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無盡的恩賜 第叁節 五部大論和九乘次第▪P3

  ..續本文上一頁人:“我們在准備行裝之時,也應當象奔公甲一樣。””

   康區偉大的格魯派上師紮嘎仁波切所造的《山法寶鬘論》,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修心寶典,書中有這樣一段珍貴教言:“《藍色手冊》中雲:“人身難得爲先導,加行憶念死亡法,後示十善十不善,修學串習此等法,後恒思維四谛法,當知輪回諸過患,了知如我亦然故,當于有情修慈悲,依此若具菩薩心,彼已擁有諸佛法,廣弘遺囑即此者。”通過得之不易的暇滿人身爲先導,如理觀修死亡無常,這就像邁進正法的入門一樣。如果能夠一心一意修成無常法的話,今生的圓滿之事、金銀珠寶、茶葉糧食以及權勢受用再怎麼高人一籌、勝人一等,自己也根本不會生起“我需要這些、我擁有這些該多好”的念頭。即便有時萌生這樣的妄念,但一經詳細觀察,就能完全認識到這一切猶如草尖上的露珠一樣無有實質,被執爲我所的這些財物以及執著者的我二者也是不能長相厮守的,執著者的我本身在走向死亡即將步入後世的時刻,曾經被自己執爲我所的這一切財産都要像蛻換掉的蛇皮一樣棄之而去。所謂不曾抛下財物能攜帶而行的人,你可曾見過一個。如果說沒有能帶走財物的一個人,那麼自己也不例外,只能放棄一切而離開人世。既然無論如何都要放下而去,那麼黃金與石頭沒有任何差別,親友與怨敵、地位高低也同樣全無差別。總而言之,想到財産、權力、親友等再怎麼圓滿,也對自己毫無益處,這樣對現世的一切生不起羨慕之心,自己已到老態龍鍾之時依然如故修法,那麼這一生的修行必定會究竟圓滿。倘若如此,來世縱然獲得了梵天、帝釋天以及轉輪王的地位與受用,人間天上享之不盡的快樂該擁有的全部都得到了,但是心裏仍舊會想:如果我能永遠不失去這一切,倒也可以。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梵天、帝釋、轉輪王等人天君王的無比安樂福德,享受窮盡,終需墮落惡趣,快樂幸福的時光總是覺得非常短暫,瞬間即逝。可是難忍的痛苦降臨頭上的時刻即便僅僅是喝一碗茶的功夫也會産生如度數年般的漫長感受,教人無法忍耐。在此之前人天的福報什麼未曾得過,可是到了如今,全已銷聲匿迹。同樣,現今的一切也都是虛無缥缈、華而不實的。

   想到這些,對于一切輪回中所謂的美滿之事的貪執便會徹底根除,一刹那也不起愛慕之心。相反,希求解脫的強烈渴望之心卻會油然而生。如果産生了這種心態,那就證明已經對現世生起了出離心。在此出離心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持菩提心,相續中也就不難生起;相續中生起空性正見也不費吹灰之力;對于所有的生圓次第道,相續中同樣可輕而易舉地生起來。這一切都歸功于修持無常的功德。”

   反複思維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四種外前行,是藏傳佛教培養出離心的重要方便。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對此作了深入論述,並且精辟開示道:“不用說是身臨其境親眼見到地獄的景象,哪怕僅僅看到地獄的圖畫也會令人生起恐怖、畏懼的心理,萌發出離。因此,世尊也說應當在寺廟的門上繪畫五分輪回圖。怙主龍樹菩薩說:“即便見聞地獄圖,憶念讀誦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況真受異熟果?”這樣思維衆多輪回痛苦,理當發自內心放下今生塵世的一切瑣事。如果內心死執不放今生的瑣事,那麼即使表面上裝出一副修法的模樣,也不可能真正踏上正法之路。

   阿底峽尊者接近圓寂時,一位瑜伽士請問道:“尊者您圓寂之後我就去修行?”

   尊者說:“修行難道就能趨入正法嗎?”

   瑜伽士:“那麼我去講經說法?”

   尊者依然說:“講經說法難道就能趨入正法嗎?”

   他問:“那麼我應該做什麼呢?”

   尊者斬釘截鐵地說:“你的一切修行應當依止仲敦巴,主要就是舍棄今世。”

   一位僧人轉繞“熱振”寺時遇到了仲敦巴格西。仲敦巴格西說:“尊者轉繞固然值得歡喜,但是如果能修持一個卓有成效的法門不是更好嗎?”

   當時那位尊者想:讀誦大乘經典比轉繞的修法功德更廣大吧。于是他就到經堂的走廊去誦經。

   仲敦巴格西說:“誦經固然值得歡喜,如果能修持行之有效的一個法門不是更好嗎?”

   那僧人又想:修持禅定該比誦經修法功德更廣大吧。于是放下經書,在床上閉目而坐。

   仲敦巴格西又說:“參禅也是值得歡喜的,如果能修持一個行之有效的法門難道不是更好嗎?”

   這時那位僧人實在已想不出別的修法了,只好問格西:“尊者啊,那麼我該修什麼法呢?”仲敦巴格西回答:“舍棄今世!舍棄今世!””

