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三宝功德(40~49)

  谈三宝功德 (40)

  ◎ 傅味琴

  2006年5月11日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法宝有教证功德,教是理论,

  证是实践中得到的亲证,宝就是这个意思

  本次提要:

  ■ 法宝有教证功德,教是理论,证是从实践中得到的亲证,宝就是这个意思

  ■ 贤圣僧才是宝,才是善知识,才是我们归依学习的榜样

  ■ 当师的没有圆满的法,没有戒定慧,不能使你证果,他自己也不可能证果

  ■ 为修而没有法,有教没有修证,都是片面

  ■ 逃避苦不是解决苦的办法,佛说苦谛是要你断烦恼,出离生死

  法宝有教证功德,教是理论,

  证是从实践中得到的亲证,宝就是这个意思

  今天我们讲法宝的教证功德。法宝有教——就是理论,还有证——根据理论去实践就能得到亲证的功德。证到底证什么?修出离道能证四果四向,所谓四双八辈:须陀含向、须陀含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向就是趋向,也就是说你还没有证到这个果,正在走向证果的路上。四个向四个果,加起来称四双八辈。还没有证初果,正走在这条路上,称贤僧,初果以上叫圣僧,统称为贤圣僧,贤圣僧才能称僧宝,宝就是讲的这个意义。

  贤圣僧才是宝,才是善知识,

  才是我们归依学习的榜样

  严格来讲,贤圣僧才是真正的善知识,归依僧就是归依贤圣僧,只有贤圣僧才是我们的榜样。比丘僧如果没有证果就不能称圣僧,只能称凡夫僧,当然凡夫僧里正在走向证果路上的,也是贤僧。如今末法时期要找一个证果的比丘僧很难,即使有,他也不会说他证果了。真正的修行人都是隐藏功德,在外边炫耀某人怎么了不起,除非是人家看他的功德,如果是自我宣传,那是不恰当、也不清净的,多少有一点好名的思想。如果你为了培养人才,告诉自己的弟子:我过去是怎么做的,这么做没错。让他学一学,这是可以的。

  当师的没有圆满的法,没有戒定慧,

  不能使你证果,他自己也不可能证果

  既然功德要隐藏,佛门里又没有考试,又不做宣传,那怎么才能找到真正的善知识呢?你只要看他是不是一个清净的修行人,他修行的路子是不是为了了生死、证果,你这么去看就行了。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他要有圆满的法。没有具足戒定慧的法,他不能使你证果,当然他自己也不可能证果。

  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具足才能起圆满的作用。经书里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也就是说有戒定慧圆满的法你才能熄灭所有的烦恼,才能证果。你必须要认清这条道路,你修行方向才不会错。

  为修而没有法,有教没有修证,都是片面

  佛在世没有宗派,佛经上也没有提到宗派,宗派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人搞出来的。宗派只能说是一种修持用功的方法,“宗”这个字就是表示修行的意思,假如宗派为了修,而没有法,或者只有教没有修,岂不笑话?也不能算是圆满的法。一切修证都要以法为依据,你要想证果,你必须要在证果的法的指导下,走上证果的道路。

  逃避苦不是解决苦的办法,

  佛说苦谛是要你断烦恼,出离生死

  当年佛成道后度五比丘,说的是四谛法。后来佛说法越来越广开,但是收拢起来最最简单,也是最最根本的,就是四谛法苦集灭道。讲苦谛并不是叫你避开苦,逃避不是解决办法,而是要你断掉烦恼,出离生死,证阿罗汉果。佛后来又说了很多法,都是以四谛法为根子,所以四谛法是一个根本法。断烦恼,出离生死,证阿罗汉果,这是我们根本的道路,只有烦恼断尽才能了脱生死。释迦佛说了出离生死的方法,就是为了给我们断烦恼的。

  谈三宝功德 (41)

  ◎ 傅味琴

  2006年5月11日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修行第一步就要走上圆满的路,

  要为了成佛而断烦恼而修菩萨行

  本次提要:

  ■ 菩萨不仅仅是世间上的好人,菩萨法必须建立在出离乘基础上

  ■ 如今连六波罗蜜也难听到了,从前还能听到讲六度,但也是和道教、儒教

  混在一起的

  ■ 只要一本经,法又不广开,无形中就形成了越简单越好

  ■ 六度不是只讲有,不讲空。不到波罗蜜境界就会执着有,烦恼就是由执着

  来的

  ■ 修行第一步就要走上圆满的路,要为了成佛而断烦恼而修菩萨行,要登地,

  每一地都有具体修法

  菩萨不仅仅是世间上的好人,

  菩萨法必须建立在出离乘基础上

  菩萨法必须建立在出离法的基础上。如果你自己都没有走上出离生死的路,你即使号称是修大乘,影响很大,别人跟你学,结果学来学去,都了不脱生死,全是凡夫,像这样的“菩萨”仅仅是世间上的好人。今天国内的佛门大都是这种情况,所以有人认为,大乘抽掉了出离乘的基础,这是自称大乘,实非大乘。越到现在越能看清楚,所谓的大乘就是人天乘,所谓菩萨就是人间的好人。

