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病去參加奧運會比賽,你跑得動嗎?你病總要治治好啊,跑到半路裏心髒病發作,還不是心肌梗塞。有的人雖然沒有病,可他沒有經過鍛煉,就像我當年那樣,從小到大不鍛煉,體育課經常請假,因爲跑不過人家怕丟臉了。(衆笑)體育課是在星期六,星期五我就發願,願明天下雨。(衆笑)這樣的人忽然一時沖動,要跟人家去比賽,比賽之前總要先鍛煉鍛煉,可他沒耐心。現在這兩種毛病的人到處都有,結果全是落空的。
真正的修,實際上是在見道以後
資糧道最難修,時間也最長。資糧道准備好了,就要進入加行道努力地跑了,因爲你有能力了,再不跑你就是懶惰。好比爬山,你一切爬山的准備工作都做好了,就要爬山了。越爬越高,爬到山頂往下一看,山下一條條路,你在山底下不一定看得到,現在全看清楚了。比方在上海,你登上一個極高的樓頂,全上海都看得見,這時就叫見道。你一切都看見,心裏全明白,而且你看到的是全貌,不是看到一點一滴,一個片面。你要到一個目的地去,你看得清清楚楚,哪一條路是正確的,哪條路最好,接下去你就從這條路走到目的地,這就叫修道。所以真正的修實際上是在見道以後。
談叁寶功德(38)
◎ 傅味琴
2006年5月10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用寶劍比喻般若智慧,能斷極細的煩惱
本次提要:
■ 善知識沒錯你不聽,過失在你身上
■ 不要對修行不明不白的,就去坐茅篷、度衆生
■ 即使見道了,也不能稱“無事道人”雲遊四海,因爲開悟以後,你才是真
正的修
■ 阿羅漢回小向大,仍要學菩薩法、行菩薩道,故仍是有學
■ 用寶劍比喻般若智慧,能斷極細的煩惱
■ 佛門裏某些人也受了玄學影響,聽得懂就沒勁,聽不懂才是高
善知識沒錯你不聽,過失在你身上
如今我們還在當學生,這一切都看不清楚,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靠善知識指路,使我們能夠在見道之前,一開始路就沒有走錯,那就占便宜了,就不會走彎路了。善知識指路如果指錯了,那是善知識的過失,佛也講過,善知識指路沒有指錯,善知識沒有過失。你不聽他的,結果你走錯路了,善知識沒有過失,過失在你身上。
不要對修行不明不白的,就去坐茅篷、度衆生
善知識今天給你指路,指導你修行,還不是通過這五道?一開始讓你進入資糧道,慢慢加行道、見道,等你得到見道位了,你對修行就明白了,那個時候你可以去坐茅篷,你可以去度衆生了,因爲你一切都明白了。
這就是佛安排的道路,安排得好好的,哪像現在的人,什麼都不明白就去閉關了!結果閉出毛病來。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閉關的人很受人尊敬,這是不錯的,因爲你是在修行嘛。有的人閉關很多年出來,頭發長得披在肩上。佛的教導:出家人要剃除須發。你頭發留得這麼長,是不是作爲你閉關的標志?從前在山洞裏閉關,苦修行,什麼條件也沒有,還說得過去。現在閉關,准備一把剃刀,還是可以辦到吧?那麼你就照佛製規定,經常剃剃頭呢,何必頭發留得這麼長!
