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要伸出去。你一伸出去,就被咬住了。所以俗話說,狗咬烏龜無處下嘴。你幹嗎要把自己表現出來呢?是不是?
還有一個例子。有一個人在網上照片,是一個法師修苦行,手上拿一串粒很大的念珠,在大暴雨裏打坐。然後很多人紛紛發帖贊歎。說這個法師修行真好。結果有一個人發帖子,我覺得他說了句大實話。他說,這位法師爲什麼要在大雨天裏坐在雨地裏打坐呢?那麼多贊歎的帖子,我說心裏話,我固然不懷疑他們對師父的恭敬,對法師的贊歎,但是我對他們有沒有智慧表示懷疑。因爲打坐要調五事,我們在禅堂裏,對于打坐有很多要求。不要說坐在大雨裏,甚至在夏天,爲了避免著涼,腳上還得蓋上一條薄被單。如果真要在雨中打坐的話,那他不得禅病才真是奇怪的事情。
這不正是顯異惑衆嗎?這都是做的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完全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固然他不一定就是出于某種名聞利養的目的,甚至也不存有故意張揚自己比別人高明的心理,但是,在明明不需要的情況下去這樣做,並不是因爲這位師父雨地裏就沒處可躲了,只好坐那裏,後面還有一個殿。就算殿進不去,還有屋檐。難道寺院的人這麼不客氣,在屋檐躲雨都不讓,對他這麼不慈悲嗎?看到這張照片我心裏真的就在想,這是哪個廟,怎麼對出家師父這麼不客氣?還要把他趕到大雨裏面去打坐?連個地方都不給他容身?
所以這種無益的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對的。般若的中道行,是要以究竟的智慧作指導,是遠離于苦與樂這兩種極端的中道,它是落實在八正道的基礎上。中道正觀落實在實踐上,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就是我們常說的八正道。這才符合中道正觀的要求。
哪八正道呢?
第一正見。正確的知見。不要搞錯了。
第二正思維。正確的思維,即正確的思考。這很重要啊。現在有很多人似乎不會思考,缺乏邏輯性。對一些問題往往不會分析。大家爲什麼覺得困惑、矛盾,問題特別多呢?與正思維有關系。
第叁正語。正當的言語。遠離妄語、粗惡語、邪見語、無益語。
第四正業。正當的行爲。二、叁、四叁點就身口意叁業。
第五正命。正當的職業。遠離殺生、害命、色情、毒品等不正當的行業。
第六正精進。正當的努力。精進也要分清正精進和邪精進。你不要看自己修行很努力。假如你的方向是錯的,不是正精進,是邪精進,你用的功越多,背離正道就越遠,那還不如懶一點更好些。
這都是有例子的。太過投入就是這樣。我過去學佛,很多居士在一起,其中就有一位年輕的居士以及他的女朋友,我們先也是一起學佛學了很長的時間。他是學心理學的,是心理學醫生。但是呢?學到最後學到*輪功去了,最後把所有佛教的書、法器、佛像都送給我。他當時沒告訴他這是在做什麼。我感到很困惑,你怎麼把這些都送給我呢?他說他不要了。後來才聽見說他在搞邪教去了。而且,不止他一個,還有好幾個跟著他一起都去搞那個去了。結果大家可想而知。因爲他好像很精進,在裏面起到一定的骨幹作用,最後的結果就是,原來是當院長的,被撤掉了,還好,保留了職務,做一名普通醫生。但是,等于什麼都沒有,一切都失去了。跟他在一起的另外那些不夠精進的,分量還不足,轉化還可以,就沒有嚴重,相反好一點。所以說,造惡太精進,那還不如懶惰一點。所以精進還得看是不是正確的。這是第六。
第七正念。正確的念頭,即時常憶念正道,不使思想行爲有錯誤。
第八正定。正確的禅定。不是邪定。怎樣才是正確的禅定呢?我們不是求的人天福報,不是爲了生到非想非想天,我們修禅定是作爲開發智慧的方便,是爲了成佛度衆生。這樣子修禅定就對了。這叫正定。
通過對八正道的實踐,就是要令衆生由不偏不倚的中道,最後到達解脫生死輪回的彼岸。
以上是爲佛教對“諧”的認識。即是用中道正觀來指導我們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的理論和實踐以中道來指導,我們的修行才能得到非常好的受益。
這是對和諧兩字,我們作一些佛教的解讀。
那麼佛教的和諧觀在今天有什麼積極的意義和價值呢?我認爲,佛教的和諧思想對于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有著深刻的啓發意義。體現在哪裏呢?我覺得可以從叁個方面加以解釋。和諧社會這個詞提得非常好,因爲它確實從儒家、道家、佛家,我們這個東方的非常高明的宗教智慧裏面得到啓迪之後運用于今天的。那麼我覺得,作爲佛教,可以貢獻給社會的,可以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第一、以用佛教“六和敬”精神,推進社會的和諧。大家知道,佛教的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就是大家共同住在一個寺院裏面。口和無爭,大家都是柔軟語、愛敬語、悅意語,不要是粗犷語,不要是那些從傷害他人的語言。意和同悅,就是想往一處想,心往一處來,而不是我想我的你想你的,大家鬧別扭鬧意見。這叫意和同悅。只有意和了才能高興得起來。否則大家老不對勁。你看我我看你都不開心。這是身語意叁個方面,它是和合的具體表現。
