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禅亦教衡嶽山
一、山川獨秀衡山,又名岣嵝山或虎山,以其俊秀名聞天下,被譽爲“五嶽獨秀”。它位于湖南衡山縣西。舊志將現在的嶽麓山、石鼓山也劃歸衡山,所謂“回雁爲首,嶽麓爲足”,“周回八百裏”。東南俯瞰湘江,如泛舟江上,從此經過,就會“帆隨湘水轉,處處見衡山”,湘水環帶山下,五折乃北去。魏源在《衡嶽吟》中比較五嶽雄姿時寫到:“恒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南嶽獨如飛,朱雀展翅垂雲大”。南嶽山形似朱雀,加之缭繞山間的煙雲飄移變動,72峰真像翺翔于太空的神鳥一般。其脈正如詩雲:“西起岷峨接滇貴,東走江越連吳會。南條之山誰最尊,俯臨五嶺控八桂。沅湘夾流迤逦來,下注七澤洞庭開”,實爲“南幹之大宗”。衡山爲花崗岩斷塊山體。地近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爲11.2℃,年平均降水量爲2000多毫米,氣候溫暖濕潤。這裏森林茂密,花草繁盛。由山麓遠眺,但見群峰羅矗,層現疊出。計有72峰,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一說爲雲密)、紫蓋、石廪五峰最爲著名。
祝融峰,海拔1290米,爲衡山最高峰,相傳古代帝王叁皇之一的祝融曾在此棲息奏樂,死後葬于此地,故名。祝融峰之高爲衡山一絕。峰爲群山環擁,位于中心“獨尊”位置。因其山高風大,故“草木堅瘦”,蒼松低矮。峰頂有祝融殿,殿旁有望月臺,還有風穴雷池。相傳風穴“每雨將作,陰風怒號,自其穴而發”。雷池爲古人禱雨的地方,旁有甘泉湧流。峰下有羅漢洞、舍身崖、會仙橋等景致。峰頂氣象萬千,當“煙霭未盡澄徹”時,“四望渺然不知所極”,如“大瀛海環之”。當月明星稀之時,則會感受到“人間朗魄巳皆盡,此地清光猶未低”的意境。至于日出,更令多少登山者爲之驚心動魄。自古以來,多少文人雅士趨之若鹜,在此留下美好的詩篇,試摘錄幾段以共嘗:
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裏。
山翁愛山不肯歸,愛山醉眠山根底。
山童尋著不敢驚,沈吟爲怕山翁嗔。
夢回抖擻下山去,一徑蘿月松風清。
韓愈《祝融峰》,
曾到祝融峰頂上,步隨明月宿禅關。
夜深一陣打窗雨,臥聽風雷在半山。
陶弼《祝融峰》
雲山于此盡,風袂不勝寒。
孤島知人意,茫茫去不還。
朱熹《祝融峰》
紫蓋峰,在南嶽廟東。其形嵯峨有似麾蓋,因以爲名(一說有“紫霞華籠之狀,其形如蓋”故名)。諸峰皆向祝融,如“拱揖”之狀,獨此峰面南。杜甫有詩述及:“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蓋獨不朝,爭長山業相望”。峰頂有鶴泉、仙人池、翠麓岩、鶴嗚臺、寶露臺及天寶臺等景觀。相傳寶露臺系夏禹埋寶露甕之處。峰有飛泉如素絹,“分映青林,直注山下”。朱熹在《紫蓋峰》詩中吟詠道:
誰能張紫蓋,杳杳來空中。
雙雙逼人清,對侍兩碧瞳。
我來待高秋,飄然禦天風。
前驅二彩鳳,乘予一蒼龍。
