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叁節 事事無礙與性具善惡(2)▪P5

  ..續本文上一頁又圓教人何但持之是戒,唯殺唯慈,亦作事殺亦作理殺……前諸戒行淺近隘塞,非是通途。圓戒宏遠徑異會同,故名究竟持不殺戒也。……圓人行于佛法,即究竟持不淫戒也。圓人又有染愛法門,如和須蜜多女……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如以屑出屑、將聲止聲。前諸行淺塞,非是通途,圓戒宏遠徑異會同,是名究竟持不淫戒也。”《宗鏡錄》雲:“如是之機,如是之教,豈須戒耶?已自知各具佛性戒故。……是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如是叁戒圓融之理,前文已講得很清楚,這裏不必重複。總之應當明白,早已轉變性質和內涵的大乘逆行、禁行,和“清淨明誨”所理解並破斥的平庸行爲,完全是兩回事。不僅毫不沾邊,甚而可以說,大乘妙行和甚深圓戒還是自相煩惱染心的最殊勝對治法。而認真斷除這些“修惡”,恰好是“清淨明誨”所欲達致的原始目的。所以《首楞嚴義疏注經》直截講道:“汝教世人修叁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此戒雖與小乘名同,而持隨有異。此則一一內防心念,輕重等持;彼則事遂緣成,輕重隨戒。故雲先斷心淫。故論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與小乘持戒全別。”

   《楞嚴經》的本意,也不是爲了持戒而持戒,持戒的目的,是生起定學和慧學功德。這從“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可以明顯看出來。大乘定、慧功德生起後,將對離戲實相獲得深刻體悟,由此審視萬有諸法的眼神,也肯定和從前大不一樣。倘若淨穢、善惡、戒毀戒等戲論分別隨著實相智慧的現前一一寂滅,原先對小乘別解脫戒的暫時執著,在完成渡河舟筏的使命後也自然需要遣除。是故,一步到位地把定、慧功德直接融攝進來的大乘圓戒、密乘禁行,並沒有任何責任和義務接受形式上的羁絆,因爲她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過程。如果一定要丟掉目的而去遷就過程,顯然是不合理的。

   當然,聖者菩薩認真持守小乘別解脫戒的情形很多,但要知道,現量證悟實相智慧後如夢如幻的持戒,和凡夫地未舍法執的著相持戒,本質截然不同。而且在特殊情況下,大乘逆行、禁行所獨具的強力加持作用,乃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認真來說,如不離實相妙境,則無論順行逆行、持戒失戒,都是圓滿自他二利的殊勝方便,沒有進行片面取舍之必要。

   《楞嚴經》中有一句很關鍵的話,肯定被謗密者所忽略了——“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于佛菩提,斯可希冀。”蕅益大師在《楞嚴文句》中解釋道:“故知不攝,則真心便爲妄心。能攝,則妄心便成真心。而攝心妙法,無過于戒。念念與妙戒相應,則名爲攝。非謂戒有方隅,攝是束縛也。如下文雲: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夫身斷,律儀戒也。心斷,定共戒也。斷性亦無,道共戒也。又身心俱斷,故不住生死。斷性亦無,故不住涅槃。又身斷故出生死,真谛戒也。心斷故遊戲神通,俗谛戒也。斷性亦無,達殺盜淫妄等性即是佛性,無複可斷,中道第一義谛戒也。經文又雲:衆生不識本心,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叁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若得妙發叁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正與此中身心俱斷斷性亦無義同。如此方名淨戒,方可稱爲攝心,方是無漏之學。”“身斷者,木叉戒也。心斷者,禅戒也。斷性亦無者,無漏戒也,此入空意也。身斷者,律儀及定共也。心斷者,道共也。斷性亦無者,涉境而不染也,此出假意也。身斷者,證無漏也。心斷者,涉境不染也。斷性亦無者,斷不斷俱寂滅也,此中道意也。曰淫機者,如前偈雲: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若未息機,縱能伏斷煩惱,不曾永除幻本。故須直向機字觑破,則斷與不斷,二俱寂滅矣。”

   事情已然十分清楚,並不是我們無中生有地企圖從《楞嚴經》中虛構出大乘思想,而是作爲大乘教典的《楞嚴經》本身就明明白白地宣說了大乘不共妙義!當然,能否看得出、讀得懂,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很明顯,《楞嚴經》的究竟密意是說,不離實相妙境的大乘圓戒和密乘禁行,乃是超離二邊戲論最極清淨的無漏道共戒、中道第一義谛戒。達妄即真永除幻本,斷與不斷二俱寂滅,才是“攝心爲戒”的最高境界!

   正是對《楞嚴經》真實密意的嚴重誤讀,給無知的謗密者注入了丟人現眼的巨大勇氣。幼稚的比對和惡意的渲染,無非是想將叁乘戒律乃至大小顯密佛法硬性割裂開來,進而在人爲製造的混亂中撈取個人利益。可我們的佛法,卻並不會因此而變得真的不可調和,也不會輕易給小人意志挪出它所希求的位置。

