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 報四重恩▪P7

  ..續本文上一頁不過現在她看到我們在各處弘法,生活一切都過得很好,而且人好像也比過去更加聰明了一些,比過去更加慈悲了一些……過去我跟我父親關系比較好,跟我母親關系不是很好,但是現在,我和我母親的關系慢慢越來越好了。我母親也知道,原來這個做法師、做和尚,做個出家人也是一件蠻令人自豪的事,她現在一有機會就說我兒子是一個和尚,她不煩惱了嘛。

   所以你自己把自己做的好一些,她就不會爲你去學佛而煩惱了。

  營員提問:“緣”爲何物?我們如何把握“緣分”?

   宗舜法師:我們一般講呢,因就是主要條件,緣就是輔助它生長、發展的次要條件,一切的次要條件,幫助因成就的都叫緣。比如說,一顆種子就叫因,種到地裏,土就是緣,陽光、空氣、澆水這些都叫外緣,最後種子就長養起來,結出碩果。因緣合和就結出碩果,這叫受報。

   我們如何把握緣分呢,就是要惜緣,珍惜就行,遇到一個順緣我們珍惜它,感恩它,是衆生他們成就我們;每遇到逆緣時候,我們也珍惜它、感恩它,因爲它磨練我們,使我們變得更堅強,能在學佛道上承擔菩薩道的重擔,我們可以在修逆緣中間成就。所以一定要珍惜逆緣,逆緣的加持比順緣的加持更加重要,當下珍惜就是最好的惜緣。

  營員提問:請法師說說發菩提心與發出離心的關系,我個人覺得如果不發起決定的出離心,就很難發起真實、純粹的菩提心,這樣的話,要修大乘道發菩提心就得被一步一步地逼到出家這條路上,但是自己卻又很難放下在現實生活中的所有,所以會感覺到苦惱、困惑、矛盾,以至想放棄。

   宗舜法師:這不知道是誰交給你這些苦惱的,真奇怪了。誰說出離就會當和尚呢?誰說出離就要舍棄世間的一切呢?不是的。我們要舍的是什麼?要舍的是生死輪回啊,我們出家出的是生死家、煩惱家,我們並不是單純出一個兩扇門的家,否則,出了這個兩扇門的家你還是留戀世間的一切,跟沒出家又有什麼兩樣呢?所以我覺得這個不矛盾。而且出離心是出離煩惱的心,並不是舍棄基本的條件,否則這樣執著就真的很慘啊。你如果真的按照過去那些嚴格的要求去做,我們真的連門都不知道怎麼出才好。以前講出家的法師不能和女子同坐一輛車,爲了避免譏嫌,那今天出門是給我們開個專列呢?還是開個專機呢?怎麼可能呢?所以有些時候,你不要誤解那個內容啊。過去在印度,一個和尚跟幾個女居士在路上走,人家會譏嫌,說你怎麼這樣,或者坐車時會說你們是不是有什麼不正當關系。今天坐火車,如果旁邊有一個女的,人家會聯想到這個女孩子是你的老婆嗎?好像不會啊!所以沒有必要這樣畫地爲牢給自己弄一些障礙。出離不是你講的這麼恐怖的事情。

  營員提問:在衆生需要時給予最大幫助,但若不需要,而無謂的索取,也給予嗎?謝謝法師,阿彌陀佛。

   宗舜法師:這是有尺度的,一個菩薩給予什麼、不給予什麼,一般你看如果求財布施,一個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菩薩,如果人家向你來乞討,你不給是犯戒的。如果一個乞丐來討錢,不管他的身份真實與否,你不給他是犯戒的。但是我怎麼去鑒別這乞丐呢?不要鑒別。他是衆生,也是我過去生中的父母,他用自己的自尊換取我施舍的那麼點錢,舍開跟衆生的關系不談,其實我們已經拿很少的東西買到了他很珍貴的尊嚴啊,這種情況下,你已經很賺了,你怎麼會被騙了呢?你可以跪在雪地裏,或者站在很強的太陽下向別人乞討嗎?不可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成就了他,沒有什麼被騙與否。