  如今连六波罗蜜也难听到了,从前还能听到讲六度,

  但也是和道教、儒教混在一起的

  我年轻时,还常听到有人讲要修六度万行。六度是菩萨法,看看事实呢,确实是在行布施,也有持戒,也主张要忍,不过这不稀奇,因为这种忍往往是跟儒教、道教的忍混在一起,所谓叫“百忍堂”。精进呢?且不论他们的路线正不正,用功的人还是有的。

  禅定呢?只有在禅宗普及的年代还讲讲禅。其实禅宗的禅是一心禅,至于我们今天修的戒定慧的禅定,这是释迦佛四十九年讲的法里的定学,是按步骤修上去的次第禅,又称为如来禅,这在各个宗派里很少有听到。即使有的地方讲止观,往往内容极少,也不圆满。人们一提到止观,就会想到天台宗,因为天台宗也讲止观,成了一个宗派的止观。其他宗派,禅定一般不修的。

  只要一本经,法又不广开,无形中就形成了越简单越好

  至于般若,从前还有人讲讲《金刚经》、《心经》,此外没有了。而真正修般若,深广般若都要具备。比如我们念诵的这本《文殊广法》,就属于大般若的法。但是你在《金刚经》、《心经》里就看不出这么广的内容。有人提出一本经作为一个宗派,虽然菩萨能以一个法讲一百个法,那么你就广开吧,可是很少有人广开,法师讲这本经,就照这本经讲。我现在每到讲法都是广开,大家都喜欢听。可在别的地方听过法的人就会有一个想法:太广了。从前的佛门都不主张广的,无形中形成了越简单越好,越浓缩越好。好比吃了一个营养虽全,可是难消化的东西。也不检查检查你的肠胃功能好不好!吸收不了,拉出去倒也罢了,留在肚子里就成障碍。

  六度不是只讲有,不讲空。不到波罗蜜境界

  就会执着有,烦恼就是由执着来的

  菩萨的六度万行是要修到波罗蜜才够标准。我年轻时还有好多法师讲经,可一般都是讲“有”:布施有功德,持戒有功德,很少提到叫你空掉功德相。讲有功德大家起劲了,可是你功德放不下,不可能证果成道。

  菩萨要到波罗蜜的境界,就离不开修空。修行要成就就不能执着,否则为什么要修出离乘断烦恼的法?烦恼就是由执着而来的,最难放下的也要空掉。所以没有出离乘修法的基础,这个“菩萨”不过喊喊罢了,见不到实质。好比上学,领到一张学生证,可你从不去上课,没学到什么,你这个学生根本就没有实质。没有实质的菩萨就是架空的菩萨、轻毛菩萨,假花无果实,那怎能证果又怎能登地呢?

  修行第一步就要走上圆满的路,

  要为了成佛而断烦恼而修菩萨行。要登地,每一地都有具体修法

  大般若的法里就有登地的法,六度万行不过是一个总纲,每一地都有具体的修法,可是号称大乘的中国佛教,我年轻时到现在,除了我们法流,这些从没听到有人讲过。

  成佛是最后的圆满,你走第一步的时候,就要走上圆满的路,这是因,有因才有果。简单地说,要成佛必须进入佛之知见,也就是说你头脑里所有的知见,全要跟佛的知见符合。知见就是你的思想观点、你的心态。从修人天乘开始,到出离乘、菩萨乘,都要走“进入佛之知见”这条路线。你修人天乘是为了成佛而走上第一步,你修出离乘是为了成佛而断烦恼,你修菩萨乘,你是为了成佛而行菩萨道。必须要以这条红线贯穿你全部的修行。假如脱离了这条红线,被风一吹也不知道刮到哪里去。

  谈三宝功德 (42)

  ◎ 傅味琴

  2006年5月11日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修行要进入佛之知见,

  离开了这条路线,就不可能成就佛之知见

  本次提要:

  ■ 修行要进入佛之知见,离开了这条路线,就不可能成就佛之知见

  ■ 修行不能偏,人不愿改掉傲慢就难做人,所以他只能自认好汉

  ■ 环境是个重要因素,负面影响大,即使你不学,也会缩鼻子

  ■ 诽谤弘扬正法的地方不能去,好比你在粪池上呆久了,你身上也会有臭气

  修行要进入佛之知见,离开了这条路线,

  就不可能成就佛之知见

  你之所以不肯转变思想观点,执着于自己的一套,乃至于执着于你的宗派观点、片面观点,不肯改变,因为你这一套习惯了。一个人按自己习惯去做总是痛快的,硬是要他改变,吃力得很。可你不改变,就不可能成就,因为你离开了这条线了嘛。从最初到圆满有个距离,这个距离可长可短,你努力就短一点,不努力就长一点。可是你这条路线,这个纲要不能放松。哪怕进步慢,只要你抓了不放,具足正知正见,将来总会成就,快慢是个努力问题。如果你去抓另外一条路线,你只能是另一条路线的成就,而进入佛之知见这个成就你不可能有。

  修行不能偏,人不愿改掉傲慢就难做人,

  所以他只能自认好汉

  有句传统的老话,“走路要走路中央”,路中央就是中央有根红线,修行不能修偏了。可是你叫他走在路中央,他难受啊,好像他受了委曲,受了压抑了。旁观者看他很苦,就同情他了,那对他有什么好处呢?打个比方,林黛玉个性傲慢,只有贾宝玉才看中她。可是她福气很薄,不大肯做好事,很少去为别人辛苦一点,…

《谈三宝功德(40~4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