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她所謂的勞動就是去葬花。葬花是培福嗎?所以林黛玉進了賈府,感覺到做人難做,步步都要走在路中央,否則別人就要說閑話。尤其是王熙鳳,經常要管她。傲慢的人要麼天不怕地不怕,自認好漢;要麼做人難做,因爲人家一糾正他,他就難受。所以不斷煩惱是不行的,五種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我慢貢高就是其中之一。
環境是個重要因素,負面影響大,
即使你不學,也會縮鼻子
學是爲了修,修了才能證,雖然內因爲主,可是外在環境是個重要的條件,人在環境裏都會發生變化的,所以學修不能忽視外在的環境。現在外在環境對年輕一代負面影響很大,所以做家長的非常操心,從前總是想:到學校裏就好了,有老師管,可以接受教育。現在到學校裏去,家長也操心,因爲學生大都變壞了,我的孩子別受影響啊。
環境影響人是很厲害的,不管你有意識無意識,即使你不想學,你也會受影響。從前有個人到朋友家去住了叁天,這個朋友有個習氣,說幾句話就要縮縮鼻子,這種樣子不好看,誰會學?可是等他回來了,他也說說話就縮鼻子了。所以不知不覺中你也會受環境影響的。
誹謗弘揚正法的地方不能去,
好比你在糞池上呆久了,你身上也會有臭氣
十多年前,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一個跟我學法的學生,我問他到哪裏去,他說去某個地方。我說“你還是別去,在那個地方你會聽到誹謗我的話,你受影響,會退失信心的。”他說“我去看看,老師你放心,我絕不會受影響的。”我只好朝他笑笑。他不受影響,會有想去的念頭嗎?他不聽我的,其實他已經受影響了。後來就變得不像樣了,有一次在佛堂,他中間站了起來,屁股朝著佛像扭起腰來,因爲受了影響,恭敬不起來了,在老師面前扭扭屁股也沒有關系了,世俗習氣馬上泛濫。所以環境因素很重要的,好比老式廁所下面就是糞池,你在這個廁所裏大便時間長一點,一出來你身上也有臭氣。
談叁寶功德 (43)
◎ 傅味琴
2006年5月11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在離開了法、離開了斷煩惱的環境裏受了影響,
所以成就的人越來越少了
本次提要:
■ 在離開了法、離開了斷煩惱的環境裏受了影響,所以成就的人越來越少了
■ 佛教要純粹,要圓滿,我不主張把儒教道教混在一起,因此我不是“傅大
士”
■ 佛教不能離開純粹圓滿的佛法搞“新品種”,好比披了袈裟就不能戴道冠
■ 由于宗派偏見,儒教道教混雜,佛法被攪亂了,修行也就架空了
在離開了法、離開了斷煩惱的環境裏受了影響,
所以成就的人越來越少了
末法時期逐漸逐漸離開了法,逐漸逐漸離開了斷煩惱,當然證果證道的人會越來越少,這也跟環境因素有關系。偏偏佛教傳到中國來分了宗派,進入宗派的人,總是想在他學的宗派裏邊有所成就。假如他這個宗派裏的人有點偏了,他也感覺不到,因爲他想:我學這個宗派,這個宗派裏的人就是這個觀點。即使他明知道這個道場風氣不好,他還是去。你想勸他去學清淨圓滿的法,他會想:我又不學那個宗派。
佛教要純粹,要圓滿,我不主張把儒教
道教混在一起,因此我不是“傅大士”
中國佛門的環境,一開始就是和儒教道教混在一起,從前有名望的出家人,寫出來的東西都是充滿儒教道教的思想。因爲我姓傅,過去常有人稱我是傅大士,我連忙說:我不是傅大士。後來我才知道佛教曆史上確有一個傅大士,很出名的。最近在一本書上看到有介紹傅大士,他也說:“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那是混淆佛法!從那個時代起,漢地的佛教就不是一個純粹的、圓滿的、釋迦佛的佛法。
你不改變這種影響,你怎麼證果啊?難道證一個既是道教、又是儒教、又是佛教的阿羅漢,沒這種阿羅漢!所以說到了末法時期,證果證道的人真是難得,因爲佛法被人改變了。
佛教不能離開純粹圓滿的佛法搞“新品種”,
好比披了袈裟就不能戴道冠
比如農業上把這棵果樹的枝接到那棵果樹上,結出來的果子是個新品種。有種新品種,又有梨味,又有蘋果味,那麼它既不是梨也不是蘋果。所以儒教道教佛教合起來,既不是佛教也不是儒教也不是道教,是新品種。(笑聲)老子是中國人,佛是印度人,中國跟印度合起來,既不能算中國人,也不能算印度人,也算新品種。
前幾年到新加坡去,在飛機場我的學生在忙,叫我把這個卡送到那面去,我送過去了。新加坡的華人特別多,辦事人員明明是個華人,我就跟他講中國話,他回答我:請你講英語。(衆笑)我就怄氣了,你聽不懂倒也罷了。還好,我比他修養高,懂禮貌,我就不吭聲了,要不然我也說一句:請你講中國話。(衆笑)這不過是個小插曲罷了,讓大家笑笑。
中國人嫁給外國人,或者外國人嫁給中國人,生出來的孩子至少不能算純粹的中國人,也不能算純粹的外國人。如果佛教也演變成這種情況,你最多升到天上。極有可能,因爲你滿腦子的道教思想,你會去拜訪太上老君,到王母娘娘那裏去偷仙桃;你崇拜孔子,即使你今世持戒持得好,來世做人還會去喝孔府酒。儒教的人都講究喝酒的,叫做“太白遺風”,這還是是佛教嗎?現在佛門裏很多講幾句佛教的話,又插兩句儒教、道教的話,好比穿西裝又披袈裟,剃了光頭又戴道冠,像什麼呀!
