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讲义
宏泰法师整理
序文
甲、五戒三皈大意
乙、解释戒义
丙、出体
丁、受五戒的功益
戊、归戒之分合与授戒之具缺
己、进受五戒律仪之资格
庚、受五戒法
辛、五戒名义
壬、受持五戒之功德果报
癸、受五戒之后
序文
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是故三皈为万行之由籍、成佛之初基、游涅槃妙门之要径也。
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基石也。佛法中化、制二教之戒法皆以五戒为其根本,由五戒开演出八关斋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乃至梵网菩萨十重四十八轻之一切戒法。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是故依之渐次修学,三聚圆满,得成无上菩提妙果也。
夫八戒者,为在家二众之出家戒也。世间善士,欣仰出世少欲知足之梵行,然以尘恼牵缠,无暇修学。世尊慈悯为令彼等种出世善因,证三乘之道果故,乃权巧摄化,制在家之出家戒,即八关斋戒也。
为今之世,去佛时遥,佛日潜辉,戒法不彰。初入佛门者学无所依,行不知其本,本既不立,道何由得生?近来学佛之人,稍聪利者,整日谈玄说妙,徒逞口头活计;稍钝者,终日忙碌处处攀缘,美其名为广结善缘,论其实际,乃心外求法。论其学佛时日,多有十余年者,若问其何为三皈,却茫无所知。今有乞师证明受归依者,辄称皈依某师,殊不知所皈依者为僧伽,非唯皈依某师一人也!蕅益大师云:“皈依僧者,则一切僧皆我师也。今世俗人,择一名德比丘礼事之,窃窃然矜曰:吾某知识,某法师门人也。彼知识法师者,亦窃窃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皈依于我也。噫!果若此则应曰:归依佛、归依法、结交一大德,可也;可云归依僧也与哉?”故已受皈依者,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皆当尊礼为师,自称弟子;未可憍慢,妄自分别。且归依三宝之境若不遍者,不得三皈之体,既不得体,穷其一生修学,只名附佛外道,虽种将来成佛之因,若于三宝中一念分别憍慢,则苦报无穷矣!
时过境迁,佛世芳规难见,今时受戒者,只闻戒相之名,不知其开遮持犯、轻重之相。上山求戒,入三宝之地如入家厨,取用无度;下山之后,未曾问津。问其受戒否?矜然答曰:“我乃五戒、八戒、菩萨戒弟子。”问其戒为何物?则目瞪口呆、无言以对。授戒之师不知戒法,无法讲说,受戒者亦一无所晓。以致受戒犯戒以为常事,若思地狱苦报,怎堪回首。入宝山空手而归,尚属可惜,若为宝所伤,实乃可怜悯者。乘此解脱宝筏,而漂入罗刹鬼国,甚可哀伤。
社会淳风渐替,人心不古,皆由戒法未能行持之故,之所以无法行持,乃因不明戒法使然。今因善心居士,殷重请法,学人不敏,亦无德学,不知所措。但私自念言:“比丘乃七众纲领,七众戒法,比丘当负起教育之责。”是故从诸戒经及相关戒学书籍中集录重点,为其讲说。内容虽未达至善至美,但其大意已明。今书既成,讲说已了,叙其大要;以资初学。
愿见闻者,同沾法益,尽此一身,同生安养,悟无生忍,于十方界,普利群萌!是为序。
佛历二五四二年 民国八十七年二月十七日 释宏泰谨序于台中南普陀寺
甲、五戒三皈大意
《演道俗业经》:云“居士复问:“初学道者,始以何志?”佛言:“先习五戒自皈于三。何谓五戒?一日慈心,思仁不杀;二日清廉,节用不盗;三日贞良,鲜洁不染(不淫);四日笃信,性和不欺(不妄语),五日要达,志明不乱(不饮酒)。何谓三自皈?一日皈佛无上正真;二日皈法以自御心;三日皈众圣众之中。所受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复有四法:一日道迹(初果);二日往还(二果);三日不还(三果);四日无著(四果)。缘觉至佛无上大道,得天人身,皆由之生。””
壹、近事五学处
近事律仪,为居家学佛男女所受持之学处。梵语优婆塞、优婆夷,新云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此云近事男、近事女。谓能亲近奉事三宝,广修众善,故以为名。又云善宿,谓此人善能远离破戒之处。古人有解说为清信士者,“清是离过之名,信为入道之本,士即男子通称”。此取意而言,非是正翻。《大毗婆沙》一二三释近事有云:“亲近修事诸善法故,谓彼身心狭习善法,故名邬波索迦”。又云:“亲近承事诸善士故,谓彼恒时亲近善士,故名邬波索迦。”有作是说:“亲近修事精进行故,谓彼恒时爱乐修习速舍生死、速证涅槃精进之行,故名邬波索迦。”复有说者:“亲近承事诸佛法故,谓彼至诚受持守护诸佛法律,不惜身命,故名邬波索迦。”
近事男女有五学处:
