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二節 在大空性懷抱(1)▪P7

  ..續本文上一頁叁轉法/輪的他空密意。如全知麥彭仁波切《中觀莊嚴論釋》雲:“所有經論中安立二谛的方法有兩種,其一是從觀察實相勝義量的角度,將空性立爲勝義、顯現立爲世俗;其二是從分析現相名言量的角度,將實相與現相完全一致、真實不虛的對境與有境安立爲勝義,其反方面立爲世俗。後一種安立方法的勝義,本體也是空性的。”

   全知麥彭仁波切還于《他空承許獅吼論》中講道:

   “彼理略說而言,若欲抉擇他空宗,首當按怙主龍樹的理聚論,需要抉擇一切法無自性,若不知彼則不能抉擇世俗以自體空、勝義以他空的道理,是故,最初應當抉擇遠離戲論各別自證之義。此後,如是勝義遠離戲論之義以能境無分別智證悟後,對于實相現相相同的境與有境二者稱爲勝義,對于實相現相不同的境與有境則稱爲世俗,因爲如果以名言量觀察,必有欺惑與無欺惑、迷亂與無迷亂的差別故,何者無欺並無迷亂即是勝義,相反則安立爲世俗。安立二谛的方式:依現空安立者如共稱,依實相現相是否相同而安立者,如上所述。此二者在諸大經論中早有宣說,並非宣說他空者所創新安立,例如《辨法法性論》中已說,《寶性論》(藏譯)中亦雲:“具有分離之體性,如來藏以客塵空;無有分離之體性,藏以無上法不空。”彼釋雲:“如來藏者,以有別有離的一切煩惱糠空,無別無離超過恒河沙數不可思議的如來功德則不空。”大車聖龍樹雲(藏譯《贊法界頌》):“猶如火浣衣,爲衆垢所汙,投于猛火中,垢焚非衣損。如是光明心,爲貪等垢染,智火燒其垢,非彼光明性。盡其佛所說,顯示空性經,皆爲滅煩惱,非失壞此界。”法王日登蔣華紮巴雲:“所觀蘊空性,如蕉無實義,具殊勝相空,與彼者不同。”如是,所謂勝義本體不空是唯一按後一種二谛安立的方式宣說,並應了知二谛承許爲遮一之異體,不能理解爲如現空二谛一本體異反體的安立。如是,實相現相不同的諸迷亂顯現,雖在迷亂者前顯現,然實際如是不成立故,稱爲世俗;相反,在無迷亂證量前如顯現般成立,對此以正量無能害故,稱爲勝義中有與谛實。此不必是于空性外異體存在的谛實顯現,因爲先建立法界現空雙運具一切相的空性後,如是已承許實相勝義谛故。”

   在《如來藏大綱獅吼論》中,全知麥彭仁波切對如來藏的真實體性以及二、叁轉法/輪圓融的關要,作了精辟論述:

   “唯此遍行如來藏是叁世一切諸佛所說密意的精要,也是一切顯密諸法唯一的關要。此相極其甚深,所以佛經中說縱然諸十地大自在者也如夜觀色法般難以如實徹證,更何況諸平凡者呢?

   此亦,在導師佛陀所演經教之中,有些是從空性分開顯如來藏的本體,而有些是從本來具足十力等功德現分開顯如來藏的自性。此二本須無礙雙融,然而對于二谛無別深複又深的關要未能生起信解故,有人視如來藏自性爲不空之常,相反,有人卻執其自性僅爲單空,不建立本具身智功德而墮入損減的斷邊。彼等爲建立各自宗派而發出破立的各種嘈雜诤論高聲如大海洶湧般,然而唯有獲得上師竅訣的諸多善緣者,心中如同溶入勝妙甘露精華而安住,自然于空性法界與光明智慧無礙雙融義獲得信解的同時,滅除對現空任何一邊的偏袒執著。如是宣說。

   ……若是以理不成立的道,縱然如何宣說而粉飾彼,但過失卻如泉湧般不斷增多故。此處,已入于未被分別尋思錯亂的佛及諸大佛子的傳承軌道後,舍棄偏執而以公正心來說,對如來藏的此等能立相以真實理論作衡量時,見到承許如來藏自體不空堪忍之常與無有功德的單空二者,既無能立又有妨難,而見到承許在衆生界也具有本體空性、自性本具功德的如來藏,既無妨難又有真實的能立。……

   如是在有情位具有本具功德的如來藏,彼是不可思議甚深之處故,佛也在諸多眷屬中說:“當于我所說法生信,必無欺诳,唯以自力難可了知。”是爲顯示甚深究竟故。對此諸少慧尋思者會不斷地诤論說,應成佛與有情集于一心的過失等。依于名言所說的所有過失都是下劣的,如《解深密經》雲:“世俗與勝義,遠離一異性,若執一異體,均入于非理。”不須承認心之法性如來藏與有法心二者是一體或異體,雖不離實相法性義,然和現相中有迷亂並不相違,否則,應成無有解脫,或應成誰也不迷亂等過失。正因爲有實相現相的不同,所以不僅可以成立迷亂的有情,也能成立彼入道後斷除迷亂而成佛。雖以觀察勝義的理論成立諸法空性,然以此並不遮遣如來藏功德,即是雖有無上功德,然此宗也承許本體空性故。因此,第二轉法/輪教義宣說輪涅諸法空性,彼如是成立,如來藏也是空性的自性故。然而以與空性自性身無離無合的智慧光明作簡別而宣說如來藏,此是第叁轉法/輪了義諸經的密意,僅此一點超勝第二轉法/輪。故《解深密經》中也高度贊歎了第叁轉法/輪義,然並非是所有叁轉法/輪的經典,而僅限于宣說如來藏的部分了義經典如是宣說。此理在其它經中(《陀羅尼自在王經》等)以淨治如意寶等比喻可以如是明顯了知。因此,第二轉法/輪宣說的空性和第叁轉法/輪宣說的身及智慧,彼等現空須雙運故,遍知龍欽繞降承許第二第叁轉法/輪的諸了義部分均爲了義,無須取此舍彼,應當唯一按照如是而受持,即是彼二者中沒有一者了義另一者不了義的矛盾,而且雙運後如來藏作爲因續義可出生金剛乘竅訣之關要故,須知彼等佛教關要本爲一致。于此究竟義,龍樹無著等諸聖者的密意一致,因爲由《贊法界頌》、《心注》、《寶性論釋》等明顯可知故。如是又如阿阇黎龍樹(《贊法界頌》)雲:“盡其佛所說,顯示空性經,皆爲滅煩惱,非失壞此界。”如是以勝義理論觀察後的結果是究竟二谛無別如金剛之義,此是以尋思者的分別心無法通達的法界故,根本沒有依勝義宣說過失的機會。

