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髻梵王说得没错,于是就把腿垂下来,用他的大脚趾在地上轻轻一按,在座听法的声闻、菩萨、天人,一切会众,马上就看见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变得和极乐一样清净庄严,每个人都是坐在高大宽广的莲花座上,每个人的身相都是非常殊胜庄严。然后佛把腿收回去,一切又还复到我们现在这个状态。通过佛这一番示现,舍利弗明白到什么呢?原来娑婆世界真的是清净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时所发的愿不清净所以感得这个秽土,而是我们的心不清净,所以从我们的眼里看到的就只有烦恼。娑婆世界之所以不清净,是因为每一个看的人,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是不清净的,思想是染污的,所以才叫娑婆世界。如果生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人,心都清净了,当下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改名叫极乐世界。
大家都知道,佛印和苏东坡是好朋友。佛印老要开导苏东坡,苏东坡老不服气,两个人经常斗机锋。苏东坡老想占佛印禅师的便宜,动不动就和他开点玩笑。大家可能都听过“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苏东坡与佛印禅师开玩笑说,你在我眼里就跟一团屎一样。佛印禅师说,那我看你怎么不一样呢?在我眼里你怎么看起来像是一尊佛呢?苏东坡一听,啊,平时我老输,今天总算是扳回一局了。我故意说他狗屎不如,他却没有听到我的话外之意,反倒说我是佛。佛总比狗屎要珍贵吧。他兴冲冲回去,苏小妹(这只是故事,历史上其实苏东坡没有妹妹)看到哥哥很开心地回来,就问他:怎么回事?苏东坡就把事情一讲。苏小妹大摇其头说,哥哥,你今天又输掉了。怎么又输掉了呢?你不知道啊,从佛法的角度说,你心里装的只是屎的话,你看别人就是大便。你自己的心里就是这么肮脏,你怎么可能看得出别的什么来呢?我在柏林寺讲过一个比喻,一只癞蛤蟆永远都不会梦到自己是一只天鹅。因为它从来就没有这样一个美的概念。它的世界不过就是一个小小池塘,最美的食物不过就是飞来的小虫子。它怎么可能会梦到自己有一天会变成一只展翅高飞的天鹅呢?因为它的内心就只有这么一个水平。同样,一个满脑子装着只是大便的人,看到的当然就只会是大便。相反,如果用佛眼来看人,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佛呀。所以印光大师说,看别人都是菩萨,唯独我一人是凡夫。苏东坡听小妹这么一解释,恍然大悟,沮丧得很,又输了。所以相传到了今天,苏东坡的玉带还留在金山寺。赌输了的。
所以,当我们自己的心清净了,外面的世界都清净,否则都是烦恼。
我们在这里生活七天,难免会互相有些碰,有些撞,有些摩,有些擦。这些碰撞摩擦,其实恰好是对我们修行的考验,是对我们心态的磨练。我们能不能做得到,就在这里见功夫。如果我们只是把自己关起来,不与人发生交道,见到人阿弥陀佛过来阿弥陀佛过去,表面看来一团和气。实际上这只是因为没有利益关系的冲突,没有生活之间碰撞,很难暴露矛盾。而大家住在一起,未来的几天会越来越热,怎么办?是明天就告假回去,还是在这个大熔炉里里面?大熔炉挺好,这也是我们宗门下常讲的,“锻炼”,就是要在大炉火敲、打、钳,才能成为龙象。否则就没有结果。大家经不经得起考验呢?以后会有摩擦怎么办呢?这就看我们的心够不够清净。
我师父讲过一个过去能海上师讲的一个比喻。过去丛林里也常说,宁愿在大丛林睡觉,不在小庙办道。这就是说,在丛林里大家共住在一起和合办道,就可以消磨掉彼此的习气。我师父说什么呢?他说他当年依止能海上师在五台山住,山上生活很苦,有时候到了冬天就没有什么吃的东西。吃芋头当粮食。大家都知道的,毛芋头。如果是做过家务的就知道。这一点我很惭愧,没有做什么家务。在家里面都是老妈包干,到现在我还不会做菜。听她说,洗芋头最难。一是毛会刺到毛孔里面很痒,再就是多,一个个削起来,泥巴多,要削皮,要洗掉毛,非常难。一个大丛林这么多人吃饭,要把芋头当口粮来吃的话,要一个个地去洗那就非常困难。怎么办呢,搞一个大木桶,把芋头放在里面,放上水,然后拿根大木棍在里面搅,搅来搅去,让芋头你擦我我磨你,擦到后来,不用去脱毛,毛就自己被擦掉了。
我们在丛林里面住,我们大家这七天好好地擦一擦,擦掉什么呢?擦掉自己的烦恼。擦掉自己的习气,擦掉自己平时所谓的恭敬、所谓的谦虚、所谓的客气等等这些我们平时不能觉察到的种种毛病。在这里面擦来擦去,就能把我们这些习气毛病断除掉。没有用这个功夫,你想一个个地毛病去改,反倒是很难。这个公案,我师父讲的这个他在五台山的亲身见闻,就是要磨擦。就是说,大家觉得在这里生活得不方便,天气热,不如意,越有这个感觉,证明越有修行的效果。如果你感觉到,哎呀,这个条件比我在家里还舒服些,那麻烦了。那你跑来是享受来的。老老实实嘛,热就是热嘛,没有空调吹就是没有空调吹嘛,流汗就是流汗了嘛,干嘛要假装说很好很好?饭菜是没有家里做得好嘛,就承认嘛。我们来这里干什么呢?就是来磨习气的。我和他们讲,寺院一方面是要照顾大家,但是因为七天时间短,大家就是要艰苦一点。如果是时间长一点的话,那倒是可以考虑要好一点,时间短呢就是要苦一点,就是要让大家来磨一磨。
