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谈三宝功德(40~49)▪P2

  ..续本文上一页她所谓的劳动就是去葬花。葬花是培福吗?所以林黛玉进了贾府,感觉到做人难做,步步都要走在路中央,否则别人就要说闲话。尤其是王熙凤,经常要管她。傲慢的人要么天不怕地不怕,自认好汉;要么做人难做,因为人家一纠正他,他就难受。所以不断烦恼是不行的,五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我慢贡高就是其中之一。

  环境是个重要因素,负面影响大,

  即使你不学,也会缩鼻子

  学是为了修,修了才能证,虽然内因为主,可是外在环境是个重要的条件,人在环境里都会发生变化的,所以学修不能忽视外在的环境。现在外在环境对年轻一代负面影响很大,所以做家长的非常操心,从前总是想:到学校里就好了,有老师管,可以接受教育。现在到学校里去,家长也操心,因为学生大都变坏了,我的孩子别受影响啊。

  环境影响人是很厉害的,不管你有意识无意识,即使你不想学,你也会受影响。从前有个人到朋友家去住了三天,这个朋友有个习气,说几句话就要缩缩鼻子,这种样子不好看,谁会学?可是等他回来了,他也说说话就缩鼻子了。所以不知不觉中你也会受环境影响的。

  诽谤弘扬正法的地方不能去,

  好比你在粪池上呆久了,你身上也会有臭气

  十多年前,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一个跟我学法的学生,我问他到哪里去,他说去某个地方。我说“你还是别去,在那个地方你会听到诽谤我的话,你受影响,会退失信心的。”他说“我去看看,老师你放心,我绝不会受影响的。”我只好朝他笑笑。他不受影响,会有想去的念头吗?他不听我的,其实他已经受影响了。后来就变得不像样了,有一次在佛堂,他中间站了起来,屁股朝着佛像扭起腰来,因为受了影响,恭敬不起来了,在老师面前扭扭屁股也没有关系了,世俗习气马上泛滥。所以环境因素很重要的,好比老式厕所下面就是粪池,你在这个厕所里大便时间长一点,一出来你身上也有臭气。

  谈三宝功德 (43)

  ◎ 傅味琴

  2006年5月11日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在离开了法、离开了断烦恼的环境里受了影响,

  所以成就的人越来越少了

  本次提要:

  ■ 在离开了法、离开了断烦恼的环境里受了影响,所以成就的人越来越少了

  ■ 佛教要纯粹,要圆满,我不主张把儒教道教混在一起,因此我不是“傅大

  士”

  ■ 佛教不能离开纯粹圆满的佛法搞“新品种”,好比披了袈裟就不能戴道冠

  ■ 由于宗派偏见,儒教道教混杂,佛法被搅乱了,修行也就架空了

  在离开了法、离开了断烦恼的环境里受了影响,

  所以成就的人越来越少了

  末法时期逐渐逐渐离开了法,逐渐逐渐离开了断烦恼,当然证果证道的人会越来越少,这也跟环境因素有关系。偏偏佛教传到中国来分了宗派,进入宗派的人,总是想在他学的宗派里边有所成就。假如他这个宗派里的人有点偏了,他也感觉不到,因为他想:我学这个宗派,这个宗派里的人就是这个观点。即使他明知道这个道场风气不好,他还是去。你想劝他去学清净圆满的法,他会想:我又不学那个宗派。

  佛教要纯粹,要圆满,我不主张把儒教

  道教混在一起,因此我不是“傅大士”

  中国佛门的环境,一开始就是和儒教道教混在一起,从前有名望的出家人,写出来的东西都是充满儒教道教的思想。因为我姓傅,过去常有人称我是傅大士,我连忙说:我不是傅大士。后来我才知道佛教历史上确有一个傅大士,很出名的。最近在一本书上看到有介绍傅大士,他也说:“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那是混淆佛法!从那个时代起,汉地的佛教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圆满的、释迦佛的佛法。

  你不改变这种影响,你怎么证果啊?难道证一个既是道教、又是儒教、又是佛教的阿罗汉,没这种阿罗汉!所以说到了末法时期,证果证道的人真是难得,因为佛法被人改变了。

  佛教不能离开纯粹圆满的佛法搞“新品种”,

  好比披了袈裟就不能戴道冠

  比如农业上把这棵果树的枝接到那棵果树上,结出来的果子是个新品种。有种新品种,又有梨味,又有苹果味,那么它既不是梨也不是苹果。所以儒教道教佛教合起来,既不是佛教也不是儒教也不是道教,是新品种。(笑声)老子是中国人,佛是印度人,中国跟印度合起来,既不能算中国人,也不能算印度人,也算新品种。

  前几年到新加坡去,在飞机场我的学生在忙,叫我把这个卡送到那面去,我送过去了。新加坡的华人特别多,办事人员明明是个华人,我就跟他讲中国话,他回答我:请你讲英语。(众笑)我就怄气了,你听不懂倒也罢了。还好,我比他修养高,懂礼貌,我就不吭声了,要不然我也说一句:请你讲中国话。(众笑)这不过是个小插曲罢了,让大家笑笑。

  中国人嫁给外国人,或者外国人嫁给中国人,生出来的孩子至少不能算纯粹的中国人,也不能算纯粹的外国人。如果佛教也演变成这种情况,你最多升到天上。极有可能,因为你满脑子的道教思想,你会去拜访太上老君,到王母娘娘那里去偷仙桃;你崇拜孔子,即使你今世持戒持得好,来世做人还会去喝孔府酒。儒教的人都讲究喝酒的,叫做“太白遗风”,这还是是佛教吗?现在佛门里很多讲几句佛教的话,又插两句儒教、道教的话,好比穿西装又披袈裟,剃了光头又戴道冠,像什么呀!

