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来藏,在藏地一般称做“他空中观”,并且受到了极大重视。《宝性论》等阐显如来藏妙义的殊胜论典,被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等圣祖誉为连接显密教法的桥梁,广为弘扬。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的完美结合,为大乘佛子生起现空双运中道实相正见铺平了道路。
五、般若。此处的“般若”,特指开显第二转****实际修证次第的《现观(证)庄严论》,由于此论内容与抉择空性见解的中观论典侧重点不同且相辅相成,故有必要专列一科加以阐扬。虽然般若经本身就含有现证空性的修道次第,然普通学人凭自力难以通达,所以弥勒菩萨就造了这部论著加以开显。
《现观庄严论》把般若经的每一会都分作八大段来阐释:一、一切相(种)智;二、道相(种)智;三、一切智;四、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五、顶现观加行;六、渐渐次现观加行(或称次第现观加行);七、一刹那现观加行;八、法身。由此构成《现观庄严论》八品的主要内容,前三品讲境,次四品加行讲因,末一品法身事业讲果,共有七十种法义,此即藏地常说的“八品七十义”。其具体名目如法尊法师《现观庄严论八品七十义略解》中云:
“第一段十事者:一、发心;二、教授;三、顺决择分;四、正行所依之法界,又叫能成之依;五、所缘;六、所为事;七、铠甲;八、趣入;九、资粮;十、出离。
第二段十一事:一、映夺等;二、知声闻道;三、知麟喻道;四、菩萨见道;五、修道作用;六、胜解修道;七、赞事扬;八、回向修道;九、随喜修道;十、引发修道;十一、最清净修道。
第三段九事者:一、由智不住生死;二、由悲不住寂灭;三、非方便遥远;四、正方便邻近;五、所治品;六、对治品;七、加行;八、彼平等性;九、声闻等见道。
第四段中十一事:一、行相;二、加行;三、功德;四、过失;五、性相;六、顺解脱分;七、顺决择分;八、不退转众;九、生死涅槃平等性;十、无上清净刹土;十一、善巧方便。
第五段有八事:一、暖位利根菩萨的十二种相;二、顶位的十六增长;三、忍位的坚稳;四、世第一法的心遍住;五、见道中的所治能治;六、修道中的能所治;七、无间定;八、邪执。
第六段中十三事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静虑;六、般若;七、念佛;八、念法;九、念僧;十、念戒;十一、念天;十二、念舍;十三、无性自性渐次现观加行。
第七段有四事:一、异熟刹那加行;二、非异熟刹那加行;三、无二刹那加行;四、无相刹那加行。
第八段含四事:一、自性身;二、圆满报身;三、变化身;四、法身;附属着佛的利他事业。”
对这部大论,藏地佛教界极其重视,各教派均列为必修课。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虚大师在《现观庄严论序》中,也对该论推崇备至:“闻西藏所传慈氏五论,以现观庄严为必习,因亟劝法尊译师出其颂并略释之。乍观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分上中下(中略)四身差别及智身二十一聚与二十七事业等,玄旨稠迭,惊叹得未曾有。已而取大般若第一会第二会第四会对照之,则灿焉秩焉,皆经文固有之义层也。然直阅般若经者,易以繁复生厌!大智度宗实相以推辩诸法无不尽,虽汪洋恣肆哉,亦曾莫得其统诸。自非补处深智,安能以三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纶贯经义,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耶?运瑜伽巧分别相,彰般若无分别性,得斯论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
上面对五部大论作了一番简介,现在来谈它们的归属问题。俱舍与戒律,虽可与相关大乘教法结合讲授,但就主要内容而言,可摄于小乘法中。我们知道,小乘圣果来自正确的见解和清净的行为,而俱舍和戒律,恰好是二者之根本所依。《俱舍论》全面抉择了小乘正见——蕴界处、根、世间、业、随眠、贤圣、智、禅定以及人无我空性等,律部则详述护戒的意义与方法、受戒持戒应遣除的障碍及需具备的顺缘,严格规范了学人的行为。两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即是小乘教法的基础。倘若见解无误然戒律(行为)有亏,就像有眼无足的人一样,空睹远景却难积跬步。反之,若持戒清净然了无正见,则如何精勤也无法证得小乘圣果。因为人我执的直接对治法唯是人无我空性,其余功德都不能从根本上摧破我执烦恼。有戒无见,就像瞎眼健足者一样,如何盲走也无法到达目的地。若能见行俱净,则如人眼足俱全,可速至所欲之处。
小乘佛法是大乘的基础,为了对世尊初转正法给予充分尊重,同时也是为了循序渐进融会贯通,藏地各教派都相当重视戒律和俱舍的修学。在格鲁派某些寺院里面,僧人们甚至被要求用七年时间专门研习《俱舍论》,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另外三大论皆属大乘佛法,其中因明为世俗谛摄,中观和般若在究竟上属于胜义法门。这是因为,因明旨在抉择世间名言正理,其极致——随理唯识尚未舍离对内在心识的实执;而中观所抉择的双运大法界则是圣者入定及佛陀的境界,《现观庄严论》是宣说实证此境的道位次第,故均为胜义之法。
