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嚴 第四節 漢藏密法一家親▪P6

  ..續本文上一頁諸惑中而得自在,唯除大菩提心無能伏者。斷其命已,即是于寂然界作證。所謂生者,即是起佛慧門。是故真言行者,應一一思惟諸佛密語也。”

   到了宋朝,隨著印度無上瑜伽的繁榮,譯漢的密典中,雙運、降伏的法義就更加明顯了。彼等亦都經過嚴格審查,正式收入大藏經密教部。如施護法師所譯的《一切秘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中雲:“想五部主真實身,一切所作皆成就,于心複想大明妃,相應者持相應法。能生一切諸佛身,此是金剛界佛母,世間貪嗔癡叁毒,即是金剛界如來。由佛秘密清淨門,了彼叁毒成無毒,即于貪嗔癡叁毒,獲得叁界中自在。諸佛大士破毒心,觀想即是諸佛智。若了諸佛離貪心,菩提心從貪性出,複能出生普賢行,貪心即是佛如來。若了諸佛調伏心,微妙智從嗔性出,複能出生一切智,嗔心即是佛如來。若于自心能覺了,光明從彼癡性出,複能出生一切佛,癡心即是佛如來。”

   “貪心淨故亦無二,此即名爲智莊嚴,若以無貪得菩提,菩提即與貪心異。菩提心體既無差,是故貪無貪不二,世間貪無貪二種,應以方便善觀想。”

   “殺盜染妄四種法,于中勿起防護心,若起遮防分別生,應知即染常清淨。”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雲:“大哉我本自性淨,一切隨染自然生,由本清淨離諸染,是故以染而調伏。”

   “堅固喜樂常相續,隨觸隨應勝樂生,以此奉獻于諸佛,得金剛法等無異。金剛蓮華杵相合,相應妙樂遍一切,以此奉獻作供養,得金剛業等無異。”

   “若不舍離諸欲貪,即是叁昧大妙理,此如來部清淨門,諸佛尚不敢違越。”

   “蓮華處染而無染,貪性亦然無所著,此說若知外事無,設作諸罪亦無染。”

   《佛說一切如來金剛叁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雲:“如是衆金剛,那奔薩迦法,一切秘密主,了貪法實義,菩提貪所生,諸衆生亦爾。佛眼等大明,常隨轉貪法,成就貪自在,順行諸意道。癡法平等生,金剛持明王,彼那奔薩迦,施最上成就。忿怒嗔法生,常如害怨敵,雖生即無住,成就最上法。”

   《佛說無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經》雲:“世間苦樂貪嗔癡,離我相故悉平等,了知貪嗔癡性空,不離貪等自清淨。”

   “本部明妃自在主,四隅如應當觀想,所作應想秘密相,種種妙寶表莊嚴。愛樂適悅法相應,觀想如應生喜樂,所有貪法本無邊,能施一切大利樂。”

   法賢法師所譯之《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雲:“離欲調世間,未爲清淨法。雲何清淨法?謂大欲大樂。是時諸如來,及諸明王等,聞菩薩語已,俱發聲告言:汝善設方便,菩提心爲主,是究竟清淨,真調伏之法。”

   ……

   中國的佛典漢譯工程,于唐憲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本生心地觀經》譯成之後就中斷了,直到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才重新啓動。主持宋初翻譯事業的,即是來自中印度的施護、法賢(天息災)、法天叁大譯師。他們首先分別試譯出《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無能勝幡王如來莊嚴陀羅尼經》各一卷,嗣後京城一百多位佛教大徳雲集一處,對此叁經進行嚴格審查。左街僧錄神曜等人本以爲譯事久廢,新譯之作不一定很理想。然而經過極爲認真的對勘辨析,衆人莫不心悅誠服,對譯者和譯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並立即將這幾部經全都編入漢文大藏經。廢弛已久的譯經事業遂大興于世。

   宋朝初年,印度密教如日中天,故而譯出的密教典籍既多且純。著名的《大乘莊嚴寶王經》就是在那時,由法賢法師翻譯過來的。這位大譯師還譯出了修心要典《菩提行經》(《入菩薩行論》的最早漢譯本)等。施護法師譯出龍樹《六十頌如理論》《大乘二十頌論》、陳那《佛母般若圓集要義論》及叁寶尊的該論釋論等等。這些顯密要典,以及法賢、施護等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成了十一世紀印度佛教顯密共存清淨圓融的明證。——而此時,西藏佛教偉大的後弘期正如火如荼。

   可以想見的是,如蕅益大師、印光大師、太虛大師等閱過藏的漢地高僧,肯定讀到過密教部中這些洋溢著濃郁的無上瑜伽氣息的文字。而世人所聽見的,卻唯一是這些大德對整部藏經法寶的由衷贊歎,無有任何異議。這難道不說明問題嗎?

