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嚴 第叁節 學術研究的誤區(3)▪P4

  ..續本文上一頁以研考佛書者日多,大師取極端反對態度,爲傳統佛教擔心:“略從日本新出佛書,淺嘗膚受,皮毛亦未窺及,隨便拿來學時髦,出風頭,亂破壞,亂建立”(海內留心佛教文化者鑒之)!”

   大師在《評“大乘起信論考證”》一文中還親筆駁斥道:“梁任公先生此文未發表前,予嘗略聞其緒論,且微與評訂焉。……大乘起信論作者、譯者之問題,十余年前日本已囂然于學界,吾國章君太炎嘗著大乘起信論緣起考,亦與之辯此問題者。近年日本之望月信亨,複數數言大乘起信論非馬鳴作,非真谛譯,而爲支那人撰述。常盤大定等著論駁斥之,迄今猶余音袅袅焉。但世人好奇眩博者多,而卓見真知者少,故望月大乘起信論之研究出,附和其說者,遂占多數焉!……

   今楷本、望月、村上輩之所以致疑此論者,要惟二因:一者、以博覽六朝、叁唐諸家之經錄,往往載有疑惑僞妄之類。此論、真谛叁藏既爲流寓之際而譯,隋法經著衆經目錄,複因“勘真谛錄無此論故入疑”;而唐均正四論玄義,又引“北地諸論師雲:非馬鳴造,昔地論師造論借菩薩名目之”;于是惑乃滋生。二者、以毒迷于西洋人思想學術發達進化之偏說——即所雲進化之史論及科學之方法——,見此論所诠之義,有包舉龍樹、無著兩派論義之概,遂判此論必發生于龍樹、無著兩派之後,且必發生于善爲調和之說之中國人手,殊不知此二皆誤謬因焉!

   第一因爲誤謬因者:要知南北朝諸國,分合起滅不安定,而佛教各派學者,亦分合起滅不甚安定,往往有爲北方佛教徒不容而投之南者,有與南方佛徒龃龉而投之北者,抱一經一論以爲終身之業者,是非雜出,好惡紛錯,于地論師爲尤甚也。起信論譯于梁……以非在陳朝所譯,遂未入錄。……籲!可哀矣!能抉破此第一誤謬因者,則原文“從文獻上考察”之全節,吾雖未讀,已不煩言而解決矣。

   第二因爲誤謬因者:要知西洋人之學術,由向外境測驗得來,乍觀一層粗淺零碎皮相,後人憑籍以條貫整齊之,更進察其隱微,于是日趨完密,或因而又發見另一物焉。不然者,則向學說上推論得來。甲立一說而乙駁之,甲乙相駁之下,兩派之短畢彰,兩派之長盡露,于是有丙者起,除兩派之所短,集兩派之所長,而著後來居上之效,故有發達進化之程序可推測。而東方人之道術,則皆從內心熏修印證得來;又不然,則從遺言索隱闡幽得來。故與西洋人學術進化之曆程適相反對,而佛學尤甚焉。用西洋學術進化論以律東方其余之道術,已方柄圓鑿,格格不入,況可以之治佛學乎?吾以之哀日本人、西洋人治佛學者,喪本逐末,背內合外,愈趨愈遠,愈說愈枝,愈走愈歧,愈鑽愈晦,不圖吾國人乃亦競投入此迷網耶!吾爲此說,非漫無征據者,在確知東方人道術之來源者,固已不待往下再說;然姑試舉印度、支那之學術史數事以證。

   一、一切佛法,皆發源從釋尊菩提場朗然大覺之心海中所流出,後來任應何時何機所起波瀾變化,終不能逾越此覺源心海之範圍外;此于佛法具信心者,任何人當靡不承認之者。若並此不承認,則根本上且不承認有佛,更論佛法耶?于此信得及,則釋尊不動寂場而與同證覺海諸大士說華嚴,當亦能信。此可知佛法初證、初說,即爲最高之境矣。嗣爲因順人心,漸談小法,令征近效;複爲蕩空功迹,令無執滯;複爲解除偏蔽,開示融貫;卒之談常勸善,堅固信行,則平易通俗矣。此觀釋尊應世說法,可見其發于一人。或同悟人自到自得之最高妙證,漸隨機闡說其一分,漸隨機又闡說其別一分,漸融會而歸之簡易之行,習成流俗,浸失本真。而東方人一派一系之學,其曆程皆可作如是觀也。

