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戒讲义(宏泰法师整理)▪P2

  ..续本文上一页 饮酒┘

  肆、五戒通七众受持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云:“国王曰:“尔为谁沙门乎?”答曰:“吾师事佛。”王曰:“佛有何戒耶?”师曰:“有二百五十戒。”王曰:“首戒云何?”答曰:“第一当遵慈仁。普惠恩及群生,视天下群生身命,若己身命,慈济悲愍,恕己安彼,道喜开化,护彼若身,润逮草木,无虚机绝也。”王曰:“善哉!佛之仁化,怀天裹地,何生不赖焉!”“第二、当遵清。无积秽宝,尊荣之国,非有无篡,草芥之属,非惠不取。”王曰:“善哉!斯可谓清白也。”“第三、当遵贞。存心无淫,口无言调。伪声邪色,一不视听,赌彼妇人,以母以姊,以妹以女,宁就丧身,无为淫乱。”王曰:“善哉!模真景净,佛化为首矣。”“第四、当慎言。无两舌恶骂,妄言绮语,前誉后毁,证入无辜,蛊道鬼妖,厌祷咒咀,宁就吞炭,不出毒声也。”王曰:“善哉佛化,惴惴栗栗,慎言乃如玆乎!”“第五、当绝酒。夫酒者,令君不仁,臣不忠,亲不义,子不孝,妇人奢淫,厥失三十有六。亡国破家,靡不由玆。宁饮毒而死,不酒乱而生。”王曰:“善哉佛之明化,令吞德怀道,灭于众恶,兴于诸善,清净为身,淡泊为志。””

  由文可知上至比丘下至优婆塞、优婆夷等须受持五戒。

  注:

   ┌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七众者┼沙弥

   ├沙弥尼

   ├优婆塞

   └优婆夷

  伍、五戒戒德高胜

  《羯磨》云:“经云: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

  《业疏》云:“初受戒时,已行三施尽众生界,故财有量不及此也。尽形不盗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财。言不杀者,已施法界有情无畏;即用戒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遍众生界。财施局狭,集散之法,能开烦惑恼害之门,戒法清澄,故绝斯事。”

  《业疏》云:“由戒故施得清净也。《智论》云:若不持戒得财施者,多贪不净,以制求利,恶求多求。故使来世受不净果,如牛羊猪狗衣食粗恶。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

  注:

  有情者—即十方三世恒沙诸佛,及诸菩萨、缘觉、声闻、诸天、世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下至蚊虻蚤虱微细动物,六趣之外中阴众生。

  非有情者—即一切世间,微尘国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叶,一物一尘,形像塔寺、圣教经卷谛理涅槃、地水火风等。

  陆、五戒即是大施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云:“言五大施者,谓受持五戒,此是如来所说大施,已能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众生乐故。”

  《善生》五戒品云:“夫禁戒者,悉于一切可杀不可杀中,得一切可杀不可杀者,无量无边(比喻其数之多)。戒之果报,亦复如是无量无边。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即无畏施),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中,即是五戒。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阿那邠坻长者之子,虽为八千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善男子!为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不得?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常复增长如恒河水。何等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乃至若有说言:离五戒已,度生死者,无有是处。”

  乙、解释戒义

  《善生》云:“约善为五义:一、日制,能断诸恶故。二、名迮隘,性不容恶故。三、名清凉,遮烦恼热故。四、名为上,能上天堂,至无上道故。五、名为学,学调诸根智故。”

  注:初、约教,二、据性,三、从用,四、从果,五、约行。今核戒字,乃当警也,预约未然之言。核者,推也。警者,警悟,谓常自预觉,不使临境有迷。

  壹、五戒四性一遮

   ┌杀生戒

   ├偷盗戒

  性戒┤

   ├邪淫戒

   └妄语戒

  遮戒—饮酒戒

  《业疏》云:“《多论》:“四是实戒,一是遮戒。所以同结戒者,由酒是放逸本,能犯四戒。迦叶佛时,有优婆塞饮酒故,淫他妇,盗鸡杀人。问之答云:吾不作也。又能作四逆,唯不破僧。又得乱报,失一切善业。由多缘故,与性戒同例。”《智论》云:“酒有三十五失。””

  注:

   ┌性戒—佛虽不制、国法亦不容许。如四根本戒(杀、盗、淫、妄)。

  性遮戒之别┤

   └遮戒—唯佛制方犯,不制不犯。如饮酒等戒。

   ┌杀父

   ├杀母

  五逆者┼杀阿罗汉

   ├出佛身血

   └破僧轮

  丙、出体

  ┌戒法—如来所制之法(即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戒体—由于授受之作法(如跪拜、请师、乞戒等),而领纳法界善法(圣法)

