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三宝功德(50~69)▪P8

  ..续本文上一页来的。

  外现清净相,里边实腐烂,就形成了末法时期

  可是有些人在威仪上表现好,世间上称为有风度、仪表好,容易使人看到他的庄严。世间上人男女谈朋友,风度好就容易有好感。其实有些风度好的人背后却在干坏事,末法时期要特别提防这种人。实在说:威仪好,可不等于他全部好,佛告诉我们:佛门里边有一种人外现清净相,里边非常腐烂,最容易使人上当,上当的人太多了,就形成了末法时期。

  能海上师讲法时讲过四种梨子的比喻,有一种梨外相好,吃起来很甜,好比是真正善知识;第二种梨子外相不太好看,可是吃起来非常甜;第三种,外相很好,吃起来没有味道,乃至于咬也咬不动,上海人称它“老木梨”,像木头那样,连水分都没有;还有一种梨,外相也不好,里面也不好。

  谈三宝功德 (68)

  ◎ 傅味琴讲于2006年5月17日

  明明是愚蠢的偏见,却要固守自己头脑里的

  独立王国,他就在执著的路上错到底

  本次提要:

  ■ 里外都好,如今已极少;里外都不好,谁也不上当;外不好里好还可以;

  外好里不好,最易使人上当

  ■ 佛教导:不要相信名望高的人说的话。有些名望高的人,表面好并不是全

  部好

  ■ 如今傲慢的人对善知识也傲慢,还会把师赶出山门

  ■ 有本事也用不着傲慢,没本事才去吓唬人

  ■ 明明是愚蠢的偏见,却要固守自己头脑里的独立王国,他就在执著的路上

  错到底

  里外都好,如今已极少;里外都不好,谁也不上当;

  外不好里好还可以;外好里不好,最易使人上当

  能海上师说:外相好,里边也好,这样的善知识末法时期极少了。(现在可能是极少极少了。)

  第四种,外相不好,里边也不好,这问题不大,因为谁也不会上当,这种梨谁也不要。第二种,外相不好里边好,吃起来很甜,这种梨还是可以的。第三种外相好里边不好,这种梨最坏,很容易使人上当。

  比如说我房里的东西太多了,真是头疼,叫居士们不要送,他们还是要送,怎么办?只好到恰当时候再转送别人,那么要挑了。我看包装得好,就以为好,结果被旁边的同学否定了,“这个里边不值钱,送不出去的”,那么谁买这个谁上当。

  佛教导:不要相信名望高的人说的话。

  有些名望高的人,表面好并不是全部好

  如果当师的心不清净,给人当面印象好,能称善知识吗?即使假装清净正派也靠不住。佛说过:不要相信名望高的人说的话。

  也可以这么说,不要去相信表面好的人全部好。而偏偏这些表面好的人容易受人恭敬,他们自身有傲慢的种子,外面再一受恭敬,非常容易发展傲慢,你不恭敬他,他还没有发展得这么快。

  所以释迦佛一直教导:出家人穿的是忍辱衣,要忍辱,不应该傲慢。还有句话:“身披法王服,若以瞋报瞋,打杀还打杀,同世间粗汉,何能称福田?”你穿了佛的衣服,行为上怎么能跟世间上的粗汉一样呢?

  如今傲慢的人对善知识也傲慢,

  还会把师赶出山门

  如今末法时期的众生一出家很容易出现傲慢,别看他对大和尚很恭敬谦虚,对小和尚就傲慢了,他不一定是真正的谦虚,因为他要依靠大和尚。老话说:见大佛扑扑拜,见小佛一脚踢。

  现在非但对小和尚傲慢,对中和尚也傲慢,对善知识也傲慢,有的徒弟对师父也傲慢,越来越发展了。有的徒弟今天称师父,明天骂师父,后天打师父,时候一到,徒弟抢庙还不是把师父踢出去?傲慢的人尽干坏事啊,因为傲慢是从贪、瞋、痴发展出来的,所以傲慢的人必然包含着贪瞋痴,很容易形成蛮不讲理。

  有本事也用不着傲慢,没本事才去吓唬人

  世间上人有许多话,佛门里边好像还听不到,可是细细的看看,话是听不到,他表现出的傲慢样子很像啊。

  世间人吵起来:我是你老子。傲慢!对方假如不接受他的傲慢,还不会受他影响,可是有几个不受影响啊?马上跟他学,回一句:我是你爷爷。(众笑)他反过来说,我是你太爷。也不想想爷爷、太爷全死光了,这岂不是在骂自己是死人了?

  愚蠢啊!武将出来了,首先傲慢:“报上名来,我不杀无名小卒。”对方说:“好个狗崽子,(众笑)你小心坐坐好,别一听我的名字从马上掉下来。”最后来一句:“唉,我命休矣。”完了。有本事也用不着傲慢,没本事你傲慢是吓唬人。

  明明是愚蠢的偏见,却要固守自己头脑里的独立王国,

  就在执著的路上错到底

  还有一种普遍现象,到了末法时期,大多数修行人执著于自己这一套。当然正确的应当坚持,这不属于执著。从前毛泽东说过: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如果你确是正确的,哪怕你是少数,也应该坚持。 当年的印度,外道极多,释迦佛成道度五比丘成立了僧团,还不是少数?

