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嚴 第叁節 學術研究的誤區(8)▪P2

  ..續本文上一頁凡人的心理承受力構成了嚴峻考驗。但如果一定要按照這些人的意志去宣告平庸才是科學的話,那就需要首先改造這奇妙玄秘的世界,讓它變得既死板又無味。這恐怕不是件輕巧活兒吧!

   美妙和精彩竟然成了不敢接納的奢侈,應該是漫長的輪回惹的禍。流浪在輪回中,衆生早習慣了平庸和自欺自慰,還沒來得及回過神。

   理性思維的極致就是否定它本身,這個驚人結論的具體論證過程,由中觀應成派給出。通達應成大空性之後我們會明白,隨時准備向聖者無分別智慧和離戲法界無條件投降,是最沒出息的凡夫分別心所能做的最爭氣的事。倘若越研究,越是趨于輕狂和自閉,那就肯定是在某些需要靈性和良心的關頭出了閃失。

   由于不懂離戲雙運大法界,所以學術研究者們常常將般若大空性誤解成虛無斷滅或小乘緣起,將第叁轉如來藏思想誤解成外道神我。由于不懂輪涅無二、煩惱即菩提、轉煩惱爲道用等實相妙義,所以他們又想當然地把密宗和性力派外道直接劃上等號,甚而對漢地的許多圓實教法也說叁道四。故此純學術性佛教研究,不論是在曆史考證等事相方面,還是在教理方面,實際都是非常顛倒錯誤的。這兩方面錯誤,還存在著十分明顯的惡性循環——對教理的誤讀導致對曆史的迷惑,對曆史的迷惑又進一步加劇對教理的誤讀!這些都是凡夫實執分別心和嚴重的人格缺陷,在背後搗亂所致。

   我們佛教徒並不絕對排斥教史、事相上的一些必要探尋,但前提是必須以佛法正見(特別是現空雙運中道實相正見)攝持,並且無違于祖師大德的慈訓,尤其沒有任何義務遵奉分別心所虛妄增益出的需不時更新和糾錯的種種硬性條款。佛教的流布和傳揚,需要觀待衆生的業感、福報、因緣等十分錯綜複雜的因素,怎麼能夠由某個既定的僵化觀念或模式隨便做主呢!

   古時候,沒什麼文質彬彬的研究、考證,沒什麼富麗堂皇的學術殿堂,但卻絲毫不影響古人修學如來正法的熱忱和成就,明心見性、超凡入聖的大德也多如繁星。到而今,正因爲人心躁動不安,分別煩惱不共熾盛,特別是衆生我慢習氣越來越深重,無常心、出離心越來越淡漠,所以才會對隨外門轉的下流無恥的學術研究趨之若骛。所謂的末世濁惡,就體現在這些地方!犧牲至關緊要的佛教信仰,犧牲一勞永逸地了卻生死大事的暇滿良機,興沖沖地投入自欺欺人的文字遊戲中,掙得夢幻般的幾聲譽詞或幾下掌聲——精打細算的現代人,怎麼競相做起虧本生意來了呢?

   通過對一個多世紀風波的簡單回顧和剖析,作爲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了傳統的份量。傳統是“道”,傳統是根,只有堅定不移地繼承傳統佛教的精髓,這世上才會有智慧的火焰和解脫的曙光。尊敬傳統,感悟傳統,捍衛傳統,是當代佛教徒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爲如來弟子我們一定要記住,能給自己帶來真實的安樂和光榮的,決不是與順世外道同流的僞科學的學術研究,而是傳統聖法。就像至尊上師堪布仁波切在《中觀四百論廣釋》中講的那樣:“華智仁波切曾說過:“于如佛陀般的諸大成就者的教言不以信心修持,反而信任凡夫人以極爲迷亂分別念所說的語言,這種人實屬愚笨!”而縱觀今日天下之芸芸衆生,這類無有慧眼的愚笨者,嗚呼,日漸滿天下也!堪布阿瓊言:若對高僧大德的論典善說不希求,反而希求世間凡夫的邪論,這是布那亞魔王入心的表現。諸學人于此,當切切日慎叁省自身心!”

   人們很關心的佛教現代化問題,是不是一定需要以背棄傳統精神和無原則的庸俗化爲代價呢?應該不是。作爲一種與現實中的人密切相關的文化體系,佛教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些不良影響,並且存在一些有待改善之處,所以形式上、方法上的變革不可缺少。但是,顛撲不破的傳統聖法卻何時何地皆沒有任何進化、發散之余地,這一點必須首先明確下來。倘若盲目隨順現代社會的高熵文化和人本思想,只會加速佛教的衰落。特倡佛教殊勝不共的心靈淨化功能,爲疲憊、燥熱、惶惑的靈魂撐起一片精神涼蔭,才是佛教在新時代的根本出路。我們不相信,現代人都會忙得(或笨得)一點兒也想不起問:我是誰?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生命有沒有超越平庸現實臻于永恒、圓滿的可能?我們相信,這類問題肯定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深。解答這些問題,就是佛教生存和發展的最正當理由。及時遞上神奇的精神藥劑,是任何形相上的慈善事業均無法替代的。否則,一個失去了自身特色和救世意義的佛教,對于現代社會來說又有多大價值呢?而缺乏價值和特色的文化主體,其前景就大不妙了。

   既然懂“科學”、講“理性”的佛教學術研究者們有一些獨到的雅癖,我們不得不權且奉陪走上這麼一遭,講些他們“愛聽”的話。由于篇幅和時間的限製,再加上不是本書的主題,所以在這裏只能點到爲止,以最簡略的方式爲有意護持傳統聖教的佛友們提供一些或許有用的思路,抛磚以引玉。

   無論如何,事實是,既無清醒的科學、哲學頭腦,又沒有起碼的生命意識、宗教情懷和文化良知的學術研究者的戲論分別念和偏執煩惱的無序躁動,尚不足以構成挑釁傳統聖教——特別是大乘顯密佛法——的有效力量!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嚴 第叁節 學術研究的誤區(8)》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