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和谐观▪P3

  ..续本文上一页有。这是有经典依据的。《优婆塞戒经》里面,讲过怎么样才能成就三皈依的事情。佛曾经到一位长者家里说法,长者就把他家里所有的人都叫来皈依三宝。其中有一位孕妇就要求佛陀为她肚子里未出生的孩子说三皈依,佛很慈悲,也为他说了三皈依。但是《优婆塞戒经》讲得非常明白,其实他不得到三皈依的。因为他听不懂,也没有三说三皈依和誓言。所以这个皈依是不成就的。这次我在文殊院的“福慧之旅”夏令营上,就是讲的皈依体是如何获得的。它必须具足一定的条件。你如果的不懂三皈依是什么意思,你不能对三宝生起真实的信心,不得皈依。或者你没有自称法名(如果没有法名没关系,但是你要称自己的名字),没有说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没有讲自己的名字,不得皈依。三皈依不念出来,只是在心里默念,也不得皈依。三皈依的誓词听不懂内容的,不能跟着清楚地念出来的,也不得皈依。这是《戒经》里面说的。所以我感到很惭愧,我后来出了家,把这些学懂了以后,才发现1991年我在宝通寺道根老和尚座下受皈依,其实并没有得到皈依。因为道根老和尚是随州人,口音很重,说实话那时我刚刚入佛门,根本听不懂他念的是什么,就跟着稀里胡涂地混了个皈依证。所以1991年只是号称自己是一位居士,到了后来读了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等涉及到一些戒律的书,才发现原来不合法,才重新补受。你看,如果连这个都不懂的话,你当了多年的居士,其实说穿了,只是挂了个居士的名,并没有真实生起皈依之体。这个问题也很重要。这次我在文殊院就专门讲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如法的皈依,然后怎么样在皈依之后怎么样的守护皈依,不让它破失掉。做了这个一个讲座。过一阵子会把音频文件传到网上去。柏林寺的工作速度非常快。他们把我的讲课录音记录好了,我很感动。我的那个报三宝恩的讲座都有记录稿。如果大家对这个有兴趣的话,要想看看自己的归依到底如不如法的话,可以听听那个讲座,会对大家有帮助。也就是说,大家应该想到,只有自己圆满成佛了,才造了一艘大宝船,把这些众生都乘坐在我的大宝船里面,从生死的此岸救度到涅槃的彼岸去。所以对众生最圆满的救度,不是让它皈依三宝,也不是救赎它的生命将它放生,也不是劝它学佛,而是自己成佛。是为令众生成佛。这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这个为令众生愿成佛的心。没有这个心,我们就只是一个小乘自了汉而已,承担不起菩萨道的难行之行,肩负不起菩萨承载众生的担子。这样的人都没有资格称之为大丈夫。我在柏林寺做讲座的时候,举了几个宗门下的例子。你看,达摩他舍弃王子之位出家修行,后来排除万难,东渡来到中国。二祖把手臂砍下来为求安心。我们今天哪一个有这样子的大丈夫的血性?为什么我们今天开悟不了啊?你不是一个大丈夫嘛。你承担不起嘛。你不肯承担,你如何开悟呢?如何作祖呢?怎么成佛呢?所以很多人哪……我在柏林寺都是劝大家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但是,在我做那个讲座之前,很多人一再都在说,哎呀,菩萨戒太难持了,菩萨行太难修了,我还是怕犯戒,我还是宁愿不受。根本就没有想到,我们要把这个难行的担子挑起来。没有这种血性,可以说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学佛人。

   所以说,讲到圆满的报恩,就是要发这个为令众生愿成佛的心。以菩提心来报恩。更要向地藏菩萨看齐,不仅要发愿成佛,而且要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只有这样才能能够圆满地报恩。

   所以佛教对待有情众生,有两个最根本的态度。一个是平等,人道众生或者天道众生,与其他五道众生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两样。并没有说谁比谁更高明。这是第一个观念。一定是平等的。平等就和啊。第二是报恩。我要感念众生对我的养育,即使它是一个畜性,我也要想到它是我生生世世的父母,所以我想爱护它,救赎它,甚至要想办法解脱它。怀着感恩的心,报恩的心,有何不和呢?所以我们佛教对待有情众生,是平等的观念,报恩的观念,这就是和的精神的最好的体现。那么对于无情众生呢?是不是对无情众生就有分别了呢?不是。佛教对待无情众生,是和有情众生紧密地连在一起的。绝对不会因为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是无情,就对它们轻视、滥用。在这一点上,佛教与其它宗教是不同的。其他宗教讲世界是神创造的,神创造人,是神的儿子,神创造动物,是供神子们享用的,创造山河大地,这些矿产哪,资源哪,也是给神子们享受的。既然如此,所以不存在杀不杀生的观念,因为他认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人就是最珍贵的,如果你是上帝的选民,那你就是人中间更好的人。从好的当中挑出的更好的尖子,选民。他这个观念一开始就不平等。所以他不会顾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野生动物的滥杀,他不会考虑这个,他觉得上帝造这些就是给我吃的。那么干嘛不吃它呢?所以,如果你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和他讲,这样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他能接受;但是如果你和他说,它和你是平等的,过去是你的父母师长,对你有恩,他就很难接受。所以他没有平等的观念。