   華智仁波切的傳記裏面,載有不少感人事迹,如下兩則對于我們理解出離心大有幫助:

   “小偷改邪歸正華智仁波切,在聶塘地方教授《入菩薩行論》時,有一位老人供養他一塊鑄成馬蹄形的銀子。老人沒有什麼財産,但因爲對華智仁波切生起極大信心,他知道供養是有大功德的。

   一星期的教學之後,華智離開那一帶,一個小偷曾看見華智收受那銀塊,就跟著他想伺機偷竊。

   華智獨自走著,只想在星光下度過幾個甯靜的晚上。就在那一夜,當華智入睡後,小偷趁著黑暗靠近身來,華智身旁放著一個小布肩袋,和一個陶製茶壺。小偷小心翼翼地開始搜查他的肩袋。

   他手摸索的聲音驚醒了喇嘛,華智叫道:“喂!喂!你在做什麼?在我的衣服裏找什麼?”

   小偷迅速地回答:“有人給你一塊銀子,快拿出來給我!”

   “唉!”這位上師叫著:“看你把你的生命搞得一團糟,象個瘋子般地東奔西跑!你跑這麼遠來,就只爲了那塊銀,可憐的傻瓜!聽著:現在趕快去,天亮時你就可到達我坐的那塊草地……銀子就在那附近。我拿他當石頭來墊我的茶壺。在營火灰燼中找吧!”

   小偷很懷疑,但看銀子又不在華智的行囊中;但銀子被抛棄在營火裏,對他來說是絕不可能的事情。無論如何,他還是回去找。當他來到上師教學的地點,在火圈的石堆中找到了銀塊。小偷大爲驚異,感歎地說:“天啦!這個華智是一位真正的喇嘛,絲毫沒有世俗物質的執著,而我蓄意向他偷東西,得到的也只是造惡業,現在我肯定我一定會下地獄。”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華智。當他終于找到華智時,上師向他招呼說:“你又來了,真是瘋子!我已經告訴你到那裏去找你要的東西,現在你又來幹什麼?”

   小偷非常激動,嗚咽地解釋:“不是這樣的!我找到了銀子,但是我不能認出您這麼一位大成就者,我已犯了罪!我那時是想要鞭打您,並搶走您所有的東西!現在我向您忏悔,並乞求您的原諒。”華智勸慰他說:“不需要向我忏悔或要求原諒,只要以善心常向叁寶祈禱就行了。”

   後來,其他人知道這件事後,他們捉住那小偷,並鞭打他。華智仁波切大聲責備他們:“如果你們傷害了我的弟子,那就好象你們傷害了我一樣,放開他吧!””

   “銀子是毒有一次,華智在一個山谷停留,那兒的人們對他格外恭敬。有一天,幾位博學的堪布,以及岩藏大師秋吉林巴之子側旺諾布,到他單獨閉關處來領受教法。所有的人圍繞著華智,坐在一片開滿野花的草原上。

   山谷中有個老人,他很熱切地希望能供養華智一塊像石頭大小、蹄型的銀子,但是他知道華智很少接受供養。

   老人騎著馬突然到來,下了馬,叁頂禮後將銀塊放置在華智腳邊,他叫道:“這是供養您的,請保護我免于投生地獄道啊!”然後就躍上馬背,疾馳而去,他知道如果停下來,華智就會退回他的供養。

   側旺諾布心想:“華智可能會把這份供養用在善事上。”

   然而,華智始終不曾拾起那塊銀子。當他結束教學後,就站起來離開了。弟子們一個個回到自己的家或寺廟,而銀塊仍留在那兒,圓又亮,如滿月般躺在草地上。側旺諾布忍不住地想:若是用他來做善事,不是比丟棄在那裏要好一些?但他只是自己這樣想。

   當他離開時,他一再回頭看,銀塊仍在那兒,一個閃閃發亮的小點在如茵的草原上。下山途中,這幕影像一直停留在他腦海,一股強烈的厭世感,與真正的出離心,在他心中生起。

   側旺諾布心想:“當我想到我的尊貴上師和上師周遭的人,他們都已經完全舍棄對此浮生的虛幻執著,我想昔時佛陀的生活與自在的阿羅漢們必定也是如此。”接著他憶起一個故事:曾經,佛陀和弟子,包括阿難、迦葉等人正行走時,他們看到一大塊金子在地上。當他們經過金子時,一個接一個地叫道:“毒啊!”

   有個小女孩在附近撿柴聽到了,在他們離開後,她看見金塊,不知道那究竟是什麼東西,她想:“真奇怪,這是一塊漂亮、鮮明的黃色石頭,而所有尊貴的阿羅漢,卻都閃到一旁,還叫著:“毒啊!”那一定是某種我也不應該碰觸的東西。”

   小孩跑回家告訴母親說:“今天我看見很奇怪的一種毒。”她開始敘述所發生的事情。她母親立刻親自去探個究竟,她發現了那金塊,拿了回家,並用來做宗教上的供養。

   消息如野火般傳開了,人們都說佛陀和他那些出世的弟子們,刻意繞過一塊金子,留它在草地上,並且喚它是毒。

   類似的事情發生在現代,他的上師華智仁波切,是如此自然地遵循聖人的風範,側旺諾布目睹此事大受教化和感動。”

   噶舉派聖祖米拉日巴尊者精進苦修的事迹,更是家喻戶曉,震撼了無數後學佛子的心靈,鞭策著他們在淨心修道的征途上一往無前。這些感人聖行,在藏傳佛教中不勝枚舉,此不廣述。

   二、菩提心。其真實體相如《現觀莊嚴論》所雲:“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簡言之,(世俗)菩提心就是爲度化一切有情而發…

《第一章 無盡的恩賜 第叁節 五部大論和九乘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