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無盡的恩賜 第叁節 五部大論和九乘次第▪P2

  ..續本文上一頁如來藏,在藏地一般稱做“他空中觀”,並且受到了極大重視。《寶性論》等闡顯如來藏妙義的殊勝論典,被華智仁波切、麥彭仁波切等聖祖譽爲連接顯密教法的橋梁,廣爲弘揚。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的完美結合,爲大乘佛子生起現空雙運中道實相正見鋪平了道路。

   五、般若。此處的“般若”,特指開顯第二轉****實際修證次第的《現觀(證)莊嚴論》,由于此論內容與抉擇空性見解的中觀論典側重點不同且相輔相成,故有必要專列一科加以闡揚。雖然般若經本身就含有現證空性的修道次第,然普通學人憑自力難以通達,所以彌勒菩薩就造了這部論著加以開顯。

   《現觀莊嚴論》把般若經的每一會都分作八大段來闡釋:一、一切相(種)智;二、道相(種)智;叁、一切智;四、圓滿一切相現觀加行;五、頂現觀加行;六、漸漸次現觀加行(或稱次第現觀加行);七、一刹那現觀加行;八、法身。由此構成《現觀莊嚴論》八品的主要內容,前叁品講境,次四品加行講因,末一品法身事業講果,共有七十種法義,此即藏地常說的“八品七十義”。其具體名目如法尊法師《現觀莊嚴論八品七十義略解》中雲:

   “第一段十事者:一、發心;二、教授;叁、順決擇分;四、正行所依之法界,又叫能成之依;五、所緣;六、所爲事;七、铠甲;八、趣入;九、資糧;十、出離。

   第二段十一事:一、映奪等;二、知聲聞道;叁、知麟喻道;四、菩薩見道;五、修道作用;六、勝解修道;七、贊事揚;八、回向修道;九、隨喜修道;十、引發修道;十一、最清淨修道。

   第叁段九事者:一、由智不住生死;二、由悲不住寂滅;叁、非方便遙遠;四、正方便鄰近;五、所治品;六、對治品;七、加行;八、彼平等性;九、聲聞等見道。

   第四段中十一事:一、行相;二、加行;叁、功德;四、過失;五、性相;六、順解脫分;七、順決擇分;八、不退轉衆;九、生死涅槃平等性;十、無上清淨刹土;十一、善巧方便。

   第五段有八事:一、暖位利根菩薩的十二種相;二、頂位的十六增長;叁、忍位的堅穩;四、世第一法的心遍住;五、見道中的所治能治;六、修道中的能所治;七、無間定;八、邪執。

   第六段中十叁事者: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進;五、靜慮;六、般若;七、念佛;八、念法;九、念僧;十、念戒;十一、念天;十二、念舍;十叁、無性自性漸次現觀加行。

   第七段有四事:一、異熟刹那加行;二、非異熟刹那加行;叁、無二刹那加行;四、無相刹那加行。

   第八段含四事:一、自性身;二、圓滿報身;叁、變化身;四、法身;附屬著佛的利他事業。”

   對這部大論,藏地佛教界極其重視,各教派均列爲必修課。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虛大師在《現觀莊嚴論序》中,也對該論推崇備至:“聞西藏所傳慈氏五論,以現觀莊嚴爲必習,因亟勸法尊譯師出其頌並略釋之。乍觀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分上中下(中略)四身差別及智身二十一聚與二十七事業等,玄旨稠疊,驚歎得未曾有。已而取大般若第一會第二會第四會對照之,則燦焉秩焉,皆經文固有之義層也。然直閱般若經者,易以繁複生厭!大智度宗實相以推辯諸法無不盡,雖汪洋恣肆哉,亦曾莫得其統諸。自非補處深智,安能以叁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綸貫經義,若網之在綱,有條而不紊耶?運瑜伽巧分別相,彰般若無分別性,得斯論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

   上面對五部大論作了一番簡介,現在來談它們的歸屬問題。俱舍與戒律,雖可與相關大乘教法結合講授,但就主要內容而言,可攝于小乘法中。我們知道,小乘聖果來自正確的見解和清淨的行爲,而俱舍和戒律,恰好是二者之根本所依。《俱舍論》全面抉擇了小乘正見——蘊界處、根、世間、業、隨眠、賢聖、智、禅定以及人無我空性等,律部則詳述護戒的意義與方法、受戒持戒應遣除的障礙及需具備的順緣,嚴格規範了學人的行爲。兩方面內容結合起來,即是小乘教法的基礎。倘若見解無誤然戒律(行爲)有虧,就像有眼無足的人一樣,空睹遠景卻難積跬步。反之,若持戒清淨然了無正見,則如何精勤也無法證得小乘聖果。因爲人我執的直接對治法唯是人無我空性,其余功德都不能從根本上摧破我執煩惱。有戒無見,就像瞎眼健足者一樣,如何盲走也無法到達目的地。若能見行俱淨,則如人眼足俱全,可速至所欲之處。

   小乘佛法是大乘的基礎,爲了對世尊初轉正法給予充分尊重,同時也是爲了循序漸進融會貫通,藏地各教派都相當重視戒律和俱舍的修學。在格魯派某些寺院裏面,僧人們甚至被要求用七年時間專門研習《俱舍論》,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另外叁大論皆屬大乘佛法,其中因明爲世俗谛攝,中觀和般若在究竟上屬于勝義法門。這是因爲,因明旨在抉擇世間名言正理,其極致——隨理唯識尚未舍離對內在心識的實執;而中觀所抉擇的雙運大法界則是聖者入定及佛陀的境界,《現觀莊嚴論》是宣說實證此境的道位次第,故均爲勝義之法。