   ……

   四、中國儒家理學,周、程皆用修證實功得來。大程器識宏遠,規模偉大,後來之朱、陸、王皆不能出其範圍也。朱闡說其一邊,陸又闡說其彼一邊。至王陽明則吞沒其兩邊一之以簡易之行。王以後,則習成流俗,而理學之局亦終矣。

   凡是、皆可見東方人由修證內必、索闡遺言得來之道術,其變遷曆程,與西洋人之學術進化史,截然不同:一是頓具漸布,一是漸進漸備。于此義若能審谛不虛者,則原考證“從學理上考察”之說,無論其有百千萬言,皆決然可一掃而空之矣。

   ……佛法乃爲衆生無時不須要者,特要有深證妙悟者以發之耳。至影響于後此之思想界否,亦不一定:就有影響者說,後此龍樹等說極精詳之大乘空義,無著等說極精詳之大乘有義,即由馬鳴造囊括綱要之大乘論——起信論本名大乘論——曾先立基本之影響也。就不有影響說,馬鳴出家于小乘部——無著、天親等出家,皆在小乘衆中者,龍樹明言出家菩薩即攝聲聞衆中,似至戒賢時始另有大乘衆——,時小乘之正統猶盛,自雖內宏大乘,外還隨順小乘徒衆以免毀害。所宗之大乘經,及所造宏大乘之論,或密傳一二人,或藏之名山以待後世耳——案此小乘學者所以只知馬鳴爲雄于文之文章家也——。尼幹子問無我義等先傳爲龍樹學,而此大乘總論亦竟可無影響于印度焉!譬如大學、中庸二篇,宋、明來在中國思想界可謂影響極大矣!然在七國、兩漢、六朝、叁唐間,有何影響乎?然學、庸實非造自宋、明儒者也。一學說發生,能致無影響之故甚多,故不得謂定有影響。……

   佛在世時不然,已詳前說。佛滅後,各時代雖可作如此說,然初五百年亦非無大乘之流傳,特零散隱幽耳;六百年後亦非無小乘之流傳,且仍繁盛,特不能獨占爲佛教之正統耳;龍樹時亦非無異派大乘,如智度論之方廣道人等;無著、世親、護法等時更可知非無異派之大乘,特在彼時要以彼代表之一派爲最顯著而已。知此、則知馬鳴時雖猶爲婆娑最盛時代,而馬鳴之大乘論不妨成立也。……

   佛在世時,佛爲法本,一切義皆取決于佛。佛寂後,契經爲法本,一切義取決于契經。若契經可由人陸續以添造者,則“依法不依人”等句,亦不足爲聖教定量,憑何以證其了解之法與佛同耶?故此實自爲矛盾之論也。

   既以印度人之思想爲超時間者,則當知由印度人思想之産物,亦爲超時間者。以彼超時間之思想學術,乃忽欲以時間拘之,抑何矛盾之甚!且今所譯于西洋者,固現流行之品,然亦有譯千百年前之亞裏斯德學說者,豈此亦西洋人現代所新造耶?西洋人今有譯中國之五經或道德經者,此亦中國人今日所新造耶?且羅什所譯之百論,其長行即屬世親者,何知羅什時無著、世親未盛行于印度耶?據此類一偏之見而用爲研究佛書之根本方法,宜其所見皆非矣!……

   此其根本研究法既九無一當,則從此根本法以發生出文獻上、及學理上之考察,吾雖未能得讀,亦盡可置之不論,亦盡可置之不讀也!