  由于宗派偏见,儒教道教混杂,

  佛法被搅乱了,修行也就架空了

  我们所处的修行环境,充满宗派偏见,儒教、道教、佛教混杂,佛法全被搅乱了。你的修行也必然跟着紊乱,因为这些逐渐把法挤掉了。戒定慧叫法,达摩祖师来到中国时,中国佛门教理非常兴盛,重教理而不重修行。既然大家教理已经很丰富很有基础了,而且还能辩论,下一步就应该好好修行了,所以他主张要在心里修。这个主张没错,修必须要在心里修,才会有成就。所谓“不立语言文字”、主张顿悟,实际上是换种说法讲讲,他是为了要纠正当时的弊端。可是后世的人听了这话理解错误,逐渐就离开了法。应该是在懂法的基础上来修一心禅。而且后世禅宗普及了,成为一个宗派,很多人连法都不懂就去参禅,这样就架空了。

  谈三宝功德 (44)

  ◎ 傅味琴

  2006年5月11日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佛法尚未学会就认为“我就是佛”,

  出了傲慢就自我陶醉

  本次提要:

  ■ 有渐悟才能有顿悟,佛法尚未学会就认为“我就是佛”,出了傲慢就自我

  陶醉

  ■ 不立语言文字,不等于不要语言文字

  ■ 众生有个习气,就是不愿把话说全面,这样本来面目就看不到了,造成误

  解,矛盾也多

  有渐悟才能有顿悟,佛法尚未学会就认为

  “我就是佛”,出了傲慢就自我陶醉

  顿悟是在渐悟基础上产生的,渐悟是量变,顿悟是质变,你没有渐悟,不可能顿悟,顿悟是渐悟的基础上快速度的前进。现在有些人看不起渐悟,称渐悟是渐修,顿悟叫顿修。这些人连佛法都搞不清楚,而且说法也是没有步骤的,办学应该是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一步步学上去才踏实啊。就说居士林吧,请法师讲经,法师会讲什么就讲什么,居士林经常有新进佛门的人,一开始就听“见性成佛,自性就是佛”,结果他以为“我就是佛”。法还没有学会,傲慢倒出来了,就是因为听法没有步骤。听得高了,再叫他听戒定慧,就不要听了,成了高高在上,自我陶醉。

  不立语言文字,不等于不要语言文字

  禅宗的“不立语言文字”,实际上并没有离开语言文字,你没有语言文字什么也没有。二祖向初祖求法,“弟子心不安,请师给我安心。”初祖跟他说:“你把心找出来我给你安。”二祖说:“弟子找心找不到。”初祖说:“我已经给你安心了。”那不都是语言吗?这些语言难道他一生下来就会啊?肯定从前学过法,才会讲这些法语啊,这些法还不是在文字里?后来禅宗搞了一本《禅门日诵》,也是文字啊,而且要“日诵”,那是天天用语言诵啊,可见禅宗并没有离开语言文字。之所以提这么一个口号,仅是一个善巧方便,怕你执着语言文字。

  打个比方,孩子向妈要钱去买糖吃,妈说:“我没钱。”其实妈有钱,妈是好心,怕他再吃糖牙齿都蛀光了,是叫他放下执着糖的贪。所以说顿悟离不开渐悟,修证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引导。

  众生有个习气,就是不愿把话说全面,

  本来面目就看不到了,易造成误解,矛盾也多

  可是后世人搞错了、搞偏了,法师也一代比一代没有把全面的意思讲清楚。我跟你们生活在一起,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连你们这些老同学都不肯讲全面的话,总要把我的话扣掉两句,弄到后来面目全非,尽发生误解。比如有一次,我说“这件事情,不应该这样。”有人马上说:“不对!”我就搞不清楚,他是说这件事情不对,还是说我刚才说的话不对?他少讲一个字,如果说:“是不对”,那就说明白了。知识分子我执很重啊,全喜欢搞这一套,我讲五句话,听的人脑子里转一转,滤一滤,说出来三句话,好像说这三句话就是老师五句话的意思。而且还加上他的意思,这么一搞本来的面貌就看不到了。这就是众生的习气,所以人世间矛盾会很多。

  如果你能一步跨上二楼,也就用不着造楼梯了,就因为你跨不上,你只得按楼梯一步步走上去啊,这才最稳当,你少掉一格都不行,科学就是讲要有步骤有系统。说个笑话,从前有个伤科医生,没病人上门,他发愁了,晚上偷偷到邻居家,把楼梯的底下一格锯断,结果第二天早晨,有人来看伤了,因为楼梯断了一格,摔伤了。在佛门里讲佛法,可不能因为怕讲明白了就没人来请教了就不讲明白。

  正确的理解,你不走楼梯也可以,现在科学发达,乘电梯你不感觉到是一步步走上去的,好像是一下子就到了。你以为是跳过,好比叫顿悟,其实你看看电梯的红字,还不是一楼一楼上去的?如果把法的实际、法的步骤抽掉了,那么你修行也架空了,还有证果的希望吗?

  谈三宝…

《谈三宝功德(40~4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