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和谐观▪P6

  ..续本文上一页,不要伸出去。你一伸出去,就被咬住了。所以俗话说,狗咬乌龟无处下嘴。你干吗要把自己表现出来呢?是不是?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个人在网上照片,是一个法师修苦行,手上拿一串粒很大的念珠,在大暴雨里打坐。然后很多人纷纷发帖赞叹。说这个法师修行真好。结果有一个人发帖子,我觉得他说了句大实话。他说,这位法师为什么要在大雨天里坐在雨地里打坐呢?那么多赞叹的帖子,我说心里话,我固然不怀疑他们对师父的恭敬,对法师的赞叹,但是我对他们有没有智慧表示怀疑。因为打坐要调五事,我们在禅堂里,对于打坐有很多要求。不要说坐在大雨里,甚至在夏天,为了避免着凉,脚上还得盖上一条薄被单。如果真要在雨中打坐的话,那他不得禅病才真是奇怪的事情。

   这不正是显异惑众吗?这都是做的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完全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固然他不一定就是出于某种名闻利养的目的,甚至也不存有故意张扬自己比别人高明的心理,但是,在明明不需要的情况下去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这位师父雨地里就没处可躲了,只好坐那里,后面还有一个殿。就算殿进不去,还有屋檐。难道寺院的人这么不客气,在屋檐躲雨都不让,对他这么不慈悲吗?看到这张照片我心里真的就在想,这是哪个庙,怎么对出家师父这么不客气?还要把他赶到大雨里面去打坐?连个地方都不给他容身?

   所以这种无益的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对的。般若的中道行,是要以究竟的智慧作指导,是远离于苦与乐这两种极端的中道,它是落实在八正道的基础上。中道正观落实在实践上,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们常说的八正道。这才符合中道正观的要求。

   哪八正道呢?

   第一正见。正确的知见。不要搞错了。

   第二正思维。正确的思维,即正确的思考。这很重要啊。现在有很多人似乎不会思考,缺乏逻辑性。对一些问题往往不会分析。大家为什么觉得困惑、矛盾,问题特别多呢?与正思维有关系。

   第三正语。正当的言语。远离妄语、粗恶语、邪见语、无益语。

   第四正业。正当的行为。二、三、四三点就身口意三业。

   第五正命。正当的职业。远离杀生、害命、色情、毒品等不正当的行业。

   第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精进也要分清正精进和邪精进。你不要看自己修行很努力。假如你的方向是错的,不是正精进,是邪精进,你用的功越多,背离正道就越远,那还不如懒一点更好些。

   这都是有例子的。太过投入就是这样。我过去学佛,很多居士在一起,其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居士以及他的女朋友,我们先也是一起学佛学了很长的时间。他是学心理学的,是心理学医生。但是呢?学到最后学到*轮功去了,最后把所有佛教的书、法器、佛像都送给我。他当时没告诉他这是在做什么。我感到很困惑,你怎么把这些都送给我呢?他说他不要了。后来才听见说他在搞邪教去了。而且,不止他一个,还有好几个跟着他一起都去搞那个去了。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因为他好像很精进,在里面起到一定的骨干作用,最后的结果就是,原来是当院长的,被撤掉了,还好,保留了职务,做一名普通医生。但是,等于什么都没有,一切都失去了。跟他在一起的另外那些不够精进的,分量还不足,转化还可以,就没有严重,相反好一点。所以说,造恶太精进,那还不如懒惰一点。所以精进还得看是不是正确的。这是第六。

   第七正念。正确的念头,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

   第八正定。正确的禅定。不是邪定。怎样才是正确的禅定呢?我们不是求的人天福报,不是为了生到非想非想天,我们修禅定是作为开发智慧的方便,是为了成佛度众生。这样子修禅定就对了。这叫正定。

   通过对八正道的实践,就是要令众生由不偏不倚的中道,最后到达解脱生死轮回的彼岸。

   以上是为佛教对“谐”的认识。即是用中道正观来指导我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的理论和实践以中道来指导,我们的修行才能得到非常好的受益。

   这是对和谐两字,我们作一些佛教的解读。

   那么佛教的和谐观在今天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呢?我认为,佛教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体现在哪里呢?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解释。和谐社会这个词提得非常好,因为它确实从儒家、道家、佛家,我们这个东方的非常高明的宗教智慧里面得到启迪之后运用于今天的。那么我觉得,作为佛教,可以贡献给社会的,可以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以用佛教“六和敬”精神,推进社会的和谐。大家知道,佛教的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就是大家共同住在一个寺院里面。口和无争,大家都是柔软语、爱敬语、悦意语,不要是粗犷语,不要是那些从伤害他人的语言。意和同悦,就是想往一处想,心往一处来,而不是我想我的你想你的,大家闹别扭闹意见。这叫意和同悦。只有意和了才能高兴得起来。否则大家老不对劲。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开心。这是身语意三个方面,它是和合的具体表现。