   唐宋兩代的密法漢譯漢傳事業,非常有力地證明了其時印、藏佛教的純淨無垢。人們無法相信,光明正大地流入漢地、收錄于神聖的漢文大藏經中並得到曆代聖祖高度贊歎的法寶,卻會于其源頭印度及另一哺化地——西藏淪爲外道邪法!荒誕無稽的言論,拿真理的火炬一照,立即原形畢露。

   有必要指出,無上瑜伽的雙運、降伏等禁行,是建立在大等淨見、輪涅無二等甚深境界上的不思議法門,對修行人的根性、智慧、法緣等要求極高,絕非普通行人所能學步效法。(據教內史料記載,不空叁藏的一位重要漢族弟子曾經試行過無上瑜伽的禁行修法,但終以不合“國情”而作罷。)即使在藏地,曆來也只有爲數不多的大瑜伽士(而且主要是在家人)才有資格趣入,絕大多數修行人都是嚴持別解脫戒並且進行正常的聞思、修持。所以從整體和主流上看,西藏佛教的學修狀況和漢傳佛教並無太大差別。不過,如果一定要以偏概全煽風點火,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們的收獲不限于密教部,漢文大藏經裏還有不少光輝經論,也爲密宗提供了理論支持。般若部中的“理趣經(分)”就是典型的例子。(其異譯本甚多,如玄奘法師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十會般若理趣分》、菩提流志的《實相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智的《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不空叁藏的《般若理趣經》、宋施護的《遍照般若波羅蜜經》、宋法賢的《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等。)

   具體的經文援引,我們當然很樂意請出玄奘法師恭譯的《大般若經理趣分》裏的教言,以證明顯密之圓融和漢藏之無違:

   “所以者何?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遠離,由遠離故自性寂靜,由寂靜故自性清淨,由清淨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最勝清淨。……爾時世尊複依調伏一切惡法釋迦牟尼如來之相,爲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攝受一切法平等性甚深理趣普勝法門,謂貪欲性無戲論故瞋恚性亦無戲論,瞋恚性無戲論故愚癡性亦無戲論,愚癡性無戲論故猶豫性亦無戲論,猶豫性無戲論故諸見性亦無戲論,諸見性無戲論故憍慢性亦無戲論,憍慢性無戲論故諸纏性亦無戲論,諸纏性無戲論故煩惱垢性亦無戲論,煩惱垢性無戲論故諸惡業性亦無戲論,諸惡業性無戲論故諸果報性亦無戲論,諸果報性無戲論故雜染法性亦無戲論,雜染法性無戲論故清淨法性亦無戲論,清淨法性無戲論故一切法性亦無戲論,一切法性無戲論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戲論。佛說如是調伏衆惡般若理趣普勝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假使殺害叁界所攝一切有情,而不由斯複墮于地獄傍生鬼界,以能調伏一切煩惱及隨煩惱惡業等故,常生善趣受勝妙樂,修諸菩薩摩诃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世尊複依性淨如來之相,爲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平等性觀自在妙智印甚深理趣清淨法門。謂一切貪欲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瞋恚清淨,一切瞋恚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愚癡清淨,一切愚癡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疑惑清淨,一切疑惑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見趣清淨,一切見趣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憍慢清淨,一切憍慢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纏結清淨,一切纏結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垢穢清淨,一切垢穢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惡法清淨,一切惡法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生死清淨。一切生死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諸法清淨,以一切法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有情清淨,一切有情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一切智清淨,以一切智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最勝清淨。佛說如是平等智印般若理趣清淨法已,告金剛手菩薩等言:“若有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清淨理趣,信解受持讀誦修習,雖住一切貪瞋癡等客塵煩惱垢穢聚中,而猶蓮華不爲一切客塵垢穢過失所染,常能修習菩薩勝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爾時世尊複依一切叁界勝主如來之相,爲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和合灌頂甚深理趣智藏法門。謂以世間灌頂位施,當得叁界法王位果……”

   “爾時世尊複依遍照如來之相,爲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得諸如來秘密法性及一切法無戲論性大樂金剛不空神咒金剛法性,初中後位最勝第一甚深理趣無上法門。謂大貪等最勝成就,令大菩薩大樂最勝成就;大樂最勝成就,令大菩薩一切如來大覺最勝成就;一切如來大覺最勝成就,令大菩薩降伏一切大魔最勝成就;降伏一切大魔最勝成就,令大菩薩普大叁界自在最勝成就;普大叁界自在最勝成就,令大菩薩能無遺余,拔有情界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畢竟大樂最勝成就。所以者何?乃至生死流轉住處有勝智者齊此常能以無等法,饒益有情不入寂滅。又以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成立勝智,善辦一切清淨事業,能令諸有皆得清淨。又以貪等調伏世間,普遍恒時乃至諸有,皆令清淨自然調伏。又如蓮華形色光淨,不爲一切穢物所染,如是貪等饒益世間,住過有過常不能染。又大貪等能得清淨大樂大財叁界自在,常能堅固饒益有情。爾時如來即說神咒:……

   如是神咒叁世諸佛皆共宣說同所護念,能受持者一切障滅,隨心所欲無不成辦,疾證無上正等菩提。爾時如來複說神咒:……

   如是神咒是諸佛母,能誦持者一切罪滅,常見諸佛得宿住智,疾證無上正等菩提。爾時如來複說神咒:……

   如是神咒具大威力,能受持者業障消除,所聞正法總持不忘,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這些殊勝教言,與蕭平實深感不滿的密宗法義,如出一轍。從本性空寂、不垢不淨的角度,對大貪、大嗔、大癡所作的宣揚,是般若經和玄奘法師給予藏傳佛教的有力支持。此外,漢地諸多圓實教法也和密宗頗有接軌之處,我們將在第八章中對此進行具體介紹。

   通過如上辨析,相信一切大乘正信佛子都能明白,漢藏佛教以及各地密乘法流之間,的確存在著割不斷的血緣親情。這是由彼等均爲通向唯一無漏勝義法界之妙道這一客觀事實所決定的。明顯與隱晦、側重與簡略、理論與實踐等暫時差異,並不足以影響到她們血濃于水榮辱與共的根本一致性。

   除非是想從頭改寫整部中國佛教史,否則,就沒有理由不對金剛密乘和藏傳佛教報以善意的微笑和誠摯的敬意!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嚴 第四節 漢藏密法一家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