一、离杀生—亦云不杀生。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有命者,不得故杀。
二、离不与取—亦云不偷盗。凡他人之金银财物,乃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
三、离欲邪行—亦云不邪淫。居家学佛,未能全断淫欲,只许于正常夫妇配偶间行之,此外一切女人不得故淫,名离欲邪行。
四、离虚诳语—亦云不妄语。凡不如心想而说,皆是妄语。
五、不饮酒—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故饮。
此五戒法,《婆沙》说有多名:“是近事者所应学故,名为学处。若有游此便升无上智慧故,名为学迹。此为径路,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得转故,名为学路。如诸外道所受禁法种种差别以为标帜,如是圣众以此五种所学禁法为初标帜,名为学禁。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名为学本。与涅槃路为基趾故,名为学基。”学处一名,通一切戒,故近事律仪,亦名五种学处。
贰、五戒与其他世间善行
此五戒为居家学佛所必须受持者,以若离此,尚难成为世间好人,况堪作佛弟子。五戒乃人类共处之宏规,古今中外,立名或有不同,而究其安定社会、纲维人伦之条目,要不外此。如我国儒家之五常(仁、义、礼、智、信)即大同佛教居家之五戒。所谓不杀生即是仁,不偷盗即是义,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语即是信,不饮酒即是智。不过,世间贤圣仅依此心此理之同,勉人于正己安人而已,未能推类至尽,发为宏誓,广收自他之利。世尊所制近事律仪,则性遮兼顾,人能行之,则惑业日损,功德渐增,远可成圣道之本,近则为人天之因。但若云圆满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功德,则唯佛为能。
今欲成佛功德,即必须从受持五戒作起,《优婆塞戒经》有云:“若有说言,离五戒已度生死者,无有是处”。而进受沙弥、比丘、菩萨律仪,亦必须以此为基。又诸经论多明十善行,亦名十善戒,声闻戒中,则无此制。盖以十善,劫初便有,既不以三归为体,则不成出世津梁,故人虽行之,不能超越世境。今佛出世,更为制立,先受三归,再受五戒,方堪称为真佛弟子。若更修三十七品、四真道行(四圣谛),即可于现法中,证前三果。故《四十二章经》云:“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而十善立支虽广,五戒实已兼容。两舌、恶口、绮语是妄语分,今说妄语当知已摄余三。贪、嗔、痴三,源于无智,今制不饮酒戒,则睿智清明,三毒之贼,无从干扰。即一不饮酒戒,已摄意三。是则五戒已摄十善,故声闻律中不制十善为戒。
一、五戒配三业十善
实十善可以包含在五戒之中的,所以五戒十善,通常是被连在一起。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报,十善实即五戒的分化,离开五戒,并不别有十善,这在经典中,有很多的根据。
十善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离贪欲、离嗔恚、离邪见。以类别而言,十善分属身、语、意三业,故亦称为十善业;持修十善之行,乃为生于善道之行,所以谓之十善业道。
妄语一戒含摄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的三善,可知五戒实即概括了十善中身语二业的表现,便不成其为善恶的造作。事实上,意业的三支,乃是分由身语二业而有所造作;身语二业,若无意业为期造作,恶业的主宰,所造恶业,亦不会成为重罪,甚至根本无罪。所以,若谈五戒,即已具足十善。
五戒配十善的情形,大致以表说明之:
┌不杀生—离杀生—救生┐
├不偷盗—离偷盗—布施┼──身三业┐
├不邪淫—离邪行—梵行┘ │
│ ┌离妄语—诚实语┐ │
│ ├离两舌—和诤语┤ │
五戒┼不妄语┤ ├─语四业┼十善业
│ ├离恶口—爱软语┤ │
│ └离绮语—质直语┘ │
│ ┌离贪欲—不净观┐ │
└不饮酒┼离嗔恚—慈悲观┼─意三业┘
└离邪见—因缘观┘
参、对治贪嗔痴立五戒
《戒疏》云:“对治贪欲立第二第三戒,对治嗔痴立第一第四戒。又杀妄由嗔痴生,淫盗由贪生。是三毒配四戒,杀淫妄是对有情,盗通非情(无情物即没有生命的),酒是对非情。”
如表可解:
┌不偷盗 杀生─┐
对治贪—立┤ 邪淫─┤
└不邪淫 ├对有情
妄语─┤
┌不杀生 偷盗┬┘
对嗔痴—立┤ ├对非情
└不妄语 …
《五戒讲义(宏泰法师整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