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虽然知道烦恼不好,可是他不明白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反而说:我进了佛学苑这么长时间,你这个老师怎么没有把我烦恼去掉?这又是一种心态。好比病没看好,都怪医生错,从不检查自己。医生开了处方,配了药,你不吃药,那到底是医生错还是你错了?所以没有合作态度,互相起矛盾,不可能取得成功。我从前讲心理治疗,第一课就给患者讲了三个要求:信心、决心、合作态度。医生给你治病,你不合作,怎能怪医生呢?为什么会不合作?为什么没有决心、中断?为什么没有信心、退心?原因只有一个,你的烦恼在破坏你的信心、决心、合作态度,所以讲到底,修行就是断烦恼,不断烦恼不叫修行。
善知识只是起了个教育作用,更重要的要自我教育,自我改造
烦恼广开来讲,包括不良的情绪、不良的个性脾气,都出在你自己身上。佛、菩萨、善知识只给你起个教育作用,更重要的要自我教育、自我改造,最后要你自己解放自己。老师、善知识不过是个引导,你受到了教育,你要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改造自己,那样才能成功。要想得到证的功德,也必须走这条路。
离开了戒定慧,就离开了修,也就不像一个修行人
从你得到了教法到你证果,中间必须要修。修就是断烦恼,所有的教都是为了修,通过修才能证果。佛四十九年说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是叫你修。修什么?修戒定慧。戒定慧本身就是修行的一个作法,你离开了戒定慧就是离开了修,也就根本不像一个修行人。
不论证阿罗汉果、证佛果,都必须依佛说的法去修
证是证果,小乘证阿罗汉果,大乘成佛果,这都是果位,菩萨则是圆满佛果前的一个过程,菩萨要从菩萨道修圆满成就佛果。不管是证阿罗汉果,还是证佛果,你必须要有法。阿罗汉跟佛全是佛教的果,那必须要依靠佛说的法。
不要搞人造的宗派,内容变质,方向错误,也就破坏了你的成就
无论你修哪个宗派,都是佛教的宗派,要想得到成就,你都不能离开佛法,离开了佛法的宗派不可能在佛教里得到成就。既然是佛教的宗派,就要接受佛陀的教导,不接受佛的教导,就不是佛教的宗派,不说你是邪吧,至少你是自搞一套,是人造的,不是佛教的。拿净土宗来说,佛教的净土宗那必须依照佛的教导,可是现在出现一种现象,有人离开佛的教导,连法都不要!你信他的话就不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佛土,不是那个人的宫殿。你离开了佛法,离开了佛的教导能进入佛土吗?内容变质,方向错误,也就破坏了你的成就。如果连法都不要了,这不叫法缘不足,法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法缘?法缘不足是还有法,不过这个法缘不殊胜,力量不够大。
修行都要通过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不管你小乘证阿罗汉果,大乘证佛果,都要通过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你学大乘菩萨法,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一直修上去,超九地就登佛地,或者你从小乘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修上去,都要通过这五道。路是相同的,可是功德就不同。大乘菩萨法必须具足小乘的功德。菩萨十地比小乘四果殊胜,因为多了菩提心功德,由菩提心而走上菩提大道。发心就不同,一个是念念不忘众生,一个是为自己了生死。为自己了生死就叫小,念念不忘众生就叫大,因为个人小,众生大,众生无其数,多得数也数不清。
谈三宝功德(36)
◎ 傅味琴
2006年5月10日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资粮道是准备你学法修行法缘上的资粮
本次提要:
■ 种小果小,种大果大,不断烦恼,证不了果
■ 资粮道是准备你学法修行法缘上的资粮
■ 把众生当妈妈,这就成就了一分菩提心功德
■ 你吃得起苦,受不了气,你就出不了家
种小果小,种大果大,不断烦恼,证不了果
你修大乘,将来就得到大乘的果位,修小乘就得到小乘果位,所谓种子小果也小,种子大果也大。大里必然包含了小,好比地里的小笋,慢慢长大成了一个大笋,再长大成了一根毛竹。可是它是从小长大的,所以大必然包含小。小就不一定包含大,因为它种子小,所谓大小是根据你的发心,种子就是你的发心。阿罗汉如果回小向大,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相当于七地菩萨。假如你修菩萨道,却不断除自身烦恼,那你还是一个凡夫众生。如果你认为我虽然不断烦恼,我照样登初地二地三地四地,那是你自说自话,是轻毛菩萨,喊喊罢了,不切实际的。
资粮道是准备你学法修行法缘上的资粮
