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曾去拜訪過漁夫,聽說有關海潮的不可思議教法。又從診病的大夫那裏,學到對人必須有慈悲心。又曾會晤過家財萬貫的長者,聽說一切萬物都有其本具的價值。
又去拜見過修禅的僧人,看他現出一幅安靜心的本色,予人以不可思議的力量,當下使人心都能得以清淨。又曾會見一位品格高尚的婦人,她那奉獻的精神,委實令人佩服。又曾邂逅一位粉身碎骨爲求佛道的修行人,得知他爲求真實的覺道,上登刀山、投身入火都在所不惜。
童子所到之處都能體會到:只要心之所及、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都是佛的垂教。即使是一名纖弱的女子也有其覺悟之心,那怕是街頭上嬉戲的孩童,也能看出真實世界的另一面。會見質仆、安祥的人,隨順之心,覺悟了光明的智慧。
供香也是教法的一種,用花來莊嚴佛道,進而也有得到覺悟的例子。有一天,他在樹林中休息,看見一棵朽木之中萌出幼苗,因而領會到教法所說的生命無常。
白晝太陽的輝耀,夜晚星光的閃爍,這一切都像雨露,滋潤了善財童子上求覺道之心。
童子所到之處,唯道是問;腳迹所及,有教必聞;行蹤所至,必是尋求覺悟。真實求取開悟的態度是:嚴守心池,必須莊嚴此心之城。然後以虔敬的態度,開啓心的城門,並且在心的深處供之以佛,奉上信心之花,獻上歡喜的香,童子所學亦即如此。
——華嚴經叁四·入法界品
第二節 道有千百條
(一)上求覺道,必須修學叁件事情,就是:戒律、心念集中的定功和智慧叁種道學。
戒律是甚麼呢?人,尤其是修道之人,必須保守戒律以控製身心。把守五種感覺器官的大門,再小的罪過也不輕易放過。對于善行,務須淬砺奮勉以赴。
定功是甚麼呢?就是遠離欲望和擺脫各種不善的事體,漸漸導心入于安定的境界。
智慧是甚麼呢?是要了解四種真理,就是:要了解苦惱、要了解苦惱的原因、要了解苦的消滅,和了解消滅苦惱的道理,這樣才稱作是開明的覺悟。
——巴利本增支部叁·八八
學習這叁種道學,才算是佛的弟子。
驢並不具備牛的形態、聲音和犄角,即使緊跟在牛群之後,說自己是牛,誰也不會相信。同樣道理,不修學戒律、定功和智慧叁種道學,而說我是上求佛道之人、是佛的弟子,那是十足的愚癡者。
——巴利本增支部叁·八一
農夫爲了秋天得到收獲,必須先在春天犁田播種、灌溉、除草等的悉心培育;上求覺悟之人,必須修學叁種道學,始克有成。農夫撒下種子,今天發出了芽,明天出了穗,後天就想要收割;即使再怎麼乞求,都是不可能的。上求覺悟的人,今天才脫離了煩惱,明天祛掉執著,後天就說深得覺悟,哪裏有這麼便宜的事?
從播下種子開始,經過農夫的辛勞,受季節天候的變化才發芽,逐漸到了最後才結實。求得覺悟亦複如是,修學戒律、定功和智慧叁學,逐漸滅除煩惱、遠離執著,漸漸地,覺悟的時刻即將到來。
——巴利本增支部叁·八二
(二)僮憬這世間的榮華,心在愛欲的迷亂當中,想要上求覺道,是非常困難的。世俗的樂趣與修道之樂,本質上有不同的差別。
萬事都以心爲本源的道理,已如前述。此心若沈湎于世俗享樂,迷惘和苦惱即隨之而生;此心如好樂修道,覺悟之樂亦從之而生。
因此,上求覺悟的人,以清淨心信守教法,必須守持戒律;守持戒律,就能得到心念集中的定功;心念如獲集中,智慧當可開顯,以此光明智慧才能將人導入覺悟。
誠然,這叁種道學就是覺悟之路。人類由于未能修學這叁種道學,長久以來,迷惑一直在加深。如今入道修學,處世與人無爭,靜靜地把思緒集中,使心清淨,以期速得覺悟。
——般泥洹經卷上
(叁)這叁學,推廣起來就是八正道,也稱爲四念住、四正勤、五力、六波羅蜜。
八正道就是:正確的見解、純正的思想、正經的言語、端正的行爲、正常的生活、正當的努力、正實的記憶和正經的定功。
正確的見解就是:分析四種真理(四谛)使之明朗,相信其原因與結果的道理,不作顛倒乖謬的看法。
純正的思想:不耽于欲望、不貪婪、不嗔恨,和沒有傷害人的心。
正經的言語是:不說謊、不巧言、不惡口,和不挑撥離間。
端正的行爲是:不殺生、不偷盜,和不行邪惡的愛欲。
正常的生活:摒棄不光明的生存方式以做人。
正當的努力是:好樂于正當的事體,不怠惰,努力向前。
正實的記憶是:不論做任何事,必須意識清晰,置心于正。
正經的定功是:不因循錯誤的目的,爲期智慧的開顯,趨心于鎮靜,使心意趨于統一。
——巴利本中部一四·一四一·分別聖谛經
(四)四念住是下列的四項:
視我身是一個汙穢體,不妄加執著。
不管是何等的感受,一切都視爲苦的根本。
觀察我們的心念活動,曾無片刻休止,不斷地在演變。
