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的卓越之處。
本文的重點是放在經教與禅悟融合不二方面來著論的,依宗密大師的主張,循其十大理由,以證教禅應該是一致的。茲分述于後:
一、師有本末,憑本印末
宗密大師雲:“謂諸宗始祖,即是釋迦。經是佛語,禅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諸祖相承,根本是佛親付。菩薩造論,始末唯弘佛經。……今時弟子,彼此迷源。修禅者以經論爲別宗,講說者以禅門爲別法。聞談因果修證,便推屬經論之家,不知修證正是禅門之本事。聞說即心即佛,便推屬胸襟之禅,不知心佛相即,正是經論之本意。今若不以權實之經論,對配深淺禅宗,焉得以教照心,以心解教?”(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一)由此可知,經教與禅悟都出于佛陀。經教是佛所說的法,其目的在于啓人實證與體悟,而禅宗所述之句偈,只作爲標月之指的方便法門,旨在令衆生識達心源。因此,兩者實是相輔相成,互不相違。
二、禅有諸宗,互相違反
禅宗在當時有其叁個主要派別:
(一)息妄修心宗: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南侁(資州智侁[智诜]六○九-七○二)、北秀(玉泉神秀六○八-七○六)、保唐(無住七一四-七四四)、四阆、宣什,及稠那、天臺(佛窟惟則七四六-八叁○)等。其宗旨即謂衆生雖本具佛性,但被無始無明所覆而不能見佛,故應時時拂式煩惱,遠離愦鬧,住閑靜處,調息調身,心注一境,漸漸忘息真顯,才能見性。如北宗禅及天臺止觀等,即屬于此宗派。
(二)泯絕無寄宗:如石頭(希遷七○○-七九○)、牛頭(法融五九四-六五七)系統等是。其旨謂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而性自空寂。在平等法界中,佛及衆生,皆是假名,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故應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無住生心,始名解脫。
(叁)直顯心性宗:如洪州(百丈懷海七二○-八一四)宗及荷澤(神會六八二-七一叁)宗。其宗旨爲一切行爲、言語,皆是真性全體的表現,依真性而立。華嚴經所謂“普賢身相如虛空,依真而住非國土”,即是此義。但因對此真性之把握不同,可分爲洪州宗與荷澤宗。前者認爲,吾人能語言、能動作,是源于本來的佛性而發出。只要了透本具自然之佛性,任運自在,即可解脫,不必造作起心修道,徒增煩惱。而後者則認爲,妄念本寂,塵境本空,靈知不昧,而此空寂之知,即是汝之真性。心本自知,並不是藉緣而生,亦非依境而起。一切以無念爲宗,證得無念知見。如此能斷除罪業,進而增益悲智與功行。
宗密認爲,禅宗之叁宗,可與華嚴之叁教,相互印證,而會通爲一。列表配對如下:
一藏經論(叁教) 禅(叁宗)
1.密意依性說相教(將識破境教)-息妄修心宗
2.密意破相顯性教-泯絕無寄宗
3.顯示真心即性教-直顯心性宗
(一)密意依性說相教(將識破境教):宗密大師說:“衆生無始以來,法爾有八種識。于中第八藏識爲其根本,頓變根身器界種子,轉生七識,各能變現自分所緣。此八識外,都無實法。”(禅源諸诠集都序卷叁)接著,他指出此教與禅門息妄修心宗是相通的:“此教與禅門息妄修心宗而相扶會,以知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相,唯息妄修心也。息妄者,息我法之妄執;修心者,修唯識之真心,故同唯識之教。”(同上卷二)因此,此教可說是一種大乘法相教(唯識法相宗)的唯識哲學。
(二)密意破相顯性教:宗密大師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故空中無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十八界,無十二因緣,無四谛,無智,亦無得,無業,無報,無修,無證,生死、涅槃,平等如幻,但以不住一切,無執,無著,而爲道行。諸部般若千余卷經,及中百(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叁論、廣百論等,皆說此也。此教與禅門泯絕無寄宗全同。”(同上卷二)此教認爲,一切皆空,可說是一種中觀哲學思想,而與禅門泯絕無寄宗是的確相通的。
(叁)顯示真心即性教:此教主張一切衆生,皆有空寂真心。華嚴十回向品雲:“真如照明爲性。”華嚴出現品雲:“佛子,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此教可說是一乘顯性教,與禅宗的直顯心性宗是一致的。
叁、經如繩墨,楷定邪正
墨子曰:“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雖至士之爲將相者,皆有法;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百工爲方以矩,爲圓以規,直以繩,正以懸,平以水。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爲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故依以從事,猶逾己。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孫诒讓編著“墨子閑話”,法儀篇)宗密大師亦雲:“繩墨非巧,工巧者必以繩墨爲憑;經論非禅,傳禅者必以經論爲准。中下根者,但可依師,師自觀根,隨分指授;上根之輩,悟須圓通,未究佛言,何同佛見。”(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一)吾人行事要有標准(法儀),作爲衡量是非的准則。因此,判定禅的邪正標准在于經論,其意既深且明矣!