   要之、以佛學言,得十百人能從遺言索隱闡幽,不如有一人向內心熏修印證,一朝證徹心源,則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一切佛法皆湛心海。應機施教,流衍無盡,一切名句文皆飛空絕迹,猶神龍之變化無方。否則,只有一切世間,于彼之事隨順假立,世俗串習悟入覺慧所見同性,而于淨智所行境界、及淨智境所流出之至教定量,終非其分,只竄繞于一切世間從其本際展轉傳來,想自分別共所成立之名相中而已。嗚呼!東西洋之科學、哲學、文學、史學者!而日本于今日,所以真正佛學者無一人也!”

   不僅對遺禍無窮的學術研究進行了嚴厲批判,關于大乘經論的清淨來源、大乘佛法的神聖地位,太虛大師也于中作了有力說明。

   我們不否認世尊在宣說小乘法時,曾以隱含的方式偶爾講到大乘法義(就像宣說顯宗法時隱含講到密法一樣)。在小乘法中,出現一些與大乘共用的法相、名詞,也是很正常的事。這些只能說明大小乘佛法的圓融一味,以及大乘佛法良好的向下兼容性(如《大智度論》雲:“小物應在大中,大物不得入小。”“大乘法中則能含受小乘,小乘則不能。”),根本不足以成爲“大乘由小乘進化而來”、“大乘非佛說”的立論依據。如果(同爲釋尊所宣說的)大小乘佛法截然獨立,毫無聯系,那才奇怪呢!不過,如果決心要找些“食物”來滿足自己先入爲主的泛進化論史觀的“胃口”,就另當別論了。

   《增壹阿含經》(卷1)“序品”雲:“契經一藏律二藏,阿毘昙經爲叁藏,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爲雜藏。安處佛語終不異,因緣本末皆隨順,彌勒諸天皆稱善,釋迦文經得久存。彌勒尋起手執華,歡喜持用散阿難,此經真實如來說,使阿難尋道果成。”“是時,彌勒大士告賢劫中諸菩薩等:卿等勸勵諸族姓子、族姓女,諷誦受持增一尊法,廣演流布,使天、人奉行。”這些文字清楚說明,大乘經典(法寶)和菩薩(僧寶)並非後人臆造出的,而是佛世便已存在。如果真的敬奉原始佛教、阿含經,那就沒有理由不相信大乘佛教。

   進一步分析還可知道,大乘經典深廣恢宏瑰麗莊嚴的不思議境界,肯定不是凡夫人的分別心所能編造得出的。而且,聖龍樹從龍宮取出大乘經典等傳統說法,千余年來得到了印藏漢各地佛教界的廣泛共許,古今中外的佛門聖祖沒有一人對此提出異議。作爲一名大乘佛教徒,更能贏得我們信心的,當然是現量照見如所盡所諸法實相的聖者無漏智慧,以及現量了知事物本面的超越時空的大乘清淨神通波羅蜜,而不是落于實執分別心中的學術研究。內道聖祖們的光輝教言,和無明凡夫的尋思推論、懸想計度,二者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上的較量!

   虛雲老和尚講道:“末法經上所說種種衰相,現在都出現了。……法末之時,佛所說的法,都要滅的,先從楞嚴經滅起,其次就是般舟叁昧經。如某某居士,以他的見解,作楞嚴百僞說,來反對楞嚴;還有香港某法師說華嚴、圓覺、法華等經和起信論,都是假的。這就是法末的現象!”在這樣一個關及聖教興衰存亡的關鍵時刻,我們佛教徒必須從全局出發,奮起抵禦學術研究的入侵,努力維護如來聖教的尊嚴!對于教內的盲從和迷惑,應該通過大力宣講正法知見、培養宗教情操予以導正;對于無有佛教信仰的外來侵襲(不管表面上有沒有居士、法師或導師的名頭,只要在事實上表明了非佛教徒身份皆在此列),更應該理直氣壯地進行堅決回擊!

   既然科學和理性是佛教學術研究者最響亮的口號,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摸摸它的老底吧!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嚴 第叁節 學術研究的誤區(3)》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