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病去参加奥运会比赛,你跑得动吗?你病总要治治好啊,跑到半路里心脏病发作,还不是心肌梗塞。有的人虽然没有病,可他没有经过锻炼,就像我当年那样,从小到大不锻炼,体育课经常请假,因为跑不过人家怕丢脸了。(众笑)体育课是在星期六,星期五我就发愿,愿明天下雨。(众笑)这样的人忽然一时冲动,要跟人家去比赛,比赛之前总要先锻炼锻炼,可他没耐心。现在这两种毛病的人到处都有,结果全是落空的。
真正的修,实际上是在见道以后
资粮道最难修,时间也最长。资粮道准备好了,就要进入加行道努力地跑了,因为你有能力了,再不跑你就是懒惰。好比爬山,你一切爬山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要爬山了。越爬越高,爬到山顶往下一看,山下一条条路,你在山底下不一定看得到,现在全看清楚了。比方在上海,你登上一个极高的楼顶,全上海都看得见,这时就叫见道。你一切都看见,心里全明白,而且你看到的是全貌,不是看到一点一滴,一个片面。你要到一个目的地去,你看得清清楚楚,哪一条路是正确的,哪条路最好,接下去你就从这条路走到目的地,这就叫修道。所以真正的修实际上是在见道以后。
谈三宝功德(38)
◎ 傅味琴
2006年5月10日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用宝剑比喻般若智慧,能断极细的烦恼
本次提要:
■ 善知识没错你不听,过失在你身上
■ 不要对修行不明不白的,就去坐茅篷、度众生
■ 即使见道了,也不能称“无事道人”云游四海,因为开悟以后,你才是真
正的修
■ 阿罗汉回小向大,仍要学菩萨法、行菩萨道,故仍是有学
■ 用宝剑比喻般若智慧,能断极细的烦恼
■ 佛门里某些人也受了玄学影响,听得懂就没劲,听不懂才是高
善知识没错你不听,过失在你身上
如今我们还在当学生,这一切都看不清楚,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靠善知识指路,使我们能够在见道之前,一开始路就没有走错,那就占便宜了,就不会走弯路了。善知识指路如果指错了,那是善知识的过失,佛也讲过,善知识指路没有指错,善知识没有过失。你不听他的,结果你走错路了,善知识没有过失,过失在你身上。
不要对修行不明不白的,就去坐茅篷、度众生
善知识今天给你指路,指导你修行,还不是通过这五道?一开始让你进入资粮道,慢慢加行道、见道,等你得到见道位了,你对修行就明白了,那个时候你可以去坐茅篷,你可以去度众生了,因为你一切都明白了。
这就是佛安排的道路,安排得好好的,哪像现在的人,什么都不明白就去闭关了!结果闭出毛病来。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闭关的人很受人尊敬,这是不错的,因为你是在修行嘛。有的人闭关很多年出来,头发长得披在肩上。佛的教导:出家人要剃除须发。你头发留得这么长,是不是作为你闭关的标志?从前在山洞里闭关,苦修行,什么条件也没有,还说得过去。现在闭关,准备一把剃刀,还是可以办到吧?那么你就照佛制规定,经常剃剃头呢,何必头发留得这么长!
