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叁寶功德 (40)
◎ 傅味琴
2006年5月11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法寶有教證功德,教是理論,
證是實踐中得到的親證,寶就是這個意思
本次提要:
■ 法寶有教證功德,教是理論,證是從實踐中得到的親證,寶就是這個意思
■ 賢聖僧才是寶,才是善知識,才是我們歸依學習的榜樣
■ 當師的沒有圓滿的法,沒有戒定慧,不能使你證果,他自己也不可能證果
■ 爲修而沒有法,有教沒有修證,都是片面
■ 逃避苦不是解決苦的辦法,佛說苦谛是要你斷煩惱,出離生死
法寶有教證功德,教是理論,
證是從實踐中得到的親證,寶就是這個意思
今天我們講法寶的教證功德。法寶有教——就是理論,還有證——根據理論去實踐就能得到親證的功德。證到底證什麼?修出離道能證四果四向,所謂四雙八輩:須陀含向、須陀含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向就是趨向,也就是說你還沒有證到這個果,正在走向證果的路上。四個向四個果,加起來稱四雙八輩。還沒有證初果,正走在這條路上,稱賢僧,初果以上叫聖僧,統稱爲賢聖僧,賢聖僧才能稱僧寶,寶就是講的這個意義。
賢聖僧才是寶,才是善知識,
才是我們歸依學習的榜樣
嚴格來講,賢聖僧才是真正的善知識,歸依僧就是歸依賢聖僧,只有賢聖僧才是我們的榜樣。比丘僧如果沒有證果就不能稱聖僧,只能稱凡夫僧,當然凡夫僧裏正在走向證果路上的,也是賢僧。如今末法時期要找一個證果的比丘僧很難,即使有,他也不會說他證果了。真正的修行人都是隱藏功德,在外邊炫耀某人怎麼了不起,除非是人家看他的功德,如果是自我宣傳,那是不恰當、也不清淨的,多少有一點好名的思想。如果你爲了培養人才,告訴自己的弟子:我過去是怎麼做的,這麼做沒錯。讓他學一學,這是可以的。
當師的沒有圓滿的法,沒有戒定慧,
不能使你證果,他自己也不可能證果
既然功德要隱藏,佛門裏又沒有考試,又不做宣傳,那怎麼才能找到真正的善知識呢?你只要看他是不是一個清淨的修行人,他修行的路子是不是爲了了生死、證果,你這麼去看就行了。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他要有圓滿的法。沒有具足戒定慧的法,他不能使你證果,當然他自己也不可能證果。
法,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具足才能起圓滿的作用。經書裏說:“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也就是說有戒定慧圓滿的法你才能熄滅所有的煩惱,才能證果。你必須要認清這條道路,你修行方向才不會錯。
爲修而沒有法,有教沒有修證,都是片面
佛在世沒有宗派,佛經上也沒有提到宗派,宗派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人搞出來的。宗派只能說是一種修持用功的方法,“宗”這個字就是表示修行的意思,假如宗派爲了修,而沒有法,或者只有教沒有修,豈不笑話?也不能算是圓滿的法。一切修證都要以法爲依據,你要想證果,你必須要在證果的法的指導下,走上證果的道路。
逃避苦不是解決苦的辦法,
佛說苦谛是要你斷煩惱,出離生死
當年佛成道後度五比丘,說的是四谛法。後來佛說法越來越廣開,但是收攏起來最最簡單,也是最最根本的,就是四谛法苦集滅道。講苦谛並不是叫你避開苦,逃避不是解決辦法,而是要你斷掉煩惱,出離生死,證阿羅漢果。佛後來又說了很多法,都是以四谛法爲根子,所以四谛法是一個根本法。斷煩惱,出離生死,證阿羅漢果,這是我們根本的道路,只有煩惱斷盡才能了脫生死。釋迦佛說了出離生死的方法,就是爲了給我們斷煩惱的。
談叁寶功德 (41)
◎ 傅味琴
2006年5月11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修行第一步就要走上圓滿的路,
要爲了成佛而斷煩惱而修菩薩行
本次提要:
■ 菩薩不僅僅是世間上的好人,菩薩法必須建立在出離乘基礎上
■ 如今連六波羅蜜也難聽到了,從前還能聽到講六度,但也是和道教、儒教
混在一起的
■ 只要一本經,法又不廣開,無形中就形成了越簡單越好
■ 六度不是只講有,不講空。不到波羅蜜境界就會執著有,煩惱就是由執著
來的
■ 修行第一步就要走上圓滿的路,要爲了成佛而斷煩惱而修菩薩行,要登地,
每一地都有具體修法
菩薩不僅僅是世間上的好人,
菩薩法必須建立在出離乘基礎上
菩薩法必須建立在出離法的基礎上。如果你自己都沒有走上出離生死的路,你即使號稱是修大乘,影響很大,別人跟你學,結果學來學去,都了不脫生死,全是凡夫,像這樣的“菩薩”僅僅是世間上的好人。今天國內的佛門大都是這種情況,所以有人認爲,大乘抽掉了出離乘的基礎,這是自稱大乘,實非大乘。越到現在越能看清楚,所謂的大乘就是人天乘,所謂菩薩就是人間的好人。
