖(时间)说亦如此,故有此门。十世者,过去、现在、未来,是为三世。三世各具三世,则成九世。九世互相摄入,而为一总世。总别合而成为十世也。异成者,别异之法俱时成就也。谓十世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故曰十世隔法异成也。十、主伴圆明具德门:横竖之万法,既成一大缘起,则法法皆交彻也。而举一法,他法伴之而连带缘生。亦即随举一法为主,则余法皆为伴,而赴于此一法,更以他法为主,则余法为伴亦然。如一佛说法为主,他之诸佛皆为伴矣…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