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九章 神聖的回歸 第一節 即生成佛▪P3

  ..續本文上一頁禮或儀式挂鈎,但卻從不影響這些大聖具足究竟圓滿的功德,賜予衆生最極勝妙的加持。故此,一生成佛與二佛不同時出世一點不矛盾。

   漢地教下的天臺宗和華嚴宗,通過頓教、圓融相攝門、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等理論,明確闡述了一生成佛的可行性和殊勝性。禅宗更是極力提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悟即至佛地”、“一超直入如來地”,並對中國佛教産生了深遠影響。這些事實,大家應該都很清楚,這裏就不多言了。

   漢傳密教關于一生成佛也有不少論述。如《如意寶珠轉輪秘密現身成佛金輪咒王經阿阇黎成佛品第六》雲:“佛說此真言已,應時即爲遍照如來頂戴金剛五佛寶冠,重說即身成佛大海印,亦名叁昧耶印。若諸佛子欲得即身成佛,當修此觀,能使凡夫父母所生身即成佛身。”《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儀軌》雲:“一持秘密咒,生生而加護,持念我者不可至疑心,何況世間諸障哉。唯有二種:一者內障,謂從自心生,其類甚多不可說;二者外障,從外事生,其類亦多。此真言皆能摧滅辟除,令身無垢清淨,依說即身成佛,是深秘之中極密教也。”

   此外,《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卷2)雲:“又諸經說:真言行者現世能成無上菩提。故樓閣經雲:我與無量俱胝百千劫,雖行苦行猶不得菩提,由才聞陀羅尼故,加行相應便成正覺。又五字陀羅尼頌雲:諸佛本誓力,現成諸聖事,即于一坐中,便成最正覺。又陀羅尼序雲:若覺蘊于心,即凡夫叁業成功德聚,只于此生便得菩提,何勞修進多劫?又神變疏判陀羅尼爲大不思議成佛神通乘,謂依余門成佛,如乘羊馬行千裏程,經久方到;依陀羅尼門成佛,如乘神通行千裏程,舉意便到所至處,雖無異所乘法有遲疾也。又余門成佛,如磨黃石取如意珠;依真言門成佛,如神通力取如意珠。又雲如余菩薩爲求菩提,雖難行苦行如救頭然經無量劫,尚不能得如是成就;真言行者不虧法則,只于此生得菩提也。故神變鈔雲:頓超地位譬之以神通,速離纏痾喻之以咒術。又大教王經雲:若不依秘密課誦修行,終不成于無上菩提也。”

   《蓮池大師全集》雲:“俾叁密變爲叁身,八識轉成四智,速登聖位,利益群品也。如神變疏雲:若用叁密爲門,不須經曆劫數具修諸行,只于此生滿足諸波羅密。”

   對于上述法理和事實,蕭張師徒一無所知,故此狡辯道:“索達吉堪布更迷信密教法門,說可以頓超十地,于一生就能即身成佛的荒謬言論,其舉《摩诃止觀》:“利根者圓教下一生頓超十地。”經筆者查證結果,智者法師沒有說過這一句話。顯然的,這又是索達吉堪布造假附和,藉以欺瞞衆人的惡劣手法。其所引密續《大密方便經》“證一地後,若欲成就者,七日便能成佛”,欲左證其論,然而既然是藏密祖師所造的密續中的“經典”,複又與諸佛菩薩開示及諸學人證悟現量境界背反,因此根本不具有說服力,不可信受。更引《楞嚴經》:“不曆僧祇獲法身。”然而索達吉根本不知道這句佛語義旨,欲引用做爲密教即生成佛理之論證,則又成爲引證失當的一例。謂佛意是指學人于累積福德功德具足時,若有因緣即能夠一念相應;在一念相應的情況下,就能證入無生忍,了知法身如來藏的所在,生起般若慧。”(《真假邪說》P414)