即使见道了,也不能称“无事道人”
云游四海,因为开悟以后,你才是真正的修
所以你进入修道以后,你修行的路子就不应该再有错。如果你修行还是错误百出,可见你还没有见道。我从前听法师说,禅宗的开悟有理悟证悟,要证悟才能了生死。所谓见性成佛,见性是见佛性。成佛那是一点缺点都没有了,禅宗的开悟实际上只是五道中的见道,这是第三位。假如开悟的人,从此以后他就不修了,称为“无事道人”,云游四海,那就错了。开悟以后你才是真正的修,这是修道位。
阿罗汉回小向大,仍要学菩萨法、行菩萨道,故仍是有学
第五道,无学道。你修到烦恼已断,生死已了,没有什么好学的,就称无学道,因为你目的达到了,也就是证阿罗汉果了。假如你回小向大,在大乘上你还是有学,因为你要学菩萨法,行菩萨道啊,大乘要圆满佛道才是无学道。我们今天走的路是菩提大道,修的是大乘法,你没有断烦恼的基础,你不可能成佛的。因为你保留了烦恼,仍是一个凡夫。即使你发了菩提心,走上了大乘的路,你也是在学菩萨。我们从菩萨往世种种菩萨行的故事来看,行菩萨道的人水平很高啊,烦恼断得很好啊。
用宝剑比喻般若智慧,能断极细的烦恼
真正要做到没有烦恼,你必须要断掉我执法执。众生的执着心很厉害,执着最深的就是自己的烦恼。如果想行菩萨道成佛,你还得在断烦恼的基础上断习气。到成佛的一刹那要断掉极其坚固、极其厉害、极其难断的习气,所谓叫金刚习气。金刚习气用什么断?用金刚智慧断,金刚智慧就在大般若里。文殊菩萨手拿宝剑,这把宝剑是个形象化的比喻呀,文殊菩萨的宝剑叫般若剑,用宝剑来比喻般若智慧,意思就是说般若智慧能断极细的烦恼。
佛门里某些人也受了玄学影响,听得懂就没劲,听不懂才是高
五道里的每一道都离不开法,我常说,佛教是现实主义,佛教是辩证法。如果你脱离了现实,就不是佛教的精神。从古以来搞玄虚的人很多,历史上有所谓的“玄学”,佛门里也常有这样的人,因为中国的佛门一开始就受玄学的影响,听法要听很高很深的,那么你听得懂吗?就因为听不懂才高兴,(众笑)听懂了就没劲了。这就是中国佛门某些人的一个特点,因为堕在玄里。
谈三宝功德(39)
◎ 傅味琴
2006年5月10日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要珍惜法缘,信心要从了解法义中生起
本次提要:
■ 听不懂而苦恼的人是在求知,听不懂而高兴的人是在胡闹
■ 要珍惜法缘,信心要从了解法义中生起
■ 用烦恼来表达自己的道理,就是在干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 别人欺负你,你又何必伤害自己的法身慧命
■ 弥勒菩萨肚子大能容,烦恼众生肚大因为气大
■ 是众生心里的烦恼制造了对修行不利的环境,不知改变,就成业力,产生
障碍,就成业障
■ 内魔、外魔及中断是修行最大的障碍,也破坏了你的法缘
■ 修行人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不能把烦恼享受放在第一位
听不懂而苦恼的人是在求知,
听不懂而高兴的人是在胡闹
举个例子:假假真真,真真假假,这句话很玄啊,头一次听到的人,感到里边奥妙无穷,挺感兴趣的。感兴趣的人从不苦恼,他也从不问这话啥个意思;真正求知的人就苦恼了,因为不明白。因为听不懂而苦恼的人倒是真正在求知;听不懂而高兴的,这个人是在胡闹。说个笑话,我年轻时,一个同事名字挺有趣的,叫贾祥真,(众笑)初听以为是“假像真”。“假的很像真的”,这还好懂一点。“假假真真,真真假假”,就不好懂了,你把它理解成去骗人,那就错了。
要珍惜法缘,信心要从了解法义中生起
古时候有成就的人说的话保留了下来,人们似懂非懂,很感兴趣,抓来就说,好像自己多高啊,你不懂我也不懂。(众笑)那起什么作用呢?因为不懂,有法缘对你也不起作用,这样慢慢就形成了末法时期。别小看了我们今天遇到的法缘,来小住的人,因为在佛门听不到法,都向我诉苦:外面想听法听不到,有些佛学院只收出家人,不收居士,连听也不许听,弄得法缘越来越稀少。遇到一个真正使你拿到好处的有法缘的地方,可别小看了。《金刚经》里所说,如果你能够对《金刚经》产生信心的话,这不是你三世五世的善根。但这个信心,还得在了解法义中生起。
