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和諧觀▪P4

  ..續本文上一頁髻梵王說得沒錯,于是就把腿垂下來,用他的大腳趾在地上輕輕一按,在座聽法的聲聞、菩薩、天人,一切會衆,馬上就看見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變得和極樂一樣清淨莊嚴,每個人都是坐在高大寬廣的蓮花座上,每個人的身相都是非常殊勝莊嚴。然後佛把腿收回去,一切又還複到我們現在這個狀態。通過佛這一番示現,舍利弗明白到什麼呢?原來娑婆世界真的是清淨的,不是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時所發的願不清淨所以感得這個穢土,而是我們的心不清淨,所以從我們的眼裏看到的就只有煩惱。娑婆世界之所以不清淨,是因爲每一個看的人,每一個生活在這個世界裏的人是不清淨的,思想是染汙的,所以才叫娑婆世界。如果生活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人,心都清淨了,當下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改名叫極樂世界。

   大家都知道,佛印和蘇東坡是好朋友。佛印老要開導蘇東坡,蘇東坡老不服氣,兩個人經常鬥機鋒。蘇東坡老想占佛印禅師的便宜,動不動就和他開點玩笑。大家可能都聽過“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故事,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天蘇東坡與佛印禅師開玩笑說,你在我眼裏就跟一團屎一樣。佛印禅師說,那我看你怎麼不一樣呢?在我眼裏你怎麼看起來像是一尊佛呢?蘇東坡一聽,啊,平時我老輸,今天總算是扳回一局了。我故意說他狗屎不如,他卻沒有聽到我的話外之意,反倒說我是佛。佛總比狗屎要珍貴吧。他興沖沖回去,蘇小妹(這只是故事,曆史上其實蘇東坡沒有妹妹)看到哥哥很開心地回來,就問他:怎麼回事?蘇東坡就把事情一講。蘇小妹大搖其頭說,哥哥,你今天又輸掉了。怎麼又輸掉了呢?你不知道啊,從佛法的角度說,你心裏裝的只是屎的話,你看別人就是大便。你自己的心裏就是這麼肮髒,你怎麼可能看得出別的什麼來呢?我在柏林寺講過一個比喻,一只癞蛤蟆永遠都不會夢到自己是一只天鵝。因爲它從來就沒有這樣一個美的概念。它的世界不過就是一個小小池塘,最美的食物不過就是飛來的小蟲子。它怎麼可能會夢到自己有一天會變成一只展翅高飛的天鵝呢?因爲它的內心就只有這麼一個水平。同樣,一個滿腦子裝著只是大便的人,看到的當然就只會是大便。相反,如果用佛眼來看人,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佛呀。所以印光大師說,看別人都是菩薩,唯獨我一人是凡夫。蘇東坡聽小妹這麼一解釋,恍然大悟,沮喪得很,又輸了。所以相傳到了今天,蘇東坡的玉帶還留在金山寺。賭輸了的。

   所以,當我們自己的心清淨了,外面的世界都清淨,否則都是煩惱。

   我們在這裏生活七天,難免會互相有些碰,有些撞,有些摩,有些擦。這些碰撞摩擦,其實恰好是對我們修行的考驗,是對我們心態的磨練。我們能不能做得到,就在這裏見功夫。如果我們只是把自己關起來,不與人發生交道,見到人阿彌陀佛過來阿彌陀佛過去,表面看來一團和氣。實際上這只是因爲沒有利益關系的沖突,沒有生活之間碰撞,很難暴露矛盾。而大家住在一起,未來的幾天會越來越熱,怎麼辦?是明天就告假回去,還是在這個大熔爐裏裏面?大熔爐挺好,這也是我們宗門下常講的,“鍛煉”,就是要在大爐火敲、打、鉗,才能成爲龍象。否則就沒有結果。大家經不經得起考驗呢?以後會有摩擦怎麼辦呢?這就看我們的心夠不夠清淨。

   我師父講過一個過去能海上師講的一個比喻。過去叢林裏也常說,甯願在大叢林睡覺,不在小廟辦道。這就是說,在叢林裏大家共住在一起和合辦道,就可以消磨掉彼此的習氣。我師父說什麼呢?他說他當年依止能海上師在五臺山住,山上生活很苦,有時候到了冬天就沒有什麼吃的東西。吃芋頭當糧食。大家都知道的,毛芋頭。如果是做過家務的就知道。這一點我很慚愧,沒有做什麼家務。在家裏面都是老媽包幹,到現在我還不會做菜。聽她說,洗芋頭最難。一是毛會刺到毛孔裏面很癢,再就是多,一個個削起來,泥巴多,要削皮,要洗掉毛,非常難。一個大叢林這麼多人吃飯,要把芋頭當口糧來吃的話,要一個個地去洗那就非常困難。怎麼辦呢,搞一個大木桶,把芋頭放在裏面,放上水,然後拿根大木棍在裏面攪,攪來攪去,讓芋頭你擦我我磨你,擦到後來,不用去脫毛,毛就自己被擦掉了。

   我們在叢林裏面住,我們大家這七天好好地擦一擦,擦掉什麼呢?擦掉自己的煩惱。擦掉自己的習氣,擦掉自己平時所謂的恭敬、所謂的謙虛、所謂的客氣等等這些我們平時不能覺察到的種種毛病。在這裏面擦來擦去,就能把我們這些習氣毛病斷除掉。沒有用這個功夫,你想一個個地毛病去改,反倒是很難。這個公案,我師父講的這個他在五臺山的親身見聞,就是要磨擦。就是說,大家覺得在這裏生活得不方便,天氣熱,不如意,越有這個感覺,證明越有修行的效果。如果你感覺到,哎呀,這個條件比我在家裏還舒服些,那麻煩了。那你跑來是享受來的。老老實實嘛,熱就是熱嘛,沒有空調吹就是沒有空調吹嘛,流汗就是流汗了嘛,幹嘛要假裝說很好很好?飯菜是沒有家裏做得好嘛,就承認嘛。我們來這裏幹什麼呢?就是來磨習氣的。我和他們講,寺院一方面是要照顧大家,但是因爲七天時間短,大家就是要艱苦一點。如果是時間長一點的話,那倒是可以考慮要好一點,時間短呢就是要苦一點,就是要讓大家來磨一磨。

