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和谐观
宗舜
2005年8月讲于黄梅四祖寺第二届禅文化夏令营
请大家合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尊敬的净慧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营员:
今天非常有幸,能和大家相会在黄梅四祖寺。虽然天气非常炎热,正好需要有和谐的甘露洒向我们的心灵,才能获得身心的清凉。正是因为不和谐,所以我们才会感到很热、很烦恼。这个时候,确实非常需要有我们这样一个“为和谐加油”的夏令营,使我们的身心两方面得到当下的受用,这也是对我们究竟和不和谐的一个检验。这次的夏令营四祖寺是第二次办,我这次能够来到这里感到非常开心,因为又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在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的主题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我以“发菩提心,报四重恩”为题作过一次讲演。由于我们的主题是“为和谐加油”,紧贴这个主题,我今天给大家作一个“佛教和谐观”的讲座,希望大家能从我的讲座中,来看看佛教是怎样描述和阐发和谐精神的。尽管我所讲的只是佛法大海中的一滴,但是我相信大家也能从中体会到“和谐”这样一个概念,对于我们佛教的修行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大家可能对一个词很熟悉,叫“不二法门”。大家有听过这个词吗?那么究竟什么是“不二法门”呢?可能不是每个人都答得周全的。我所认识的很多居士,包括一些在佛法上修行很长时间的居士,他们所理解的不二法门,就是只修一个法门,不要再修别的法门,认为这就是不二法门。那么有人能够告诉我,这是对不二法门的正确理解吗?不是。确实不是。
不二法门的出典是《维摩诘经》。维摩诘是佛世时的一位居士,他为了说法,就示现生病,躺在自己的家里就想,佛陀既然那样慈悲,我现在生病在家,他怎么会不派他的弟子来看望我呢?于是世尊就知道了他的心念,派弟子去探病。所有弟子都推辞说:我的智能辩才实在没有办法和维摩诘居士相提并论,我去肯定不能够担此重责。大家推来推去,最后就推举了文殊师利这一位智能第一的大菩萨到维摩诘居士那里探病。于是维摩诘居士借病说法,讲出了这一部非常具有文学色彩,又非常具有戏剧性的一部经典,就叫做《维摩诘所说经》。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美妙的经典。在六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把它作为士大夫们摆在案头清玩的小品。《易经》、《老庄》、《维摩诘经》,如果不读它,那就好象我们今天的人不读时尚杂志,不知今天流行的最新的趋势是什么,让人觉得很落伍的感觉。对大家来说,如果你不知道今天网络上最流行的是什么,那就感觉落伍。
过去,在前一两年,台湾流行“上流美”,不知道“上流美”的人,几乎可以说他没有资格做“台湾人”。在台湾当地有一位女人,神经有点问题的,老说她自己是上流社会的人,她叫许纯美。人家就给她取名叫“上流美”。大家都知道,台湾有一些从大陆偷渡过去打黑工的女孩子,怀疑是的,就把她们抓到一起来,然后就问:“你知不知道什么叫上流美?”如果在当地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一定知道什么叫上流美。如果说搞不懂清楚什么是上流美,几乎95%以上可以肯定她是从大陆偷渡过去,私自逗留在那里的。
现在呢?今年最新的话题是“芙蓉姐姐”,再近一点的就是“红衣教主”,参加过“超级女生”比赛的。如果你经常上网的话,如果你搞不清楚,什么是木子美,什么是流氓燕,什么是红衣教主,什么是芙蓉姐姐,那你就是落伍的,大家有这种感觉。
那么,在那个时代,如果你不读《维摩经》,那就像我们不知道芙蓉姐姐一样,大家会嘲笑你的。《维摩经》在当时非常流行。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有许多的典故出自于《维摩经》,如“取饭香积”、“借座灯王”、“天女散花”,都是出自于《维摩经》。梅兰芳编的京剧《天女散花》,就是取自于《维摩经》。寺院的厨房叫“香积厨”,也是从《维摩诘经》来。他们讨论到最后,就是讨论什么是不二法门。于是每一位菩萨,都把自己对不二法门的理解阐述了一遍。最后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请问居士,什么是您所理解的不二法门呢?”没想到维摩诘居士坐在那里半天不吭声。于是文殊菩萨就赞叹他说:“善哉善哉,您老人家真是太了不起了!”怎么呢?“乃至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才真正契合不二法门的精髓呀!”也就是说,我们说了半天什么是不二法门,那都还是落在两边。而你老人家不说一字,才是真入不二法门。
