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四节 汉藏密法一家亲▪P6

  ..续本文上一页诸惑中而得自在,唯除大菩提心无能伏者。断其命已,即是于寂然界作证。所谓生者,即是起佛慧门。是故真言行者,应一一思惟诸佛密语也。”

   到了宋朝,随着印度无上瑜伽的繁荣,译汉的密典中,双运、降伏的法义就更加明显了。彼等亦都经过严格审查,正式收入大藏经密教部。如施护法师所译的《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中云:“想五部主真实身,一切所作皆成就,于心复想大明妃,相应者持相应法。能生一切诸佛身,此是金刚界佛母,世间贪嗔痴三毒,即是金刚界如来。由佛秘密清净门,了彼三毒成无毒,即于贪嗔痴三毒,获得三界中自在。诸佛大士破毒心,观想即是诸佛智。若了诸佛离贪心,菩提心从贪性出,复能出生普贤行,贪心即是佛如来。若了诸佛调伏心,微妙智从嗔性出,复能出生一切智,嗔心即是佛如来。若于自心能觉了,光明从彼痴性出,复能出生一切佛,痴心即是佛如来。”

   “贪心净故亦无二,此即名为智庄严,若以无贪得菩提,菩提即与贪心异。菩提心体既无差,是故贪无贪不二,世间贪无贪二种,应以方便善观想。”

   “杀盗染妄四种法,于中勿起防护心,若起遮防分别生,应知即染常清净。”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云:“大哉我本自性净,一切随染自然生,由本清净离诸染,是故以染而调伏。”

   “坚固喜乐常相续,随触随应胜乐生,以此奉献于诸佛,得金刚法等无异。金刚莲华杵相合,相应妙乐遍一切,以此奉献作供养,得金刚业等无异。”

   “若不舍离诸欲贪,即是三昧大妙理,此如来部清净门,诸佛尚不敢违越。”

   “莲华处染而无染,贪性亦然无所著,此说若知外事无,设作诸罪亦无染。”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云:“如是众金刚,那奔萨迦法,一切秘密主,了贪法实义,菩提贪所生,诸众生亦尔。佛眼等大明,常随转贪法,成就贪自在,顺行诸意道。痴法平等生,金刚持明王,彼那奔萨迦,施最上成就。忿怒嗔法生,常如害怨敌,虽生即无住,成就最上法。”

   《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云:“世间苦乐贪嗔痴,离我相故悉平等,了知贪嗔痴性空,不离贪等自清净。”

   “本部明妃自在主,四隅如应当观想,所作应想秘密相,种种妙宝表庄严。爱乐适悦法相应,观想如应生喜乐,所有贪法本无边,能施一切大利乐。”

   法贤法师所译之《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云:“离欲调世间,未为清净法。云何清净法?谓大欲大乐。是时诸如来,及诸明王等,闻菩萨语已,俱发声告言:汝善设方便,菩提心为主,是究竟清净,真调伏之法。”

   ……

   中国的佛典汉译工程,于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本生心地观经》译成之后就中断了,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才重新启动。主持宋初翻译事业的,即是来自中印度的施护、法贤(天息灾)、法天三大译师。他们首先分别试译出《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无能胜幡王如来庄严陀罗尼经》各一卷,嗣后京城一百多位佛教大徳云集一处,对此三经进行严格审查。左街僧录神曜等人本以为译事久废,新译之作不一定很理想。然而经过极为认真的对勘辨析,众人莫不心悦诚服,对译者和译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立即将这几部经全都编入汉文大藏经。废弛已久的译经事业遂大兴于世。

   宋朝初年,印度密教如日中天,故而译出的密教典籍既多且纯。著名的《大乘庄严宝王经》就是在那时,由法贤法师翻译过来的。这位大译师还译出了修心要典《菩提行经》(《入菩萨行论》的最早汉译本)等。施护法师译出龙树《六十颂如理论》《大乘二十颂论》、陈那《佛母般若圆集要义论》及三宝尊的该论释论等等。这些显密要典,以及法贤、施护等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成了十一世纪印度佛教显密共存清净圆融的明证。——而此时,西藏佛教伟大的后弘期正如火如荼。

   可以想见的是,如蕅益大师、印光大师、太虚大师等阅过藏的汉地高僧,肯定读到过密教部中这些洋溢着浓郁的无上瑜伽气息的文字。而世人所听见的,却唯一是这些大德对整部藏经法宝的由衷赞叹,无有任何异议。这难道不说明问题吗?

