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三宝功德(70~92)

  谈三宝功德 (70)

  ◎ 傅味琴讲于2006年5月17日

  今世出家是前辈子有善根,喜欢唱唸不听法,

  难断烦恼成自然,也是前辈子习气的等流

  本次提要:

  ■ 年少进佛门,晚年方思考,动乱时代理笔记,提心吊胆一心为护法

  ■ 今世出家是前辈子有善根,喜欢唱唸不听法,难断烦恼成自然,也是前辈子

  习气的等流

  ■ 佛法不懂求见性,不是法偏了,而是人偏了

  ■ 过去的禅寺今唸佛,仅修早晚功课加佛号,既不修苦集灭道,也不知

  《普门品》里黑风指的啥

  年少进佛门,晚年方思考,

  动乱时代理笔记,提心吊胆一心为护法

  我二十二岁进了佛门,直到晚年方才逐渐逐渐思考,因为年轻时学法都来不及,也就顾不上思考了。我过去的笔记很多啊,如今我发现你们的笔记比我还多。我要整理这些笔记,花了多少时间啊!

  你们今天条件好,记笔记纸张全是挺好的,我从前记笔记的纸,要么反面有字,要么很薄的,两面一写两面都看不清,得细细地辨别。整理的时候还得看有的话放在哪一段比较合适,因为我的笔记比较散,整理的时候可苦了。整理了又抄,抄了又整理。

  忽然一切无常,文化大革命来了,那可紧张了,抄起家来,连墙壁都要挖洞。所以又偷偷地把字写小,再抄一遍,面积也小了,可是抄过了不要的笔记咋办呢?现在可以放到香炉里去烧掉,那时可不行,在后门口烧吧,说你烧变天帐,就会来抄家。

  天天提心吊胆,外面经常“咚咚哐,咚咚哐”,吓得我偷偷看到底是不是到我家,结果到邻居家,还好没有轮到我。总算夏天每家都要烟熏蚊子,总要纸张烧点火,那么我每次烧一点烧一点,我就是这么过日子的。你们福气比我好,你们没有过这种日子。

  今世出家是前辈子有善根,喜欢唱唸不听法,

  难断烦恼成自然,也是前辈子习气的等流

  后来我办了佛学院,跟四众弟子经常在一起,就思考了,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只是十几岁,怎么会喜欢出家呢?有许多人听了佛法还出不了家,我就是一个。这个现象也容易理解,他前辈子出过家的呀,前辈子出家生活里呆久了,所以他这辈子在世俗上虽然迷了,但是等到这个种子一发动,他就喜欢出家,三世因果看问题嘛。

  再想下去问题又来了,出家人更有条件学法修行,而且佛对出家人要求这么高,修行的习气也应该前世等流下来。可是看看这些人今世出了家以后,不喜欢听佛法,只喜欢唱唸,也不知道怎么断烦恼,这就有点奇怪了。

  再想下去也容易明白,因为他前世出家的地方就是这样的嘛,他过惯了这种出家生活,所以他今世也变成这个样了,乃至他前个前世、前个前个前世也是出家人,也是这个样子,到了今世习惯成自然。

  你要他转过来,他感到很不自在,如果执著厉害的话,尽管你说得没错,但是你管你说,他照老一套做。所以形成多少年来,也就是多少世以来中国佛门的现状,听不听法无所谓。

  佛法不懂求见性,不是法偏了,而是人偏了

  这种情况可能从唐朝以后就开始了,唐朝为什么佛教非常兴旺,因为唐朝理论上的学习辩论很多。后来就慢慢转向禅宗,起初还有个道理,因为禅宗是摄受上根上智,就是说你佛学的基础已经很好了,应该从内心去悟了。

  后来就成了刚进佛门的人佛法还不懂,只听到禅师几句开示,就叫他参话头。各个宗派都是佛法,你发心修哪个宗随便你,但是你佛法不懂,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吗?这不是法偏掉,是人偏掉了。

  过去的禅寺今唸佛,仅修早晚功课加佛号,

  既不修苦集灭道,也不知《普门品》里黑风指的啥

  后来,净土法门兴起来了,现在唸佛的地方从前大都是禅宗,牌子写着禅寺,现在都改成唸佛了。他们的修行方式,就是早晚功课加一句佛号,此外没了。

  我年轻时修唸佛法门的还请法师讲讲经,可也听不到出离法、四阿含、苦集灭道,法师都是讲《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普门品》那么几本经。佛49年教法,传下来这么多的佛经,如果别的经都用不着学,那么释迦佛讲它干什么?

  谈三宝功德 (71)

  ◎ 傅味琴讲于2006年5月17日

  能把佛法的要领、提纲、步骤圆满地弄清楚,

  就不会走弯路

  本次提要:

  ■ 能把佛法的要领、提纲、步骤圆满地弄清楚,就不会走弯路

  ■ 善知识教导听不进去的人,嘴上赞叹,心里仍照自己一套修,有些人出了

  家,还是还俗了

  ■ 尽造恶业,败坏佛教,长老比丘应把他赶出山门,强令还俗

  ■ 虽有道心,可是佛法不听,愚痴颠倒,烦恼压不住,也会躲进寮房去抽烟

  ■ 前世习气的等流,不重视教理,不敬善知识,这是接受了傲慢的传承

  ■ 要依法不依人,不搞片面,要依佛教导圆满修行

  能把佛法的要领、提纲、步骤圆满地弄清楚,就不会走弯路

  假如你把全部的佛法能够综合起来,而且不离开圆满,这倒也可以,因为一个人要把所有佛经都学完,他也没有这么多时间。你能把佛法的要领、提纲、步骤圆满地弄清楚,这就不会走弯路。可是在汉地过去从来也没有出现过,往往说了一部经,就说所有的佛法全在这部经里了,那佛何必还说其他经呢?