   另外,戒和同修,即是要遵守共同的戒律,这样的才能共修得起来。有的时候,由于大家对戒律的要求不一样,如果不统一起来就会很难办。南传佛教可以吃三净肉,汉传佛教要求完全吃素,那你说,如果一个寺庙两个都主张,那就麻烦了。那两边肯定要打起来。所以我们同在一处,就要尊重一处的规矩。同样,大家在这个夏令营里面,大家就要按夏令营的规矩办事,这也叫戒和同修。如果你违背了营员的规则,违背常住安排的作息时间,那就相当于没有做到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对于同样的事物,大家朝需要有相同的至少是近似的认识与态度。不要大家都认为是好的,你偏要认为是坏的。大家认为是不好的,你却认为是好的。那见解就不一致,那你肯定就在这里住不下来。

   最后,利和同均。这是共产主义。天下的财富不是属于哪一个的。我们讲,出家人的财富,是属于十方僧众的,每个人来了都有份。当然,利和同均不是讲绝对的公平主义,和合里面也有次第的差别。丛林分东西怎么分呢?先从上座比丘分起。比如说有12个人,人家送了8件衣服,怎么办呢?利和同均不是每个人都得从拿到,不是说非要把8件衣服裁开,然后重新一拼,每个人缺一只袖子也没有关系。这样不对。所以从上座分起,分到第九个人没有了,对不起,以后有了再补给,再从你这里开始。多的怎么办呢?多的再转一圈。比如说12个人,送了14件衣服,多出的两件从头分给第一第二位。所以均不是绝对100%的均,除了均以外,还要尊重上座,尊重戒腊德行高的人。所以大家不要认为是严格意义的吃大锅饭。所以大家不要感到烦恼,看到普佛的时候方丈和尚拿儭钱要拿两份、看到客堂的师父多得了人家供养的红包心里就不开心。丛林里分工不同,没有绝对的利益均衡。利和同均是站在一个高的原则上的要求。这种民主的分配法,就是均。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六和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因为和谐的社会,就是法制的和民主的社会。我们讲的戒和同修,是不是有律制的精神在里面?它完全符合民主与法制两方面的要求。第二,和谐的社会应该是利益均衡的社会,不宜贫富悬殊的差别过大;但也不是要回到大家共同贫穷吃大锅状态。而是说,根据你的劳动来获取相应的财富。同时富的人也要来扶植帮助不够富的人。这就和丛林分衣服有点像。不要说非要绝对的均等不可,还是有它的次第。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应遵循这一利和同均的原则,也就是要有财富公平分配的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见和同解,基本接近大家应有共同的伦理、道德、团队精神这样的社会。

   其它的,如身口、口和、意和,都可以看成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团结和睦和谐关系的具体体现。所以,六和敬的精神,把它推广开来,能够增进社会的和谐,这是第一。

   第二,可以用佛教的慈悲心来推动人格的和谐。我们大家知道,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哲理化的宗教。它既具有高尚的宗教情感,又具有高深的解脱智慧。这种解脱的智慧,确实是佛教所独有的。人本主义的精神,在佛教中集中体现在慈悲上。慈爱众生,给与众生快乐这叫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拔除它的痛苦,这叫悲。与乐名慈,拔苦名悲。这种精神,对于人格的成长与完善,身心的和谐与健康,道德的提高与升华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今天,我们往往缺的,就是慈悲。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其实在人格上存在很大缺陷的。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与他争夺父母长辈之爱,往往一家之中,六个人围着一个人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把他养得无比的娇贵。现在往往大家爱自己爱得很多,爱他人爱得很少。不要说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即使你让他付出那么一点点,举一毛而利天下,他都会说,举它干什么,举得我手很累呀,他都不愿意举。已经自私到这种极端里面去了。我们反省一下自己看看。

   今天,网络上表现出来的对自我隐私的吐露,其实都是极端的自恋,是自私的另一种扭曲。我们究竟自恋不自恋,只要数数自己照镜子的次数就可以了。男孩子一般是早上一起来下洗漱一下,梳梳头,打扮得整整齐齐,再出门,一天三次,这也可以。女孩子多一点,为了上班补补妆,一天五六次也可以了吧。但是我们实际照镜子的次数远远超过了呢?我就观察到我们身边的人,不管是男的女的,特别是最近回家一次,看到那些亲戚朋友,不管是男的女的还是外面社会上所看到的,几乎是只要哪个地方有镜子,他就一定要去照一下。你们不要笑,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子的?一点都不夸张,绝对不夸张,几乎就是这个样子…

《佛教的和谐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