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和諧觀

  佛教的和諧觀

  宗舜

  2005年8月講于黃梅四祖寺第二屆禅文化夏令營

   請大家合掌!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尊敬的淨慧大和尚,各位法師,各位營員:

   今天非常有幸,能和大家相會在黃梅四祖寺。雖然天氣非常炎熱,正好需要有和諧的甘露灑向我們的心靈,才能獲得身心的清涼。正是因爲不和諧,所以我們才會感到很熱、很煩惱。這個時候,確實非常需要有我們這樣一個“爲和諧加油”的夏令營,使我們的身心兩方面得到當下的受用,這也是對我們究竟和不和諧的一個檢驗。這次的夏令營四祖寺是第二次辦,我這次能夠來到這裏感到非常開心,因爲又多了一次學習的機會。

   在柏林寺,生活禅夏令營的主題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我以“發菩提心,報四重恩”爲題作過一次講演。由于我們的主題是“爲和諧加油”,緊貼這個主題,我今天給大家作一個“佛教和諧觀”的講座,希望大家能從我的講座中,來看看佛教是怎樣描述和闡發和諧精神的。盡管我所講的只是佛法大海中的一滴,但是我相信大家也能從中體會到“和諧”這樣一個概念,對于我們佛教的修行有什麼樣的重要意義。

   大家可能對一個詞很熟悉,叫“不二法門”。大家有聽過這個詞嗎?那麼究竟什麼是“不二法門”呢?可能不是每個人都答得周全的。我所認識的很多居士,包括一些在佛法上修行很長時間的居士,他們所理解的不二法門,就是只修一個法門,不要再修別的法門,認爲這就是不二法門。那麼有人能夠告訴我,這是對不二法門的正確理解嗎?不是。確實不是。

   不二法門的出典是《維摩诘經》。維摩诘是佛世時的一位居士,他爲了說法,就示現生病,躺在自己的家裏就想,佛陀既然那樣慈悲,我現在生病在家,他怎麼會不派他的弟子來看望我呢?于是世尊就知道了他的心念,派弟子去探病。所有弟子都推辭說:我的智能辯才實在沒有辦法和維摩诘居士相提並論,我去肯定不能夠擔此重責。大家推來推去,最後就推舉了文殊師利這一位智能第一的大菩薩到維摩诘居士那裏探病。于是維摩诘居士借病說法,講出了這一部非常具有文學色彩,又非常具有戲劇性的一部經典,就叫做《維摩诘所說經》。這是一部非常非常美妙的經典。在六朝——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把它作爲士大夫們擺在案頭清玩的小品。《易經》、《老莊》、《維摩诘經》,如果不讀它,那就好象我們今天的人不讀時尚雜志,不知今天流行的最新的趨勢是什麼,讓人覺得很落伍的感覺。對大家來說,如果你不知道今天網絡上最流行的是什麼,那就感覺落伍。

   過去,在前一兩年,臺灣流行“上流美”,不知道“上流美”的人,幾乎可以說他沒有資格做“臺灣人”。在臺灣當地有一位女人,神經有點問題的,老說她自己是上流社會的人,她叫許純美。人家就給她取名叫“上流美”。大家都知道,臺灣有一些從大陸偷渡過去打黑工的女孩子,懷疑是的,就把她們抓到一起來,然後就問:“你知不知道什麼叫上流美?”如果在當地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一定知道什麼叫上流美。如果說搞不懂清楚什麼是上流美,幾乎95%以上可以肯定她是從大陸偷渡過去,私自逗留在那裏的。

   現在呢?今年最新的話題是“芙蓉姐姐”,再近一點的就是“紅衣教主”,參加過“超級女生”比賽的。如果你經常上網的話,如果你搞不清楚,什麼是木子美,什麼是流氓燕,什麼是紅衣教主,什麼是芙蓉姐姐,那你就是落伍的,大家有這種感覺。

   那麼,在那個時代,如果你不讀《維摩經》,那就像我們不知道芙蓉姐姐一樣,大家會嘲笑你的。《維摩經》在當時非常流行。直到現在,我們還是有許多的典故出自于《維摩經》,如“取飯香積”、“借座燈王”、“天女散花”,都是出自于《維摩經》。梅蘭芳編的京劇《天女散花》,就是取自于《維摩經》。寺院的廚房叫“香積廚”,也是從《維摩诘經》來。他們討論到最後,就是討論什麼是不二法門。于是每一位菩薩,都把自己對不二法門的理解闡述了一遍。最後文殊菩薩問維摩诘居士:“請問居士,什麼是您所理解的不二法門呢?”沒想到維摩诘居士坐在那裏半天不吭聲。于是文殊菩薩就贊歎他說:“善哉善哉,您老人家真是太了不起了!”怎麼呢?“乃至無法用語言文字來描述的不可思議的境界,才真正契合不二法門的精髓呀!”也就是說,我們說了半天什麼是不二法門,那都還是落在兩邊。而你老人家不說一字,才是真入不二法門。