用烦恼来表达自己的道理,就是在干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法缘有了,不要浪费,更不要自己去破坏。只有愚蠢的人才干这种事情,偏偏这种人很多。我年轻时就开始讲课,我讲的心理疗法课很特别,其实我讲的都是佛法,当然这些话全是用现代的语言讲的。我常说一句话:人都喜欢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这句话挺奇怪,谁都不会承认自己喜欢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但偏偏在做,因为他看不到是自己的烦恼在跟自己破坏,后果对自己就不利。烦恼起来的时候,不分青红皂白,胡乱发泄一通。有的事情都没有搞清楚就乱说,结果把错的说成对的,对的说成错的。烦恼的时候,都是自己的道理,可是他没有觉悟到用烦恼来表达自己的道理,这就是在干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别人欺负你,你又何必伤害自己的法身慧命
尤其是佛门里的修行人,你一起烦恼,就是在破坏自己的法身慧命。有人说:因为他伤害我,所以我起烦恼!既然他伤害你,你更不应该伤害自己的法身慧命。好比人家欺负你,把你打倒了,你不应该再拔出刀往自己胸口插。何必伤害自己的法身慧命?何必跟烦恼握手呢?你有道理尽管说,事情总可以了解清楚,更何况佛弟子是一家人,彼此原谅一下,宽容一下不就行了。
弥勒菩萨肚子大能容,烦恼众生肚大因为气大
有的人还生隔壁气,俗话说“皇帝不急,急死太监”。人家起矛盾了,他去帮助调解,这是应该的。可本来不关他的事,慢慢他也起烦恼了,这就叫生隔壁气。连矛盾中的当事人也不应该起烦恼,要旁边人起烦恼干什么?山门口弥勒菩萨肚子特别大,因为能容!弥勒菩萨肚子里是空的啦。你肚子大,气量怎么这么小呢?因为你肚子里不空呀。老板一发福,个个肚子大,其实他什么也空不了,那是吃饱了!今天我们都在吃三宝的饭,好好修行,烦恼空掉一点,心情开朗一点,气量就会大一点。弥勒菩萨整天笑嘻嘻,所以肚子才大,起烦恼的人从来不会笑嘻嘻。我这么讲,主要是要你们学学菩萨的精神,因为咱们都是发菩提心的人,咱们也都在学菩萨行。
是众生心里的烦恼制造了对修行不利的
环境,不知改变,就成业力,产生障碍,就成业障
像这种没有好好地断烦恼,没有好好地修忍,经常起烦恼,扰乱了修行,就会产生障碍。你们常听到有人说:我修行路上障碍太多了。障碍大多是来自于自身的烦恼,即使来自外界环境,我看跟众生心里的烦恼也有关系。周围环境所以会对你起障碍,其实无情不大会对你起障碍,对你产生障碍的还是有情,归根结底还是众生心里的烦恼制造了对修行不利的环境。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起烦恼,养成了坏习惯,从不知道改正,这个习惯势力很大,无形中就控制着你。这种力量就叫业力,由业力产生的障碍就叫业障。
内魔、外魔及中断是修行最大的障碍,也破坏了你的法缘
细细分析起来,在我们修行路上,破坏作用最大的,经书上总结为三类:内魔、外魔、中断。内魔,就是烦恼魔。外魔,是你所处的环境中,众生心里的烦恼。影响了乃至破坏了你的法缘。还有中断,就是修行修不下去。修行修不下去的原因,一个是退心,即使你原来的发心没有退光,也叫退心。因为退心,样样不起劲,懒散的习气马上冒出来。还有一个是中断,开头兴趣很高,天天如此慢慢疲沓了就没劲了,兴趣也降低,时久生疲厌。人一疲厌样样懒惰,就会形成中断。如果你在家里修行更麻烦,《文殊略法》只要五分钟就背一遍,哪会没时间念?竟然还会中断!也有理由:我整天地忙,太累了,外面事情多,尤其交了好运,生意更忙了。这么忙也就忘记唸了,即使想起来总让我休息休息再唸,谁知道就睡着了。(众笑)
修行人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不能把烦恼享受放在第一位
总的来说,都是你自己找来的麻烦,你不起烦恼你会退心吗?你心里不怄气,修行会放松吗?如果不是时久生疲厌,你会中断吗?如果你把学法修行抓得比做生意赚钱还要紧,你会放弃吗?说起来尽是理由,我看都不是理由,真正的原因是你把修行、学法放在第二位,第一位是你的烦恼、赚钱、享受。今天讲到这儿。(回向)
《谈三宝功德(30~3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