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法師一再囑托,並爲我預定開華嚴綸貫的一課。她以爲,這部書不祗是介紹華嚴大意,且其文字極符合她所提倡的園林思想,要我無論如何也要分出一點時間來,跟同學們結個法緣。因爲我原就喜愛研讀華嚴綸貫,有機會跟同學們研究一下也好,所以就這樣答應下來了。

  華嚴綸貫這部書,文字雖然精簡,條理卻很明析,全書計分十個章段,以次敘述華嚴之內容。看似段落分明,但卻連貫一氣,讀起來令人有不忍中斷之感。學園的同學們,大家都很喜歡這一門功課,從每次考試的成績,就可以看出他們的情趣來。祗是開學以後的第叁個月,蓮社的改建工程就正式開工了。我雖不要直接參加做工,但因佛像、法物的無處搬遷,所以工程必須分段進行,而每月四次的共修會,以及佛菩薩誕辰法會等,又要照常舉辦。有時候還要籌款購料,乃至主持建築小組會報等等,時間實在不夠分配。因此,每星期叁下午的課,都是從百忙中趕去的多。雖然我在開學時,曾做了一個自我的約定,非萬不得已,決不脫課。但結果,爲情勢所逼,實在分身乏術,還是缺了不少課。這是我最不情願的事,也是我至今猶覺耿耿難安的事。去秋,華嚴專宗學院的創立,我的時間更加不夠分配了。爲了減輕內心的歉疚,所以從第叁學年開始,我就決定向曉師請辭,承她同情我的苦衷,答允了我的要求。不過,整部綸貫才講了一半,這樣中途而廢,對同學們,我實在感到萬分的抱憾!現在園中要出畢業特刊,曉師來函征稿,並指定“依曾授課程內容,寫一篇以光篇頁,亦引領後學對研究之資參……。”這一來好了,我有了彌補前歉的機會,因而就綸貫的內容,分段略釋其要義如下: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綸貫的內容,計分成十個章段,現在按次敘述。第一章段略敘華嚴大經之發現、傳譯,及其內容:釋迦世尊滅度之後,六百年的當兒,有一位龍樹菩薩,示迹西幹。他讀完世間所有書籍之後,有大龍菩薩介紹他到龍宮去看佛藏。他發現,華嚴經有叁種本子。上本書多,有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偈、一四天下微塵數的品。中本次多,也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最少,祗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龍樹菩薩想,娑婆世界的人類,心智有限,上、中兩本,皆無法讀。于是他就誦記得下本而回。傳到我們中國來的還不完全,祗有下本中的前分四萬五千偈、叁十九品經,不過序正流通叁分俱全。清涼國師判釋前五卷序分,中間五十五卷半經爲正宗分,後面十九卷半經屬流通分。

  第二章段解釋經題:所謂大方廣佛華嚴經者,大以當體得名,常遍爲義。此經爲自毗盧遮那如來法性海中流出,故其體在時間則豎窮叁際,在空間則橫遍十方,此之謂大。方者,則也。有軌、持之二義。軌是軌道,凡物莫不有其一定之軌道,使衆生對其産生正解;持是任持,凡物皆能任持其個己之自性,以延續其生命,不因時地的變換而改易。廣者,從用得名,有包、博之二義。包謂廣容,博謂周普。言此經之攝化妙用,無量無邊。此大方廣叁字所诠之含義,實乃指衆生之心體也。佛者,覺也,照也。覺則悟大夜之重昏,照則朗萬法之幽邃。此言證此心體之人也。華即是花,喻也,有感果與嚴身之二義;言感果,則萬行圓成,如同桃李,先開花後結果也。言嚴身,則衆德完備,如佛身相好,盛德莊嚴也。嚴以功用得名,資、莊爲義。資者,助顯因德之透發;莊者,美化真應之佛身。經者,攝也,持也。攝,則化無邊之衆生;持,則執無盡之性相。也可以說:大是遮那之體,方是遮那之相,廣是遮那之用,佛是遮那本尊,華是普賢之大行,嚴是文殊之大智,經是闡明修因感果至理之常道。意謂凡人欲得成佛,必以文殊之大智,起普賢之大行,莊嚴毗盧遮那佛果上之體、相、用叁大,故名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叁章段明七處九會演法之次第。這章是說明,這部八十卷的華嚴大經,是在七個地方,分九次集會而演說的。第一會約叁世間,說如來依、正果報的莊嚴。經中所說無量阿修羅王、無量諸大龍王,乃至日天子等,此即有情世間主也。所說山神、林神、風神、河神乃至樹神等,此即器世間主也。所說普賢、寶焰、妙光、大福光智生、大明德美音等諸大菩薩,即智正覺世間主也。叁世間互相莊嚴,形成一幅至極微妙的清淨佛世界。在阿蘭惹法菩提場所說。第二會說十信法門,爲超凡入聖之前方便。此會在普光明殿說。第叁會說十住法門,由決定信,進住毗盧法性海中,以長養聖胎也。此會在忉利天說。第四會說十行法門,自住生解,依解起行。此會在夜摩天宮說。第五會說十回向法門,行深理徹,自利功圓,回向法界,兼以利他。此會在兜率陀天宮說。第六會說十地法門,親證法性,位跻聖階。此會在他化自在天宮說。第七會說十定、十通,乃至如來出現等十一品經。清涼謂,前六品明等覺因圓,後五品示妙覺果滿之法門。此會重回普光明殿說。第八會說離世間品,是爲因果圓融,果後利生之法門。此會仍在普光明殿說。第九會說去言依行圓彰法界法門,蓋前所诠示諸法門海,至此則欲體而行之,以求實證故也。此會在逝多林園說。

