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九章 神聖的回歸 第二節 五智五佛與虹身成就

  第九章 神聖的回歸 第二節 五智五佛與虹身成就

   《狂密與真密》雲:

   “第五節密宗五智之妄想

   第一目法界體性智之妄想:

   密宗上師每有如是妄想:“以第四灌頂而成就究竟佛。”如是而言密宗之佛較諸顯宗佛多證一智——法界體性智。……密宗諸師既言修學佛法者,必須轉識成智;並一一指明八識所轉生之智,並言密宗之佛具足五智,較顯教之佛多得一智,則已顯示密宗之佛亦必須證得四智。……密宗之佛既仍須求證四智,則知密宗行者仍然必須求證第八識、及此識所有一切種智;然由密宗古今諸師所傳之法義而觀之,已可明顯了知:彼等密教“佛”悉未證得第八識如來藏,顯見密宗所言諸多古今上師已成佛道之言,乃是虛妄之言也。既未證得第八識,而皆同以意識心作爲佛地真如,顯然密教“佛”皆尚未能證得第七住位菩薩之般若慧總相智;未證得七住菩薩之智慧者,而言已成佛道、已證四智、加證四智上之第五智者,自相矛盾,顯系謊言。”

   “然而成佛之道,實與五方佛無關;欲藉五方佛之觀想修行,而成就究竟佛道者,乃是密宗古今諸師之自意施設,並非真正佛法,何以故?謂世尊未曾如是開示故;謂如是觀修者,完全不能與般若之總相智、別相智、一切種智相應故,而成佛之道實乃在于般若之智慧,絕非在于觀修五方佛,絕非在于將所觀之五方佛變爲五金剛者所能成就也。”

   大乘佛法是否必須接受“蕭氏神我第八識”的主宰,現在已經不是個問題。清淨善妙的見解、修行,使得密宗行人完全可以實現圓滿的轉依,從而證得究竟無垢的身智功德。

   把“法界體性智”謗爲密宗的臆造,認爲“五智”是藏傳佛教的獨家說法,是毫無根據的。玄奘法師所譯《佛說佛地經》雲:“爾時世尊告妙生菩薩:“妙生當知,有五種法攝大覺地。何等爲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親光菩薩等所著《佛地經論》(亦玄奘法師譯)雲:“清淨法界者,謂離一切煩惱所知客塵障垢,一切有爲無爲等法無倒實性;一切聖法生長依因,一切如來真實自體,無始時來自性清淨,具足種種過十方界極微塵數性相功德,無生無滅猶如虛空,遍一切法,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非有非無,離一切相,一切分別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淨聖智所證,二空無我所顯真如,爲其自性;諸聖分證諸佛圓證。如是名爲清淨法界。大圓鏡智者,謂離一切我我所執一切所取能取分別,所緣行相不可了知,不愚不忘,一切境界不分別知……成所作智者,謂能遍于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如是名爲成所作智。

   複次建立如是五法,因故果故,果差別故。……複次如是所說法門建立五法,總攝佛地一切佛法,總攝無爲諸功德故,聞熏成熟任持一切佛地所攝諸功德故,于諸有情常現起佛利益安樂平等事故,陀羅尼門叁摩地門無邊無量福智莊嚴所隨逐故,能成一切利樂有情變化事故。”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乘莊嚴經論釋》(菩提品第十)中講道:以下四頌(“二障已永除,法如得清淨,諸物及緣智,自在亦無盡”起)的內容可歸納爲宣講清淨法界之義,先示此義,後說大圓鏡智等四種智慧。關于彼者,《聖佛地經》雲:“如來之地攝于五法,即法界清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對彼義,本論歸納而作抉擇。

   清涼國師《華嚴經疏》(卷47)雲:“清涼山,即代州雁門郡五臺山也。于中現有清涼寺,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進一步講道:“言五智者,若准佛地經論五法攝大覺性,謂四智菩提、一真法界。依金剛頂即一真法界名清淨法界智,故成五智。二五眼可知。叁言五部者,一佛部,二金剛部,叁寶部,四蓮華部,五羯磨部。……五言首戴五佛之冠者,諸大菩薩多有此冠,而大聖不論戴冠。六複常有五髻,然諸五義類例大同,謂當中髻即中臺,表之毗盧遮那佛居,是佛部主,法界清淨智亦佛眼也。其東一髻即是東臺,是阿閦佛居,爲金剛部主,是大圓鏡智即是慧眼。其南一髻即是南臺,寶生如來所居,是寶部主,是平等性智即是天眼。其西一髻即是西臺,阿彌陀如來所居,是蓮華部主,即妙觀察智即是法眼。其北一髻即是北臺,不空成就如來所居,是羯磨部主,是成所作智即是肉眼。”“疏“體不出五”者,即攝論佛地論皆言五法攝大覺性,謂一真法界、四智菩提。……今清淨智,即一真法界,清淨智即本來智性。金剛頂瑜伽說有五智,初法界清淨智,即一真法界故。”

   從理上講,一真法界是客觀實相。既然有此實相,那麼在名言中,將清淨圓滿的能知智慧稱作“本來智性”,就順理成章了。蕭平實自己孤陋寡聞,隨隨便便就說“密宗之佛具足五智,較顯教之佛多得一智”,顯然是自討沒趣。