   所以不二法門不是專修一個不修其它,有人說只念一句阿彌陀佛才是不二法門,如果再念《金剛經》,那就有了兩個,就違背了不二法門;有人說只能念阿彌陀佛,不能念觀音菩薩,念了阿彌陀佛再加觀音菩薩就是二的法門,不是不二法門。這都是錯誤的理解。其實我們體會不到無言的不二法門,那我們就用言語來分別一下。什麼是二呢?生死是二。生和死是兩邊,這是二;什麼是不二呢?不落生死是不二。我們說煩惱與菩提,煩惱是一邊,菩提是一邊,一個是染,一個是淨。我們凡夫不是執著于染的煩惱,就是執于淨的菩提,所以是二,菩薩超越生死煩惱與菩提涅槃,所以是不二。佛陀就是這樣的。因爲有大智,所以不住煩惱,這就斷了染的那一邊,同時因爲大悲,所以不住涅槃,也不執于菩提的淨這一面。菩薩遠離于染與淨、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的分別,這就是不二。如此等等。遠離絕對與相對的分別,把握中道正觀,才爲稱爲不二法門。

   大家聽得最多的就是中道。如果讀了《菩提道次第論》的人就知道,道次第有叁主要道,被稱爲修學佛法的核心。哪叁主要道呢?有沒有營員知道?修學佛法有叁個核心,叫做叁主要道。第一是出離心,舍棄對世間的貪執;第二是菩提心,發起爲利益衆生願成佛的心願;第叁個叫做中觀見。因爲如果失去了中觀正見,那我們修學佛法,就好像沒有舵的船,找不准前進的方向。所以講見地,在佛教裏面,中觀見是最高的。中觀非常不容易把握。龍樹菩薩作《中論》,講述“八不中道”。有的教授研究一輩子,就研究這“八不”,也研究不明白。有的人對我說,他讀印順法師的《中觀今論》,讀了很久,到現在對什麼是中觀,還是沒有搞清楚。正好這次我們來參加夏令營,看到“和諧”這兩字,我過去還真沒有這樣的體悟,忽然感覺到,如果真正做到了最好的和諧,不就是中道正觀嗎?所以我感覺,所謂的和諧觀,其實就是中道觀。什麼你都能把握到和諧這樣一個程度,那就一定不會偏于斷或常,偏于染或者淨,偏于有或者無,偏于兩邊。所以和諧,就是我們講的真正的最好的中道。

   和諧這個詞出現得非常早。東漢時期的經學大師鄭玄,他爲《詩經》作注解時就用了“和諧”這個詞。《詩經·周南》中有一篇《關睢》:“關關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爲之作注解時,說此篇講的是“後妃悅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意思是說,賢德的皇後輔助國王教化百姓,贊化天地,沒有不和諧的。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和諧這個詞,起碼在東漢時就已經出現了。

   那麼佛教裏面什麼時候開始用和諧這個詞呢,我曾經檢索過一下,發現最早可能是在東晉時代。東晉著名的求法高僧法顯,在他所翻譯的《大般涅槃經》中,也使用了和諧這個詞。我念給大家聽,但不解釋什麼意思。《大般涅槃經》中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從今亦當修習七法之行。一者歡悅和諧,猶如水乳;二者常共集會,講論經法;叁者護持禁戒,不生犯想;四者恭敬于師及以上座;五者料理愛敬阿練比丘;六者勸化檀越,修營叁寶所止住處;七者勤加精進,守護佛法。汝等當知,若有比丘行此七法,功德智能日就增進。

   這第一條,意思是說,出家人住在一起要互相歡喜,十分和諧,就像水和乳融合在一起一樣,沒有分別。誰能把乳從奶中提出來呢?那必須是要用很先進的分離技術才能做到,一般是做不到。所以說水乳交融,稱爲和諧,很形象。

   在東晉時所翻譯的經典裏面,就已經用到了和諧這個詞。就是告訴我們說,你只要是按照這上面講的七個要點去做,我們的道業就能日日增進,這一點,就是要“歡悅和諧猶如水乳”。歡悅就是開心,和諧就是互相尊重。這其實就是六和敬精神的最早的一種表述。這是在東晉。

   由此我們知道,無論是在文學作品裏面,還是在佛學經典裏面,和諧這個詞都是用得非常早的。怎麼理解它呢?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和諧就是配合得適當和勻稱。第一要恰當,第二是勻稱。這兩點恰好就是這個詞的兩個關鍵。第一是要和,第二是要諧。這個詞,兩個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

   那麼我們佛教是如何來理解和諧的呢?我們分別從“和”與“諧”兩個方面給大家作一個解釋。

   從“和”的思想來看,主要是體現在對生命和自然的尊重。這是和的思想最爲重要的一點。這一點,這種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理念,是從佛教成立教團、佛陀宣傳而教開始,就已經通過佛教的理論和佛教的行爲准則,也就是思想教義和戒律,在佛教的信仰者之間進行著傳播。

   那麼佛教究竟是怎麼尊重自然和生命的呢?我們知道,佛教把生命分成兩類。第一是有情生命,第二是無情衆生。那麼有情和無情,側重于有沒有情和識這一點。情就是感情,識就是意識。它有沒有感情?有沒有思想活動?這是我們判斷它是有情衆生還是無情衆生的根本標准。凡是有思想和感情的,比如說人和所有的動物,乃至我們看不見的天神天人等等,我們都稱之爲“有情衆生”,而山河、宇宙、大地,筆、水杯、話筒、桌子、大家坐的地板,以及樹木花草,這些沒有感情和意識的,都稱爲“無情衆生”。

   佛教又把有情衆生分爲六…

《佛教的和諧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