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節 禁行、善惡、戒律(2)▪P5

  ..續本文上一頁伽士超勝的內心,上上有害于下下相續中的低劣之心與耽著顯現等,因此守護下戒的功德在上戒中以增上具足的方式而勝伏。《密藏續》中雲:“因調化故戒,無量所有戒,無余淨攝于,無上勝誓言。”

   丁五、要點不違:

   依靠叁想而行淫,彼瑜伽士不具足,

   對境意樂行究竟,如夢要點不相違。

   如果有人想:別解脫戒與菩薩戒攝于密乘戒中是不合理的,因爲別解脫戒的四他勝等一切罪業均需斷除,菩薩禁止一切有害衆生之事而饒益他衆,這與密乘戒的五應行誓言直接相違。

   解答:表面看起來相違,實際上絲毫也不相違,以四他勝中的非梵行爲例,通過叁想的方式依止業手印時表面上是行淫,其實那位瑜伽士斷除了對境的自相之想而轉依爲佛父佛母之想,因此不具足對境支分;由于將自相的貪愛轉依爲大樂之想而不具足意樂支;對于以貪欲所行之事,能行者以防護之善巧方便攝持,因而不具足加行支;最終將究竟泄露明點自己感受安樂的貪欲轉變爲大樂智慧,不漏而持明點,所以究竟支也不具足。由此可見,了知一切法爲心性自現的人就像在夢中行事一樣,叁戒的要點根本不可能相違。《密藏續》雲:“無貪即是貪,貪性無有貪,彼爲勝梵行,亦是極大貪。”又“本來無生真如性,幻現眼花之方式,雖作雙運降伏事,然而塵許亦未作。”

   丁六、應時主行:

   惡業以及大衆中,主行下者離貪欲,

   行時靜處行密宗,內不相違無雜護,

   違量遮需智者許,初學瑜伽成就者,

   以及遍知何行爲,需結合時時輪說。

   不善罪業方面的所有自性罪以及在大庭廣衆之中,不用說是初學者,就算是自相續不爲罪業所染的諸位瑜伽士爲了不失毀所化衆生的相續,也必須主要按照聲聞宗而行持,如《密集金剛》中雲:“外持聲聞行,內喜密集義。”大阿阇黎蓮花生大士也曾經這樣說過:“外在實行依照經部宗,具細取舍因果之必要。”

   如果菩薩遠離了自私自利之心,並且必定成爲利他的身語七不善有開許。

   在行持密宗的不共行爲時以及在寂靜處行持密宗行爲,雖然表面上與下戒相違,但只是墮罪的形相。究其實質,非但無有罪過反而具有必要。如蓮師又說:“內依密乘共同宗派行,具有結合生圓義必要。密依大密阿底宗軌行,具即生成虹身之必要。”《分析叁戒論》中雲:“凡爲罪業不善方,多依聲聞宗守護,相違離貪之墮罪,依照菩薩宗護持,成爲世間不信分,二者相同勤守護,若成世間趨入因,開許大乘別解脫。”

   如果叁戒內部互不抵觸成爲一致,則成爲他衆不信的部分等所有取舍之處當互不混雜分別圓滿守護。如果內部相互抵觸,有一戒稱爲所斷的成爲另一戒的所護這樣相違的現象,那麼要看哪一戒成爲自相續所遮煩惱的對治以及不束縛相續,就行持那一戒,這一點是智者們共同承認的。

   如果産生不善罪業,無論何者均當遮止,如果産生善業與功德,那麼就必須要修學。因此,分清一般與特殊的要點極爲關鍵。也就是說,具足叁戒金剛持上師行爲必須無有過患,而且還要與時間相結合,對于各時的取舍都要通達。

   初學者主要護持別解脫的所遮與菩薩戒、密乘根本支分的所有墮罪。所謂初學者是指尚未獲得依靠密咒或等持轉變酒的味道以及滅毒等暖相之前的人。境界得到穩固以後根據智慧增上的程度不同,通過安住于生圓次第瑜伽的方式依靠殊勝誓言物等密宗內續的共同行爲,如果依靠修持生圓獲得了暫時成就,則行持無有取舍的行爲,現前究竟果位遍知智慧時,則唯一是利他的行爲。總而言之,行爲必須與時間相結合,這是《時輪金剛》中所說的。《時輪金剛大疏》中雲:“故初業者莫做瑜伽事,瑜伽行者莫做成就事,獲成就者莫做遍知事。””

   表面的不同和內在的一致,表面的相似和內在的差別,這裏面實在有太多微密之處,爲心浮氣躁的謗密者所忽視了。凡夫直線思維模式在空靈玄妙的大乘佛法面前,怎能不一敗塗地呢?

   爲幫助廣大密乘學人對解脫道生起定解和信心,嚴持戒律,藏地高僧大德留下了許多殊勝教言。大恩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對戒律的重視和贊歎,就不勝枚舉,如《勝利道歌》雲:“于諸輪回之盛事,不起羨慕之心念,當持人天供養處,殊勝嚴飾之淨戒。一切增上定勝樂,悉皆依此而生故,倘若破戒墮惡趣,切莫迷惑當取舍。”《引導取舍之教言》雲:“智慧戒律猶如眼與足,各自分開無法行善趣,以及決定勝之歡喜洲,是故諸時此二當雙融。”《叁戒之教言》雲:“無等具恩上師住心間,宣說甚深修法與摯友。請聽無邊功德所依基,若具清淨戒律之勝飾,天等諸衆定會長時供。”《教誨甘露明點》雲:“何爲清淨之戒體?佛經論典所宣說,一切取舍護如眼,于此濁時雖極難,然于顯密叁乘教,各乘得果直接障,根本墮罪于自續,當恒遠離精進行。”