   而我们佛教不是这样。佛教把人的身体称为正报,把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依报。正报和依报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是一种业感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造了某种业,业就是行为的意思。我们做了善的,就叫善业,将来感一个快乐的果报,叫乐果。干坏事就叫造恶业,将来感得烦恼的果,叫苦果。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我们生存的环境,是由我们的业力感得的。地狱众被两山相夹成为肉饼,或者用烧得红红的烙铁去烫,这样的环境,是怎么得来的呢?不是别人给的,是由他所造的恶业感得的结果。我们这个世界也是一样,高山、河流、荆棘、沙砾,种种的不如意不庄严。依山而建寺院就得开山,如果建在平地上多好。西方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洗澡都能成佛。大家听了后,啊,还有这样子的事吗?都感到很奇怪。这有什么奇怪啊。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洗澡就能成佛。为什么呢?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有七宝池,里面有八功德水,八功德里面有一样功德就是长养善根。你每天用这水去洗澡,你的善根就在不断地增长。在我们这个世界里面,要去拜佛,要去诵经,要修供养,到寺院里结缘,做事情,这叫种善根。好不容易培育一点善根,多难哪!是不是呀,很辛苦吧?尤其我们在座的很多人还在读书,自己每个月的钱做生活费都不够,哪有钱拿来去做放生、供养三宝的事情呢?很难呀。种点善根不容易吧。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每天只要到七宝池里去洗澡沐浴,善根天天都在增长。所以躺在浴池里面都能成佛。多么殊胜哪!这种果报怎么感得的?阿弥陀佛发的大愿感得的。同时因为我们发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愿和阿弥陀佛的愿相应,所以我们也就能够感得他给我们建立的美好国土,我们只要去那里享受就可以了。由此可见外在一切不好的不庄严的不如意的,并不是外在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身业感。

   前几年长江的洪水,原因是什么?上流植被的破坏。所以老在发洪水。现在气候一年比一年反常,不仅仅是温室效应。有的气象学家预计,如果全球持续这样破坏环境,很有可能地球变得越来越冷,这比变暖还要恐怖。美国好像拍过一个科幻片叫做《后天》,讲的就是当人们把大气破坏之后,整个城市都结冰全部冻住了,非常冷的温度,不是一般的冰冷。

   所以说外在的好坏不是别人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感得的。佛教从来就只承认有人祸,不承认有天灾。所有的天祸都是人祸。没有什么天灾,天有什么灾难给你呢?是由人造恶业而感得的恶果,所以叫人祸,不是天灾。

   我们讲持续性发展,讲构建和谐社会,这种提法确实非常好,但是我们想到没有?我们讲要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讲要和谐,究竟根在哪里呢?我们拿什么去可持续性地发展?怎么样来构建和谐社会呀?其实根源都在于我们内心。如果我们内心充满着贪嗔痴三毒,充满着烦恼邪见,你说它怎么可能可持续性的发展呢?它怎么可能和谐得起来呢?所以心灵的构建远远比向外求,舍本逐末地去改造自然要有用得多。

   《维摩经》上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想生活在一个净土世界里面,或者说要想构建一个净土,就先要使我们的内心清净。当我们的内心清净了,国土就会清净起来。这是大家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当说完这番话以后,当时的与会者有一个人就发生一个疑问。谁呢?舍利弗尊者。他说:既然心清净就能感得清净的国土庄严,但我看娑婆世界充满了荆棘、山川、砂砾,充满了种种不如意的事,根本不像他方净土那样殊胜美妙。从这个角度看,难道当年释迦牟尼佛发心学菩萨道时他的心不清净吗?他如果心是清净的,他应该感得一个清净的国土才对呀。现在从果反过来推究其因,大概就是当年释迦佛当年的发心不够清净吧?他就产生这么一个怀疑。不要说他有,我们大家可能也都有吧?你讲了半天,说食不饱,画饼难以充饥。你讲心净则佛土净,那么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怎么他的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还是这么不清净呢?我们也这样怀疑呀?如果我们的世界也像极乐世界那么清净,我们还求生什么极乐呢?多好啊。这个时候螺髻梵天知道了舍利弗心里的想法,他说,你千万不要这样想,仁者,你要打消这个念头啊,你这个怀疑是错误的啊。为什么是错误的呢?因为虽然在你们的眼里,你们所看到的这个娑婆世界充满了污秽,充满了种种肮脏的事物,但是从我们梵天的眼光看来,娑婆世界的清净庄严与他方净土并无二样啊。舍利弗听了这番话心里还是有所怀疑,你说娑婆世界也是一样清净庄严,那为什么我没有看到呢?这个时候佛为了证明螺…

《佛教的和谐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