所以不二法门不是专修一个不修其它,有人说只念一句阿弥陀佛才是不二法门,如果再念《金刚经》,那就有了两个,就违背了不二法门;有人说只能念阿弥陀佛,不能念观音菩萨,念了阿弥陀佛再加观音菩萨就是二的法门,不是不二法门。这都是错误的理解。其实我们体会不到无言的不二法门,那我们就用言语来分别一下。什么是二呢?生死是二。生和死是两边,这是二;什么是不二呢?不落生死是不二。我们说烦恼与菩提,烦恼是一边,菩提是一边,一个是染,一个是净。我们凡夫不是执着于染的烦恼,就是执于净的菩提,所以是二,菩萨超越生死烦恼与菩提涅槃,所以是不二。佛陀就是这样的。因为有大智,所以不住烦恼,这就断了染的那一边,同时因为大悲,所以不住涅槃,也不执于菩提的净这一面。菩萨远离于染与净、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的分别,这就是不二。如此等等。远离绝对与相对的分别,把握中道正观,才为称为不二法门。
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中道。如果读了《菩提道次第论》的人就知道,道次第有三主要道,被称为修学佛法的核心。哪三主要道呢?有没有营员知道?修学佛法有三个核心,叫做三主要道。第一是出离心,舍弃对世间的贪执;第二是菩提心,发起为利益众生愿成佛的心愿;第三个叫做中观见。因为如果失去了中观正见,那我们修学佛法,就好像没有舵的船,找不准前进的方向。所以讲见地,在佛教里面,中观见是最高的。中观非常不容易把握。龙树菩萨作《中论》,讲述“八不中道”。有的教授研究一辈子,就研究这“八不”,也研究不明白。有的人对我说,他读印顺法师的《中观今论》,读了很久,到现在对什么是中观,还是没有搞清楚。正好这次我们来参加夏令营,看到“和谐”这两字,我过去还真没有这样的体悟,忽然感觉到,如果真正做到了最好的和谐,不就是中道正观吗?所以我感觉,所谓的和谐观,其实就是中道观。什么你都能把握到和谐这样一个程度,那就一定不会偏于断或常,偏于染或者净,偏于有或者无,偏于两边。所以和谐,就是我们讲的真正的最好的中道。
和谐这个词出现得非常早。东汉时期的经学大师郑玄,他为《诗经》作注解时就用了“和谐”这个词。《诗经·周南》中有一篇《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为之作注解时,说此篇讲的是“后妃悦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意思是说,贤德的皇后辅助国王教化百姓,赞化天地,没有不和谐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和谐这个词,起码在东汉时就已经出现了。
那么佛教里面什么时候开始用和谐这个词呢,我曾经检索过一下,发现最早可能是在东晋时代。东晋著名的求法高僧法显,在他所翻译的《大般涅槃经》中,也使用了和谐这个词。我念给大家听,但不解释什么意思。《大般涅槃经》中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从今亦当修习七法之行。一者欢悦和谐,犹如水乳;二者常共集会,讲论经法;三者护持禁戒,不生犯想;四者恭敬于师及以上座;五者料理爱敬阿练比丘;六者劝化檀越,修营三宝所止住处;七者勤加精进,守护佛法。汝等当知,若有比丘行此七法,功德智能日就增进。
这第一条,意思是说,出家人住在一起要互相欢喜,十分和谐,就像水和乳融合在一起一样,没有分别。谁能把乳从奶中提出来呢?那必须是要用很先进的分离技术才能做到,一般是做不到。所以说水乳交融,称为和谐,很形象。
在东晋时所翻译的经典里面,就已经用到了和谐这个词。就是告诉我们说,你只要是按照这上面讲的七个要点去做,我们的道业就能日日增进,这一点,就是要“欢悦和谐犹如水乳”。欢悦就是开心,和谐就是互相尊重。这其实就是六和敬精神的最早的一种表述。这是在东晋。
由此我们知道,无论是在文学作品里面,还是在佛学经典里面,和谐这个词都是用得非常早的。怎么理解它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第一要恰当,第二是匀称。这两点恰好就是这个词的两个关键。第一是要和,第二是要谐。这个词,两个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佛教是如何来理解和谐的呢?我们分别从“和”与“谐”两个方面给大家作一个解释。
从“和”的思想来看,主要是体现在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这是和的思想最为重要的一点。这一点,这种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理念,是从佛教成立教团、佛陀宣传而教开始,就已经通过佛教的理论和佛教的行为准则,也就是思想教义和戒律,在佛教的信仰者之间进行着传播。
那么佛教究竟是怎么尊重自然和生命的呢?我们知道,佛教把生命分成两类。第一是有情生命,第二是无情众生。那么有情和无情,侧重于有没有情和识这一点。情就是感情,识就是意识。它有没有感情?有没有思想活动?这是我们判断它是有情众生还是无情众生的根本标准。凡是有思想和感情的,比如说人和所有的动物,乃至我们看不见的天神天人等等,我们都称之为“有情众生”,而山河、宇宙、大地,笔、水杯、话筒、桌子、大家坐的地板,以及树木花草,这些没有感情和意识的,都称为“无情众生”。
佛教又把有情众生分为六…
《佛教的和谐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