另外,戒和同修,即是要遵守共同的戒律,這樣的才能共修得起來。有的時候,由于大家對戒律的要求不一樣,如果不統一起來就會很難辦。南傳佛教可以吃叁淨肉,漢傳佛教要求完全吃素,那你說,如果一個寺廟兩個都主張,那就麻煩了。那兩邊肯定要打起來。所以我們同在一處,就要尊重一處的規矩。同樣,大家在這個夏令營裏面,大家就要按夏令營的規矩辦事,這也叫戒和同修。如果你違背了營員的規則,違背常住安排的作息時間,那就相當于沒有做到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對于同樣的事物,大家朝需要有相同的至少是近似的認識與態度。不要大家都認爲是好的,你偏要認爲是壞的。大家認爲是不好的,你卻認爲是好的。那見解就不一致,那你肯定就在這裏住不下來。
最後,利和同均。這是共産主義。天下的財富不是屬于哪一個的。我們講,出家人的財富,是屬于十方僧衆的,每個人來了都有份。當然,利和同均不是講絕對的公平主義,和合裏面也有次第的差別。叢林分東西怎麼分呢?先從上座比丘分起。比如說有12個人,人家送了8件衣服,怎麼辦呢?利和同均不是每個人都得從拿到,不是說非要把8件衣服裁開,然後重新一拼,每個人缺一只袖子也沒有關系。這樣不對。所以從上座分起,分到第九個人沒有了,對不起,以後有了再補給,再從你這裏開始。多的怎麼辦呢?多的再轉一圈。比如說12個人,送了14件衣服,多出的兩件從頭分給第一第二位。所以均不是絕對100%的均,除了均以外,還要尊重上座,尊重戒臘德行高的人。所以大家不要認爲是嚴格意義的吃大鍋飯。所以大家不要感到煩惱,看到普佛的時候方丈和尚拿儭錢要拿兩份、看到客堂的師父多得了人家供養的紅包心裏就不開心。叢林裏分工不同,沒有絕對的利益均衡。利和同均是站在一個高的原則上的要求。這種民主的分配法,就是均。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六和敬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是相通的。因爲和諧的社會,就是法製的和民主的社會。我們講的戒和同修,是不是有律製的精神在裏面?它完全符合民主與法製兩方面的要求。第二,和諧的社會應該是利益均衡的社會,不宜貧富懸殊的差別過大;但也不是要回到大家共同貧窮吃大鍋狀態。而是說,根據你的勞動來獲取相應的財富。同時富的人也要來扶植幫助不夠富的人。這就和叢林分衣服有點像。不要說非要絕對的均等不可,還是有它的次第。和諧社會的構建也應遵循這一利和同均的原則,也就是要有財富公平分配的理念。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目標。見和同解,基本接近大家應有共同的倫理、道德、團隊精神這樣的社會。
其它的,如身口、口和、意和,都可以看成和諧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團結和睦和諧關系的具體體現。所以,六和敬的精神,把它推廣開來,能夠增進社會的和諧,這是第一。
第二,可以用佛教的慈悲心來推動人格的和諧。我們大家知道,佛教是以人爲本的哲理化的宗教。它既具有高尚的宗教情感,又具有高深的解脫智慧。這種解脫的智慧,確實是佛教所獨有的。人本主義的精神,在佛教中集中體現在慈悲上。慈愛衆生,給與衆生快樂這叫慈;同感其苦,憐憫衆生,拔除它的痛苦,這叫悲。與樂名慈,拔苦名悲。這種精神,對于人格的成長與完善,身心的和諧與健康,道德的提高與升華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
今天,我們往往缺的,就是慈悲。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獨生子女,其實在人格上存在很大缺陷的。因爲沒有兄弟姐妹與他爭奪父母長輩之愛,往往一家之中,六個人圍著一個人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把他養得無比的嬌貴。現在往往大家愛自己愛得很多,愛他人愛得很少。不要說犧牲自己去幫助別人,即使你讓他付出那麼一點點,舉一毛而利天下,他都會說,舉它幹什麼,舉得我手很累呀,他都不願意舉。已經自私到這種極端裏面去了。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看看。
今天,網絡上表現出來的對自我隱私的吐露,其實都是極端的自戀,是自私的另一種扭曲。我們究竟自戀不自戀,只要數數自己照鏡子的次數就可以了。男孩子一般是早上一起來下洗漱一下,梳梳頭,打扮得整整齊齊,再出門,一天叁次,這也可以。女孩子多一點,爲了上班補補妝,一天五六次也可以了吧。但是我們實際照鏡子的次數遠遠超過了呢?我就觀察到我們身邊的人,不管是男的女的,特別是最近回家一次,看到那些親戚朋友,不管是男的女的還是外面社會上所看到的,幾乎是只要哪個地方有鏡子,他就一定要去照一下。你們不要笑,你們說是不是這樣子的?一點都不誇張,絕對不誇張,幾乎就是這個樣子…
《佛教的和諧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