即使見道了,也不能稱“無事道人”
雲遊四海,因爲開悟以後,你才是真正的修
所以你進入修道以後,你修行的路子就不應該再有錯。如果你修行還是錯誤百出,可見你還沒有見道。我從前聽法師說,禅宗的開悟有理悟證悟,要證悟才能了生死。所謂見性成佛,見性是見佛性。成佛那是一點缺點都沒有了,禅宗的開悟實際上只是五道中的見道,這是第叁位。假如開悟的人,從此以後他就不修了,稱爲“無事道人”,雲遊四海,那就錯了。開悟以後你才是真正的修,這是修道位。
阿羅漢回小向大,仍要學菩薩法、行菩薩道,故仍是有學
第五道,無學道。你修到煩惱已斷,生死已了,沒有什麼好學的,就稱無學道,因爲你目的達到了,也就是證阿羅漢果了。假如你回小向大,在大乘上你還是有學,因爲你要學菩薩法,行菩薩道啊,大乘要圓滿佛道才是無學道。我們今天走的路是菩提大道,修的是大乘法,你沒有斷煩惱的基礎,你不可能成佛的。因爲你保留了煩惱,仍是一個凡夫。即使你發了菩提心,走上了大乘的路,你也是在學菩薩。我們從菩薩往世種種菩薩行的故事來看,行菩薩道的人水平很高啊,煩惱斷得很好啊。
用寶劍比喻般若智慧,能斷極細的煩惱
真正要做到沒有煩惱,你必須要斷掉我執法執。衆生的執著心很厲害,執著最深的就是自己的煩惱。如果想行菩薩道成佛,你還得在斷煩惱的基礎上斷習氣。到成佛的一刹那要斷掉極其堅固、極其厲害、極其難斷的習氣,所謂叫金剛習氣。金剛習氣用什麼斷?用金剛智慧斷,金剛智慧就在大般若裏。文殊菩薩手拿寶劍,這把寶劍是個形象化的比喻呀,文殊菩薩的寶劍叫般若劍,用寶劍來比喻般若智慧,意思就是說般若智慧能斷極細的煩惱。
佛門裏某些人也受了玄學影響,聽得懂就沒勁,聽不懂才是高
五道裏的每一道都離不開法,我常說,佛教是現實主義,佛教是辯證法。如果你脫離了現實,就不是佛教的精神。從古以來搞玄虛的人很多,曆史上有所謂的“玄學”,佛門裏也常有這樣的人,因爲中國的佛門一開始就受玄學的影響,聽法要聽很高很深的,那麼你聽得懂嗎?就因爲聽不懂才高興,(衆笑)聽懂了就沒勁了。這就是中國佛門某些人的一個特點,因爲墮在玄裏。
談叁寶功德(39)
◎ 傅味琴
2006年5月10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要珍惜法緣,信心要從了解法義中生起
本次提要:
■ 聽不懂而苦惱的人是在求知,聽不懂而高興的人是在胡鬧
■ 要珍惜法緣,信心要從了解法義中生起
■ 用煩惱來表達自己的道理,就是在幹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 別人欺負你,你又何必傷害自己的法身慧命
■ 彌勒菩薩肚子大能容,煩惱衆生肚大因爲氣大
■ 是衆生心裏的煩惱製造了對修行不利的環境,不知改變,就成業力,産生
障礙,就成業障
■ 內魔、外魔及中斷是修行最大的障礙,也破壞了你的法緣
■ 修行人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不能把煩惱享受放在第一位
聽不懂而苦惱的人是在求知,
聽不懂而高興的人是在胡鬧
舉個例子:假假真真,真真假假,這句話很玄啊,頭一次聽到的人,感到裏邊奧妙無窮,挺感興趣的。感興趣的人從不苦惱,他也從不問這話啥個意思;真正求知的人就苦惱了,因爲不明白。因爲聽不懂而苦惱的人倒是真正在求知;聽不懂而高興的,這個人是在胡鬧。說個笑話,我年輕時,一個同事名字挺有趣的,叫賈祥真,(衆笑)初聽以爲是“假像真”。“假的很像真的”,這還好懂一點。“假假真真,真真假假”,就不好懂了,你把它理解成去騙人,那就錯了。
要珍惜法緣,信心要從了解法義中生起
古時候有成就的人說的話保留了下來,人們似懂非懂,很感興趣,抓來就說,好像自己多高啊,你不懂我也不懂。(衆笑)那起什麼作用呢?因爲不懂,有法緣對你也不起作用,這樣慢慢就形成了末法時期。別小看了我們今天遇到的法緣,來小住的人,因爲在佛門聽不到法,都向我訴苦:外面想聽法聽不到,有些佛學院只收出家人,不收居士,連聽也不許聽,弄得法緣越來越稀少。遇到一個真正使你拿到好處的有法緣的地方,可別小看了。《金剛經》裏所說,如果你能夠對《金剛經》産生信心的話,這不是你叁世五世的善根。但這個信心,還得在了解法義中生起。
