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华严大疏二十卷、随疏演义钞四十卷。纠正慧苑之偏失,重振华严之宗风。助般若三藏译四十华严,并为之作别行疏四十卷。另有华严悬谈、法界玄镜、华严略策、华严纲要、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五蕴观、三圣圆融观门等。证师身历九朝而为七帝门师,时人尊为华严菩萨。住世一○二载。他的传人是圭峰山草堂寺宗密大师(七八○-八四一)。果州西充人,少通儒学。出尘后,先从荷泽学禅,后潜心圆觉经,深达义蕴,著大小钞,以疏其义。读清凉疏钞,精勤吟味,大有所悟,乃宗崇华严,并于澄师执弟子礼。著有华严心要注、新华严经合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华严原人论及禅源诸诠集都序等十数部。倡禅教合一说。人尊之为华严五祖。值会昌之乱,佛教因而衰微,华严宗脉亦不绝如缕。

  三、华严宗的教判

  华严宗以五教十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五教是依佛经所诠法义的浅深,把佛一代所说教相,分为五类,如华严一乘教义章说:“就法分教,教有五类。”又华严经探玄记说:“以义分教,教类有五。此约义分,非约时事。”五教的分类是: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内分相始教和空始教),三、大乘终教,四、大乘顿教,五、一乘圆教。

  十宗是依佛所说的义理,区别它所据以立论之所宗崇,分为十种,如五教章及探玄记说:“以理开宗,宗乃有十。”这是由于五教(经论)所诠的义理,因众生的机类不同,从而各自所尊,所崇各异,所以开作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想想俱绝宗,十、圆明具德宗。兹将五教、十宗摄义,略释如下:

  五教

  一、小乘教 也叫作愚法二乘教。这是对那不堪接受大乘教的小乘根机的众生,所说的教法。它所依的经,以四阿含及提胃经为主,律依十诵、四分及僧祇为主,论以婆沙、俱舍、发智、成实为主。所谓愚法,就是此教只明人空,不明法空。纵然有时少谈法空,但也不甚明显。又此教祗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达大乘法理的广大境界。拣非菩萨乘,而命名为小乘。

  二、大乘始教 大乘始教,是对从小乘始入大乘,而根机尚未纯熟的众生所说的教法。也可以说,这是大乘的初门。对后面的终教,而叫它做始教。于中又有空始教和相始教的分别。空始教依般若等经,中、百、十二门等论,为所依经论。此教以破相遣执为宗旨,但明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故名空始教。相始教以解深密等经,瑜伽、唯识等论,为所依经论。主张众生根性,有五种不同。其中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的两种根性,不能转入大乘而成佛。说人法二空,真如凝然不变。广谈法相,少及法性;纵说法性,也摄在法相之列。又此教但在生灭事相上,说阿赖耶缘起,所以叫它为相始教。

  三、大乘终教 终教乃大乘的终极之教,亦名实教。又因此教主张,二乘根性及一切有情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终教。此教以楞伽、楞严、密严、胜鬘等经;起信、宝性等论,为所依经论。说真如具生灭、不生灭二义,随缘而生万法,森罗万象。体即是真如,理事圆融,性相不隔。多谈法性,少及法相,纵说法相,亦会归性。所说皆尽诸法实理,故名实教。

  四、大乘顿教 顿者,此教修证,皆一时顿成,不落渐次。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顿修顿悟的教门。离言说,离心缘,一时顿解,一念顿成。所谓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故谓之为顿。此教不说法相,祗办法性。无八识、二无我之差别;亦无五法、三自性的葛藤。不立断证阶位,随时就路还家。维摩经等所说,可谓此教教义。此不同于渐次修成的始、终二教,亦有异于圆明具德的一乘圆教。清凉国师以为,它颇近于禅宗,故本宗特别立之为一教。

  五、一乘圆教 这是一个圆融无碍,圆修、圆证的教门。此教依华严宗义,说性海圆融,相即相入。缘起无尽法界,彼此互不违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十信满心,即摄五位而成正觉。所以独享一乘圆教之名。

  十宗

  一、我法俱有宗 已入佛法的人天乘认为,我、法俱有实体。小乘中的犊子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法上部、贤胄部等派属之。彼立三聚法,谓有为、无为聚,及胜义我。然此一部,诸派共斥,呼为附佛法之外道。所以把它叫作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 小乘佛教中说一切有部、雪山部、多闻部等部派,属于这一宗。此宗说诸法,五种所摄──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主张万法的存在是实有的,主观的我是没有的,故名法有我无宗。

  三、法无去来宗 诸法过去及未来的体、用,都不存在,惟有现在的有为诸法及诸无为法,是实有的。此乃大众部的主张。他如鸡胤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饮光部及根本化地部等部派,也同具此思想。

  四、现通假实宗 此乃说假部所立之宗旨。此部认为,过、未之法,总无实体;而在现在有为法中,在五蕴者为实。因为它直接以一切物质为色,以一切领纳心为受,乃至以一切心王为识,所以是实。在十二处、十八界者为假。因为六根、六尘,是相对的假法,并不直接举示诸法。相对而非绝对,所以是假。十八界也是一样。故名现通假实宗。成实论及其他经部别,亦持此说。