芙蓉峰,在南嶽廟北。峰有飛泉瀑布下灌田畝。相傳赤精子曾授經于此,今留有講經臺。此峰風景極佳,《荊州記》稱,衡山叁峰極秀,一紫蓋,一石,一芙蓉。芙蓉峰“最爲竦傑,非晴不見”。
石廪峰,在嶽廟西南。其峰聳峙,遠望如倉廪之形,故名。相傳此“倉”有二石門,門開預示歉收,門閉則預示豐收,所謂:“時雨聞開阖,年秋識歉豐”。峰頂有陳真人煉丹臺等遺迹。相傳南朝劉遺民曾受指點在此峰覓“仙方上藥”,因迷路不複至,故稱當地爲“迷津”。有詩詠此:“新陳四時雪,啓閉一天風,上藥何曾得,迷津路罕通”。
天柱峰,在南嶽廟西北方向。其形如雙柱,因名。山勢峻偉,正所謂:“一柱通天鎮火維,層標拔起勢孤危。翠摩日月蟠叁楚,影落元湘帶九疑”。
衡山不僅峰美,而且水也很美,不少飛流清泉奔突其間。一動一靜,使得南嶽更加多姿而迷人。據有關志書統計,主要有3澗、9溪、25泉、9池。3澗爲靈澗,出自天柱峰下;壽澗,出自紫蓋峰下;洞真澗,出自紫蓋峰東、祝融峰南。9溪爲舜溪、禹溪、清溪、明溪、雙溪、渭溪、宏溪、雲溪、夕陽溪。25泉爲玉砂泉、鶴鳴泉、觀音泉、夢應泉、甘泉、虎跑泉、夜樂泉、得道泉、浴丹泉、普客泉、懸泉、金砂泉、白鶴泉、卓錫泉、靈泉、洗藥泉、白泉、雷霆泉、安樂泉、蒼龍泉、一酌泉等。九池爲仙人池、長生池、浴丹池、法雨池、洗缽池、雷池、洗藥池等。
充足的雨量和江河溪流的環繞,加之南面盆地的地形産生的大量水氣不易散失,使72峰常籠罩在雲霧彌漫之中。煙雲的飄移變幻,爲南嶽群峰蒙上一層瑰麗而神秘的色彩。“衡山煙雲”成爲南嶽的一大奇景。
二、釋子法苑衡山是佛教名山之一,自古以來這裏寺院遍布、名僧會集,是萬千信徒朝拜的聖地。據史載,這裏祠宇寺觀有300余所,其中佛教寺庵約有百余所。從記載看,最早的寺院建于晉代,多數建于南朝、唐及五代,宋以後新建的寺院已爲數不多。
建于晉代的寺院主要有*輪禅寺、會善寺。*輪禅寺,位于岣嵝峰,晉鹹和年間(326—33 4)建,號雲龍寺。隋大業末年,高僧大明居之。至唐末遷移山下。五代時楚馬殷更名爲金輪寺。宋太平興國中,太宗賜“*輪寺”額。這裏“環寺杉松數萬,每至風激,林響聲若海濤”,詩雲:“茂林深似海,古刹湛如淵”。寺旁有普客泉、道人亭。會善寺,在會善峰,建于晉鹹和年間,時稱重理寺。相傳爲十八高僧禅會之所。據唐朝沙門惠日所撰《十八高僧傳》,十八高僧指陳·惠思、梁·惠海、隋·智穎、大善、僧照、惠成、大明、惠勇、惠稠、惠誠、惠、善優、昙楷、義本、義颢、悟實、道倫、智明。
建于南朝的寺院很多,其中有南臺禅寺、福嚴禅寺、方廣寺。南臺禅寺,梁天監中,高僧海印喜其山秀地靈,結庵而居。唐天寶初,希遷禅師見此地有石狀如臺,乃居其上,傳授慧能南宗禅法,影響甚廣,學者日衆,寺亦成爲南方禅宗第一大道場,亦爲禅宗曹洞、雲門、法眼叁家的祖庭。希遷墓尚在,所著《參同契》刻石立于寺內。寺西有甘泉,注入寺內,名之洗缽池。宋代石曼卿書“釋迦文佛”四字在寺前石崖上。寺周環境極佳,有詩吟道:“煙蘿深處南臺寺,景象觀來地最高。撥土誰開諸洞上,層樓人架半崖牢。石橋過處數千仞,松徑行時幾萬遭。到此心生清淨外,峰頭閑看戲猿猱”。後經曆代重修,現寺爲清光緒年間所建。據說,日本僧六休,爲唐僧希遷四十二代孫。日本佛教曹洞宗追認南臺寺爲祖庭。實際上,南臺寺同爲禅宗曹洞、雲門、法眼叁家的祖庭。