   唐宋两代的密法汉译汉传事业,非常有力地证明了其时印、藏佛教的纯净无垢。人们无法相信,光明正大地流入汉地、收录于神圣的汉文大藏经中并得到历代圣祖高度赞叹的法宝,却会于其源头印度及另一哺化地——西藏沦为外道邪法!荒诞无稽的言论,拿真理的火炬一照,立即原形毕露。

   有必要指出,无上瑜伽的双运、降伏等禁行,是建立在大等净见、轮涅无二等甚深境界上的不思议法门,对修行人的根性、智慧、法缘等要求极高,绝非普通行人所能学步效法。(据教内史料记载,不空三藏的一位重要汉族弟子曾经试行过无上瑜伽的禁行修法,但终以不合“国情”而作罢。)即使在藏地,历来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大瑜伽士(而且主要是在家人)才有资格趣入,绝大多数修行人都是严持别解脱戒并且进行正常的闻思、修持。所以从整体和主流上看,西藏佛教的学修状况和汉传佛教并无太大差别。不过,如果一定要以偏概全煽风点火,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们的收获不限于密教部,汉文大藏经里还有不少光辉经论,也为密宗提供了理论支持。般若部中的“理趣经(分)”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异译本甚多,如玄奘法师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十会般若理趣分》、菩提流志的《实相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智的《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不空三藏的《般若理趣经》、宋施护的《遍照般若波罗蜜经》、宋法贤的《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等。)

   具体的经文援引,我们当然很乐意请出玄奘法师恭译的《大般若经理趣分》里的教言,以证明显密之圆融和汉藏之无违:

   “所以者何?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远离,由远离故自性寂静,由寂静故自性清净,由清净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最胜清净。……尔时世尊复依调伏一切恶法释迦牟尼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摄受一切法平等性甚深理趣普胜法门,谓贪欲性无戏论故瞋恚性亦无戏论,瞋恚性无戏论故愚痴性亦无戏论,愚痴性无戏论故犹豫性亦无戏论,犹豫性无戏论故诸见性亦无戏论,诸见性无戏论故憍慢性亦无戏论,憍慢性无戏论故诸缠性亦无戏论,诸缠性无戏论故烦恼垢性亦无戏论,烦恼垢性无戏论故诸恶业性亦无戏论,诸恶业性无戏论故诸果报性亦无戏论,诸果报性无戏论故杂染法性亦无戏论,杂染法性无戏论故清净法性亦无戏论,清净法性无戏论故一切法性亦无戏论,一切法性无戏论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戏论。佛说如是调伏众恶般若理趣普胜法已,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理趣,信解受持读诵修习,假使杀害三界所摄一切有情,而不由斯复堕于地狱傍生鬼界,以能调伏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恶业等故,常生善趣受胜妙乐,修诸菩萨摩诃萨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世尊复依性净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法平等性观自在妙智印甚深理趣清净法门。谓一切贪欲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瞋恚清净,一切瞋恚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愚痴清净,一切愚痴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疑惑清净,一切疑惑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见趣清净,一切见趣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憍慢清净,一切憍慢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缠结清净,一切缠结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垢秽清净,一切垢秽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恶法清净,一切恶法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生死清净。一切生死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诸法清净,以一切法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有情清净,一切有情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一切智清净,以一切智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最胜清净。佛说如是平等智印般若理趣清净法已,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清净理趣,信解受持读诵修习,虽住一切贪瞋痴等客尘烦恼垢秽聚中,而犹莲华不为一切客尘垢秽过失所染,常能修习菩萨胜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尔时世尊复依一切三界胜主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和合灌顶甚深理趣智藏法门。谓以世间灌顶位施,当得三界法王位果……”

   “尔时世尊复依遍照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得诸如来秘密法性及一切法无戏论性大乐金刚不空神咒金刚法性,初中后位最胜第一甚深理趣无上法门。谓大贪等最胜成就,令大菩萨大乐最胜成就;大乐最胜成就,令大菩萨一切如来大觉最胜成就;一切如来大觉最胜成就,令大菩萨降伏一切大魔最胜成就;降伏一切大魔最胜成就,令大菩萨普大三界自在最胜成就;普大三界自在最胜成就,令大菩萨能无遗余,拔有情界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毕竟大乐最胜成就。所以者何?乃至生死流转住处有胜智者齐此常能以无等法,饶益有情不入寂灭。又以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成立胜智,善办一切清净事业,能令诸有皆得清净。又以贪等调伏世间,普遍恒时乃至诸有,皆令清净自然调伏。又如莲华形色光净,不为一切秽物所染,如是贪等饶益世间,住过有过常不能染。又大贪等能得清净大乐大财三界自在,常能坚固饶益有情。尔时如来即说神咒:……

   如是神咒三世诸佛皆共宣说同所护念,能受持者一切障灭,随心所欲无不成办,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尔时如来复说神咒:……

   如是神咒是诸佛母,能诵持者一切罪灭,常见诸佛得宿住智,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尔时如来复说神咒:……

   如是神咒具大威力,能受持者业障消除,所闻正法总持不忘,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这些殊胜教言,与萧平实深感不满的密宗法义,如出一辙。从本性空寂、不垢不净的角度,对大贪、大嗔、大痴所作的宣扬,是般若经和玄奘法师给予藏传佛教的有力支持。此外,汉地诸多圆实教法也和密宗颇有接轨之处,我们将在第八章中对此进行具体介绍。

   通过如上辨析,相信一切大乘正信佛子都能明白,汉藏佛教以及各地密乘法流之间,的确存在着割不断的血缘亲情。这是由彼等均为通向唯一无漏胜义法界之妙道这一客观事实所决定的。明显与隐晦、侧重与简略、理论与实践等暂时差异,并不足以影响到她们血浓于水荣辱与共的根本一致性。

   除非是想从头改写整部中国佛教史,否则,就没有理由不对金刚密乘和藏传佛教报以善意的微笑和诚挚的敬意!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四节 汉藏密法一家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