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一節 一切顯現法的本性▪P2

  ..續本文上一頁有“大般若宗”之雅譽,叁論宗在般若空義方面的造詣亦名聞遐迩。緣起性空的大乘思想對漢傳佛教影響十分深遠,令無數學人解粘去縛心空情亡。

   般若空性同樣是藏傳顯密教法的核心,以中觀論典作爲趣入般若經、悟達大空性的殊勝方便,亦被加以強調。藏地祖師宣說空義時,(隨從印度傳統)一般從不了義的自續見和了義的應成見兩個層面進行介紹。中觀自續派創始人爲清辨論師,中觀應成派由聖龍樹高足佛護論師開創,其後由月稱菩薩、寂天菩薩等發揚光大。自續派要點是:針對中下根性,爲令漸次悟入離戲空義而首先、著重抉擇(僅僅遮破有邊的)勝義單空見;同時,承許世俗緣起顯現法之力用不虛。其世俗谛若依小乘經部安立,稱爲隨經部行中觀,清辨論師爲其代表人物;若依隨理唯識安立,稱爲隨瑜伽行中觀,以大堪布菩提薩垛(靜命論師)爲代表。二者在俗谛承許上稍有不同,于勝義中則皆主動建立無實性空義。自續見雖沒頓舍空執而臻一法不立、不落空有二邊之至境,然仍能幫助普通根性的初學者有效清除相續中根深蒂固的實執煩惱,爲進修圓滿破除四邊戲論的大空性打下良好基礎。清辨論師中觀方面的著作,有《中論》的句釋《般若燈論》和《中論》的意釋《掌珍論》,還有彙集修法竅訣的《中觀寶燈論》。這些論著在藏地代代相傳,至今猶存。靜命論師著有融通中觀、唯識二大車軌的《中觀莊嚴論》及自釋,深受西藏佛教界重視。宗喀巴大師曾經廣爲講、辯此論,心子克珠傑論師作了詳細筆錄。近代甯瑪派大全知至尊麥彭仁波切親筆撰寫了《中觀莊嚴論釋

  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這是一部富含精義的光輝論著。

   中觀應成見自傳入藏地後,即備受推崇長盛不衰,諸大教派莫不奉其爲根本要義。應成派對自續派的暫時空執作了必要破斥,抉顯了輪涅萬法遠離一切邊執戲論的法無我實相,遮絕一切相狀、分別、承許,可令學人徹底斷除戲論分別心悟入勝義法性。在對雙運法界的離戲空分的抉顯上,應成派登峰造極,是般若經和龍樹《中論》的忠實繼承者。

   抉擇空性見時,自續派和應成派都用到五種推理(即金剛屑因、破有無生因、破四句生因、離一多因和大緣起因這“共同五大因”)。然在具體的運用方式和結果上,卻存在差異。自續派本身不回避作正面的承許,彼既以五大因爲自宗所許,又在破斥有邊實執後,引出無實、空性的正面結論。該派認爲,破斥生、住、滅,就須安立無生、無住、無滅;破除虛假的實有,就須安立真實的空性。這樣才有意義。

   然在應成派看來,勝義無實、空性的承許,實際落于細微無邊,仍未跳出四邊戲論和凡夫心的窠臼。觀待有邊而安立的單空,雖有其對治有邊實執的暫時價值,但並非完美的終極真理,頂多可稱之爲假勝義,或真世俗,以究竟勝義實相必是離戲絕待、超言絕思故。由是應成派一起始即立足于超離一切邊戲執著的高度,重點抉擇究竟圓滿的法無我實相,遮破生、住、滅後,不主動安立無生、無住、無滅;遮破有邊後,不立無邊;遮破無邊後,不立非無邊……如是從色法至一切智智,悉皆抉擇爲超離凡夫分別心、泯絕四邊戲論的大空性。在此過程中,應成派雖用到共同五大因及不共四大因(即彙集相違之應成因、根據相同之應成因、能立等同所立不成之應成因、他稱叁相之應成因),但並不將之視爲己有,而是因世人、敵宗不得不承許這些推理才使用的。用你們自己所承許的道理,推出與你們自己的觀點、執著相矛盾的結果,這就是只破不立、一破到底的中觀應成派的精髓所在。有一絲的主動安立或承許,就會給分別心留下一絲的生存理由和空間,讓無分別聖智沒有現前的機會。應成派才不願做這等傻事哩!由此可見,離戲絕思不住空有的中觀應成派,不愧爲《中論》妙義的發揚光大者:“生住滅不成,故無有有爲。有爲法無故,何得有無爲?”“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

   那麼,應成派有沒有失壞世俗名言的危險呢?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應成派主要著眼于聖者入根本慧定的究竟離戲實相,斯時不分二谛、無有任何承許;然在出定後得位時,諸法的生住異滅、蘊界處、道地因果、身智功德等如夢如幻的顯現法,仍隨緣起之力如是如是毫不混雜,故此時應成派也不妨分開二谛且于名言中作相應承許。懂得這一點十分重要。

   益西彭措堪布在《入中論日光疏》中,對應成派理論作了詳細介紹:

   “所破法分爲道所破與理所破兩大類。其道是指見道、修道,理是指勝義理論。道所破是在修行過程中所應斷除之法,亦就是衆生的煩惱障與所知障。彌勒菩薩在《辨中邊論》中雲:“于諸煩惱障,以及所知障,此攝一切障,盡此得解脫。”或從另一角度而言,即以人我執與法我執爲道所破。道所破如何遣除之理上文已爲述訖,以下著重分析理所破。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衆論難題釋》中雲:“理所破總攝爲人我與法我。”……