藏地的显宗教法,并不能全都包纳在五部大论之中,但这些论著的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较全面地覆盖了显宗主要法义,所以将其列为学修重点是十分合理的。通达了五部大论、龙树六论、弥勒五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现观庄严论》、《究竟一乘宝性论》)等显宗要典,可以深刻领悟如来三转****的密意和现空双运实相,在此基础上修学(第四转)金刚密乘,就比较方便了。
世亲菩萨在《俱舍论》结文中说:“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上面对藏地的显宗教法作了适当介绍,接下来还应谈谈显宗证法方面的情况。于此据宗喀巴大师《三主要道论》所言,摄为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慧三个要点来讲。
一、出离心。所谓出离心,是指厌离整个三有轮回,极欲从中解脱之心。发起强烈出离心是修证佛法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出离心摄持,则一切表相行持只能成为随福德分善法,将来顶多只能引生下士道的人天有漏安乐,与三乘解脱圣果无缘。因此,印藏祖师们十分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人的清净出离心,令其厌离三有轮回,不贪世俗漏法。佛经论典在在指出,轮回中根本没有真实的快乐和幸福,从地狱到有顶之间无不充满痛苦,只不过有些痛苦较为明显、粗大(苦苦),而有些在虚假的乐受或舍受包裹下不太明显,然其本质仍不外乎坏(变)苦和行苦的范畴。作为一个成功的表率,佛陀本人就是体悟到人生和轮回的痛苦本质,才毅然抛弃王位走上出家修行之道的。
藏地各教派谨遵如来慈训,从理论和实践上最坚决地贯彻了佛教的舍世精神。众多高僧大德不吝笔墨,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善妙的修习出离心教言,无数行人也毅然割舍尘缘,无怨无悔地终身投入艰苦卓绝的修法中。阿底峡师徒一脉相传的嘎当派,堪称是依法修心之典范,《喻法书》、《蓝色手册》等名著十分生动地描述了该派大德清心寡欲励志苦修的高尚情操和事迹。宁玛派的全知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噶举派的米拉日巴尊者,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等许多伟大上师,也在出离心方面留下了众多感人的言传身教。
《三主要道论》云:“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格鲁派罗珠加参大师(曾师从于宗喀巴大师和克主杰尊者)撰写的《开启修心门扉
趣入菩提道次第之修心篇》中讲道:“舍弃今生必须具备十一种誓言:不随顺他人而独处;背井离乡、抛舍故土;厌弃一切妙欲;恒处卑位;不护他人情面;恒时纠察以行对治;不在意他人说三道四,而认为一切理当如此;即使珍爱之物被风吹散,也不生丝毫痛苦;犹如乞丐死亡一般舍弃今生的苦痛;猛历不断的念叨“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牵鼻绳。如此这样,美妙的修行功德就会如云般聚集。”
“前辈大德们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言教遗产:“看破今生须依靠四依、三金刚及三类。”首先四依是指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壑;三金刚是指不缓金刚先行、不耻金刚后卫以及智慧金刚助伴;三类是指脱离人类、接近狗类、证得圣类。
关于此理,佛陀以当年如何义无返顾地出家,在六年中栉风沐雨,艰苦卓绝的行为,为我们后学者如何出家修道等作出了最好的示范。若能深解其意,则前辈圣哲的修要指南是极为深奥的,故当深切领会以上修法精要。此等十法是当之无愧的“十大至宝”,一旦让其深入内心,则可摧毁尘世的一切迷乱;吸干贪欲的茫茫大海;铲除八法的重重高山;推翻烦恼的稳固堡垒;捣毁恶业的坚韧航船;趋至对治的辽阔平原。实为不可多得的胜妙至宝。”
“有一段时间,上潘地方的强盗窃贼极为猖獗。听说人们都将值钱的物品藏匿起来,并作好了临行前的准备时,他(奔公甲格西)所有的家当除了一把陈旧的水瓶,一件法衣之外,别无长物。他将法衣举在肩头,以手提着水瓶,得意地说到:“恐怕我不需要打点什么行装吧!”对此,博朵瓦尊者深感欣慰,发人深省地感叹道:“既然奔公甲的临行行装如此菲薄简陋,我倒有一块上好的氆氇,可以托人捎给他,以派死后裹尸之用场。我们这些人好象都不需要到死神那里去报到(但这只不过是白日做梦!)。作为修行人都应象他一样,没有必要囤积大量的食物、茶叶以及搀和料之类的物品。”扎噶瓦也叮嘱后…
《第一章 无尽的恩赐 第三节 五部大论和九乘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