   藏地的顯宗教法,並不能全都包納在五部大論之中,但這些論著的確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也較全面地覆蓋了顯宗主要法義,所以將其列爲學修重點是十分合理的。通達了五部大論、龍樹六論、彌勒五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現觀莊嚴論》、《究竟一乘寶性論》)等顯宗要典,可以深刻領悟如來叁轉****的密意和現空雙運實相,在此基礎上修學(第四轉)金剛密乘,就比較方便了。

   世親菩薩在《俱舍論》結文中說:“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爲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上面對藏地的顯宗教法作了適當介紹,接下來還應談談顯宗證法方面的情況。于此據宗喀巴大師《叁主要道論》所言,攝爲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慧叁個要點來講。

   一、出離心。所謂出離心,是指厭離整個叁有輪回,極欲從中解脫之心。發起強烈出離心是修證佛法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出離心攝持,則一切表相行持只能成爲隨福德分善法,將來頂多只能引生下士道的人天有漏安樂,與叁乘解脫聖果無緣。因此,印藏祖師們十分注意從一開始就培養學人的清淨出離心,令其厭離叁有輪回,不貪世俗漏法。佛經論典在在指出,輪回中根本沒有真實的快樂和幸福,從地獄到有頂之間無不充滿痛苦,只不過有些痛苦較爲明顯、粗大(苦苦),而有些在虛假的樂受或舍受包裹下不太明顯,然其本質仍不外乎壞(變)苦和行苦的範疇。作爲一個成功的表率,佛陀本人就是體悟到人生和輪回的痛苦本質,才毅然抛棄王位走上出家修行之道的。

   藏地各教派謹遵如來慈訓,從理論和實踐上最堅決地貫徹了佛教的舍世精神。衆多高僧大德不吝筆墨,爲後人留下了極其善妙的修習出離心教言,無數行人也毅然割舍塵緣,無怨無悔地終身投入艱苦卓絕的修法中。阿底峽師徒一脈相傳的嘎當派,堪稱是依法修心之典範,《喻法書》、《藍色手冊》等名著十分生動地描述了該派大德清心寡欲勵志苦修的高尚情操和事迹。甯瑪派的全知無垢光尊者、華智仁波切,噶舉派的米拉日巴尊者,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等許多偉大上師,也在出離心方面留下了衆多感人的言傳身教。

   《叁主要道論》雲:“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寂法,貪執世間束縛衆,故當首先尋出離。人生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無欺業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後世執。修後于諸輪回福,刹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格魯派羅珠加參大師(曾師從于宗喀巴大師和克主傑尊者)撰寫的《開啓修心門扉

  趣入菩提道次第之修心篇》中講道:“舍棄今生必須具備十一種誓言:不隨順他人而獨處;背井離鄉、抛舍故土;厭棄一切妙欲;恒處卑位;不護他人情面;恒時糾察以行對治;不在意他人說叁道四,而認爲一切理當如此;即使珍愛之物被風吹散,也不生絲毫痛苦;猶如乞丐死亡一般舍棄今生的苦痛;猛曆不斷的念叨“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牽鼻繩。如此這樣,美妙的修行功德就會如雲般聚集。”

   “前輩大德們也爲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言教遺産:“看破今生須依靠四依、叁金剛及叁類。”首先四依是指心依于法、法依于貧、貧依于死、死依于壑;叁金剛是指不緩金剛先行、不恥金剛後衛以及智慧金剛助伴;叁類是指脫離人類、接近狗類、證得聖類。

   關于此理,佛陀以當年如何義無返顧地出家,在六年中栉風沐雨,艱苦卓絕的行爲,爲我們後學者如何出家修道等作出了最好的示範。若能深解其意,則前輩聖哲的修要指南是極爲深奧的,故當深切領會以上修法精要。此等十法是當之無愧的“十大至寶”,一旦讓其深入內心,則可摧毀塵世的一切迷亂;吸幹貪欲的茫茫大海;鏟除八法的重重高山;推翻煩惱的穩固堡壘;搗毀惡業的堅韌航船;趨至對治的遼闊平原。實爲不可多得的勝妙至寶。”

   “有一段時間,上潘地方的強盜竊賊極爲猖獗。聽說人們都將值錢的物品藏匿起來,並作好了臨行前的准備時,他(奔公甲格西)所有的家當除了一把陳舊的水瓶,一件法衣之外,別無長物。他將法衣舉在肩頭,以手提著水瓶,得意地說到:“恐怕我不需要打點什麼行裝吧!”對此,博朵瓦尊者深感欣慰,發人深省地感歎道:“既然奔公甲的臨行行裝如此菲薄簡陋,我倒有一塊上好的氆氇,可以托人捎給他,以派死後裹屍之用場。我們這些人好象都不需要到死神那裏去報到(但這只不過是白日做夢!)。作爲修行人都應象他一樣,沒有必要囤積大量的食物、茶葉以及攙和料之類的物品。”紮噶瓦也叮囑後…

《第一章 無盡的恩賜 第叁節 五部大論和九乘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