由于宗派偏見,儒教道教混雜,
佛法被攪亂了,修行也就架空了
我們所處的修行環境,充滿宗派偏見,儒教、道教、佛教混雜,佛法全被攪亂了。你的修行也必然跟著紊亂,因爲這些逐漸把法擠掉了。戒定慧叫法,達摩祖師來到中國時,中國佛門教理非常興盛,重教理而不重修行。既然大家教理已經很豐富很有基礎了,而且還能辯論,下一步就應該好好修行了,所以他主張要在心裏修。這個主張沒錯,修必須要在心裏修,才會有成就。所謂“不立語言文字”、主張頓悟,實際上是換種說法講講,他是爲了要糾正當時的弊端。可是後世的人聽了這話理解錯誤,逐漸就離開了法。應該是在懂法的基礎上來修一心禅。而且後世禅宗普及了,成爲一個宗派,很多人連法都不懂就去參禅,這樣就架空了。
談叁寶功德 (44)
◎ 傅味琴
2006年5月11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佛法尚未學會就認爲“我就是佛”,
出了傲慢就自我陶醉
本次提要:
■ 有漸悟才能有頓悟,佛法尚未學會就認爲“我就是佛”,出了傲慢就自我
陶醉
■ 不立語言文字,不等于不要語言文字
■ 衆生有個習氣,就是不願把話說全面,這樣本來面目就看不到了,造成誤
解,矛盾也多
有漸悟才能有頓悟,佛法尚未學會就認爲
“我就是佛”,出了傲慢就自我陶醉
頓悟是在漸悟基礎上産生的,漸悟是量變,頓悟是質變,你沒有漸悟,不可能頓悟,頓悟是漸悟的基礎上快速度的前進。現在有些人看不起漸悟,稱漸悟是漸修,頓悟叫頓修。這些人連佛法都搞不清楚,而且說法也是沒有步驟的,辦學應該是一年級、二年級、叁年級,一步步學上去才踏實啊。就說居士林吧,請法師講經,法師會講什麼就講什麼,居士林經常有新進佛門的人,一開始就聽“見性成佛,自性就是佛”,結果他以爲“我就是佛”。法還沒有學會,傲慢倒出來了,就是因爲聽法沒有步驟。聽得高了,再叫他聽戒定慧,就不要聽了,成了高高在上,自我陶醉。
不立語言文字,不等于不要語言文字
禅宗的“不立語言文字”,實際上並沒有離開語言文字,你沒有語言文字什麼也沒有。二祖向初祖求法,“弟子心不安,請師給我安心。”初祖跟他說:“你把心找出來我給你安。”二祖說:“弟子找心找不到。”初祖說:“我已經給你安心了。”那不都是語言嗎?這些語言難道他一生下來就會啊?肯定從前學過法,才會講這些法語啊,這些法還不是在文字裏?後來禅宗搞了一本《禅門日誦》,也是文字啊,而且要“日誦”,那是天天用語言誦啊,可見禅宗並沒有離開語言文字。之所以提這麼一個口號,僅是一個善巧方便,怕你執著語言文字。
打個比方,孩子向媽要錢去買糖吃,媽說:“我沒錢。”其實媽有錢,媽是好心,怕他再吃糖牙齒都蛀光了,是叫他放下執著糖的貪。所以說頓悟離不開漸悟,修證離不開語言文字的引導。
衆生有個習氣,就是不願把話說全面,
本來面目就看不到了,易造成誤解,矛盾也多
可是後世人搞錯了、搞偏了,法師也一代比一代沒有把全面的意思講清楚。我跟你們生活在一起,這一點我深有體會。連你們這些老同學都不肯講全面的話,總要把我的話扣掉兩句,弄到後來面目全非,盡發生誤解。比如有一次,我說“這件事情,不應該這樣。”有人馬上說:“不對!”我就搞不清楚,他是說這件事情不對,還是說我剛才說的話不對?他少講一個字,如果說:“是不對”,那就說明白了。知識分子我執很重啊,全喜歡搞這一套,我講五句話,聽的人腦子裏轉一轉,濾一濾,說出來叁句話,好像說這叁句話就是老師五句話的意思。而且還加上他的意思,這麼一搞本來的面貌就看不到了。這就是衆生的習氣,所以人世間矛盾會很多。
如果你能一步跨上二樓,也就用不著造樓梯了,就因爲你跨不上,你只得按樓梯一步步走上去啊,這才最穩當,你少掉一格都不行,科學就是講要有步驟有系統。說個笑話,從前有個傷科醫生,沒病人上門,他發愁了,晚上偷偷到鄰居家,把樓梯的底下一格鋸斷,結果第二天早晨,有人來看傷了,因爲樓梯斷了一格,摔傷了。在佛門裏講佛法,可不能因爲怕講明白了就沒人來請教了就不講明白。
正確的理解,你不走樓梯也可以,現在科學發達,乘電梯你不感覺到是一步步走上去的,好像是一下子就到了。你以爲是跳過,好比叫頓悟,其實你看看電梯的紅字,還不是一樓一樓上去的?如果把法的實際、法的步驟抽掉了,那麼你修行也架空了,還有證果的希望嗎?
談叁寶…
《談叁寶功德(40~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