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雖然知道煩惱不好,可是他不明白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反而說:我進了佛學苑這麼長時間,你這個老師怎麼沒有把我煩惱去掉?這又是一種心態。好比病沒看好,都怪醫生錯,從不檢查自己。醫生開了處方,配了藥,你不吃藥,那到底是醫生錯還是你錯了?所以沒有合作態度,互相起矛盾,不可能取得成功。我從前講心理治療,第一課就給患者講了叁個要求:信心、決心、合作態度。醫生給你治病,你不合作,怎能怪醫生呢?爲什麼會不合作?爲什麼沒有決心、中斷?爲什麼沒有信心、退心?原因只有一個,你的煩惱在破壞你的信心、決心、合作態度,所以講到底,修行就是斷煩惱,不斷煩惱不叫修行。
善知識只是起了個教育作用,更重要的要自我教育,自我改造
煩惱廣開來講,包括不良的情緒、不良的個性脾氣,都出在你自己身上。佛、菩薩、善知識只給你起個教育作用,更重要的要自我教育、自我改造,最後要你自己解放自己。老師、善知識不過是個引導,你受到了教育,你要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改造自己,那樣才能成功。要想得到證的功德,也必須走這條路。
離開了戒定慧,就離開了修,也就不像一個修行人
從你得到了教法到你證果,中間必須要修。修就是斷煩惱,所有的教都是爲了修,通過修才能證果。佛四十九年說法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是叫你修。修什麼?修戒定慧。戒定慧本身就是修行的一個作法,你離開了戒定慧就是離開了修,也就根本不像一個修行人。
不論證阿羅漢果、證佛果,都必須依佛說的法去修
證是證果,小乘證阿羅漢果,大乘成佛果,這都是果位,菩薩則是圓滿佛果前的一個過程,菩薩要從菩薩道修圓滿成就佛果。不管是證阿羅漢果,還是證佛果,你必須要有法。阿羅漢跟佛全是佛教的果,那必須要依靠佛說的法。
不要搞人造的宗派,內容變質,方向錯誤,也就破壞了你的成就
無論你修哪個宗派,都是佛教的宗派,要想得到成就,你都不能離開佛法,離開了佛法的宗派不可能在佛教裏得到成就。既然是佛教的宗派,就要接受佛陀的教導,不接受佛的教導,就不是佛教的宗派,不說你是邪吧,至少你是自搞一套,是人造的,不是佛教的。拿淨土宗來說,佛教的淨土宗那必須依照佛的教導,可是現在出現一種現象,有人離開佛的教導,連法都不要!你信他的話就不可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佛土,不是那個人的宮殿。你離開了佛法,離開了佛的教導能進入佛土嗎?內容變質,方向錯誤,也就破壞了你的成就。如果連法都不要了,這不叫法緣不足,法都沒有了還談什麼法緣?法緣不足是還有法,不過這個法緣不殊勝,力量不夠大。
修行都要通過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不管你小乘證阿羅漢果,大乘證佛果,都要通過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你學大乘菩薩法,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一直修上去,超九地就登佛地,或者你從小乘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修上去,都要通過這五道。路是相同的,可是功德就不同。大乘菩薩法必須具足小乘的功德。菩薩十地比小乘四果殊勝,因爲多了菩提心功德,由菩提心而走上菩提大道。發心就不同,一個是念念不忘衆生,一個是爲自己了生死。爲自己了生死就叫小,念念不忘衆生就叫大,因爲個人小,衆生大,衆生無其數,多得數也數不清。
談叁寶功德(36)
◎ 傅味琴
2006年5月10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資糧道是准備你學法修行法緣上的資糧
本次提要:
■ 種小果小,種大果大,不斷煩惱,證不了果
■ 資糧道是准備你學法修行法緣上的資糧
■ 把衆生當媽媽,這就成就了一分菩提心功德
■ 你吃得起苦,受不了氣,你就出不了家
種小果小,種大果大,不斷煩惱,證不了果
你修大乘,將來就得到大乘的果位,修小乘就得到小乘果位,所謂種子小果也小,種子大果也大。大裏必然包含了小,好比地裏的小筍,慢慢長大成了一個大筍,再長大成了一根毛竹。可是它是從小長大的,所以大必然包含小。小就不一定包含大,因爲它種子小,所謂大小是根據你的發心,種子就是你的發心。阿羅漢如果回小向大,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相當于七地菩薩。假如你修菩薩道,卻不斷除自身煩惱,那你還是一個凡夫衆生。如果你認爲我雖然不斷煩惱,我照樣登初地二地叁地四地,那是你自說自話,是輕毛菩薩,喊喊罷了,不切實際的。
資糧道是准備你學法修行法緣上的資糧