視一切事物都是靠原因和條件而成立,不是完整而永久不變的。
——般泥洹經卷上
(五)四正勤是下列的四項:
將要生起的惡,預先防範,使令不起。
已經生起的惡,馬上斷除。
將要生起的善,設法使之生起。
已經生起的善,培養使之茁壯擴大。
努力從事于這四件事情。
(六)五力是下列的五項:
信仰,
奮鬥,
清晰的意識,
心念集中的定功,
開明的智慧。
這五件事是求覺悟的力量。
——巴利本增支部五·一六
(七)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六件事體。修持這六件事,可以從迷惑的此岸,度向覺悟的彼岸,因而也稱作六度。
布施是息滅吝惜心,持戒是端正行爲,忍辱是對治易怒的個性,精進是祛除怠惰的心理,禅定是鎮靜昏散的心意,智慧是使愚昧心明朗化。
布施和持戒恰似築城的基礎,是修行的基石;忍辱和精進有如城壁,以抵禦外難;禅定和智慧是護身以逃離生死的武器,以之爲甲胄,固身如金湯,以臨大敵。
——華嚴經第六·明難品
見有乞者到來,施與小惠,不能算是最上乘的布施;敞開心懷,把自己精進的過程,用以勸進別人,才是最上乘的布施。偶爾一爲的布施,也不能算布施的上乘;發心經常布施,才是最上乘的布施。
布施之後,有了悔意,或是兼有誇耀布施的想法,也不是最上乘的布施。歡喜的布施是:忘卻布施的自己,以及接受布施的人,乃至布施的物體。致心于這叁種境界,才算是最上乘的布施。
正當的布施必須是不求得到回報,以清淨的慈悲心,求願自己和所有的人,同入覺悟之境。
——大般涅槃經
(八)從前,有位叫薩埵 Sattva 的王子,有一天,同兩位哥哥到森林中遊玩,遇見一只母虎産下七只小虎,但卻陷入饑餓之境,甚至到了眼睜睜地要吃掉自己孩子果腹的程度。
兩位哥哥驚懼之下,逃離現場。薩埵太子當下發心,願意舍身以救餓虎,于是攀上絕壁,縱身投向餓虎。母虎因而得以填饑,同時也挽救了七條虎子的性命。
薩埵太子的心,只是一心一意地布施求得覺道,他的決心是:“此身易碎也多變,以往不知布施,只曉得對自己的身體愛護備至,到現在才有機緣布施,因而獻身以求覺道。”所以布施自己的身體以救餓虎。
——金光明經第二六·舍身品
(九)上求覺道的人必須修持慈、悲、喜、舍四種偉大的心——四無量心。
修慈是斷除貪心;修悲是斷除嗔心;修喜是斷苦;修舍是對恩與怨都一視同仁。
爲多數人施予幸福和快樂,就是大慈;爲多數人消除痛苦和悲傷,就是大悲;對多數人,總以歡喜心相向,就是大喜;以平等心對待一切,沒有分別,就是大舍。
培育這四種慈、悲、喜、舍偉大的心,祛除貪、嗔、苦惱和愛憎之心。惡心的難祛,猶如飼犬;善心易失,則有如樹林中的馳鹿。惡心也像刻在岩石的文字,甚難消除;善心亦如水面上寫字,一瞬即逝。因此,修行覺道,實在困難重重。
——大般涅槃經
(十)釋尊的弟子須羅那 Srona 生于富豪之家,素來體弱多病,後來邂逅到釋尊而爲佛弟子,奮勵修行以致腳底出血,痛苦異常,但仍不斷地精進;雖專心修持,依然不得覺悟。
釋尊憐憫地向他說:“須羅那!你在家的時候,曾學過琴吧?琴弦繃得太緊或放得太松,都奏不出和諧的聲音,只有松緊適宜,才會彈出美妙的音響。求得覺道亦同一情理,怠惰固然不能得道,過分緊張努力于道,亦同樣不得成就。准此,人的努力向道,必須慎重衡量程度。”須羅那接受這項教示,頗有領會,不久即證得覺道。
——巴利本長老偈注
(十一)往昔,有位叫五武器的太子,是因爲他能操練五種武器,故而得名。一天,修習已畢,返回鄉裏的途次,在荒郊野外碰到了名叫脂毛的怪物。脂毛慢步逐漸向王子走近,王子先是一箭射去,箭固然射中脂毛,但被它身上的毛所黏住,卻未傷到它。接連又用劍、矛、棍和槍襲擊,但都被毛所吸取,而全都無濟于事。
一切武器都已用光的王子,于是舉拳便打,擡腳就踢,接著拳腳也被毛所吸住。王子的身體貼著脂毛的身體浮在空中,用頭撞擊脂毛的胸部,頭也被黏住而無法掙脫。
脂毛笑著對王于說:“你已經落在我的手中,現在我要把你當作食物!”
“你大概以爲我的武器都已用光是吧?其實,我還保留一種金剛武器,你若把我吃掉,我的武器就會從你肚子裏把它撞破!”王子答說。
于是,脂毛爲王子的勇氣而心生猶豫,問道:“那怎麼可能呢?”
“是由于一種真理的力量啊!”王子作答。
當下脂毛便離開王子,反而接受王子的教誨,從而遠離了一切惡事。
——巴利本本生經五五
(十二)自己既無羞恥感,于人更漫無愧意,這是有違世間常情的。經常猶以…
《修道篇 第二章 實踐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