   《楞嚴經》畢竟是大乘教典,因此盡管在宣說俗谛戒學,到頭來仍沒忘記攝歸法無定法的勝義實相,“斷性亦無”、“先斷心淫”等語,早爲叁戒圓融留出了足夠的空間。同樣立足于大乘巨廈之上,達修惡即性惡而涉境不染的自在妙境,怎麼可能和《楞嚴經》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呢?任何一個對大乘實相正見和二谛圓融精神有所領悟的佛教徒都不難看出,大乘圓戒和密乘禁行,非但不是《楞嚴經》所破斥的對象,反而恰恰是經文所真實贊顯的大乘至境!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雲:“疏“況權實多端生熟難測”者,亦涅槃第六經四依品雲:如庵羅果生熟難知。謂內懷腐爛外現律儀,此爲外熟內生;內具深法外示毀禁之相,爲內熟外生。是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又說有迦羅迦果、鎮頭迦果,二果相似,迦羅迦果則惡藥人,鎮頭迦果則好益人,喻善友惡友外相相似,故難知也。其權實多端通于諸經,此經婆須勝熱無厭等逆行此爲權示,豈得爲非,故難測也。”故知究竟而言,大乘佛法在善惡、戒律等問題上,是以內心境界作爲判分標准,而非外在表相。“攝心爲戒”的“攝心”二字,早就含了這層意思在裏面,不能輕易放過。

   《大寶積經》雲:“若無爲者則是一切諸聖根本,是中無有持戒亦無破戒。若無持戒無破戒者,是則無行亦無非行。若無有行無非行者,是則無心無心數法。若無有心心數法者,則無有業亦無業報。若無有業無業報者,則無苦樂。若無苦樂,即是聖性,是中無業無起業者,無有身業亦無口業亦無意業,是中無有上中下差別。聖性平等,如虛空故。是性無別,一切諸法等一味故。是性遠離,離身心相故。……是性真淨,從本已來畢竟淨故。”故知佛陀並不認爲離戲平等法界中,還有持戒破戒等邊執戲論。

   《萬善同歸集》雲:“淨名經雲:“非淨行非垢行,是菩薩行。”故不著持犯二邊,是真持戒。大般若經雲:“持戒比丘不升天堂,破戒比丘不墮地獄。何以故?法界中無持犯故。”此亦破著,了諸法空,事理雙持身心俱淨。又若論縱橫自在,唯佛一人持淨戒,其余皆名破戒者。”故知世俗中法,皆不可定執,終須攝歸勝義實相。若對直線思維模式堅執不舍,是會受到佛祖呵責的。

   那麼,判分是否大乘了義教法,有沒有一個較爲明確的標准呢?智者大師在《維摩經玄疏》中講道:“一切大乘經但有一法印,所謂諸法實相。若大乘經有實相印,即是大乘了義經,聞者乃可得菩薩道。若無諸法實相印,即是不了義經,聞者多墮二邊不能得無生忍也。複次若無實相印,雖說種種願行猶濫魔之所說。所以者何?魔王亦能說種種願行,但不能說諸法實相。故大智論雲:除諸法實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諸法實相即是真性解脫之異名也。問曰:“聲聞經何故但用叁法印,摩诃衍教何故但用一實相印?”答曰:“聲聞根鈍著重故,須說叁法印令厭生死苦欣涅槃樂。菩薩大悲根利,易悟生死即涅槃相,能不舍生死,不取涅槃,入不二法門,故佛但說諸法實相印也。”

   關于真性解脫,《維摩經玄疏》多處言及:“觀衆生品雲:佛爲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名爲解脫耳;若無增上慢人,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淫怒癡性,即不思議真性解脫,爲體也。”“一明真性解脫者,此經雲:淫怒癡性即是解脫。今明淫怒癡性,即是勝鬘經明自性清淨心不爲煩惱所染。若煩惱不能染,是則生死莫之能拘,性自無累,名爲解脫。故此經雲: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甯有垢不?一切衆生心相無垢,亦複如是。是名不思議真性解脫也。”“若通教雖說苦道即是真性,乃是偏真法性之理說煩惱即空,空非實慧。雖明業道即空,空非方便,故非叁種不思議解脫也。若別教說苦道非即是真性大般涅槃而有真性涅槃之理,若生死苦道滅,方顯真性得常住涅槃,明煩惱道不即是實慧,斷煩惱盡實慧方圓,明業道不即是方便,斷業別起方便化物。是則十二因緣叁道滅,得叁種解脫,雖辨真常叁種解脫,猶是思議之相也。若圓教所明,苦道即是不思議真性解脫,故此經雲一切衆生即大涅槃,不可複滅,煩惱即是實慧解脫故。譬如不下巨海,不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不得一切智寶之心。業道即是方便解脫,故此經雲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縛不脫,能起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無緣無念,而有十法界叁業利物,如磁石吸鐵也。所以此經明行于非道通達佛道。非道者,即是十二因緣之叁道也;通達佛道者,即是不思議叁種解脫也。叁種非道不礙叁種解脫之佛道,叁種解脫之佛道不破十二因緣叁種之非道,如須彌入芥無相礙也,即是叁種不思議解脫之相。”

   由此可見,早由一實相印印定並與華嚴、天臺、禅宗等了義正法同根共氣的金剛密乘,是不可抗拒的。除非把大乘顯宗和漢傳佛教中最精妙的部分全都推翻,否則,就不可能找到扳倒密宗的機會。

   越是與中道實相背道而馳的邪說謬論,越對表相法感興趣,越愛抛開合理內核來挑別人毛病。而輪涅無二的一實相印,則爲我們指明了透過現象切入本質的方向。同時,諸法實相也爲正確辨析和對治魔事,提供了有力武器。就拿(上文所引)《狂密與真密》提及的…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叁節 事事無礙與性具善惡(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