福嚴禅寺,在擲缽峰,被稱爲嶽中禅刹第一。陳太初中,法華宗先驅者惠思和尚自大蘇山領衆來此建立道場,因修《法華》、《般若》,故寺稱般若寺。唐代南宗禅奠基人之一懷讓禅師也曾結庵于此,爲七祖道場。寺東北有磨鏡臺,相傳,懷讓曾在此以磨磚方式啓發道一,使之“決然開悟”。這裏古木參天、濃陰蔽地。懷讓墓在臺後,有唐碑“最勝輪塔”四字,傳爲裴休所書。寺周景致極多,有虎跑泉、馬祖庵、叁生塔(慧思墓)、七寶塔、堅固塔、玄泰塔、兜率橋等。風景極佳,有詩吟道:“擲筆峰高處,鱗排殿數層。有名千古寺,無念十方僧。雲出松窗側,苔粘石砌棱。正酬君祿切,難此繼南能”。宋紹興年間被焚毀,雖經修複,規模已遠不及前。現寺內有大雄寶殿、藏經閣、齋堂、禅堂等建築。寺內石柱上有一對聯:“福嚴爲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門”。除佛教殿堂之外,寺內又有嶽神殿,屬儒家神殿,寺兼儒、佛,可謂特色。福嚴寺在南嶽佛寺中占有重要地位。方廣寺,在蓮花峰,梁天監初,僧希遁結庵山上,爲南嶽十八高僧惠海和尚的道場。唐代,李白曾到此遊,留有《詠方廣詩》:“聖寺閑棲睡眼醒,此時何處最幽清。滿窗明月天風靜,玉磬時聞一兩聲。”描繪出山中古刹的幽深和閑適。方廣寺之深爲衡山一絕。宋元豐中,山洪暴發,移寺于峰下。明再修繕。寺有正殿和祖師殿,側有二賢祠,西有惠海和尚補衲臺、洗衲臺,附近還有石澗潭、黃沙潭、黑龍潭等景觀。雲峰寺,後倚雲密峰,前臨禹溪,建于梁天監年間,高僧法磴,曾在此聚徒講道。有會聖閣、齊雲閣、養亭、清照亭、松風亭、觀音泉、夢應泉,風景極佳,正如詩雲:“绀宮清絕占奇峰,迥在朱陵寶界東,賞遍禅林歸馭晚,禹溪斜日照丹楓”。
隋唐五代寺院很多,其中有上封禅寺、勝業禅寺等。上封禅寺,位于祝融峰下,原古先天觀,隋炀帝時始易爲寺。“其勢孤峭特迥,禽鳥不能及”,下視衆山如觞豆而已。因高寒,故秋初已結冰,雖盛夏亦夾服。木之高大者不過六七尺,萬年松亦不盈丈。若煙雲稍開,四望千裏,使人心曠神怡。曆來遊賞騷人題泳甚多。僧齊己詩雲:“猿鳥共不到,我來身欲浮。四方皆碧落,絕頂正清秋。宇宙知何極,華夷見細流。壇西獨立久,白日轉神州。”寺側有風穴、雷池、龍年堂、祝融廟基、青玉壇、白壁壇等。佛寺與儒、道遺址共存。畢田有詩詠此:“既壯黃金宇,何言青玉壇。誰將應供者,又此易仙官。”勝業禅寺,在衡嶽廟東,即古聖容寺。相傳,夏禹建清冷宮以奉虞舜之像,唐武宗朝廢之,五代楚國馬氏再建,改爲報國寺,北宋政和中改爲神霄宮,後複爲寺。寺內有株禹柏樹,極爲高大,“庭際雖廣,一柏盡蔽之”。寺後甘泉上築有悅亭。寺中還有柳宗元所撰彌陀和尚第二碑。這裏題詠也很多,試摘一首:“故宮余禹迹,勝地屬僧家。古廟松陰合,幽亭竹影斜。嶺雲吟嘗合,山鳥定中嘩。譴逐成經別,空懷客路賒”。
此外,藏經殿也爲佛教一聖地。因明太祖朱元璋賜大藏一部于此而得名。位于祥光峰下,殿極宏偉,周圍林木繁盛。附近無礙林中還有叁株“寶樹”:“金錢柳”、“連理枝”、“同根生”。“藏經殿之秀”爲南嶽四絕之一。
南嶽是名僧荟萃之所,但影響最大的當推天臺宗叁祖慧思、南…
《七、亦禅亦教衡嶽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