   《楞嚴經》“不曆僧祇獲法身”,真是說碰巧“了知法身如來藏的所在”嗎?不是的。長水子璇大師《首楞嚴義疏注經》雲:“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初句斷障,即前身心蕩然得無挂礙也。……下句悟道,即獲妙本心常住不滅也。阿僧祇雲無數,劫波雲時分。方便教說一切諸佛皆于無數劫中修波羅蜜然後成佛,今于此會言下頓悟,獲妙本心常住不滅,何曆僧祇之有乎?故下文雲:歇即菩提……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又雲:彈指超無學。又圓覺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皆此義也。(中略)乃至妙覺破惑證理發真妙用,皆隨位淺深而論廣狹。此則一會之衆皆得妙益耳。”可見,以“首楞嚴王”爲代表的大乘了義正法的加持力,遠非蕭張師徒臆想的那樣有限。

   近代禅門巨匠虛雲老和尚就多次引用《楞嚴經》此語,以說明成就佛道的快捷性:“若是功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故《楞嚴經》阿難尊者曰:“不曆僧祇獲法身。””“佛說叁藏教,謂諸修行人修因證果,要經曆叁大阿僧祗劫的時期,才能成功。獨禅門修證很快,可以“不曆僧祇獲法身”。兩相比較,前者要經千辛萬苦才能成功,真是爲難;後者只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當下頓斷無明,就可立地成佛,快得很。”

   天臺宗有關圓教頓超十地的論述,比比皆是。如《摩诃止觀》雲:“以根利故不由品秩……圓人根最利,複是實說複無品秩,此則最能超。璎珞明頓悟如來,法華一刹那便成正覺,從此義則有超。”《妙法蓮華經玄義》雲:“然圓教肉身于一生中,有超登十地之義。……余教肉身一生之中,不登十地。”《止觀輔行傳弘決》雲:“圓人一生有超登十地之義,故雲一生可獲。”可見“利根者圓教下一生頓超十地”乃是智者大師和天臺宗的基本觀點,拒不承認是十分困難的。

   關于密法的來源、傳承,以及法義的清淨性,前文已作了深廣論述,這裏不需重複。蕭張師徒依文解義地判定《大密方便經》“爲藏密祖師所造的密續中的“經典””,並且拒不承認,倒真是天大的笑話。其實,《大密方便經》即是《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的藏譯本,如《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雲:“又如《大密善巧方便經》中說:從前,大悲商主殺了短矛黑人,以此圓滿四萬劫資糧。婆羅門喜星童子二萬年間于林中持梵淨行,一次去城中化緣,商主之女見其後祈求成家,因遭拒絕而欲死。喜星童子爲救彼性命而舍梵行,以此圓滿了二萬劫資糧。”在第八章中,我們曾引述漢譯《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原文,核實了這兩樁公案。所以兩經的同一性,十分明顯。漢譯《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這段文字,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見然燈佛時,即得無生法忍。從是已來無有錯謬,戲笑失念無不定心,智慧不減。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如其本願得無生忍,七日之後,便能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欲百劫,亦能得成。”作爲《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之另譯本的《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西晉竺法護譯)亦雲:“已得法忍所造菩薩,一念之頃,七日成佛。”此外,《般若二萬頌》也明確講道:“見道菩薩欲得佛果,七日便可成佛。”既然是真理,當然在任何地方都是不變的,這不以個別先生的孤陋寡聞和死不認賬爲轉移。

   我們注意到,蕭平實常常向人許願,只要死心塌地跟著自己走,可保證即生證得初地:

   “所以說一世要到達初地並不困難,難的是你有沒有那個福德因緣?能不能如實地去修?那麼,佛既然告訴我們:叁大無量數劫甚至能“以一分爲一劫、一秒爲一劫、一剎那爲一劫”,那麼一世之中要超過一大無量數劫,並不困難;除非福德智慧……等都不具足。不但這樣,我們還打妄想:希望看這一世能不能夠再突破?再努力突破,將第二無量數劫去完成它,我們正在打這個妄想。希望諸位也跟我們一起打這個妄想,看這一世能不能到初地?試試看!好不好?”(《明心與初地》)