資糧道幹什麼用的?准備你學法修行法緣上的資糧。法緣範圍比較廣,簡單地說,要有能給你圓滿法的善知識,善知識就是一個緣;要有個修行學法的環境,環境也是緣;還需要經書、法寶;還需要清淨的修行團體;還需要生活上四緣的條件,這些都是你修行的條件。你本人也是個條件,說到底還是以你本人爲主,即使你得到這些法緣,可是你不要、你不喜歡、你不適應,或者你不想多學、多聽,包括你的樣樣放不下、執著我見、難以轉變,對煩惱有感情,煩惱成了自己好朋友、隨時隨刻會冒出來,那你即使有法,你跟法也無緣。或者你對于法,喜歡學的學,不感興趣的不學,那不是你自己製造了法緣不足?資糧道很重要啊。爲什麼我們要天天講天天學?就是累積智慧上的資糧,有了這樣好的緣,你學不進去、盡打妄想、盡起煩惱,這就是你自己製造的法緣不足。
把衆生當媽媽,這就成就了一分菩提心功德
五道裏資糧道最辛苦,你修大乘法的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很辛苦的,弘法事業要幹起來,看見衆生,你不能做他的主人,只能做他公仆,這樣才能度衆生。這次王濤的媽媽來,我看她高興得不得了,收獲極大,本來不信佛,現在開始信佛了,她講:“你們真好,都把我當成媽一樣。”這是你們女衆部同學的菩提心功德,你不辛苦就拿不到這個功德了。
你吃得起苦,受不了氣,你就出不了家
出家目的是要了生死,要了生死就得要學法修行,也很苦的。從前要到隆蓮法師那裏去出家的,她就潑你冷水,她不是叫人不要出家,叫人家不要出家是錯的,違反佛的教導。她說了啥?“要出家要考慮好,至少做到叁點”,我只記得兩點,“出家了要受苦,你吃得消嗎?出家了要受氣,你受得了嗎?”她不主張一沖動就出家了。沖動的出家,什麼都沒有搞清楚,有點像開玩笑!有的人說:“吃苦我吃得起,受氣我受不了。”受不了氣你還是別出家,因爲你受不了氣肯定要起煩惱,起了煩惱,還像一個出家人嗎?當然出家人沒有證到阿羅漢果時,煩惱也沒有斷盡,但是你要忍啊,你不能隨心所欲地想起煩惱就起煩惱。即使你理由正確,你也不該起煩惱,因爲你已經不是世間上的粗人了,你要改變改變了。出家是福田僧,穿的是忍辱衣呀。只有無知的人才會對起煩惱的人産生共鳴,懂佛法的人就明白:有理走天下,盡管好好講,有矛盾好好解決,起什麼煩惱呢?你一起煩惱,你就錯了。事情可以同情,煩惱就不能同情。
談叁寶功德(37)
◎ 傅味琴
2006年5月10日講于清涼山佛學苑
修行人會有二種病,一是懶懶散散,
一是病未治好,就想快跑
本次提要:
■ 根支不全也能成就,龍女成佛前一刹那間女轉男身
■ 出家衆走在前,如果出家人路子錯了,居士在後面也跟錯了
■ 修行人會有二種病,一是懶懶散散,一是病未治好,就想快跑
■ 真正的修,實際上是在見道以後
根支不全也能成就,
龍女成佛前一刹那間女轉男身
你們做學生的,新同學起煩惱還可以理解,慢慢來嘛;老同學起煩惱,我態度就兩樣了。這次女衆部有個同學,過去不知道什麼原因,有點殘疾,因爲她有善根,發心來學法修行了。只要你肯學法修行,在我眼裏個個都是好。可是前兩天有人對她說煩惱話,“你是殘疾人,不可能成就。”她一聽信心大爲喪失,情緒低落。我就說明這個問題:說你不能成就,這是錯的。根支不全是不能出家,但也能有成就,當然這是指今世,也許你下一世根支全呢?每個衆生都能成佛,女身成佛要先轉爲男身,龍女在成佛前一刹那,女身轉男身。
上一次西琳寺請我去講法,我就講了發菩提心女轉男身。女轉男身有很多方法,總的就是發菩提心。假如你起煩惱了,學法都不學了,你還發得出菩提心來嗎?我後來還給她擺了一個事實:禅宗裏的二祖斷臂求法,照樣開悟。所以不能說得這麼死板板,往往自己聽法時沒聽清楚,用自己話講出來,性質就變掉了。
後來我就問:這句話誰說的?他們告訴我是新同學。新同學可以理解,慢慢再說。假如是老同學,那我就要抓住不放。對老同學要求再不高,那麼將來仍是個老衆生了。
出家衆走在前,如果出家人路子錯了,
居士在後面也跟錯了
同樣的道理,釋迦佛對出家人跟居士也是區別對待,因爲出家人責任重大,要挑起內護正法的重擔,當然要求高了。剛剛出家不久的有煩惱,還可以理解,出家十幾年二十幾年的老修行,煩惱還這麼重,那就不應該了。出家人應該覺悟高,而不是煩惱高。四衆弟子出家人排在前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就是說居士跟在出家人後面走,假如出家人路子錯了,居士在後面全跟錯,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修行人會有二種病,一是懶懶散散,
一是病未治好,就想快跑
資糧道的一切說是准備修行資糧,其實就是准備斷煩惱的資糧。你准備一點,就起一點作用,你准備越多,力量越大,到了一定程度,就進入加行道,也就是說你准備得挺好了,要努力地跑了。
現在人有兩種毛病,一種是沒有志氣,他從不想用功,懶懶散散,什麼都要慢慢來,叫他稍微往上提高一點,“慚愧慚愧,我實在沒有力量,因爲我是鈍根,業障重。”還有一種呢?資糧都不夠,可他沒耐心了,好高骛遠,拚命地跑。好比帶…
《談叁寶功德(30~3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