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的。
外現清淨相,裏邊實腐爛,就形成了末法時期
可是有些人在威儀上表現好,世間上稱爲有風度、儀表好,容易使人看到他的莊嚴。世間上人男女談朋友,風度好就容易有好感。其實有些風度好的人背後卻在幹壞事,末法時期要特別提防這種人。實在說:威儀好,可不等于他全部好,佛告訴我們:佛門裏邊有一種人外現清淨相,裏邊非常腐爛,最容易使人上當,上當的人太多了,就形成了末法時期。
能海上師講法時講過四種梨子的比喻,有一種梨外相好,吃起來很甜,好比是真正善知識;第二種梨子外相不太好看,可是吃起來非常甜;第叁種,外相很好,吃起來沒有味道,乃至于咬也咬不動,上海人稱它“老木梨”,像木頭那樣,連水分都沒有;還有一種梨,外相也不好,裏面也不好。
談叁寶功德 (68)
◎ 傅味琴講于2006年5月17日
明明是愚蠢的偏見,卻要固守自己頭腦裏的
獨立王國,他就在執著的路上錯到底
本次提要:
■ 裏外都好,如今已極少;裏外都不好,誰也不上當;外不好裏好還可以;
外好裏不好,最易使人上當
■ 佛教導:不要相信名望高的人說的話。有些名望高的人,表面好並不是全
部好
■ 如今傲慢的人對善知識也傲慢,還會把師趕出山門
■ 有本事也用不著傲慢,沒本事才去嚇唬人
■ 明明是愚蠢的偏見,卻要固守自己頭腦裏的獨立王國,他就在執著的路上
錯到底
裏外都好,如今已極少;裏外都不好,誰也不上當;
外不好裏好還可以;外好裏不好,最易使人上當
能海上師說:外相好,裏邊也好,這樣的善知識末法時期極少了。(現在可能是極少極少了。)
第四種,外相不好,裏邊也不好,這問題不大,因爲誰也不會上當,這種梨誰也不要。第二種,外相不好裏邊好,吃起來很甜,這種梨還是可以的。第叁種外相好裏邊不好,這種梨最壞,很容易使人上當。
比如說我房裏的東西太多了,真是頭疼,叫居士們不要送,他們還是要送,怎麼辦?只好到恰當時候再轉送別人,那麼要挑了。我看包裝得好,就以爲好,結果被旁邊的同學否定了,“這個裏邊不值錢,送不出去的”,那麼誰買這個誰上當。
佛教導:不要相信名望高的人說的話。
有些名望高的人,表面好並不是全部好
如果當師的心不清淨,給人當面印象好,能稱善知識嗎?即使假裝清淨正派也靠不住。佛說過:不要相信名望高的人說的話。
也可以這麼說,不要去相信表面好的人全部好。而偏偏這些表面好的人容易受人恭敬,他們自身有傲慢的種子,外面再一受恭敬,非常容易發展傲慢,你不恭敬他,他還沒有發展得這麼快。
所以釋迦佛一直教導:出家人穿的是忍辱衣,要忍辱,不應該傲慢。還有句話:“身披法王服,若以瞋報瞋,打殺還打殺,同世間粗漢,何能稱福田?”你穿了佛的衣服,行爲上怎麼能跟世間上的粗漢一樣呢?
如今傲慢的人對善知識也傲慢,
還會把師趕出山門
如今末法時期的衆生一出家很容易出現傲慢,別看他對大和尚很恭敬謙虛,對小和尚就傲慢了,他不一定是真正的謙虛,因爲他要依靠大和尚。老話說:見大佛撲撲拜,見小佛一腳踢。
現在非但對小和尚傲慢,對中和尚也傲慢,對善知識也傲慢,有的徒弟對師父也傲慢,越來越發展了。有的徒弟今天稱師父,明天罵師父,後天打師父,時候一到,徒弟搶廟還不是把師父踢出去?傲慢的人盡幹壞事啊,因爲傲慢是從貪、瞋、癡發展出來的,所以傲慢的人必然包含著貪瞋癡,很容易形成蠻不講理。
有本事也用不著傲慢,沒本事才去嚇唬人
世間上人有許多話,佛門裏邊好像還聽不到,可是細細的看看,話是聽不到,他表現出的傲慢樣子很像啊。
世間人吵起來:我是你老子。傲慢!對方假如不接受他的傲慢,還不會受他影響,可是有幾個不受影響啊?馬上跟他學,回一句:我是你爺爺。(衆笑)他反過來說,我是你太爺。也不想想爺爺、太爺全死光了,這豈不是在罵自己是死人了?
愚蠢啊!武將出來了,首先傲慢:“報上名來,我不殺無名小卒。”對方說:“好個狗崽子,(衆笑)你小心坐坐好,別一聽我的名字從馬上掉下來。”最後來一句:“唉,我命休矣。”完了。有本事也用不著傲慢,沒本事你傲慢是嚇唬人。
明明是愚蠢的偏見,卻要固守自己頭腦裏的獨立王國,
就在執著的路上錯到底
還有一種普遍現象,到了末法時期,大多數修行人執著于自己這一套。當然正確的應當堅持,這不屬于執著。從前毛澤東說過: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裏。如果你確是正確的,哪怕你是少數,也應該堅持。 當年的印度,外道極多,釋迦佛成道度五比丘成立了僧團,還不是少數?