   究竟勝義之中,佛地功德一味無別,唯于世俗名言中,才勉強加以分別宣說。如果就此誤以爲佛的身智功德是獨立存在的異體實法,進而妄加取舍、耽執,便大錯特錯了。

   密宗在地道等名言安立上,的確有些玄妙不共的提法,然其根本核心,與顯宗沒有任何沖突。不少密宗法義,其實早就于顯宗裏面隱含地講到了。無視客觀事實,妄下定論隨意批判,顯然是極不嚴肅的。

   關于五智和五方佛的對應關系,清涼國師也和密宗觀點一致。《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雲:“且如總持教中,亦說叁十七尊皆是遮那一佛所現。謂毗盧遮那如來內心證自受用,成于五智,從四智流四方如來。謂大圓鏡智流出東方阿閦如來,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寶生如來,妙觀察智流出西方無量壽如來,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法界清淨智即自當毗盧遮那如來。言叁十七者,五方如來各有四大菩薩在于左右,複成二十。……已上總有二十五也,及四攝八供養,故叁十七。言四攝者,即鈎索鎖鈴。八供養者,即香華燈塗戲鬘歌舞。皆上有金剛,下有菩薩。然此叁十七尊各有種子,皆是本師智用流出,與今經中海印頓現大意同也。”《宗鏡錄》(卷24)中,作了同樣的宣說。漢文大藏經密教部的相關論述,更是多不勝舉。

   因此,五智、五佛並不是密宗臆造出來的非理之談。

   證得殊勝果位,示現奇妙驗相,是認真修學密法的必然結果。至尊上師堪布仁波切撰寫的《密宗虹身成就略記》,講到這方面情況:

   “自古以來,無上密法以其高深的見地、殊勝的方便使無數有緣接觸到密法的人在極短時間內獲得解脫,直至如今,成就者依然層出不窮。判斷一個學密者是否成就的常用方法之一即是觀察圓寂時的狀況,本文首先摘引經續、論典中與不同證悟程度相對應的具體驗相的教證,然後總述了曆史上有關成就者的記錄,最後將曆史上有代表性的及現今的一些成就事迹逐一作了簡略的介紹,其中還收集到了一些漢族人修學密法後成就的事迹。本文取材力求准確無誤,凡所引用的材料均出自已被公認的史籍,故具相當可信度,並標明出處;凡根據口述整理的材料需口述人親眼目睹,或有多位見證人,且不帶神化色彩。普願大衆能藉此文而對殊勝密法生起無上的信心。

   關于密宗行人成就的征相,《句義寶藏論》第九金剛處說∶“密宗行者中,上等精進者即身得成就相,中等者中陰得成就相,下等者自性幻化界得成就相。”《金剛薩埵意鏡續》雲∶“修密法者所得涅槃有二種,一爲正等覺,二爲現前覺。所謂正等覺,即是以無余肉身而成佛;所謂現前覺分有數種,即修密者圓寂時出現彩光、妙音、堅固舍利、大地震動等瑞相。……堅固舍利有五種∶若現藍色堅固舍利,于毗盧遮那佛刹土現前成佛;若現白色堅固舍利,于不動金剛佛刹土現前成佛;若現黃色堅固舍利,于寶生佛刹土現前成佛;若現紅色堅固舍利,于無量光佛刹土現前成佛;若現綠色堅固舍利,于不空成就佛刹土現前成佛;若現五色堅固舍利,則成就五身圓滿任運果位。又所現的佛像有二種,若現寂靜相,立即得安穩並現示化身;若現憤怒相,亦得安穩,二十一日後現示化身。”智悲光尊者的《大圓滿無上智慧引導文》中也闡述了此兩種成佛之相。……

   總之,密宗成就者圓寂時大致有下列四類不共同征相∶一、肉身直接飛往清淨刹土;二、以智慧火完全焚燒了異熟肉身,或僅剩下頭發、指甲;叁、以智慧火焚燒異熟身後,身體縮小,未完全消失;四、出現其余虹光、彩雲等等瑞相。密續中就把生前所證到的透明光蘊體及圓寂時的這四種成就稱爲“虹身”或“光身”。

   在現實中,學密成就者的事迹並非只是一種古代的傳說或是現代人的吹噓標榜,而是確鑿有據的事實。有關印度、藏地密宗行人成就的實例,在敦珠仁波切所著的《西藏古代佛教史》等史書中有詳細記述,閱讀此類寶書,能增上對密法的殊勝信心。

   本文下面所介紹的多爲正等覺及現前覺的實例。事實上今生獲得正等覺的成就者非常多,中陰和下世成就的就更多,因爲我們平常人以中、下根者居多。既然密宗行人中有那麼多的上根精進者以正等覺即生成就,那麼遠非我們凡夫的眼目所及的又有多少個中等精進中陰成就與下等精進下世幻化界成就的大德!雖然有些修行大圓滿的大德圓寂時未顯現任何瑞相,我們也並不能因此而斷定他沒有成就,因爲只有當我們智慧神通自在時方能了知個中因緣。顯宗臨終往生也是同樣的道理,若臨終出現瑞相,大家都會認爲此人已經往生,其實我們看不到的四十九天…

《第九章 神聖的回歸 第二節 五智五佛與虹身成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