  善知识教导听不进去的人,嘴上赞叹,心里仍照自己一套修,

  有些人出了家,还是还俗了

  话再讲回来,今世这样执著、难转,可能前世、前个前世都是这个样子,善知识的劝导也听不进去。客气一点的,嘴上赞叹赞叹,心里根本不接受,意思你是不错,可是这不是我修行的路线,我修行就要照我这一套修,转都转不过来。

  这种例子很普遍。我从前遇到一个出家人,他人还是很不错的,但也接受了中国佛门传统的影响。他跟我讲:他出家的时候,必须要发誓,今生今世绝不还俗。所以他到今天还是没有还俗。值得恭敬赞叹。可是很多人出家的时候也发过愿,怎么还俗了?

  尽造恶业,败坏佛教,

  长老比丘应把他赶出山门,强令还俗

  我不知道出家人的戒律里是不是有出家要发誓永不还俗,那么释迦佛怎么允许还俗?因为你烦恼起来要犯戒,犯戒要下地狱,为了你不犯戒,不下地狱,允许你舍戒,也不算你犯戒。其实发誓也没有用,现在还俗的人多得不得了,从片面的好心来讲,这样发誓能够使出家人坚持出家不还俗。但是佛经里说,出家人在佛门里不守规矩,尽是造恶,败坏佛教,长老比丘或者是国王大臣就必须把他赶出山门,强迫他还俗。你还俗娶老婆,佛许可的,世间法上也不认为你是恶业,你出了家外边有女人,这是犯了淫戒,这就犯了根本戒,还是还俗的好,这样对整个佛教也有好处,这仅仅是举个例子。

  虽有道心,可是佛法不听,愚痴颠倒,

  烦恼压不住,也会躲进寮房去抽烟

  有的人发了誓愿,虽有道心,也不想还俗,可是佛法不听,愚痴颠倒,烦恼起来了压不住,怎么办呢?只好在旁人没看见的时候偷偷干。我年轻时候就听到有的老师父跟年轻的出家人说:“你在居士面前抽烟像什么样子?要抽烟到寮房里去抽。”可能这个老师父自己也在寮房里抽,有经验了。

  前世习气的等流,不重视教理,

  不敬善知识,这是接受了傲慢的传承

  其他的呢?比如你的修行方法,脱离了佛法的圆满,养成了习惯势力,可能前世你就是这样,前世对教理不重视,天天唸经,或者一句佛号就是修,那么今世也认为教理不重要。前世你出家了,一向是看不起居士,包括居士善知识,你也看不起,执著出家人的身份而自傲,那么你今世,由于习气的等流,一到时候你就想出家,出家后,前世的种子出来了,认为听法不重要,居士讲法更不听。假如这个居士是善知识呢?也不听,这就是傲慢!生生世世接受了傲慢的传承!

  即使居士讲的是佛陀的圆满的法,可是由于这种习气,在居士那里听法很不自在,很不舒服,很不适应。有的不明说,客气一点,朝你笑笑;不客气一点,越听越烦,“这是你们这一套”,或者说“在我看来,像你们这样不叫修行”,好像唯有他搞的一套才叫修行。很明显的可以看到,这个人的执著,实是有傲慢的传承!这个传承从前辈子、前个前辈子,一直传下来。

  要依法不依人,不搞片面,要依佛教导圆满修行

  跟你们讲这一些,主要目的要你们依法不依人,要走释迦佛教导的圆满修行的路线,否则你也只能证个片面,而不能证圆满,今天讲到这儿。

  谈三宝功德 (72)

  ◎ 傅味琴讲于2006年5月18日

  佛教讲威仪、礼貌是美德,如果不断烦恼,

  内心傲慢,佛弟子也会形成虚伪、谄曲的两面派

  本次提要:

  ■ 佛教讲威仪、礼貌是美德,如果不断烦恼,内心傲慢,佛弟子也会形成

  虚伪、谄曲的两面派

  ■ 光讲礼节威仪,不讲修行断烦恼,就离开了佛陀的教导,这在近代的佛门

  里为时已久

  ■ 说人闲话,破坏团结,重又勾起已经觉悟的人的烦恼

  佛教讲威仪、礼貌是美德,如果不断烦恼,内心傲慢,

  佛弟子也会形成虚伪、谄曲的两面派

  我们都知道,对人恭敬有礼貌,这是美德,是修养,世间上人也讲究恭敬,我们佛弟子在这方面更应该做得好一点。世间上对人恭敬,他是作为一种礼节,他不讲究修行,所以容易变成外表对人有礼貌,而内心经常产生傲慢。礼貌有利于沟通,一傲慢谁也不服谁,经常抬杠子,破坏团结,最后各管各。

  佛弟子都是从世俗里来的,受世俗的影响很深。如果进了佛门不好好断烦恼,也是这样表面上很有礼貌,能恭敬别人,取得人家好感,可是内心很傲慢,一有机会就发作,前后完全变成两个人,就把自己搞成了虚伪、谄曲的两面派。

  佛教讲威仪,威仪好能使人的态度和雅、身相端正、举止庄严、威仪好本身就是对人恭敬、虚心的表现。可是今天佛门里威仪好的人不一定是虚心,恰恰相反,往往成了虚伪的手段,只要你使他不高兴,这一套美好的形象,就会自我破坏;变得脾…

《谈三宝功德(70~9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