  │ 于心中,生防非止恶(防止过非及造恶业)之功能者。

  ├戒行—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身、口、意之三业也。

  │ ┌以法为相—即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戒相┤

   └以行为相—随所施造,动则称法(行为举止,合乎戒法),美德光

   显(戒德显露,戒香远播)。

  壹、受戒转恶为体

  《芝苑》云:“现前色心,无量劫来,至今生中,造生死业,不可穷数,恶心遍布,充塞法界。经云:“若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若得戒者,则翻无量恶业,悉为清净戒体。为善种子,作成佛本基。”

  丁、受五戒的功益

  《善生》云:“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沱洹果,乃至无上菩提。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人恭敬守护,得大名称。”

  经云:“五戒各有五位护戒神。”

  《智论》云:“若受五戒,释迦文佛在汝家中。”

  《济缘》云:“截生死流,发定慧力,菩提基本,涅槃初门。所以三乘圣人并由斯路,舍此修道,枉费时功,却步求前,终无所致矣。纵妄成业,禁业名戒,故先受戒,意在斯也。云何名五戒,杀生乃至饮酒,此五是所防之业非,戒乃是能防之本。受戒者能常忆所受戒,一、忆念不忘;二、执持不失;三、尘境不侵。能忆持防,一体三用无前后,方名持。云何名受戒,谓创发要期,缘具成受,纳圣法在心,名之受。即此戒体,能防非义,故名为戒。受者发心立誓,普遍生境俱无害心,方成大慈,得戒之本。”

  壹、受戒利益

  受持五戒,破贪嗔痴烦恼。持不杀生戒,破嗔;杀罪由嗔起故。持不盗不淫戒,破贪;以邪淫之罪由贪心起故。持不妄语,破痴;妄语由痴心发起故。持不饮酒戒,消除放逸;能破诸戒故。谓财色与酒,是二种惑,臣耽丧家,君重亡国。受持五戒者,近报人天,远证佛果。

  戊、归戒之分合与授戒之具缺

  ┌持一戒名一分优婆塞(夷)

   ├持二戒名少分优婆塞(夷)

  有四种优婆塞(夷)┤

   ├持三戒或四戒名多分优婆塞(夷)

   └具持五戒名满分优婆塞(夷)

  若更加唯受三归优婆塞(夷),即成五种优婆塞(夷)。

  然许否有但受三归优婆塞(夷),及许否受缺减律仪优婆塞(夷),诸家说法不同。

  ┌《成实论》—谓有唯受三归,及于五戒中随受一二三等,皆得律仪,但取要

  │ 有五。以近事律仪乃为摄引居家男女,故随彼意乐能力,于五

  │ 戒中随受多少,皆得律仪。沙弥、比丘律仪不许缺减受者,以

  │ 沙弥、比丘既已舍家,即为佛之内眷属众,为安立故,制具律

  │ 仪,具受乃得,故不得缺减受。

  └《婆沙》、《俱舍》—则谓无唯受三归名近事者,亦无受一二三缺减律仪名

   近事者。彼谓若人受三归时,即得近事律仪(即五戒)

  

   ┌为方便接引,从少至多,不强人所难,不失为人种善之路。

  ┌《成实》┤

  │ └五戒则许随日受乃至尽形受皆得。

  │ ┌有部之说从严,受归必须持戒,方成邪正之分。

  └《婆沙》┤

   └五戒一受,必须尽形。

  文中亦以《成实》之说为能巧逗人机。佛法大海不拒细流,合掌低头,尚成道种,况发诚言,尽形或数年数月数日受持三归或一二三等戒。故中土所通行者,不但归、戒分受,且许于五戒中,别受一分、少分、多分等,如是即收化导之利,复于理无违,殊堪依行。

  己、进受五戒律仪之资格

  进受律仪,必须拣择根器,不同三归之遍通五道(天、人、地狱、饿鬼、畜生)。

   ┌于三界中,唯欲界有,非色无色界。

  五戒法┼唯人趣有,非余五类。

   ├于人趣中,唯三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有,除北俱卢洲。

   └复除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僧轮)罪人、贼住(未

   受具足戒。盗听大僧作羯磨)及污比丘尼者,故于受戒前,应具问遮难。

   ┌汝不盗现前僧物否?

   ├于六亲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净行否?

  《善生经》云┤

   ├父母师长有病弃去否?

  …

《五戒讲义(宏泰法师整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