  可是另外一种情况,明明是愚蠢的、不恰当的偏见,却执著得厉害,连善知识讲话都听不进去,固守他自己头脑里的独立王国。而这种人,都是修行人,非常可惜,往往一执著,他就在执著的路上错到底。

  谈三宝功德 (69)

  ◎ 傅味琴讲于2006年5月17日

  唸经不求懂,依文解义成错见,

  都是佛门人自己搞出来的

  本次提要:

  ■ 离开佛的教导,离开佛法的圆满,就是错,没有法就没有佛教的境界

  ■ 唸经不求懂,依文解义成错见,都是佛门人自己搞出来的

  ■ 听经作消遣,名词挂嘴上,法义不实践,就会把修行架空,把佛教架空

  ■ 佛教无宗派,中国佛门建宗立派、或执持名号,或执话头,或执法相,

  或执加行,放不下执著,就放不下宗派

  ■ 师有传承功德,每一代的传承不能随心所欲改变,改变了就不是释迦佛的

  传承

  离开佛的教导,离开佛法的圆满,

  就是错,没有法就没有佛教的境界

  那么修行人怎么会错呢?修行人不会错早就成就了。离开释迦佛的教导就是错。

  比如说释迦佛叫你圆满,你去执著一点一滴,你就错;释迦佛叫你教证二法都要,你不在善知识那里好好学佛法,认为懂不懂没有关系,好像只要按照自己这一套修,就能够亲证,这就是错。

  你就是修出一点境界来,没有法就不是佛教的境界,这种境界世间上也有的。而且假如真的出了境界,他认为自己路子对,就更加难转。

  比如世间上人弹钢琴,弹到后来,心定下去了,也会出现境界,房子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当然喽,你不懂禅定的修法,也不修佛教的止观,只知道打坐,什么念头也不起来,你也会出现这种境界,你以为这个对,其实你修的是外道无想定。

  唸经不求懂,依文解义成错见,

  都是佛门人自己搞出来的

  再比如你喜欢唸经,认为只要唸经就是修行。在中国佛门里几百年来,只知道唸经,经里边什么意思他认为用不着知道。有文化的人嘛依文解意理解错了,变了错见。文化少的人,好不容易把经书上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学会,但只知唸,也不求懂。

  有人还唸一个字,拜一拜,称为拜经,那你一部经拜完至少要几年功夫。中国佛门几百年来都是这个风气。释迦佛从来没有叫佛弟子拜经,这一切,很多都是中国佛门人自己搞出来的。

  听经作消遣,名词挂嘴上,法义不实践,

  就会把修行架空,把佛教架空

  有些人虽好听经,但并不作为修行的指导,而是作为爱好消遣,为了增加一些常识。有的人学到几句,“要六度万行”,他只是名词挂在嘴巴里,却不一定懂,懂了也认为跟他无关。每个修行人把自己架空,就会把整个佛教架空。

  佛教无宗派,中国佛门建宗立派、或执持名号,

  或执话头,或执法相,或执加行,放不下执著,就放不下宗派

  要对这些问题好好观察,好好去思考,否则出不了智慧,也达不到圆满的悟。佛教原无宗派,中国佛门成立宗派后,如今各宗派的人对自己的宗派都很执著。

  净土宗执著于一句佛号,法相宗执著法相唯识,禅宗执著话头,密宗执著念咒、四加行、磕大头,显教的道理不通,密教的道理也听不到,好像这样就可以了,我们没有宗派,虽说是大般若,因为大般若是圆满,圆满了还有什么宗派?

  说是大般若宗,也是方便而说。而中国的佛教有个怪现象,你没有宗派好像就不是佛教,这种观点就把释迦佛讲的法否定了。

  师有传承功德,每一代的传承不能随心所欲改变,

  改变了就不是释迦佛的传承

  如今有许多现象都值得研究,因为从现象的里里外外、各个角落、全过程、圆满地看,有矛盾啊,可是这些矛盾有谁去想?有谁去研究啊?你看不到矛盾也会不去研究,那么一代传一代,年代久了,就变成了固定的传统,那是执著得更加厉害了。释迦佛圆满的法对他已经水都泼不进了,只是按照自己的师父。师父有传承功德,可这个传承应该是释迦佛圆满教法的传承。每一代的佛弟子在传承上不能随心所欲改变,如果你的师父偏掉了,改变了,那就不是释迦佛的传承,而是你师父的传承。所以凡是信仰、恭敬、虚心、奉行,都要有原则的,原则就是根据释迦佛。

  

《谈三宝功德(50~69)》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