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無盡的恩賜 第叁節 五部大論和九乘次第▪P6

  ..續本文上一頁半身露外面;(又從空中猛然跌下),穿石落地……最後尊者(擲大崖石于空中),崖石下降時尊者以手托住說道:“惹瓊巴!去拿一個柱石來!”惹瓊巴就很快地找來一個長形的石頭置于地上。(尊者最後才把崖石放在柱石之上),崖石上留下清楚的尊者手迹。(直到現在人人去看皆能見到。)”

   真正讓世界和人生變得精彩的,即是二無我的空性實相。當然,空性慧的魅力,需要在顯現法的映照之下,才能充分展現出來。因此在最究竟的層面上,空性和顯現實際無二無別。

   五部大論和叁主要道基本都是顯教法義,關于密法,于此不便詳述。謹恭錄至尊上師益西彭措堪布《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中有關“九乘次第”(前譯甯瑪派判教體系)的內容,願有緣之士能從中領略藏地顯密教法之概貌:

   “內道宗派從最低,直至究竟金剛頂,

   此九種乘之數量,具有安立理由故,

   如高低乘有多種,然需安立叁乘等。

   正是因爲以“見”分乘,故甯瑪巴自宗把內道從最低的聲聞乘至最頂大圓滿之間分爲九乘是有道理的,如同乘雖然有由低到高的衆多安立方法,而安立爲叁乘有道理一樣。(中略)衆生根機粗略可分爲上、中、下叁種,每種又可各自分爲叁種,即下下根,下中根、下上根……直到上上根。調伏下下根衆生的是聲聞乘,調伏下中根的爲獨覺乘,調伏下上根的爲菩薩乘,這叁乘總稱爲招引出離外叁乘(因顯宗分開輪回、涅槃,而招致輪回的根本是集谛,消除集谛而引導衆生出離輪回獲得涅槃之乘爲招引出離外叁乘);調伏中下至中上根的爲事部、行部、瑜伽部,此叁乘總稱爲苦行明覺內叁乘(以極多苦行,而明了佛所講勝義之乘,爲苦行明覺內叁乘);調伏上下到上上根的爲大瑜伽(瑪哈約嘎)、隨類瑜伽(阿讷約嘎)、最極瑜伽(阿底約嘎),這叁乘總稱爲隨轉方便密叁乘(隨所生之五毒煩惱,將彼等轉爲道用時,此具方便善巧之竅訣之乘,名爲隨轉方便密叁乘)。

   叁乘安立的理由是根據叁種不同根機、種姓的衆生,而立有叁種分別予以教化的乘。九乘的安立也正是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的。

   如同安立的叁乘一樣,安立的九乘數目也並不是不可變動的固定數量,一方面從衆生總體而言,可分爲九類種姓;另一方面,從衆生具體的無量根機而言,又可歸納爲這九類種姓。它是一個對理解不同根機的衆生、不同層次的佛法比較合適的數目。(中略)

   聲聞乘:

   一、定義:爲了使自己從輪回中獲得解脫的發心,以及作爲證悟人無我空性的方便法之乘爲聲聞乘。

   二、釋詞:梵語音爲“夏瓦嘎雅那”,其義爲聽聞四谛正法之義後,爲他人宣說所聞法義之乘,故又名爲聞宣乘。

   叁、分類:1、入門:對輪回之痛苦産生強烈的厭離心,並生起爲自己尋求解脫的發心後,以四谛法入于聲聞乘,即了知苦谛,遣除集谛,獲得滅谛,依靠道谛,緣于四谛而取舍因果,爲其入門。以比喻說明四谛,則苦谛如疾病;集谛如病因;滅谛如病愈後之安樂;道谛如治病之藥。2、見解:能被破壞力或分析力舍棄其形相的內外粗相諸法爲世俗谛,其爲假有、假立之粗相。不能被破壞力或分析力舍棄其形相的無方分之微塵和無時分之刹那爲勝義谛。抉擇在假立、粗相之世俗法上本來就不存在人我之人無我空性的正見爲其見解。3、戒律:以出離心所攝持的別解脫八種戒。4、修持:在守持清淨戒律之基礎上如理依止阿阇黎,聽聞小乘正法、伺察法義,並修持其義。具體修持之方法分二:一是寂止的修法,如爲對治嗔心而修慈心、爲對治貪心而修不淨觀、爲對治癡心而修緣起觀等。二是出世勝觀之修法,即修持四谛十六形相。5、行爲:主要是爲了自己獲得解脫,總的修持十二杜多功德(十二頭陀行),即⑴持糞掃衣;⑵但持叁衣;⑶但持毳衣;⑷但一坐食;⑸次第乞食;⑹不作余食;⑺處阿蘭若;⑻常住樹下;⑼常露地坐;⑽常住冢間;⑾長期端坐;⑿隨處坐。6、果:四向四果,即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來向、不來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爲暫時叁果;阿羅漢果爲究竟果,其又分爲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

   獨覺乘:

   一、定義:在最後有時,不依止善知識,了達現證獨覺菩提方便的圓滿人無我空性和部分法無我空性,而修持十二緣起之乘。

   二、釋詞:梵語音爲“劄德嘎布爾達雅那”,其義爲獨覺乘,即依靠自己的修持而獲得覺悟之乘。

   叁、分類:1、入門:了達輪回之痛苦而生起強烈厭離心,爲求自己之解脫,以十二緣起而入于獨覺乘。2、見解:在聲聞乘見解之基礎上,增上通達色蘊細相空性的正見。3、戒律:同聲聞乘。4、修持:在修持四谛十六行相之基礎上,順觀逆觀十二緣起。5、行爲:不是以語言而是以身神變之表示而爲他人傳法。6、果:分爲麟角獨覺與部行獨覺兩種。前者在資糧道時已積集了一百劫之資糧,故于最後一生中,現證五道之功德而獲得獨覺阿羅漢果;後者在最後有之前一生時,已入于加行道或見道,並其于命終時,見到無有佛出世,故發起獨覺之願,如是于最後一生時,從加行道或見道起修而證獨覺之果位。