   應成派的論典中所述約有兩種:一是相應聖者根本慧定而不共抉擇了法界究竟實相的了義觀點,二是相應聖者後得境界共同抉擇的暫時觀點。此二有無承認與世間有無妨難有著極大的差別,這是應成派諸論中有時分二谛、有時不分二谛的根本關要。

   前者不共抉擇的觀點,是從聖者出世無漏智慧的所境或究竟實相的這一反體而言,顯現與現執一並根除,無有任何承認,安住聖者根本慧定的境界。《定解寶燈論》雲:“所謂中觀之自宗,中觀派需以理證,如實衡量究竟義,除此之外非自宗。”又雲:“是故本人之觀點,衡量勝義實相時,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認。”月稱論師在《中觀四百論廣釋》中雲:“爲明示勝義谛究竟實相的本性與觀待聖者的無漏智慧時,宣說五蘊亦自性本空。”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凡夫世間的想法、見法、說法等根本無有承許的機會。如本論雲:“若許現起真實智,行者五蘊皆非有。”盡管無有任何承認,但對世人第六分別意識狀態下的起心動念與無分別識面前的現法亦毫無損害。本論雲:“世間一切非正量,故真實時無世難。”所以勿須畏懼世間的分別心,亦勿須顧念分別心的面子而留下屬于分別心行境的任何部分現法。

   後者共同抉擇的觀點,即以宣說世間名言谛爲主而觀待無患根識仍有暫時承認。《四百論廣釋》雲:“爲明示世間名言谛與觀待世間正量時,應分別承許內外五蘊。”《定解寶燈論》雲:“後得道果諸安立,互不混雜而承許。”本論雲:“若謂安住世間理,世間五蘊皆是有。”在隨順世間名言谛時,勿須畏懼此等顛倒執著,本來無害故。若有違于名言正量者應生畏懼,因此對顯現的色等諸法切莫妄執爲實有或絕無。本論雲:“世間于汝無妨害,當待世間而破此,汝可先與世間诤,後有力者我當依。”……故于上述二者分別取了根本慧的果中觀與後得妙慧的道中觀,以及粗中觀、細中觀、大中觀、小中觀等不同名稱。如是善加分析了知後,在抉擇前者時,非但勝義中不存在堪忍的實有法,且于眼等面前所假立的顯現法亦徹底破除,因爲聖者無漏智慧的所境即是大平等的法界本性,在此了義的本性中本來不存在毫許屬于業障所現前之色等諸法故。如果認爲即使法界中不存在現法,仍然遮破不了世俗顯現的色等諸法,則極不應理,因爲此說顯然是分開二谛的觀點。在抉擇根本慧定的勝義境界時,一體異體等諸邊戲論皆一味地融入法界本性,從這一反體而言,諸法連極微塵許亦不成立故。……

   是故當知一切諸法雖然自性本空、遠離一切戲論,但因緣聚合時仍有林立衆多的種種顯現。如本論雲:“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定解寶燈論》亦雲:“故自宗許觀水月,水月本性毫不得,無而現見水月時,雖是無遮卻可現。”又雲:“然而于無之自相,未曾失去之同時,不滅之中可顯現。”諸法本體空性故可以顯現、緣起顯現故當體即空,如是現空圓融無礙、毫不相違。對此真實生起堅固不移的定解,即後得位中諸法如夢幻般無實的見解。在入定時離一切垢染,無論是現與否、空與否等分門別類的一切執著皆已遠離,猶如深秋午時的蔚藍晴空,無有絲毫雲翳所染……

   應成派抉擇究竟實相的本性時,不作任何承認,是最極相應實相的抉擇。若不遮破色等現法,則無法相應法界的實相本性,故初學者抉擇入根本慧定的境界時,必須要破除一切顯現的戲論法。爲此再一次申明,雖然應成派在抉擇勝義谛的法界本性時沒有任何承認,但彼諸論師爲隨順有分別心的衆生而宣說出定位的道中觀時,建立勝義爲空性、世俗中有緣起顯現法的觀點,對此亦有很多教證說明。如龍樹菩薩在《名言成立論》中雲:“雖然勝義中諸法遠離戲論,但在後得名言中,二谛法仍然存在。”聖天菩薩在《中觀四百論》中雲:“以世間少有,于勝義都無。”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

  智慧品》中雲:“于見聞覺知,此處非都遮,是處應遮者,苦因執谛實。”即世俗中眼識所見、耳識所聞、意識覺知等諸法都不是所破的真實對境,此處主要應破的是苦谛之因,即衆生相續的實有執著。又如本論中所雲“真實不生世間生”一句表明,勝義本性中諸法是無生本來清淨的,在世間衆生的分別心面前,由緣起力而生,如依外在的種子可以産生出芽果,依內在的無明可以産生出行等,如是外內因緣聚合時皆能生果。可見應成派的大論師們在隨順衆生時分開了二谛。如《澄清寶珠論》雲:“在勝義谛中雖無二谛的所立法,但名言中有二谛,因爲必定有實相、現相二者故。””

   就像自空、他空的判分標准主要依勝義谛一樣,自空中觀的兩大流派——應成派和自續派,其區…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一節 一切顯現法的本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