   另一方面我的財物是有限的,我要拿去作些有利于大家的事情,這個時候就可以斟酌了,假如你有一百塊錢,本說好去助印大乘的經書,或者供養某個法師,去做什麼事情,是如理合法的,甚至准備去供養叁寶。他來乞討時,沒有別的錢給他,你就說,“對不起,我不能成就你,因爲這個錢我是拿去正當的弘揚佛法或做供養叁寶的事業,如果有其他什麼東西我可以給你”。但是這裏面也有一些善巧,教給你們。這是我跟師父學的。他每次去五臺山朝山,都背一個口袋,裏面硬幣換好多好多,只要有人乞討就給他一毛錢,也不多給。你們也可以這樣常備硬幣,或者其他東西。既不退失自己菩提心,也不助長某些人的歪邪的心。這樣可能有些兩全其美的感覺。

  營員提問:當我們供養水果時,或往功德箱裏放錢時,應該發什麼心?

   宗舜法師:兩個心,第一個是世俗的心,就是我有什麼願望可以回向,畢竟做了供養叁寶的事情,可以把功德回向到自己的想成就的事情。你看我們每天結齋時候念,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這是我們法師們在爲你們加持啊,回向你們所需求的願望,因爲你供僧的功德,我們回向你,你一定能成就。所以這個心可以發。

   第二個心要發菩提心,想到我供養的功德不要只給我一個人,還要回向法界一切有情衆生。法界一切有情衆生都因爲我們微薄的功德而獲得了一個將來成就解脫的因,得到將來解脫的果。這樣發心又可以兼顧到自利與利他,世間與出世間,聖義與世俗,好像也有兩全其美的感覺。是嗎?

  營員提問:菩薩和羅漢長時間的修行才證得了阿羅漢果或菩薩果位,我們凡夫生活在娑婆世界裏,什麼時候才能成佛呢?

   宗舜法師:其實菩薩與二乘的根本區別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菩薩,在一念間俱足菩薩所有功德,等菩提心退失時功德也隨之退失了,所以如果你能夠長時間保持這個菩提心不退失,那麼你就俱足了菩薩的相應功德,你這一念的功德遠遠勝過阿羅漢、緣覺他們修行百劫千劫的功德。有關這個問題在《華嚴經》裏講菩提心的功德時講的非常清楚。時間關系,這個問題就解釋到這裏。

   爲什麼一念心發起來這個功德就會發生質的根本變化?也就是發菩提心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議。等到我們講解“爲什麼要發菩提心”時會解釋這個問題。

  營員提問:爲什麼有可能“善有惡報,惡有善報”?

   宗舜法師:首先我解釋一下,是“善有樂報,惡有苦報”。因爲業果,是沒有善惡之別的。果報是感受上的,如果是樂的果報,我們說是白淨法,如果帶給我的是苦的果報,那就是黑法。只有樂果和苦果,沒有善果和惡果。平時這麼說是因爲大家沿襲的俗語,當然那麼說沒有大的問題,但是用樂果、苦果來表達,就更加完滿一些。

   第二,因果律確實是一個宇宙的根本規律。世間上的一切都不出因果的規律,也許,外道,或者其他觀念和我們佛教的因果觀念不同,但是對因果的認識,一定有因與果的對應關系。這是因爲“因”這個種子,是我們所說的內因和外緣綜合起來作用而發生的。種下去西瓜絕對不會長出黃瓜來,要長黃瓜要用轉基因的技術,不管怎樣一定是加了黃瓜的東西到裏面去,不是純粹的西瓜無因而生出黃瓜來的,所以你剛才那個假設永遠都不會出現的。佛法否定無因生,那個假設不會成立。比如我們認爲這個人一輩子行善,結果臨了受了一些惡報,就把不是因果的東西聯系起來,這是錯誤的。他現在受報的是他的惡業感的苦果,是他過去做的壞事感的果,但我們錯誤地把這個果和他幹的好事聯系起來,所以會以爲幹好事要受苦報,這就顛倒了,因果關系不是這樣的。

  

  

《發菩提心 報四重恩》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和諧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