用煩惱來表達自己的道理,就是在幹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法緣有了,不要浪費,更不要自己去破壞。只有愚蠢的人才幹這種事情,偏偏這種人很多。我年輕時就開始講課,我講的心理療法課很特別,其實我講的都是佛法,當然這些話全是用現代的語言講的。我常說一句話:人都喜歡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這句話挺奇怪,誰都不會承認自己喜歡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但偏偏在做,因爲他看不到是自己的煩惱在跟自己破壞,後果對自己就不利。煩惱起來的時候,不分青紅皂白,胡亂發泄一通。有的事情都沒有搞清楚就亂說,結果把錯的說成對的,對的說成錯的。煩惱的時候,都是自己的道理,可是他沒有覺悟到用煩惱來表達自己的道理,這就是在幹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別人欺負你,你又何必傷害自己的法身慧命
尤其是佛門裏的修行人,你一起煩惱,就是在破壞自己的法身慧命。有人說:因爲他傷害我,所以我起煩惱!既然他傷害你,你更不應該傷害自己的法身慧命。好比人家欺負你,把你打倒了,你不應該再拔出刀往自己胸口插。何必傷害自己的法身慧命?何必跟煩惱握手呢?你有道理盡管說,事情總可以了解清楚,更何況佛弟子是一家人,彼此原諒一下,寬容一下不就行了。
彌勒菩薩肚子大能容,煩惱衆生肚大因爲氣大
有的人還生隔壁氣,俗話說“皇帝不急,急死太監”。人家起矛盾了,他去幫助調解,這是應該的。可本來不關他的事,慢慢他也起煩惱了,這就叫生隔壁氣。連矛盾中的當事人也不應該起煩惱,要旁邊人起煩惱幹什麼?山門口彌勒菩薩肚子特別大,因爲能容!彌勒菩薩肚子裏是空的啦。你肚子大,氣量怎麼這麼小呢?因爲你肚子裏不空呀。老板一發福,個個肚子大,其實他什麼也空不了,那是吃飽了!今天我們都在吃叁寶的飯,好好修行,煩惱空掉一點,心情開朗一點,氣量就會大一點。彌勒菩薩整天笑嘻嘻,所以肚子才大,起煩惱的人從來不會笑嘻嘻。我這麼講,主要是要你們學學菩薩的精神,因爲咱們都是發菩提心的人,咱們也都在學菩薩行。
是衆生心裏的煩惱製造了對修行不利的
環境,不知改變,就成業力,産生障礙,就成業障
像這種沒有好好地斷煩惱,沒有好好地修忍,經常起煩惱,擾亂了修行,就會産生障礙。你們常聽到有人說:我修行路上障礙太多了。障礙大多是來自于自身的煩惱,即使來自外界環境,我看跟衆生心裏的煩惱也有關系。周圍環境所以會對你起障礙,其實無情不大會對你起障礙,對你産生障礙的還是有情,歸根結底還是衆生心裏的煩惱製造了對修行不利的環境。你一而再再而叁地起煩惱,養成了壞習慣,從不知道改正,這個習慣勢力很大,無形中就控製著你。這種力量就叫業力,由業力産生的障礙就叫業障。
內魔、外魔及中斷是修行最大的障礙,也破壞了你的法緣
細細分析起來,在我們修行路上,破壞作用最大的,經書上總結爲叁類:內魔、外魔、中斷。內魔,就是煩惱魔。外魔,是你所處的環境中,衆生心裏的煩惱。影響了乃至破壞了你的法緣。還有中斷,就是修行修不下去。修行修不下去的原因,一個是退心,即使你原來的發心沒有退光,也叫退心。因爲退心,樣樣不起勁,懶散的習氣馬上冒出來。還有一個是中斷,開頭興趣很高,天天如此慢慢疲沓了就沒勁了,興趣也降低,時久生疲厭。人一疲厭樣樣懶惰,就會形成中斷。如果你在家裏修行更麻煩,《文殊略法》只要五分鍾就背一遍,哪會沒時間念?竟然還會中斷!也有理由:我整天地忙,太累了,外面事情多,尤其交了好運,生意更忙了。這麼忙也就忘記唸了,即使想起來總讓我休息休息再唸,誰知道就睡著了。(衆笑)
修行人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不能把煩惱享受放在第一位
總的來說,都是你自己找來的麻煩,你不起煩惱你會退心嗎?你心裏不怄氣,修行會放松嗎?如果不是時久生疲厭,你會中斷嗎?如果你把學法修行抓得比做生意賺錢還要緊,你會放棄嗎?說起來盡是理由,我看都不是理由,真正的原因是你把修行、學法放在第二位,第一位是你的煩惱、賺錢、享受。今天講到這兒。(回向)
《談叁寶功德(30~3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