   現在宣說彼如來藏在有情相續中如何安住之相。若以實相自體而言,諸法含攝于法性界中,法性自體中沒有生滅平等而住,沒有輪回涅槃等賢劣,也沒有此岸彼岸、自他、大小、前後時位等差別,是無變法界唯一明點。盡管實相如此,但是針對迷亂客塵的現相而言,如此叁界輪回衆生心境現起而不見法性自性時,法性也並非無有,自性中沒有少許動搖故。心之法性如是被客塵障垢纏覆而不顯,彼以果實或精華方式而安住,稱爲種性或藏,以地下寶藏等九喻顯示而了知。如是宣說。雖然觀待客塵障垢于彼安立不淨、不淨淨、極淨叁種分位,然而如來藏自體上實無差別。《寶性論》雲:“佛智入諸有情故,自性無垢彼無二,佛性假立彼果故,說衆皆具如來藏。”又雲:“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種性者。”又雲:“不淨以及不淨淨,極爲圓滿清淨者,如是次第而宣說,凡夫菩薩與如來。”如是宣說。

   既不能如是了知,心中就執著所謂如來藏如棗依盤般住在五蘊籠的某處,是迷亂心與不迷亂心二者並存,如光明與黑暗相鄰般後,若人附合此者而作破立,即是自己全未通達大乘密意的嘶叫而已。因此于心未淨修大乘的惡尋思者衆中宣揚如來藏也無意義。如此甚深教言不是爲凡夫和諸外道種性而說的,彼等非是聞此深法的法器。所以對彼當從無我、無常等展開而說法,並且須要以理安立,宣說如來藏無有意義,僅以觀現世量不能成立且將成增損處故。若人從內道下乘起修而對大空性真實勝義生起殊勝定解後,再對彼宣說如來藏教方能生起不退轉信解。因此,有些人認爲雖是清淨道,然無法以理成立而須以覺悟了知;又有些人認爲既非觀現世量之道則非正道,應須揭露彼等謬誤後通達修道相的關要。

   以下遮遣對如來藏自性的顛倒分別分叁:一、遮遣不空谛實之見;二、遮遣斷滅空無之見;叁、遮遣無常有爲之執。

   一者、如《楞伽經》雲:“大慧問曰:世尊于契經中說如來藏爲分別垢之所染汙,然是常住、堅固、不變,如來藏與諸外道所說神我有何差別?世尊,諸外道類亦說神我常住、非作、無德、周遍、不壞。世尊告曰:大慧,我所宣說如來藏者不同外道所說神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是于叁解脫門、涅槃、無生等句義說名如來藏。爲除愚夫于無我之恐怖,由如來藏門顯示無分別處、無相境界。大慧,現在未來諸菩薩摩诃薩不應執我。”余經亦雲:“凡有法想者,無叁菩提解脫。”若法自體不空,彼上他法雖空,然非成自性空,經雲“于某法無某法之空性(彼彼空),是一切空性之最下者”等,有諸多教證。另外,《楞伽經》又雲:“大慧,如來藏非常非無常,何以故?以此二皆爲過失故。”經雲:“戲論被魔執,有無應舍離。”余經亦雲:“設有一法過于涅槃,我亦說如夢幻。”等教義。

   以理觀察如來藏本體同樣也是空性故,由此方能成爲心之法性、遍行一切境、一切時恒常、不可思議及諸功德一切無偏顯現,此等均爲合理。若彼自體不空谛實,則彼決定恒時不能成爲他法的法性等,而且也不可能成爲以勝義量觀察所得的結果,因爲以勝義理論觀察諸法無實後卻得出一個谛實法,如同從光明産生黑暗一般,定無是處故。以名言量也不能成立谛實,因爲于此量前雖可成立實有,然而僅憑此點不能成立如來藏何時也不空故。若以二量都不能成立,則能立的根據如同空花,所以安立彼者只是徒勞無義而已。

   二者,若對現空雙運法界一無所知,卻唯將相似勝義無遮單空執爲種性、法界及空性,並對宣說本具功德的經論彙集相違者,極爲不佳。如《智印等持經》雲:“濁時將生不求法,求利不禁于叁門,自言善學菩提者,樂說一切爲空性。”又雲:“空性無生亦無作,無見無來亦無去,吾等緣此學空性,如是說者乃法賊。”又雲:“若執無法時,凡夫妄念縛。”《般若攝頌》雲:“亦執蘊空行有相,菩薩未信無生處。”《叁摩地王經》雲:“所謂有無均是邊,淨與不淨亦爲邊,是…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二節 在大空性懷抱(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