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叁寶功德(40~49)▪P3

  ..續本文上一頁功德 (45)

  ◎ 傅味琴

  2006年5月11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不要求一心不亂、說法離開了法、

  正法不認真去實踐,都是錯的

  本次提要:

  ■ 因爲主張只要一句,所以佛經一本也不要了

  ■ 只要一句的人竟然把思維正法說成妄念

  ■ 有人認爲講法是把衆生引進佛門來,進了佛門,佛法就不必求懂了

  ■ 不願弘揚佛法的人卻大搞花錢消災,不想斷煩惱的人卻說等死後再說

  ■ 不要求一心不亂、說法離開了法、正法不認真去實踐,都是錯的

  因爲主張只要一句,所以佛經一本也不要了

  後來淨土宗興起來了,現在有很多古時候的禅寺,都改成唸佛了。我年輕時候還有法師講《心經》、《金剛經》、《普門品》、《阿彌陀經》。至于《華嚴經》很少有聽到,我只聽到過一次。那時還常有人去聽經,可是逐漸變成聽經管聽經,我只要知道就好了,卻並未照著去修,而是只憑一句佛號,這就跟廣大的法義脫節了。

  只要一句的人竟然把思維正法說成妄念

  而且觀點也變了,我年青時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一個佛教青年會的人,我說應慈法師講經講得很好啊,你怎麼沒去聽呢?“我是唸佛的。”我說“唸佛也要聽經啊。”“聽了經,唸佛唸不好了。因爲聽經回來,腦子裏翻起法師講的話,經常要打妄想。”她把聽了法起的正念說成是妄念,可見越是離開法越是把修行搞錯了。

  有人認爲講法是把衆生引進佛門來,

  進了佛門,佛法就不必求懂了

  後來她又補充一句:“你喜歡聽經也好,可以給別人講講,別人就容易信佛。”意思就是說聽經的作用是把衆生引導進來,進來了就只要唸佛,還用得著法嗎?就這麼一步一步,逐漸把法排除了,變成了不知法的修行人。今天更加明顯了,有人到處宣傳“只要一句,樣樣不要”,“唸經不必求懂”。在這個環境裏的修行人,不可能不受環境影響,而且還影響了一大片。

  不願弘揚佛法的人卻大搞花錢消災,

  不想斷煩惱的人卻說等死後再說

  大家都說“現在末法時期了,證果證道的人稀有難得”,好像沒希望了,因爲“我們都是鈍根,都是煩惱重、業障重。”現在煩惱重也不想說了。說煩惱重,必然要斷煩惱啊,卻說“斷煩惱談何容易?末法時期還想斷煩惱嗎?只有到極樂世界去斷煩惱。”斷煩惱也不提了,只提一個業障重。那咋辦呢?花錢消業障拜忏啊,唱啊、拜啊,好像這樣就能消業障,學法求智慧也不提了,沒有智慧怎麼斷煩惱?不斷煩惱怎麼證果?因爲大家都不要法了,所以形成末法時期證果證道很少。

  不要求一心不亂、說法離開了法、

  正法不認真去實踐,都是錯的

  現在甚至于連一心不亂也不提了。我七十年代初到溫州講過法,常有居士來看我。由于兩派人觀點不同,我這只耳朵要聽他的,那只耳朵要聽他的。一派說:“必須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另一派說:“只要唸就能往生。說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把唸佛的人信心都摧垮掉了,誰能唸到一心不亂?這樣說起來,大家都沒信心了,都不唸佛了。”經書上明明有寫“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爲了發展自己這個法門,經書上的話也不要了,自己想出幾句,只要大家喜歡聽,就是成功。如照經書上說,不到一心不亂是不可能往生的。

  現在又提出“唸經只要唸一本經”,有個出家人在居士林講法,他主張只唸一本《阿彌陀經》,而他師父卻主張只唸一本《無量壽經》,師父和徒弟都不一樣。可沒聽到有人主張唸《觀無量壽佛經》。既然你主張一本經,那你的修行是不是照這本經講的去修呢?又沒有。即使講一本經,有些都講錯了,即使沒講錯,也只是聽,卻不照法去修。

  談叁寶功德 (46)

  ◎ 傅味琴

  2006年5月11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能把不正之風反過來做,能學法,

  依法去修,走正法道路,那我們就必能成就

  本次提要:

  ■ 講經竟然講出與經文相反的話,離開了佛的教導,會有成就嗎

  ■ 有些人先講幾句經文,“不過”一來,就把前面的經文掃掉了

  ■ 參禅祖師也講《金剛經》、《楞嚴經》

  ■ 密教是秘密法,不是神秘法

  ■ 是不弘法、不要法的人促成了末法

  ■ 末法衆生整天忙,沒時間修行,究竟忙出些什麼利益來

  ■ 在家居士爲了賺錢,竟然也忙起趕經忏來了

  ■ 能把不正之風反過來做,能學法,依法去修,走正法道路,那我們就必能

  成就

  講經竟然講出與經文相反的話,

  離開了佛的教導,會有成就嗎

  還有一種情況,也使人不好理解,有人主張一句佛號就夠了,而他自己卻講了那麼多寫了那麼多,又講了很多跟經的意義相反的話。經義貫通不下去了,就在中間加上了“不過呢,現在是末法時期了”。末法時期就應該離開佛的教導嗎?離開佛的教導還會有成就嗎?