   這樣大家就知道了,我們大家就要是在這樣的氛圍裏面,互相增上,使自己的習氣得到更改。你不碰撞不磨擦,你就覺察不到不到自己的問題在那裏。大家知道加持有兩種。一種是順緣加持,一種是逆緣加持。逆緣加持大家可能聽得最多。一碰到困難,大家就會想到這是我的魔障,是對我的考驗,覺得自己應該好好地對待它。但是大家是不是知道順緣也是一種加持呢?也是一種修行呢?這個我們漢地不太講。藏地講順緣加持的很多。什麼呢?就是說一個人快要成就了,不是去磨他,給他很多的障礙,相反地,有一些天神,甚至是佛菩薩的化身,化現一些善知識故意來成就他,看他喜歡什麼就給他什麼。你喜歡名就忽然變得名氣非常大,喜歡利的忽然供養特別多。財色名食睡,這五蓋,你喜歡什麼,這個時候忽然一下子就來了,這就叫順緣加持。我們一看,高興死了。你看,啊!我都買了叁個月的獎券了,十塊錢都沒有中到,現在忽然中了五十塊錢,開心死了。是不是?好了。你一開心,煩惱就暴露出來了。哦,原來貪念還沒有斷哪。如果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這個時候,馬上生起警覺,咦?我自認爲自己的功夫很高,怎麼對這個東西怎麼還這麼放不下呢?好了。他馬上提起正念來,把這個斷了,他就成就了。如果跨不過這個坎,被這個順緣一加持,加持到爪窪國去了,那就完了,這一輩子修行都付之東流水。成就就沒沒希望。所以順緣加持比逆緣加持更可怕呀!大家不要以爲事事如意是好話呀!你真的事事如意之後,你就不知道飛到哪裏去了。我們這裏湖北老鄉多,我們不妨打點鄉談,那個時候就不知道骨頭有幾斤幾兩。我們說的輕骨頭。我們湖北人都知道這個話。這個時候你就飄飄然。那修道就難。

   俗語說,打天下的時候往往容易共苦,得天下以後要做到同甘就難了。曆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那麼這種順緣的加持,就是要讓我們把煩惱暴露出來。在西藏有一種法器,叫钺刀。上面是一種金剛杵,前面是一個彎彎的勾子,下面是一個半月形的刀。這是幹什麼呢?先用一個小勾把我們的煩惱勾出來。你不把它勾出來,你不知道敵人在哪裏你跟誰打呀?對不對?然後再用刀割斷它。如果你沒有認識到煩惱,不知道自己的煩惱是什麼,籠而統之地說自己斷煩惱,那都是自己騙自己。

   所以我們講心的清淨,就是要從認識內心的煩惱開始。從認識內心的煩惱,反省外在的山河大地,都不過是我自己所造的業力感得的果報。那麼我想,今天如果我對它再加破壞,再加掠奪,無非是什麼呢?無非掠奪我自己。因爲它就是我自身的一部份。自己給自己挖墳墓。如果在這種的情況之下,我們還敢那麼放肆嗎?還敢不尊重自然嗎?所以佛教說只有人禍,沒有天災。只有通過不斷地內省,改惡向善,由淨心來實現淨土。

   佛教戒律中有許多規定,比如說《梵網經》規定說,不可以惡心故,放火焚燒山林曠野。放火燒山的事情不能做。比丘戒中也規定,比丘不能踏踩生草。正在長的草不能隨便去踐踏。斷無情衆生之命都不可以。這就是強調對自然的財富必須珍惜與合理利用。我們過堂用齋要食存五觀。要想到我們享用的食物是人們辛苦勞動而來的,來得多麼不容易;要想到施主們減衣縮食來供養給我們吃,我們就要反省自己的德行,到底對不對得起施主的供養;要想到我們爲了用功辦道,所以才不得不以此飲食作爲維持色身的藥來吃它,所以不應該去貪著它的滋味;要想到我們是爲了成就自己的道業才受用這份飲食的。你看,連吃飯的時候,尚且要做這麼細致的觀想,那麼一個真正的學佛人,怎麼可能會浪費資源,對自然不尊重呢?所以我們佛教對無情衆生最根本的兩個態度,就是自律和珍惜。自律,就是嚴格地要求自己對自然資源不要濫用,不要浪費;珍惜就是要創造條件來維持它、保持它。

   佛教對有情衆生平等和報思的觀念,對無情衆生自律和珍惜的觀念,體現了佛教“和”的精神。從這兩點也發,我們不僅可以做到人和人、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也能做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與和諧。所以佛教的和的精神,就是體現在對于有情和無情衆生平等報恩、自律珍惜的兩個觀點之上。這是和。

   再說諧。“諧”的理念在佛教裏面,主要是體現在提倡中道正觀。什麼是中道呢?大家因爲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比較少,如果是讀過一點古書的人就知道,儒家講中庸之道,它反對任何事情做過了頭,或者做得不夠。那都不合適。所謂“過猶不及”。儒家是講這個。那麼我們佛教呢?也是提倡反對任何偏激…

《佛教的和諧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