如今連六波羅蜜也難聽到了,從前還能聽到講六度,
但也是和道教、儒教混在一起的
我年輕時,還常聽到有人講要修六度萬行。六度是菩薩法,看看事實呢,確實是在行布施,也有持戒,也主張要忍,不過這不稀奇,因爲這種忍往往是跟儒教、道教的忍混在一起,所謂叫“百忍堂”。精進呢?且不論他們的路線正不正,用功的人還是有的。
禅定呢?只有在禅宗普及的年代還講講禅。其實禅宗的禅是一心禅,至于我們今天修的戒定慧的禅定,這是釋迦佛四十九年講的法裏的定學,是按步驟修上去的次第禅,又稱爲如來禅,這在各個宗派裏很少有聽到。即使有的地方講止觀,往往內容極少,也不圓滿。人們一提到止觀,就會想到天臺宗,因爲天臺宗也講止觀,成了一個宗派的止觀。其他宗派,禅定一般不修的。
只要一本經,法又不廣開,無形中就形成了越簡單越好
至于般若,從前還有人講講《金剛經》、《心經》,此外沒有了。而真正修般若,深廣般若都要具備。比如我們念誦的這本《文殊廣法》,就屬于大般若的法。但是你在《金剛經》、《心經》裏就看不出這麼廣的內容。有人提出一本經作爲一個宗派,雖然菩薩能以一個法講一百個法,那麼你就廣開吧,可是很少有人廣開,法師講這本經,就照這本經講。我現在每到講法都是廣開,大家都喜歡聽。可在別的地方聽過法的人就會有一個想法:太廣了。從前的佛門都不主張廣的,無形中形成了越簡單越好,越濃縮越好。好比吃了一個營養雖全,可是難消化的東西。也不檢查檢查你的腸胃功能好不好!吸收不了,拉出去倒也罷了,留在肚子裏就成障礙。
六度不是只講有,不講空。不到波羅蜜境界
就會執著有,煩惱就是由執著來的
菩薩的六度萬行是要修到波羅蜜才夠標准。我年輕時還有好多法師講經,可一般都是講“有”:布施有功德,持戒有功德,很少提到叫你空掉功德相。講有功德大家起勁了,可是你功德放不下,不可能證果成道。
菩薩要到波羅蜜的境界,就離不開修空。修行要成就就不能執著,否則爲什麼要修出離乘斷煩惱的法?煩惱就是由執著而來的,最難放下的也要空掉。所以沒有出離乘修法的基礎,這個“菩薩”不過喊喊罷了,見不到實質。好比上學,領到一張學生證,可你從不去上課,沒學到什麼,你這個學生根本就沒有實質。沒有實質的菩薩就是架空的菩薩、輕毛菩薩,假花無果實,那怎能證果又怎能登地呢?
修行第一步就要走上圓滿的路,
要爲了成佛而斷煩惱而修菩薩行。要登地,每一地都有具體修法
大般若的法裏就有登地的法,六度萬行不過是一個總綱,每一地都有具體的修法,可是號稱大乘的中國佛教,我年輕時到現在,除了我們法流,這些從沒聽到有人講過。
成佛是最後的圓滿,你走第一步的時候,就要走上圓滿的路,這是因,有因才有果。簡單地說,要成佛必須進入佛之知見,也就是說你頭腦裏所有的知見,全要跟佛的知見符合。知見就是你的思想觀點、你的心態。從修人天乘開始,到出離乘、菩薩乘,都要走“進入佛之知見”這條路線。你修人天乘是爲了成佛而走上第一步,你修出離乘是爲了成佛而斷煩惱,你修菩薩乘,你是爲了成佛而行菩薩道。必須要以這條紅線貫穿你全部的修行。假如脫離了這條紅線,被風一吹也不知道刮到哪裏去。
談叁寶功德 (42)
◎ 傅味琴
2006年5月11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修行要進入佛之知見,
離開了這條路線,就不可能成就佛之知見
本次提要:
■ 修行要進入佛之知見,離開了這條路線,就不可能成就佛之知見
■ 修行不能偏,人不願改掉傲慢就難做人,所以他只能自認好漢
■ 環境是個重要因素,負面影響大,即使你不學,也會縮鼻子
■ 誹謗弘揚正法的地方不能去,好比你在糞池上呆久了,你身上也會有臭氣
修行要進入佛之知見,離開了這條路線,
就不可能成就佛之知見
你之所以不肯轉變思想觀點,執著于自己的一套,乃至于執著于你的宗派觀點、片面觀點,不肯改變,因爲你這一套習慣了。一個人按自己習慣去做總是痛快的,硬是要他改變,吃力得很。可你不改變,就不可能成就,因爲你離開了這條線了嘛。從最初到圓滿有個距離,這個距離可長可短,你努力就短一點,不努力就長一點。可是你這條路線,這個綱要不能放松。哪怕進步慢,只要你抓了不放,具足正知正見,將來總會成就,快慢是個努力問題。如果你去抓另外一條路線,你只能是另一條路線的成就,而進入佛之知見這個成就你不可能有。
修行不能偏,人不願改掉傲慢就難做人,
所以他只能自認好漢
有句傳統的老話,“走路要走路中央”,路中央就是中央有根紅線,修行不能修偏了。可是你叫他走在路中央,他難受啊,好像他受了委曲,受了壓抑了。旁觀者看他很苦,就同情他了,那對他有什麼好處呢?打個比方,林黛玉個性傲慢,只有賈寶玉才看中她。可是她福氣很薄,不大肯做好事,很少去爲別人辛苦一點,…
《談叁寶功德(40~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