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学帮助呀。新同学烦恼重,假如说你闲话,多少会夸大一点,即使你事后说清楚,你也已经卷在矛盾里了。谦虚人人欢迎。傲慢人人讨厌,只有烦恼才欢喜你。
不能因对世俗的厌恶而离开众生,
更不能因执著身份而起傲慢
现今的佛门离开了佛法的教育,很容易看到傲慢,就算你出家了,也会有出家人的傲慢。出家人跟居士合不来,一个原因居士身上的世俗习气很重,对世俗气要有厌恶,这是没错,可是不能因此而离开了众生。出家人的本分就是内护正法,要弘扬佛法,教育众生,就要投入到众生里去。还有一个原因,如果是执著身份,而起傲慢心,这就不对了。
出山门迎接有钱人,这会使傲慢的居士更傲慢
还有一种普遍情况,使佛门失去了平等,现在有些大庙小庙,对居士从不指导教育,还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对有钱的居士恭敬,恭敬是好事,但这个恭敬也太过分了,不是在教育居士,而成了宠爱居士,那就有危害了。
从前苏州有个女的发财了,常到庙里供养一万两万的,所以都对她欢迎。有个尼众庙,竟然叫出家人在山门前排好队迎接她,这样做如法吗?这个女居士有钱,本来就够傲慢的,这样做她更傲慢。
傲慢会把佛门搞坏,不要把有钱的居士捧上天,
也不要形成对身份的执著
听说有一次,她带小孙女去寺院,有一个年轻的比丘尼,在某地方学法,临时回来,碰到这个居士,因为认得。这个女居士就叫小孙女,“赶快磕头拜师父”,小孙女听话就朝比丘尼磕头。比丘尼就说话了:“你光叫孙女磕头,你自己为什么不顶礼啊?”这个教育得对!不管谁,走了傲慢的这条路就会把佛门败坏。
现在如法的道场已经很少了,一般的风气,并没有在给居士们讲法教育引导,而是有钱就把你捧上天,没钱就在庙里劳动培福。居士接触的就是这样环境,出了家还是这个环境,就形成了对身份的执著。
谈三宝功德 (78)
◎ 傅味琴讲于2006年5月18日
出家人应发菩提心把居士教育好,
四众弟子互相恭敬,鸿沟就消失了
本次提要:
■ 出家人应发菩提心把居士教育好,四众弟子互相恭敬,鸿沟就消失了
■ 教育众生要摆摆事实讲道理,身份可以放下,素质不要变
■ 四众弟子合不起,其中原因有:宗派观点合不起来,正见邪见合不起来,
闹矛盾,怄气合不起,都离不开因傲慢而执著,因执著而傲慢
■ 有正法的清净道场,傲慢的人也留不住,对佛法起傲慢的人,佛法也
不要听了
■ 法高是修自己断烦恼,如果起傲慢去对付别人,修行就会起障碍,出魔障
出家人应发菩提心把居士教育好,
四众弟子互相恭敬,鸿沟就消失了
出家人应具足出离心、菩提心,出离是出离傲慢,菩提心是把居士带好,让他们在修行上得到成就。常有些出家人知道我们这个地方以后很受感动:今天还有这么一个学修正法的道场?可是很多来了又走了,其中难免就有出家人的身份放不下,所以跟居士之间有道身份的鸿沟。我老师也是居士,虽然对老师是尊敬的,但是总觉得合不来。你们看到我对每个寺院的出家人都很恭敬,出家在家要互相恭敬,这条鸿沟就消失了。
教育众生要摆摆事实讲道理,
身份可以放下,素质不要变
我是尽量想消除这个鸿沟,比如从前在福鼎办女众专修班,我发心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来的人也比较多。我在一次全体会议上就说明这个问题,“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都是来当学生的,哪怕你过去在小庙是师父,在这儿你的身份是学生。”要摆事实讲道理,法无定法呀。身份可以放下,但是素质不要变。
四众弟子合不起,其中原因有:宗派观点合不起来,正见邪见合不起来,闹矛盾、怄气合不起,都离不开因傲慢而执著,因执著而傲慢
有人说,现在非但出家人跟居士,居士跟出家人团结不起来,有的居士还很嚣张,甚至把出家人赶走;居士跟居士也团结不起来;出家人跟出家人也团结不起来。当然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宗派观点不同,合不起来;还有一个,正知正见跟邪知邪见合不起来;还有一个,经常闹矛盾,怄气,合不起来。我看呢,都离不开因为傲慢而执著,因为执著而傲慢。
举一个现实的例子来说,有些人总说我凝聚力很强,这么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老师身边竟然留得住,使他们感到惊奇。说穿了,他们有的本来想走,因为跟同学闹了矛盾,后来想想还是留下来吧,都有这么一句话:因为傅老师是好的。所以能维持到今天这样,这说明你们在我这个老师身上,总算还没有发挥你的傲慢,如果在老师身上也冒出傲慢来,我看你也留不住。
有正法的清净道场,傲慢的人也留不住,
对佛法起傲慢的人,佛法也不要听了
现在有觉悟的佛弟子还是喜欢听正法,如果不去掉傲慢,即使到了有正法的清净道场,你也留不住。魔钻修行人的空子就是钻傲慢的空子,修行人一傲慢,就跟魔相应。我们接受了佛法教育,总算喜欢听法,如果对释迦佛的法也傲慢,那么听法也不要听了。