   “如果你真的想要在這一世當中過完第一無量數劫──以時、分、秒、剎那剎那爲一大劫──這樣過第一無量數劫,也就是把長劫入短劫,那你就得要跟我一步一腳印去破邪顯正。”(同上)

   “我說的是老實話,如果你能夠跟著我一輩子跟到底,我說的法,你有如實的去做,一步一步的去走,一世到初地,那不是難事,不困難!……因爲該到初地所修的這一些法,我都會跟你說得很清楚;你只要有如實的踐履,到初地不難。”(同上)

   “如果你今生在這裏修行能夠照我這樣說的次第,努力去精進、去用功,如實的修行,十年下來、十五年下來,大不了叁十年,可以到初地。”(《大乘無我觀》)

   《真假邪說》亦雲:“依平實導師之教導,精進如實的進修,一世要修證進入初地,更是不無可能。”

   若把蕭平實師徒“即生可登初地”、“(這一世)再努力突破,將第二無量數劫去完成它”等言論,和上述初地菩薩七日便可成佛的佛經教言擺到一塊兒,那麼結論只可能是:即生成佛完全成立!于是,《真假邪說》講的“一生就能即身成佛的荒謬言論”,便成了真正的荒謬言論。

   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對即生成佛的問題,做了深入分析:

   “宣說每一刹那可圓滿許多資糧,同時遣除淺慧者之邪分別念:

   叁大劫等諸說法,義爲速圓或久圓,

   一生解脫依智力,方便精進及勝智,

   以此叁者而修持,則有無上廣大力。

   如是極爲鈍根的諸位菩薩經過叁十叁阿僧祗劫後成佛,即資糧道、加行道經過叁大劫、十地中的每一地各經過叁大劫。中根者經過七大阿僧祗劫後成佛,即資糧道加行道各經過兩大劫、見道經過一大劫、修道經過兩大劫。利根者經叁大阿僧祗劫後成佛。阿阇黎巴雪所著的《中觀寶燈論》中雲:“利根者經叁大劫現前佛果,中根者經七大劫,鈍根者經叁十叁大劫。”關于利根者所經叁大劫,《經莊嚴論》中雲:“叁大劫圓滿,修行趨究竟。”《般若八千頌廣釋》中雲:“第一大劫從資糧道開始至一地之間圓滿;第二大劫二地至七地之間圓滿;第叁大劫從不動地至佛地之間圓滿。”

   《菩薩地論》中雲:“資糧加行一大劫,一至七地一大劫,叁清淨地一大劫。”意思是說,如同田地邊緣以內都算爲田地一樣,一地已包括在資糧、加行道之一大劫中的說法與《瑜伽師地論》中的意義相同。

   如是所說的大劫也是以利根鈍根而安立的,利根的叁大劫也是根據次第平等積累二資糧而言的,但具有廣大心力者每一刹那中便可圓滿數劫資糧,因此不需要積累叁大劫資糧。密宗就利根鈍根而言,心力大者每一刹那便可圓滿無量資糧,連續修學迅速一生等可得解脫的說法是合理的。也就是說,獲得灌頂後修生圓二次第就進入了小資糧道,之後若依靠大精進與大方便勤修,則即生便可獲得見道。獲得見道後無生無死而即生可以究竟修道,獲得菩提果。即獲得見道以後,如果欲求,那麼七日也可以成就菩提。《般若二萬頌》雲:“獲得現見諸法清淨法眼之大菩薩,若欲求正果,則七日亦可現前無上菩提圓滿佛果。”此後,因圓滿自在而隨心所欲成辦一切事業。聲聞、緣覺入大乘者都是依彼聖者身現前菩提的。因此,將密宗即生解脫推向劣道實在不應理。密宗是以諸多甚深方便獲得見道的。見道之前,顯宗密宗在精進與方便上有差別。從此之後,極利根的菩薩與趨入密宗持明地的時間無有差別,諸鈍根者中修持密宗持明聖者可速得解脫。例如,世間上具有大精進、大方便、大智慧的人可以迅速成辦事情,而普通人卻無法成辦,以此比喻也可理解。續部中說:解脫並非是從一處至另一處,僅僅是淨除內在光明心性之垢,而不是修成本基中不成立的他法,因此也稱爲捷徑成就。”