   法王如意寶複于《竅訣寶藏海》中慈悲開示道:

   “無論是在家或出家修行人,一定要守持清淨戒律,我想如今守戒並不困難。我以前在課堂上也再叁強調過,在史無前例的文革期間,受持清淨戒律是非常的困難。那時候,如果有人受持清淨的戒律,在每次開會的時候都會膽戰心驚,人人都以爲他不識時務,是牛鬼蛇神。當時我的階級成份雖是貧牧,但因爲我的戒律清淨,別人都不敢接觸我,也就根本沒有人和我說話,每一次開會時我都很小心。

   在那個黑白顛倒的時代,要想受持清淨戒律確實不容易,但時至今日,社會環境也比較寬松自由,並且上師也經常諄諄教誨。在釋迦佛的律部經典中對此宣講得非常詳細,管家們也經常強調戒律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勸大家受持戒律,持守淨戒的人會得到人天共贊,你們要是有心的話,肯定會遵守戒律。”

   “世間上的痛苦和快樂都是由于自己的業力所造成,尤其痛苦的根本就是貪嗔癡等叁毒煩惱,如龍猛菩薩所說:“貪嗔癡及彼,所生業不善;不善感諸苦,惡趣亦如是。”那麼遠離煩惱所招感的果報與前恰恰相反,實際上就是快樂。在我們所造的業中攙雜有貪嗔癡成份的都是惡業,斷除貪嗔癡以後都變成善業。此竅訣的中心內容就是說明貪嗔癡是一切禍害的根源,如果真正斷除了貪嗔癡,暫時和究竟的安樂都能得到,因此斷除貪嗔癡對于凡夫來說,實在是至關重要。

   廣義的貪心是指對輪回中色聲香味觸等一切諸法的貪執。前面已經屢次指出,不管是有情世界中的帝釋天或轉輪王等,或是器世間的叁千大千世界都是無常的本性,因此輪回中諸法都爲痛苦和無常所攝,我們對輪回中一切盛事、妙欲等都不能生起貪心。

   在傳統說法中,所謂的貪心是指青年男女對異性所生的貪染心。其實這也不一定都是青春少年,不少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也會生起貪染心,特別是早年熏習比較嚴重的老人,其貪心也象烈火一樣熾盛,藏族有一種說法叫:“雖然已經老態龍鍾,但他還是喜歡美麗的姑娘。”但是,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的身體,都不值得依賴,都是空性,都屬于痛苦和無常,是不清淨的法,所以沒有任何值得可貪的。

   男人與女人之間互相吸引貪著,這貪欲是一切禍害的根本,雖然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但並沒有進行認真缜密的思維。假如一個出家人還俗成爲在家人,就會喪失現有的自由和快樂,他就不由自主地爲飲食等生活各個層面去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實際上,正是貪心這個魔束縛了叁界中的一切衆生,而使之無法獲得解脫。因此,誰離不開貪心,他實際上就已被痛苦的鐐铐束縛了,這種人永遠也不會擁有安樂靜谧的生活。

   無論是希求往生極樂世界還是獲得阿羅漢的果位,有世俗貪心的人是不可能靠近,更不能達到這種目標。貪心熾盛的人,完全無法憶及極樂世界的功德,比如一個年青的男人正苦戀著一個女人,這時死魔突然來到其面前,他根本不會觀想、祈禱阿彌陀佛,而是一直貪戀著女友,在此癡迷不舍的心態中死亡、趨入中陰、然後轉世。雖然已經隔世,但在貪執心的束縛與驅使之下,那麼他的來世就很有可能會變成是女友身上的小蟲,重來這個苦難世界感受無量的痛苦,這種人已經失去了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因果絲毫不爽。

   貪心也是一種顛倒的心態,只要作詳細的觀察,人的身體實際上是一切不淨物的來源,它經常産生和排泄的都是一些肮髒汙穢的物質。如果身體每天生産美食、甘露等潔淨的事物,我們也還可以貪著,但是人身上的九竅流出的東西全都不潔淨,不論是頭上的垢屑、口中的唾液、面上的鼻涕,還是身上的汗垢以及肛門流下的汙穢糞便,並無一絲能夠分析爲清淨,所以人的身體本來就象是一個不淨物的濾器。人的身體也是由血、肉、腸、骨、髓、鼻涕、口水和大小便等叁十六種不淨物組成,如果裏裏外外詳詳細細加以觀察,除了不淨物以外,再無清淨可愛之處,根本不值得擁抱、親近。

   男人和女人,不論穿著的衣服如何華麗,如藏人穿的是氆氇或羊羔皮,並以珊瑚、松耳石等寶貝作裝飾,並在臉孔上塗脂抹粉,這樣外表看起來雖然好看,但如果其身體被戳一個洞,那洞中流出的物質就能把她全身的衣服都汙染;又如把一個人的內髒掏出來,那麼旁邊所有人的妙衣都會被搞髒,如果以一個人的不淨糞染汙了清淨的衣服,作爲正常人誰也不願意再穿,所以每個人的身體都同樣汙穢不淨。由此,你們認真想一想,對人的身體有何可貪可喜的呢?不管是對男人還是女人的身體,真正要做詳細的觀察,確實沒有什麼值得爲之貪戀。……

   如果是真正的五部空行母,其身體中自然散發俱生的妙香,而世上平凡的女人卻只能不斷地在身體上塗抹香水,可是某些貪心比較大的人嗅到女…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節 禁行、善惡、戒律(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