  第四章段標大經之行動格式,演四分五周之等階:按華嚴大經之行動格式,先大後小,蓋此經乃我教主釋尊,初成正覺之稱性直談也。觀其最先之發端經文,即將如來極果之依正莊嚴和盤托出,普願衆生,因欣慕而發心進趣,同登覺岸。如經雲:“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惹法菩提場中,于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叁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法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衆像,于諸境界無所分別。”真有一口吞盡十方世界之氣勢。但爲憫念衆生,于此指示未能承當,遂乃暫置高論,放低水准,隱實施權,以漸接引。由是以十一卷經(自世主妙嚴品至毗盧遮那品)爲衆生開發信門,是爲舉果勸樂生信分,屬所信因果周;以四十一卷經開發解門,是爲修因契果生解分,前段──自如來名號品至隨好光明品──二十九品經,屬差別因果周,後段──普賢行品及如來出現品之兩品經──屬平等因果周;以七卷經(計離世間品一品)開發行門,是爲托法進修成行分,屬成行因果周;二十一卷經(入法界品一品)開發證門,是爲依人證入成德分,屬證入因果周,是修因證果之等階也。

  第五章段釋六相、十玄、四法界及二十重華藏世界:所謂六相就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一切諸法之事相,就凡夫所見,各各隔礙,互不相關;就聖者所見,體性交關,六相圓融,蓋諸法即一真法界無盡緣起也。此義出于華嚴經初地十大願中第四願之文,而爲華嚴二祖至相尊者之所發明。一、總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鼻、舌諸根而成一體。二、別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體雖爲一,而眼等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爲一身與諸根相對之平等、差別二門也。叁、同相者:多德不乖違,具有各各同成一總之義,如眼等諸根,具有各各同成一身之義,而非他物也。四、異相者:多德相望,各各異其形類也,如眼等諸根之形貌各異。此二相以諸根相望而辨平等、差別之二義也。五、成相者:多德正緣起而爲一總也,如諸根緣起而成一身。六、壞相者:多德各住自法而不移動也,如諸根之各住自位而各自爲用,此二相依同異之二劄之因而辨總、別一相之果之平等、差別二門也。所謂十玄者: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一切諸法緣起而生,緣起實乃一切諸法之自性,故一切諸法于同一時處爲一大緣起而存在也。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以一法緣起一切法,力用無限爲廣,一法守自分限,不壞本位爲狹。緣起之法具此廣、狹二義而不相妨礙,故曰自在。叁、一多相容不同門:依上廣狹無礙義,一法之勢分入于他一切法,他一切法之勢分入于自一法,如此一多互入相容,曾不失一多本位,謂之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依上一多相容義,一法入于一切法時,一法即爲彼一切法之一分子。既爲彼一切法之一分子,一切法外別無一法之存在。同時彼一切法入于一法時,彼一切法即爲一法之一分子。既已爲一法之一分子,則一法之外,別無彼一切法之存在。如此,一虛一實,一法即于一切法,一切法即于一法,故曰相即也。上之相容門不廢一多,明力用之徹,喻如二鏡相照;此明彼此二體虛實和融而爲一如,譬之水波相收,是不同也。五、秘密隱顯俱成門:依上之義門,一法即于一切法,則一切法顯而一法隱;一切法即于一法,則一法顯,而一切法隱。此顯、隱之二相,俱時成就,謂之秘密隱顯俱成。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依上來第二門以下之義,無論如何微細之中,亦含容一切諸法,一齊顯相,猶如琉璃瓶中盛多芥子。晉經雲:“一毛孔中無量佛刹,莊嚴清淨曠然安立。”于焉可知。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因陀羅網者,帝釋宮中之珠網中。網映現諸珠之影響,是爲二重之各各影現。如此重重映現而無窮無盡,諸法之一一即入亦複如是。上之微細相容,惟一重之即入,未達重重無盡之境,故今借喻以明此義。此乃有名之因陀羅網喻也。八、托事顯法生解門:既于上門知一切法緣起重重無盡,則知塵塵法法,皆爲事事無礙法界,然亦得就一事一法,顯彼無礙法界之法門也,故曰托事顯法生解門。如示金師子之無礙,豎臂揚眉皆道,凡寄顯表法之法門,皆攝于此。九、十世隔法異成門:上之八門但就橫(空間)說,然于豎(時間)說亦如此,故有此門。十世者,過去、現在、未來,是爲叁世。叁世各具叁世,則成九世。九世互相攝入,而爲一總世。總別合而成爲十世也。異成者,別異之法俱時成就也。謂十世隔曆之法,同時具足顯現,故曰十世隔法異成也。十、主伴圓明具德門:橫豎之萬法,既成一大緣起,則法法皆交徹也。而舉一法,他法伴之而連帶緣生。亦即隨舉一法爲主,則余法皆爲伴,而赴于此一法,更以他法爲主,則余法爲伴亦然。如一佛說法爲主,他之諸佛皆爲伴矣…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