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戒講義(宏泰法師整理)▪P2

  ..續本文上一頁 飲酒┘

  肆、五戒通七衆受持

  《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雲:“國王曰:“爾爲誰沙門乎?”答曰:“吾師事佛。”王曰:“佛有何戒耶?”師曰:“有二百五十戒。”王曰:“首戒雲何?”答曰:“第一當遵慈仁。普惠恩及群生,視天下群生身命,若己身命,慈濟悲愍,恕己安彼,道喜開化,護彼若身,潤逮草木,無虛機絕也。”王曰:“善哉!佛之仁化,懷天裹地,何生不賴焉!”“第二、當遵清。無積穢寶,尊榮之國,非有無篡,草芥之屬,非惠不取。”王曰:“善哉!斯可謂清白也。”“第叁、當遵貞。存心無淫,口無言調。僞聲邪色,一不視聽,賭彼婦人,以母以姊,以妹以女,甯就喪身,無爲淫亂。”王曰:“善哉!模真景淨,佛化爲首矣。”“第四、當慎言。無兩舌惡罵,妄言绮語,前譽後毀,證入無辜,蠱道鬼妖,厭禱咒咀,甯就吞炭,不出毒聲也。”王曰:“善哉佛化,惴惴栗栗,慎言乃如玆乎!”“第五、當絕酒。夫酒者,令君不仁,臣不忠,親不義,子不孝,婦人奢淫,厥失叁十有六。亡國破家,靡不由玆。甯飲毒而死,不酒亂而生。”王曰:“善哉佛之明化,令吞德懷道,滅于衆惡,興于諸善,清淨爲身,淡泊爲志。””

  由文可知上至比丘下至優婆塞、優婆夷等須受持五戒。

  注:

   ┌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七衆者┼沙彌

   ├沙彌尼

   ├優婆塞

   └優婆夷

  伍、五戒戒德高勝

  《羯磨》雲:“經雲: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衆生,四事供養,盡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類通情非情境故也。”

  《業疏》雲:“初受戒時,已行叁施盡衆生界,故財有量不及此也。盡形不盜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財。言不殺者,已施法界有情無畏;即用戒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遍衆生界。財施局狹,集散之法,能開煩惑惱害之門,戒法清澄,故絕斯事。”

  《業疏》雲:“由戒故施得清淨也。《智論》雲:若不持戒得財施者,多貪不淨,以製求利,惡求多求。故使來世受不淨果,如牛羊豬狗衣食粗惡。若持戒者,既絕惡求,清淨行絕,乃至佛果。”

  注:

  有情者—即十方叁世恒沙諸佛,及諸菩薩、緣覺、聲聞、諸天、世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下至蚊虻蚤虱微細動物,六趣之外中陰衆生。

  非有情者—即一切世間,微塵國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葉,一物一塵,形像塔寺、聖教經卷谛理涅槃、地水火風等。

  陸、五戒即是大施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雲:“言五大施者,謂受持五戒,此是如來所說大施,已能攝取無量衆生故,成就無量衆生樂故。”

  《善生》五戒品雲:“夫禁戒者,悉于一切可殺不可殺中,得一切可殺不可殺者,無量無邊(比喻其數之多)。戒之果報,亦複如是無量無邊。善男子!一切施中,施無怖畏(即無畏施),最爲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中,即是五戒。然得無量無邊福德。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當知是人,爲諸天恭敬、守護,得大名稱。雖遭惡對,心無愁惱。衆生親附,樂來依止。阿那邠坻長者之子,雖爲八千金錢受戒,亦得無量功德果報。善男子!爲財受戒,尚得利益,況有至心爲于解脫而當不得?善男子!有五善法圍繞是戒,常複增長如恒河水。何等爲五?一者慈;二者悲;叁者喜;四者忍;五者信。乃至若有說言:離五戒已,度生死者,無有是處。”

  乙、解釋戒義

  《善生》雲:“約善爲五義:一、日製,能斷諸惡故。二、名迮隘,性不容惡故。叁、名清涼,遮煩惱熱故。四、名爲上,能上天堂,至無上道故。五、名爲學,學調諸根智故。”

  注:初、約教,二、據性,叁、從用,四、從果,五、約行。今核戒字,乃當警也,預約未然之言。核者,推也。警者,警悟,謂常自預覺,不使臨境有迷。

  壹、五戒四性一遮

   ┌殺生戒

   ├偷盜戒

  性戒┤

   ├邪淫戒

   └妄語戒

  遮戒—飲酒戒

  《業疏》雲:“《多論》:“四是實戒,一是遮戒。所以同結戒者,由酒是放逸本,能犯四戒。迦葉佛時,有優婆塞飲酒故,淫他婦,盜雞殺人。問之答雲:吾不作也。又能作四逆,唯不破僧。又得亂報,失一切善業。由多緣故,與性戒同例。”《智論》雲:“酒有叁十五失。””

  注:

   ┌性戒—佛雖不製、國法亦不容許。如四根本戒(殺、盜、淫、妄)。

  性遮戒之別┤

   └遮戒—唯佛製方犯,不製不犯。如飲酒等戒。

   ┌殺父

   ├殺母

  五逆者┼殺阿羅漢

   ├出佛身血

   └破僧輪

  丙、出體

  ┌戒法—如來所製之法(即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戒體—由于授受之作法(如跪拜、請師、乞戒等),而領納法界善法(聖法)

  │ 于心中,生防非止惡(防止過非及造惡業)之功能者。

  ├戒行—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身、口、意之叁業也。

  │ ┌以法爲相—即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戒相┤

   └以行爲相—隨所施造,動則稱法(行爲舉止,合乎戒法),美德光

   顯(戒德顯露,戒香遠播)。

  壹、受戒轉惡爲體

  《芝苑》雲:“現前色心,無量劫來,至今生中,造生死業,不可窮數,惡心遍布,充塞法界。經雲:“若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若得戒者,則翻無量惡業,悉爲清淨戒體。爲善種子,作成佛本基。”

  丁、受五戒的功益

  《善生》雲:“善男子!一切施中,施無畏最爲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者,即是五戒,能令衆生離五怖畏。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物,然得無量無邊福德。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沱洹果,乃至無上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當知是人爲諸天人恭敬守護,得大名稱。”

  經雲:“五戒各有五位護戒神。”

  《智論》雲:“若受五戒,釋迦文佛在汝家中。”

  《濟緣》雲:“截生死流,發定慧力,菩提基本,涅槃初門。所以叁乘聖人並由斯路,舍此修道,枉費時功,卻步求前,終無所致矣。縱妄成業,禁業名戒,故先受戒,意在斯也。雲何名五戒,殺生乃至飲酒,此五是所防之業非,戒乃是能防之本。受戒者能常憶所受戒,一、憶念不忘;二、執持不失;叁、塵境不侵。能憶持防,一體叁用無前後,方名持。雲何名受戒,謂創發要期,緣具成受,納聖法在心,名之受。即此戒體,能防非義,故名爲戒。受者發心立誓,普遍生境俱無害心,方成大慈,得戒之本。”

  壹、受戒利益

  受持五戒,破貪嗔癡煩惱。持不殺生戒,破嗔;殺罪由嗔起故。持不盜不淫戒,破貪;以邪淫之罪由貪心起故。持不妄語,破癡;妄語由癡心發起故。持不飲酒戒,消除放逸;能破諸戒故。謂財色與酒,是二種惑,臣耽喪家,君重亡國。受持五戒者,近報人天,遠證佛果。

  戊、歸戒之分合與授戒之具缺

  ┌持一戒名一分優婆塞(夷)

   ├持二戒名少分優婆塞(夷)

  有四種優婆塞(夷)┤

   ├持叁戒或四戒名多分優婆塞(夷)

   └具持五戒名滿分優婆塞(夷)

  若更加唯受叁歸優婆塞(夷),即成五種優婆塞(夷)。

  然許否有但受叁歸優婆塞(夷),及許否受缺減律儀優婆塞(夷),諸家說法不同。

  ┌《成實論》—謂有唯受叁歸,及于五戒中隨受一二叁等,皆得律儀,但取要

  │ 有五。以近事律儀乃爲攝引居家男女,故隨彼意樂能力,于五

  │ 戒中隨受多少,皆得律儀。沙彌、比丘律儀不許缺減受者,以

  │ 沙彌、比丘既已舍家,即爲佛之內眷屬衆,爲安立故,製具律

  │ 儀,具受乃得,故不得缺減受。

  └《婆沙》、《俱舍》—則謂無唯受叁歸名近事者,亦無受一二叁缺減律儀名

   近事者。彼謂若人受叁歸時,即得近事律儀(即五戒)

  

   ┌爲方便接引,從少至多,不強人所難,不失爲人種善之路。

  ┌《成實》┤

  │ └五戒則許隨日受乃至盡形受皆得。

  │ ┌有部之說從嚴,受歸必須持戒,方成邪正之分。

  └《婆沙》┤

   └五戒一受,必須盡形。

  文中亦以《成實》之說爲能巧逗人機。佛法大海不拒細流,合掌低頭,尚成道種,況發誠言,盡形或數年數月數日受持叁歸或一二叁等戒。故中土所通行者,不但歸、戒分受,且許于五戒中,別受一分、少分、多分等,如是即收化導之利,複于理無違,殊堪依行。

  己、進受五戒律儀之資格

  進受律儀,必須揀擇根器,不同叁歸之遍通五道(天、人、地獄、餓鬼、畜生)。

   ┌于叁界中,唯欲界有,非色無色界。

  五戒法┼唯人趣有,非余五類。

   ├于人趣中,唯叁洲(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南瞻部洲)有,除北俱盧洲。

   └複除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僧輪)罪人、賊住(未

   受具足戒。盜聽大僧作羯磨)及汙比丘尼者,故于受戒前,應具問遮難。

   ┌汝不盜現前僧物否?

   ├于六親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淨行否?

  《善生經》雲┤

   ├父母師長有病棄去否?

  …

《五戒講義(宏泰法師整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