  五、俗妄真实宗 此为说出世部及其末计等所持之主张。他们认为,世俗法是虚妄的,出世法才是真实的,因为世俗法由颠倒生,而生世法非由颠倒生。换言之,世谛是妄,真谛是真,故云俗妄真实宗。

  六、诸法但名宗 此乃小乘部派中一说部等所立之宗旨。他们认为,一切诸法,唯有假名,都无实体。因为有世间法,必有出世间法,相对法故。世间既然是虚妄,出世间亦无实体,相对法故。相对之法,自无实体,故名诸法但名宗。

  以上六宗,全属小乘教。

  七、一切皆空宗 此为五教中的始教(空始教)。在无相大乘思想中,不论有漏或者无漏,当体均都是空无自性。般若经及三论,为此宗立论的依据。一切诸法,生即无生,从缘起故,悉皆真空。故名一切皆空宗。

  八、真德不空宗 此为五教中的终教。此教主张,一切诸法,唯是真如。真如具足无量性功德。真、妄、染、净,一切诸法,莫不皆由真如缘起,故名真德不空宗。又以真如之理,万有之事,无碍镕融,澄观又称它为空有无碍宗。

  九、相想俱绝宗 此乃五教中的大乘顿教。相是指所缘的境相,相是能缘的心想。此教主张,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泯所缘的境相,绝能缘的心想,直显法性,故名相想俱绝宗。

  十、圆明具德宗 此乃五教中的圆教。此教主张,性海圆明,备具众德,无尽缘起,一多相即,主伴具足,事事无碍,故名圆明具德宗。澄观则称之圆融具德宗。

  四、结语

  五教与十宗,俱从华严教海所诠法义开出。其相互关系,前六宗含愚法小乘教;后四宗,则一切皆空宗属大乘始教,真德不空宗属大乘终教,相想俱绝宗属大乘顿教,圆明具德宗属大乘圆教。就十宗之创设而言,杜顺初祖,五教止观中,第一门虽有法有我无门之小乘教,但未配宗。至三祖贤首国师,方开五教为十宗,故十宗乃贤首所首创。尤其十宗中之八、九、十三宗,实为华严特有的判法,不可不知。

  华严思想教判之殊胜价值

  一、前言

  佛教教主释迦世尊入灭之后,所遗圣教,原本一相一味。后经数百年的衍化,由上座、大众两部,发展成本末二十部。此为历史所谓的部派佛教时期。至四、五百年期间,有无著、世亲兄弟出,依深密经等思想,开展出有部大乘佛教。六、七百顷,有马鸣、龙树菩萨应世,据般若经等思想,发展出中观学派,称为无相大乘佛教。有部大乘佛教,经戒贤传我玄奘大师,创中国大乘法相唯识宗;无相大乘,经我吉藏大师,开创成为中国的三论宗。中国佛教除上述空、有两宗外,更有杜顺大师等,依大方广佛华严经,创立之华严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三时五教,主伴圆融,理事无碍。成为修学佛法者,最极肯要的指导原则。以其统含性、相、空、有,权实大小之教义也。兹将华严思想教判之殊胜价值,简介如下。

  二、华严思想的殊胜价值

  佛陀自内证的境界,是远超过我们思虑的范畴,言说亦不能及。这叫做“性海果分不可说”。可是佛陀慈悲,应机施教,在无相法中,炳现万象;于无言说境中,圆音顿演。所以当初佛在菩提场内,正觉始成之际,为普贤第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开示了一乘圆顿的根本*轮。这叫做“缘起因分可说”。在缘起因分可说的情形之下,复更生出各种义门,演成无量的教法。对于上根利智的顿机者流,说出圆融无碍、一乘不共的法门。这叫做“别教一乘”。而对于中、下二种根机者流,说出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依本起末法门,引之渐入圆教,这叫做“同教一乘”。那么,在这个同、别二种教判里面,华严宗乘的学者们,特别崇重“别教一乘”的殊胜。这是华严判教的第一个特质。其次,在五教十宗判释里面,特别强调“一乘圆教”的殊胜,则是华严判教的第一个特质。最后在本、末二教判释里面,特别推尊称性直谈的本教的殊胜,约化仪而对辨本末时,将华严经视为根本*轮。除了华严之外,再没有什么可以叫做“本教”的东西了。这是华严判教的第三个特质。以上三点是从判教的立场上,所显出的华严殊胜的价值。

  其次,我们再从教理方面来看。华严经是佛陀海印三昧中一时炳现的无上法。“海印”是以譬喻而表示毗卢遮那世尊大觉的内容。盖毗卢世尊大觉果海,是物我一如的,也就是所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境界。借用大乘起信论的话来说:“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此究竟的觉悟,是即大觉。这个大觉的当体,也就是“一法界心”…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