这样大家就知道了,我们大家就要是在这样的氛围里面,互相增上,使自己的习气得到更改。你不碰撞不磨擦,你就觉察不到不到自己的问题在那里。大家知道加持有两种。一种是顺缘加持,一种是逆缘加持。逆缘加持大家可能听得最多。一碰到困难,大家就会想到这是我的魔障,是对我的考验,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地对待它。但是大家是不是知道顺缘也是一种加持呢?也是一种修行呢?这个我们汉地不太讲。藏地讲顺缘加持的很多。什么呢?就是说一个人快要成就了,不是去磨他,给他很多的障碍,相反地,有一些天神,甚至是佛菩萨的化身,化现一些善知识故意来成就他,看他喜欢什么就给他什么。你喜欢名就忽然变得名气非常大,喜欢利的忽然供养特别多。财色名食睡,这五盖,你喜欢什么,这个时候忽然一下子就来了,这就叫顺缘加持。我们一看,高兴死了。你看,啊!我都买了三个月的奖券了,十块钱都没有中到,现在忽然中了五十块钱,开心死了。是不是?好了。你一开心,烦恼就暴露出来了。哦,原来贪念还没有断哪。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这个时候,马上生起警觉,咦?我自认为自己的功夫很高,怎么对这个东西怎么还这么放不下呢?好了。他马上提起正念来,把这个断了,他就成就了。如果跨不过这个坎,被这个顺缘一加持,加持到爪洼国去了,那就完了,这一辈子修行都付之东流水。成就就没没希望。所以顺缘加持比逆缘加持更可怕呀!大家不要以为事事如意是好话呀!你真的事事如意之后,你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我们这里湖北老乡多,我们不妨打点乡谈,那个时候就不知道骨头有几斤几两。我们说的轻骨头。我们湖北人都知道这个话。这个时候你就飘飘然。那修道就难。
俗语说,打天下的时候往往容易共苦,得天下以后要做到同甘就难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那么这种顺缘的加持,就是要让我们把烦恼暴露出来。在西藏有一种法器,叫钺刀。上面是一种金刚杵,前面是一个弯弯的勾子,下面是一个半月形的刀。这是干什么呢?先用一个小勾把我们的烦恼勾出来。你不把它勾出来,你不知道敌人在哪里你跟谁打呀?对不对?然后再用刀割断它。如果你没有认识到烦恼,不知道自己的烦恼是什么,笼而统之地说自己断烦恼,那都是自己骗自己。
所以我们讲心的清净,就是要从认识内心的烦恼开始。从认识内心的烦恼,反省外在的山河大地,都不过是我自己所造的业力感得的果报。那么我想,今天如果我对它再加破坏,再加掠夺,无非是什么呢?无非掠夺我自己。因为它就是我自身的一部份。自己给自己挖坟墓。如果在这种的情况之下,我们还敢那么放肆吗?还敢不尊重自然吗?所以佛教说只有人祸,没有天灾。只有通过不断地内省,改恶向善,由净心来实现净土。
佛教戒律中有许多规定,比如说《梵网经》规定说,不可以恶心故,放火焚烧山林旷野。放火烧山的事情不能做。比丘戒中也规定,比丘不能踏踩生草。正在长的草不能随便去践踏。断无情众生之命都不可以。这就是强调对自然的财富必须珍惜与合理利用。我们过堂用斋要食存五观。要想到我们享用的食物是人们辛苦劳动而来的,来得多么不容易;要想到施主们减衣缩食来供养给我们吃,我们就要反省自己的德行,到底对不对得起施主的供养;要想到我们为了用功办道,所以才不得不以此饮食作为维持色身的药来吃它,所以不应该去贪著它的滋味;要想到我们是为了成就自己的道业才受用这份饮食的。你看,连吃饭的时候,尚且要做这么细致的观想,那么一个真正的学佛人,怎么可能会浪费资源,对自然不尊重呢?所以我们佛教对无情众生最根本的两个态度,就是自律和珍惜。自律,就是严格地要求自己对自然资源不要滥用,不要浪费;珍惜就是要创造条件来维持它、保持它。
佛教对有情众生平等和报思的观念,对无情众生自律和珍惜的观念,体现了佛教“和”的精神。从这两点也发,我们不仅可以做到人和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也能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所以佛教的和的精神,就是体现在对于有情和无情众生平等报恩、自律珍惜的两个观点之上。这是和。
再说谐。“谐”的理念在佛教里面,主要是体现在提倡中道正观。什么是中道呢?大家因为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比较少,如果是读过一点古书的人就知道,儒家讲中庸之道,它反对任何事情做过了头,或者做得不够。那都不合适。所谓“过犹不及”。儒家是讲这个。那么我们佛教呢?也是提倡反对任何偏激…
《佛教的和谐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