资粮道干什么用的?准备你学法修行法缘上的资粮。法缘范围比较广,简单地说,要有能给你圆满法的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一个缘;要有个修行学法的环境,环境也是缘;还需要经书、法宝;还需要清净的修行团体;还需要生活上四缘的条件,这些都是你修行的条件。你本人也是个条件,说到底还是以你本人为主,即使你得到这些法缘,可是你不要、你不喜欢、你不适应,或者你不想多学、多听,包括你的样样放不下、执着我见、难以转变,对烦恼有感情,烦恼成了自己好朋友、随时随刻会冒出来,那你即使有法,你跟法也无缘。或者你对于法,喜欢学的学,不感兴趣的不学,那不是你自己制造了法缘不足?资粮道很重要啊。为什么我们要天天讲天天学?就是累积智慧上的资粮,有了这样好的缘,你学不进去、尽打妄想、尽起烦恼,这就是你自己制造的法缘不足。
把众生当妈妈,这就成就了一分菩提心功德
五道里资粮道最辛苦,你修大乘法的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很辛苦的,弘法事业要干起来,看见众生,你不能做他的主人,只能做他公仆,这样才能度众生。这次王涛的妈妈来,我看她高兴得不得了,收获极大,本来不信佛,现在开始信佛了,她讲:“你们真好,都把我当成妈一样。”这是你们女众部同学的菩提心功德,你不辛苦就拿不到这个功德了。
你吃得起苦,受不了气,你就出不了家
出家目的是要了生死,要了生死就得要学法修行,也很苦的。从前要到隆莲法师那里去出家的,她就泼你冷水,她不是叫人不要出家,叫人家不要出家是错的,违反佛的教导。她说了啥?“要出家要考虑好,至少做到三点”,我只记得两点,“出家了要受苦,你吃得消吗?出家了要受气,你受得了吗?”她不主张一冲动就出家了。冲动的出家,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有点像开玩笑!有的人说:“吃苦我吃得起,受气我受不了。”受不了气你还是别出家,因为你受不了气肯定要起烦恼,起了烦恼,还像一个出家人吗?当然出家人没有证到阿罗汉果时,烦恼也没有断尽,但是你要忍啊,你不能随心所欲地想起烦恼就起烦恼。即使你理由正确,你也不该起烦恼,因为你已经不是世间上的粗人了,你要改变改变了。出家是福田僧,穿的是忍辱衣呀。只有无知的人才会对起烦恼的人产生共鸣,懂佛法的人就明白:有理走天下,尽管好好讲,有矛盾好好解决,起什么烦恼呢?你一起烦恼,你就错了。事情可以同情,烦恼就不能同情。
谈三宝功德(37)
◎ 傅味琴
2006年5月10日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修行人会有二种病,一是懒懒散散,
一是病未治好,就想快跑
本次提要:
■ 根支不全也能成就,龙女成佛前一刹那间女转男身
■ 出家众走在前,如果出家人路子错了,居士在后面也跟错了
■ 修行人会有二种病,一是懒懒散散,一是病未治好,就想快跑
■ 真正的修,实际上是在见道以后
根支不全也能成就,
龙女成佛前一刹那间女转男身
你们做学生的,新同学起烦恼还可以理解,慢慢来嘛;老同学起烦恼,我态度就两样了。这次女众部有个同学,过去不知道什么原因,有点残疾,因为她有善根,发心来学法修行了。只要你肯学法修行,在我眼里个个都是好。可是前两天有人对她说烦恼话,“你是残疾人,不可能成就。”她一听信心大为丧失,情绪低落。我就说明这个问题:说你不能成就,这是错的。根支不全是不能出家,但也能有成就,当然这是指今世,也许你下一世根支全呢?每个众生都能成佛,女身成佛要先转为男身,龙女在成佛前一刹那,女身转男身。
上一次西琳寺请我去讲法,我就讲了发菩提心女转男身。女转男身有很多方法,总的就是发菩提心。假如你起烦恼了,学法都不学了,你还发得出菩提心来吗?我后来还给她摆了一个事实:禅宗里的二祖断臂求法,照样开悟。所以不能说得这么死板板,往往自己听法时没听清楚,用自己话讲出来,性质就变掉了。
后来我就问:这句话谁说的?他们告诉我是新同学。新同学可以理解,慢慢再说。假如是老同学,那我就要抓住不放。对老同学要求再不高,那么将来仍是个老众生了。
出家众走在前,如果出家人路子错了,
居士在后面也跟错了
同样的道理,释迦佛对出家人跟居士也是区别对待,因为出家人责任重大,要挑起内护正法的重担,当然要求高了。刚刚出家不久的有烦恼,还可以理解,出家十几年二十几年的老修行,烦恼还这么重,那就不应该了。出家人应该觉悟高,而不是烦恼高。四众弟子出家人排在前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说居士跟在出家人后面走,假如出家人路子错了,居士在后面全跟错,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修行人会有二种病,一是懒懒散散,
一是病未治好,就想快跑
资粮道的一切说是准备修行资粮,其实就是准备断烦恼的资粮。你准备一点,就起一点作用,你准备越多,力量越大,到了一定程度,就进入加行道,也就是说你准备得挺好了,要努力地跑了。
现在人有两种毛病,一种是没有志气,他从不想用功,懒懒散散,什么都要慢慢来,叫他稍微往上提高一点,“惭愧惭愧,我实在没有力量,因为我是钝根,业障重。”还有一种呢?资粮都不够,可他没耐心了,好高骛远,拚命地跑。好比带…
《谈三宝功德(30~3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