  有些人先講了幾句經文,“不過”一來,

  就把前面的經文掃掉了

  有個居士認爲:有些傳布很廣的話,是別人理解錯了。有些人常用“不過”兩字來改變經文原來的意思。例如:“深入經藏是好,”這話沒錯,“不過呢,我們都是鈍根,沒有這個根機。”“法門無量誓願學是應該的,”這話沒錯,“不過呢,還是專修唸佛好。”“不過”一來,前面沒錯的話全掃掉。好比從前有個演員本來是個男的,他往桌子下面一蹲,又快又簡單地化妝,一站起來,變成一個老太婆,再一蹲,一站起來又變成一個小姑娘,或許也會本來是一個光頭,他往頭上一摸,把光頭上的套子摸下來,原來是有頭發的。所以“不過”一來,就把原來佛講的話全都變了。

  參禅祖師也講《金剛經》、《楞嚴經》

  拿學禅宗的來說,過去還有人主張要學《金剛經》,有人主張要學《楞嚴經》。現在連《金剛經》、《楞嚴經》也都聽不到了,也就不提了。

  密教是秘密法,不是神秘法

  現在修密宗的年輕人,看起來發心也是很好,修啥?磕大頭,撥念珠,很少聽到他跟你講法,大都給你傳個咒子,念滿十萬算一個願。密教是秘密法,可不是神秘法。從前有年輕的比丘尼跟我說:“老師,我拿樣東西給你看看。”我說啥東西啊?“說是臨命終時,一套在頭上就能得往生。”我真想反問一句:既然你得到這個寶,你還唸佛幹什麼?等到死的時候一套就往生了嘛。(衆笑)

  是不弘法、不要法的人促成了末法

  如今佛門裏的這種種作法,就使得大家慢慢脫離了法,脫離了依法而修。華嚴宗沒有人在修了吧?《華嚴經》也沒人講了。有一次在南京,居士們陪同我到一個出家人那裏去,據說他是華嚴宗。他也不給大家講法,也只是做做早晚功課,僅僅在佛龛裏供著一本《華嚴經》。

  至于四《阿含》,我年輕時到現在沒聽到有人講過,我只得到了一本能海上師寫的《增一阿含學記》。末法時期就是這樣,是種種環境促成的。當然這個環境不是指房子,而是指你周圍的人,是佛弟子自己不要法,不要成就,不要證果,促成了末法時期。

  末法衆生整天忙,沒時間修行,

  究竟忙出些什麼利益來

  即使有人整天忙,究竟在忙啥?得到了什麼利益呢?在家人想修行,也忙得沒有時間,連文化大革命後期沒工作也忙。上海有個很有名的居士,文革後期我常去他家,有時候他看見我來了,就說,“請稍微等一等,我要做早課了。”就把櫥門打開來,“咚,當,當”,敲幾下銅杯,嘴裏念念有詞,沒幾分鍾做完了。他朋友多,一批又一批。據說他不想結婚,看樣子他很想修行,可是他就是這樣的忙。

  在家居士爲了賺錢,竟然也忙起趕經忏來了

  現在的居士林也不像從前了,從前居士林各個宗派的法師都有請,各個法門都弘揚,信仰各個宗派的居士都可以來。現在居士林幾乎都是唸佛的,一起唸佛做功課倒也罷了,有些居士又忙出新花樣:也去趕經忏、搞超度、做佛事,真是要不得啦!你是居士呀,怎麼可以利用佛教賺鈔票?這就是我們周圍環境裏的佛門情況,這種環境就使得佛弟子證果成道沒什麼希望,沒有教哪來證?沒有法哪來修?

  能把不正之風反過來做,能學法,

  依法去修,走正法道路,那我們就必能成就

  如果我們把這些情況反過來做,他們不要教,我們要學法;他們不照法去修,我們照法去修;他們走末法道路,我們走正法道路,那我們就必能成就。今天講到這兒。

  談叁寶功德 (47)

  ◎ 傅味琴 2006年5月13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扶正佛陀的正法,揭露隱蔽的邪惡,

  是我們爲實現法寶功德應負的責任

  本次提要:

  ■ 世尊以各種方式說法,揭示隱蔽的東西,給迷路者指路

  ■ 說法就有功德,由于說法使法寶産生了作用

  ■ 要把摔倒的指路牌扶起來,要把隱蔽的障礙顯示出來,爲了使修行人能走正 道而避免危險。

  ■ 扶正佛陀的正法,揭露隱蔽的邪惡,是我們爲實現法寶功德應負的責任

  世尊以各種方式說法,

  揭示隱蔽的東西,給迷路者指路

  釋迦佛在世時,教導很多婆羅門皈依了佛,在一篇《婆羅門法經》裏有這麼幾句:這些富裕的婆羅門對世尊說道:“妙極了,喬達摩,妙極了,喬達摩,正像一個人,喬達摩啊,扶正摔倒的東西,揭示隱蔽的東西,給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舉著油燈,讓那些有眼者能看到東西。世尊喬達摩以各種方式說法。我們要皈依世尊喬達摩”。

  說法就有功德,由于說法

  使法寶産生了作用

  這一段經文非常好。我們今天是講法寶的功德,只有法寶能使我們獲得覺悟,使我們走上正道,使我們得到解脫,沒有法寶就沒有這些功德。怎麼做才能讓法寶真正産生功德?佛弟子應該向佛學習,不管是誰,說法就有功德,因爲說法使法寶産生了作用,由于這種作用使衆生得到解脫。

  要把摔倒的指路牌扶起來,要把隱蔽的障礙

  顯示出來,爲了使修行人能走正道而避免危險

  作爲佛弟子,必須要像釋迦佛那樣,在給迷路者指路的時候,扶正摔倒的東西。今天正法不斷被人推倒,而我們作爲正知正…

《談叁寶功德(40~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