   菩薩乘:

   一、定義:以智慧了達諸法之本性,並以大悲心而廣大利益衆生之殊勝方便之乘。

   二、釋詞:梵語音爲“布爾德薩埵雅那”,其義爲菩提勇士乘,即以大勇猛之發心,爲衆生求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果位,恒時無有懈怠或退墮之乘。

   叁、分類:1、入門:了知勝義谛世俗谛之二谛而入門,二谛有中觀與唯識之差別;中觀又分爲應成派與自續派之觀點。唯識又分爲隨教唯識與隨理唯識之講法。隨理唯識又分爲真相唯識與假相唯識。2、見解:圓滿抉擇人無我空性與法無我空性和如來藏光明所産生的見解,或將諸法抉擇爲唯識之見解。3、戒律:守持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4、修持:在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之四道中修持叁十七菩提分法。即下資糧道修四念住,中資糧道修四正斷,上資糧道修四神足。加行道之暖位、頂位修五根;忍位、勝法位修五力;見道時修七覺支,修道時修八聖道。5、行爲:出定時行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換、他勝于己或行持十度,利益衆生。6、果:獲得法身和色身之果位,乃至世間未空之前任運度化衆生。

   顯宗乘把因轉爲道用,故謂之因乘;而密乘乃把果轉爲道用,故謂之果乘。其分爲外密乘與內密乘,外密乘又名爲苦行明覺內叁乘,即事續乘、行續乘與瑜伽續乘。內密乘又名爲隨轉方便密叁乘,即瑪哈約嘎乘、阿讷約嘎乘、阿底約嘎乘。

   密乘之所以超勝于顯宗乘,是因爲顯宗乘將因轉爲道用,而密乘是直接將果轉爲道用。或有問曰,若密乘是將果轉爲道用,則問是將已成熟之果轉爲道用?還是將未成熟之果轉爲道用?若是前者,則應成無窮之過,因已成熟之果又轉爲道用故,如是則密乘獲得佛果應成遠道矣。若是後者,則應成並非將果轉爲道用,因爲果未成熟故。如是則自相矛盾。若果未成熟,則其非究竟之果,譬如青芽非果。對此答曰,從實際上講所獲得果之本體在所有衆生各自相續中雖已存在,然衆生沒有認識,故僅僅從認識本來存在之果方便上講,稱爲將果轉爲道用。故前半句可以遣除上述後者之問難,後半句可以遣除上述前者之問難。

   事續乘:

   一、定義:通達勝義乃遠離四邊戲論,並依靠世俗之智慧聖尊獲得悉地的方便的乘。

   二、釋詞:梵語音爲“智雅雅那”,其義爲事業乘,即著重于行持外之身口事業之乘,故謂爲事續乘。

   叁、分類:1、入門:分爲成熟入門與事業入門。成熟入門者,即以加持水與五佛冠及其支分之灌頂而使弟子成熟爲法器,故謂之爲成熟入門。事業入門者,即以沐浴、清潔之叁清淨(本尊與壇城清淨,聖物與受用清淨,咒語與叁摩地清淨)而入門。2、見解:分爲勝義見解與世俗見解。勝義見解者,即心性乃爲遠離有無等四邊之清淨明空之智慧。世俗見解又分爲倒世俗與正世俗,倒世俗承許顯宗中觀以下所抉擇的凡夫面前真實世俗與顛倒世俗皆爲倒世俗。正世俗爲證悟法性而顯現出的叁部聖尊之壇城。3、戒律:分爲十一種:⑴不舍叁寶;⑵不舍菩提心;⑶不遠離咒語手印;⑷不遠離鈴與金剛杵;⑸不舍上師;⑹不舍本尊;⑺不睡高廣大床;⑻不食肉;⑼不飲酒;⑽不吃大蒜;⑾不吃蘿蔔。4、修持:分爲有相修法與無相修法。有相修法者,即依靠空性聖尊、文字聖尊、聲音聖尊、色聖尊、手印聖尊及形相聖尊之六種聖尊而修持。迎請聖尊,並作供養、贊頌、誦咒等,觀想智慧聖尊爲國王,自之誓言聖尊乃眷屬而祈求悉地。無相修法者,即乃安住于遠離四邊之無緣中而修持觀想聖尊、誦咒等顯現法。5、行爲:分爲觀察修持時間、食物、衣飾、清潔、所依(所緣)、誦咒之事業。6、果:于人生之十六世(《大幻化網根本續》之觀點)或七世(《普作續》之觀點)中,獲得身語意叁金剛持地之叁身五智。

   行續乘:

   一、定義:以同于瑜伽續乘之見修,同于事續乘之行爲,作爲獲得悉地方便的乘。

   二、釋詞:梵語音爲“俄巴雅那”,其義爲平等乘,即平等行持外之身語事業與內之修法之乘。

   叁、分類:1、入門:分爲灌頂入門與事業入門。灌頂入門者,即以加持水之灌頂,五佛冠之灌頂,以及鈴灌頂與金剛杵灌頂而入門。事業入門者,同于事續乘。2、見解,與4、修持,同于瑜伽續乘。3、戒律,與5、行爲,同于事續乘。6、果:于人生七世(《大幻化網根本續》之觀點)或五世(《普作續》之觀點)中,成就身、語、意、功德(事業歸攝于此…

《第一章 無盡的恩賜 第叁節 五部大論和九乘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