四、經有權實,順依了義
吾人對于經的權實,應依佛意。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一雲:“佛教萬代依憑,理須委示,師訓在即時度脫,意使玄通。玄通必在妄言,故言下不留其迹。迹于意地,理現于心源。即信、解、修、證,不爲而自然成就;經、律、疏、論,不習而自然冥通。”同理,禅家句偈,莫非布于把握佛意,以自證悟。如:“有問修道,即答以無修;有問成佛之路,即雲,本無凡夫。”可以會矣。
五、量有叁種,勘契須同
宗密大師雲:“西域諸賢聖所解法義,皆以叁量爲定:一、比量,二、現量,叁、佛言量。量者,如度量升鬥,量物知定也。比量者,以因由譬喻比度也。如遠見煙,必知有火,雖不見火,亦非虛妄。現量者,親自現見,不假推度,自然定也。佛言量者,以諸經爲定也。勘契須同者,若但憑佛語,不自比度證悟自心者,只信是泛,于己未益。若但取現量,自見爲定,不勘佛語,焉知邪正?外道六師親見所執之理,修之,亦得功用,自謂爲正,豈知是邪?若但比量,既無聖教及自所見,約何比度?比度何法?故須叁量勘同,方爲決定。禅定已多有現、比二量,今更以經論印之,則叁量備矣。”(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一)所謂現量,是一種直覺之知;比量是推理之知;佛言量是佛陀體悟之悟,以佛經論爲主。勘察佛教的法義,以此叁量爲准則。因此,由此叁量來看,不可勿視經論之重要性。
六、疑有多般,須具通決
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一雲:“凡修禅者須依經論,引取上界禅定,而于此界修習。修習成者,皆是彼禅,諸教具明,無出此者。如何離此,別說禅門?既不依經,即是邪道!”因此修禅的宗旨,不可違背經論之要意。
七、法義不同,善須辦識
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一雲:“凡欲明解諸法性相,先須辨得法義。依法解義,義即分明;以義诠法,法即顯著。如金隨工匠等緣,作镮、钏、鋺、盞,種種器物,金性必不變爲銅鐵。金即是法,不變隨緣是義,……以喻一藏經論義理,只是說心。心即是法,一切是義。故經雲:“無量義者從一法生”。此心隨迷悟緣,成垢、淨、凡、聖、煩惱、菩提、有漏、無漏等,亦只說此心垢淨等時,元來不變,常自寂滅,真實如如等。……今時禅者多不識義,故但呼心爲禅。講者多不識法,故但約名說義,隨名生執,難可會通。”在佛學中,法與義是一體的兩面,如起信論以心真如(法)是體,心生滅(義)是相用,良以“心就是法,一切就是義”,兩者是相輔相成,一而二,二而一的。而“教”與“禅”兩者,都是闡述“法”與“義”的問題,自不可偏袒于某一方。
八、心通性相,名同義別
宗密大師認爲,“心”之一字,具有四義:(一)肉團心:梵語纥利陀耶,如吾人身中之五髒心;(二)緣慮心:指八識而言,俱能緣慮自分境界;(叁)集起心:只指第八藏識而言,梵語質多耶,此雲集起──積集種子,生起現行;(四)真實心:梵語幹栗陀耶,此雲堅實心,就是真心或真如。前叁者是屬于相,其中第叁者爲一種離垢清淨,而不是純然的自性清淨,後一者(真實心)是性,也是一種自性清淨。因此,前叁者是由于汙塵染心而起的;如一旦破迷顯悟,轉識成智,則自性照如鏡,虛靈不昧。
九、悟修頓漸,言似違反
六祖慧能大師雲:“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宗密大師亦雲:“法無頓漸,頓漸在機者。誠者此理,固不在言,本只論機。”(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一)因此,頓漸兩者,並不矛盾,而只是視機(人的根機不同)而定。
十、師授方便,須識藥病
諺語雲:“藥無優劣,對症者良。”亦可曰:“法無頓漸,對機者良。”根器上者,頓門接引之;根器下者,漸門接引之。這是師資傳授的一種權宜之計。真正的禅,應該是頓漸互爲發明。
總之,佛性是諸佛萬德之源,亦爲禅門之源。華嚴大經一再明示:“菩薩于大方廣佛一真法界,敷演萬行因華,以嚴本性,令成一乘佛果。”宗密大師,他剀切地指示我們:“禅,佛心也;教,佛口也。豈有心、口自相矛盾者乎?”(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一)因爲佛法是特重解行相應的,所以教禅合一的主張,是不容置疑的。
華嚴綸貫略釋
複庵和尚的華嚴綸貫,是所有華嚴注述中,我最喜歡閱讀的一本書。因爲它祗用去八千多字,卻將一部浩如煙海般的華嚴經的大意,鈎玄提要地給介紹出來了。讀經的人們,祗要循著他的正確標示,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全經的脈絡和旨趣。因此,我以爲凡是想一探毗盧性海的佛子們,這部書,不可不讀。
我在蓮華學佛園濫廁教席,第一屆爲同學們,講完了華嚴經綱要之後,因爲蓮社已經決定改建,原想辭謝學園的教務。怎奈曉雲…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