可是另外一種情況,明明是愚蠢的、不恰當的偏見,卻執著得厲害,連善知識講話都聽不進去,固守他自己頭腦裏的獨立王國。而這種人,都是修行人,非常可惜,往往一執著,他就在執著的路上錯到底。
談叁寶功德 (69)
◎ 傅味琴講于2006年5月17日
唸經不求懂,依文解義成錯見,
都是佛門人自己搞出來的
本次提要:
■ 離開佛的教導,離開佛法的圓滿,就是錯,沒有法就沒有佛教的境界
■ 唸經不求懂,依文解義成錯見,都是佛門人自己搞出來的
■ 聽經作消遣,名詞挂嘴上,法義不實踐,就會把修行架空,把佛教架空
■ 佛教無宗派,中國佛門建宗立派、或執持名號,或執話頭,或執法相,
或執加行,放不下執著,就放不下宗派
■ 師有傳承功德,每一代的傳承不能隨心所欲改變,改變了就不是釋迦佛的
傳承
離開佛的教導,離開佛法的圓滿,
就是錯,沒有法就沒有佛教的境界
那麼修行人怎麼會錯呢?修行人不會錯早就成就了。離開釋迦佛的教導就是錯。
比如說釋迦佛叫你圓滿,你去執著一點一滴,你就錯;釋迦佛叫你教證二法都要,你不在善知識那裏好好學佛法,認爲懂不懂沒有關系,好像只要按照自己這一套修,就能夠親證,這就是錯。
你就是修出一點境界來,沒有法就不是佛教的境界,這種境界世間上也有的。而且假如真的出了境界,他認爲自己路子對,就更加難轉。
比如世間上人彈鋼琴,彈到後來,心定下去了,也會出現境界,房子也沒有了,什麼也沒有了。當然喽,你不懂禅定的修法,也不修佛教的止觀,只知道打坐,什麼念頭也不起來,你也會出現這種境界,你以爲這個對,其實你修的是外道無想定。
唸經不求懂,依文解義成錯見,
都是佛門人自己搞出來的
再比如你喜歡唸經,認爲只要唸經就是修行。在中國佛門裏幾百年來,只知道唸經,經裏邊什麼意思他認爲用不著知道。有文化的人嘛依文解意理解錯了,變了錯見。文化少的人,好不容易把經書上的字一個字一個字學會,但只知唸,也不求懂。
有人還唸一個字,拜一拜,稱爲拜經,那你一部經拜完至少要幾年功夫。中國佛門幾百年來都是這個風氣。釋迦佛從來沒有叫佛弟子拜經,這一切,很多都是中國佛門人自己搞出來的。
聽經作消遣,名詞挂嘴上,法義不實踐,
就會把修行架空,把佛教架空
有些人雖好聽經,但並不作爲修行的指導,而是作爲愛好消遣,爲了增加一些常識。有的人學到幾句,“要六度萬行”,他只是名詞挂在嘴巴裏,卻不一定懂,懂了也認爲跟他無關。每個修行人把自己架空,就會把整個佛教架空。
佛教無宗派,中國佛門建宗立派、或執持名號,
或執話頭,或執法相,或執加行,放不下執著,就放不下宗派
要對這些問題好好觀察,好好去思考,否則出不了智慧,也達不到圓滿的悟。佛教原無宗派,中國佛門成立宗派後,如今各宗派的人對自己的宗派都很執著。
淨土宗執著于一句佛號,法相宗執著法相唯識,禅宗執著話頭,密宗執著念咒、四加行、磕大頭,顯教的道理不通,密教的道理也聽不到,好像這樣就可以了,我們沒有宗派,雖說是大般若,因爲大般若是圓滿,圓滿了還有什麼宗派?
說是大般若宗,也是方便而說。而中國的佛教有個怪現象,你沒有宗派好像就不是佛教,這種觀點就把釋迦佛講的法否定了。
師有傳承功德,每一代的傳承不能隨心所欲改變,
改變了就不是釋迦佛的傳承
如今有許多現象都值得研究,因爲從現象的裏裏外外、各個角落、全過程、圓滿地看,有矛盾啊,可是這些矛盾有誰去想?有誰去研究啊?你看不到矛盾也會不去研究,那麼一代傳一代,年代久了,就變成了固定的傳統,那是執著得更加厲害了。釋迦佛圓滿的法對他已經水都潑不進了,只是按照自己的師父。師父有傳承功德,可這個傳承應該是釋迦佛圓滿教法的傳承。每一代的佛弟子在傳承上不能隨心所欲改變,如果你的師父偏掉了,改變了,那就不是釋迦佛的傳承,而是你師父的傳承。所以凡是信仰、恭敬、虛心、奉行,都要有原則的,原則就是根據釋迦佛。
《談叁寶功德(50~6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