   至尊上師堪布仁波切也在《藏密問答錄》中開示道:

   “密宗中“即身成佛”所謂的“佛”,不僅僅是指一個修行人“見”到衆生本性意義上所具的佛性,也並不僅僅代表他單從理論意義上明了了心、衆生與佛毫無差別的道理。密法中的成佛不光是從衆生心的本體角度而言,依靠密法不共的特殊加持力,除了成就法性意義上的“佛”以外,還同時成就了色身意義上的佛。我相信真正的禅宗祖師,當他們“見性成佛”時,也同樣成就了色身佛。只不過因漢傳佛教曆來乏少對大光明見的闡述,而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爲代表的空性見又深入人心,故而一些宗門大德便在顯現上不過多地宣示有關色身成就與否的問題。如果我們的理解沒有出現偏差,禅宗一直強調的“見性成佛”指的是圓滿了叁身的佛,那禅宗的“佛”與密宗的“佛”就無甚差別;如果按目前普遍的理解,大家都覺得禅宗的“佛”重點指的是心性本體意義層次上的“佛”,是說一切衆生都本具佛性,而非過多強調修行者必須真正獲得相好圓滿的色身,那這樣的“佛”就顯現而言,肯定與密法的“佛”存在著一定差異。

   在佛法看來,叁身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禅宗當然也同樣認爲,只是未廣說、明顯說而已。)一個修行人若獲證了法身,他要是不同時得到色身,這在邏輯推理上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藏地的甯瑪派、格魯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四大教派一致公認,一個凡夫是可以即身成就圓滿佛果的,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米拉日巴尊者。格魯派的嘎丹江措格西也曾說過,若能依宗喀巴大師所傳之顯密圓融修法修持,最快可六個月成就佛果。而宗大師在圓寂之時,若按續部所言的成佛之相衡量,則大師本人已全部完備了所有征象。而熟悉《五燈會元》、《古尊宿語錄》、《指月錄》等禅宗典籍的讀者也一定清楚,在這些典籍中同樣記載了一些在臨圓寂或圓寂後呈現出種種成就相的禅師生平,因此我們說,從最究竟的角度來看,禅宗與密宗在所成之佛的本性上並無差別;但在顯現上,以及具體的成佛路徑、方便及表達方式上卻存在著一些區分。甯瑪巴也認爲“即身成佛”是指一生即獲得金剛持如來之果位,且具足相好圓滿之佛身。在各大教派的發展曆史上,均記載有無數個這樣的即身成就者。

   有人也許會問,既然密宗、禅宗中有這麼多的“佛”,那爲何不見他們也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廣轉****呢?其實這個問題一點也不難解,不論顯宗密宗都承認,在叁千大千世界的浩瀚時空中,有無數個獲得各種果位的大菩薩,但並非所有的大菩薩都要示現爲八大菩薩;同理,修學顯密的漢藏修行人中,真正成就佛果的也不可勝數,他們各按因緣與自己的願力而在不同刹土利益衆生。不僅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有無數佛陀,別的刹土也同樣。無數佛陀就這樣以各自的大悲願力而住持各自刹土,他們不一定非要顯現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眼前。就因爲釋迦牟尼佛當初發願要攝受濁時衆生,我們這才有了與他結緣的可能性。如果大家能對不可思議之華嚴境界有所了解,相信這個問題也就不成其爲問題了。”

   讀過上述教言,人們對即生成佛應當不再存疑了。

   最後也須指出,即生成佛是最利根者的境界,不是每一個修行人——包括藏密行人——都能隨隨便便做到的。但是,如果具足福德因緣,趨入大乘了義法門,並且付出常人所無法比擬的大精進,那麼應該說,即生成佛並非遙不可及的神話。

  

《第九章 神聖的回歸 第一節 即生成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