法高是修自己断烦恼,如果起傲慢去对付
别人,修行就会起障碍,出魔障
傲慢比贪、瞋、痴危害性还要大,因为众生都有个习气,人人都想做老大,那就团结不起来了。听说有个地方每次开会吵啊闹啊,有人告诉我,原因就是个个想当老大,也就等于说个个傲慢。是不是有些人法学得太高了出偏了?法高是修自己断烦恼,又不是起了傲慢去对付人。所以法学得高,要人跟得上法才好。从前能海上师讲过:法学得太高了,容易出魔障,因为人跟不上。这就是内魔,对我们成就有障碍,所以叫魔障。
今天讲到这儿。
谈三宝功德 (79)
◎ 傅味琴讲于2006年5月22日
没有一种世间法,能使众生证阿罗汉果,
因为世间法都是有漏法,断不了烦恼
本次提要:
■ 释迦佛希望娑婆世界众生都能成就佛道
■ 娑婆众生能力强,用好,好作用强,用坏,坏作用也强
■ 离开断烦恼的路,一切都是空想,再去发挥烦恼就会下三恶道
■ 以八万四千法门去对治八万四千烦恼,修行就有希望了
■ 没有一种世间法,能使众生证阿罗汉果,因为世间法都是有漏法,断不了
烦恼
■ 引导人们贪求五欲,这是众生的愚痴,愚痴的人执著自己的观点,危害更
大,他本人也很难转得过来
释迦佛希望娑婆世界众生都能成就佛道
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能力很强,现身作业,现身解脱。佛在世的时候,佛弟子现身证阿罗汉果的很多,乃至还能即身成佛。娑婆世界众生是块特殊材料,如果把这么好的材料淹没了,那是非常可惜,所以释迦佛来到娑婆世界成佛度众生,这是释迦佛的悲心和智慧。释迦佛对娑婆世界众生抱着很大的希望,他成佛后第一句话就是: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也就是希望娑婆世界众生都能成就佛道。
娑婆众生能力强,用好,好作用强,
用坏,坏作用也强
可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娑婆世界本身就是龙蛇杂居,龙是指娑婆世界众生有觉悟,觉悟起来力量很强,蛇是指娑婆世界众生烦恼起来了,烦恼的力量也强。因为他能力强,用在好的方面,好的作用就强,用在坏的方面,坏的作用就强。
离开断烦恼的路,一切都是空想,再去发挥烦恼就会下三恶道
所以要实现释迦佛对我们的希望,我们必须要走集中精力断自己烦恼的路,离开这条路,一切都是空想。如果再去发挥烦恼,那更可怕,所以佛说娑婆世界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失人身而下三恶道,这是根据烦恼来说的。我们常说这个人的根机怎么样,这是指人的觉悟和烦恼。如果他烦恼轻,觉悟得快,根机就好;烦恼重,觉悟得慢,根机就差。根机本身也是性空,所谓根机差都是被烦恼拖后腿。
以八万四千法门去对治八万四千烦恼,
修行就有希望了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前两天小住的同学有问经书上常见到“八万四千”,该怎么解说?一种,确实有八万四千这个数字,一种没这个数字,意思就是很多很多,印度的风俗,多得实在没有办法搞清楚,就称为八万四千,形容一下罢了,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说到八万四千烦恼,我看也不是一个数字,而是表示众生的烦恼多得数也数不清,没办法统计。如果硬要把八万四千烦恼拼拼凑凑拼起来,这就大可不必要。
八万四千法门呢?佛讲的法,每一个法都可以称法门,可以广开,也可以收摄,也是极多的意思。那么以八万四千的法门去对治八万四千的烦恼,我们的修行就有希望了。如果没有法,你烦恼不断会产生,还会不断发展,再加上过去世累积的烦恼种子、现世环境的影响,起烦恼、发展烦恼是很容易的。
没有种世间法,能使众生证阿罗汉果,
因为世间法都是有漏法,断不了烦恼
法宝的功德,就是能够断众生的烦恼。没有佛法,众生烦恼是断不了的,如果能断得了,那么世间法早就应该把众生烦恼断掉了,可是古今中外的世间法没有一种使众生证阿罗汉果,因为世间法都是有漏法。
引导人们贪求五欲,这是众生的愚痴,
愚痴的人执著自己的观点,危害更大,他本人也很难转得过来
魔王波旬为什么要反对佛?困为他执著于眼前五欲的快乐,他希望所有的众生跟他一样,也去贪五欲,好比佛希望众生跟佛一样,不过方向错了,佛是觉悟,魔是烦恼。他贪着五欲的美妙,希望所有的人走贪五欲这条路,说起来可能他还是好心,这是他的愚痴啊。愚痴的人一执著自己的观点,危害更大,他本人也很难转得过来。
谈三宝功德 (80)
◎ 傅味琴讲于2006年5月22日
愚痴的修行人去度众生,
把人度到他们愚痴的王国里去,这种知见就邪了
本次提要:
■ 执著于愚痴颠倒的人,就会对佛弟子进行破坏,因为我们走佛的路,他们
看了不高兴
■ 愚痴的修行人去度众生,把人度到他们愚痴的王国里去,这种知见就邪了
■ 有声誉…
《谈三宝功德(70~9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