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這是有經典依據的。《優婆塞戒經》裏面,講過怎麼樣才能成就叁皈依的事情。佛曾經到一位長者家裏說法,長者就把他家裏所有的人都叫來皈依叁寶。其中有一位孕婦就要求佛陀爲她肚子裏未出生的孩子說叁皈依,佛很慈悲,也爲他說了叁皈依。但是《優婆塞戒經》講得非常明白,其實他不得到叁皈依的。因爲他聽不懂,也沒有叁說叁皈依和誓言。所以這個皈依是不成就的。這次我在文殊院的“福慧之旅”夏令營上,就是講的皈依體是如何獲得的。它必須具足一定的條件。你如果的不懂叁皈依是什麼意思,你不能對叁寶生起真實的信心,不得皈依。或者你沒有自稱法名(如果沒有法名沒關系,但是你要稱自己的名字),沒有說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沒有講自己的名字,不得皈依。叁皈依不念出來,只是在心裏默念,也不得皈依。叁皈依的誓詞聽不懂內容的,不能跟著清楚地念出來的,也不得皈依。這是《戒經》裏面說的。所以我感到很慚愧,我後來出了家,把這些學懂了以後,才發現1991年我在寶通寺道根老和尚座下受皈依,其實並沒有得到皈依。因爲道根老和尚是隨州人,口音很重,說實話那時我剛剛入佛門,根本聽不懂他念的是什麼,就跟著稀裏胡塗地混了個皈依證。所以1991年只是號稱自己是一位居士,到了後來讀了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等涉及到一些戒律的書,才發現原來不合法,才重新補受。你看,如果連這個都不懂的話,你當了多年的居士,其實說穿了,只是挂了個居士的名,並沒有真實生起皈依之體。這個問題也很重要。這次我在文殊院就專門講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獲得如法的皈依,然後怎麼樣在皈依之後怎麼樣的守護皈依,不讓它破失掉。做了這個一個講座。過一陣子會把音頻文件傳到網上去。柏林寺的工作速度非常快。他們把我的講課錄音記錄好了,我很感動。我的那個報叁寶恩的講座都有記錄稿。如果大家對這個有興趣的話,要想看看自己的歸依到底如不如法的話,可以聽聽那個講座,會對大家有幫助。也就是說,大家應該想到,只有自己圓滿成佛了,才造了一艘大寶船,把這些衆生都乘坐在我的大寶船裏面,從生死的此岸救度到涅槃的彼岸去。所以對衆生最圓滿的救度,不是讓它皈依叁寶,也不是救贖它的生命將它放生,也不是勸它學佛,而是自己成佛。是爲令衆生成佛。這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們一定要發這個爲令衆生願成佛的心。沒有這個心,我們就只是一個小乘自了漢而已,承擔不起菩薩道的難行之行,肩負不起菩薩承載衆生的擔子。這樣的人都沒有資格稱之爲大丈夫。我在柏林寺做講座的時候,舉了幾個宗門下的例子。你看,達摩他舍棄王子之位出家修行,後來排除萬難,東渡來到中國。二祖把手臂砍下來爲求安心。我們今天哪一個有這樣子的大丈夫的血性?爲什麼我們今天開悟不了啊?你不是一個大丈夫嘛。你承擔不起嘛。你不肯承擔,你如何開悟呢?如何作祖呢?怎麼成佛呢?所以很多人哪……我在柏林寺都是勸大家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但是,在我做那個講座之前,很多人一再都在說,哎呀,菩薩戒太難持了,菩薩行太難修了,我還是怕犯戒,我還是甯願不受。根本就沒有想到,我們要把這個難行的擔子挑起來。沒有這種血性,可以說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學佛人。
所以說,講到圓滿的報恩,就是要發這個爲令衆生願成佛的心。以菩提心來報恩。更要向地藏菩薩看齊,不僅要發願成佛,而且要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只有這樣才能能夠圓滿地報恩。
所以佛教對待有情衆生,有兩個最根本的態度。一個是平等,人道衆生或者天道衆生,與其他五道衆生是平等的,沒有什麼兩樣。並沒有說誰比誰更高明。這是第一個觀念。一定是平等的。平等就和啊。第二是報恩。我要感念衆生對我的養育,即使它是一個畜性,我也要想到它是我生生世世的父母,所以我想愛護它,救贖它,甚至要想辦法解脫它。懷著感恩的心,報恩的心,有何不和呢?所以我們佛教對待有情衆生,是平等的觀念,報恩的觀念,這就是和的精神的最好的體現。那麼對于無情衆生呢?是不是對無情衆生就有分別了呢?不是。佛教對待無情衆生,是和有情衆生緊密地連在一起的。絕對不會因爲花草樹木、山川河流是無情,就對它們輕視、濫用。在這一點上,佛教與其它宗教是不同的。其他宗教講世界是神創造的,神創造人,是神的兒子,神創造動物,是供神子們享用的,創造山河大地,這些礦産哪,資源哪,也是給神子們享受的。既然如此,所以不存在殺不殺生的觀念,因爲他認爲天生就是不平等的,人就是最珍貴的,如果你是上帝的選民,那你就是人中間更好的人。從好的當中挑出的更好的尖子,選民。他這個觀念一開始就不平等。所以他不會顧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對野生動物的濫殺,他不會考慮這個,他覺得上帝造這些就是給我吃的。那麼幹嘛不吃它呢?所以,如果你從生態平衡的角度去和他講,這樣會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他能接受;但是如果你和他說,它和你是平等的,過去是你的父母師長,對你有恩,他就很難接受。所以他沒有平等的觀念。
而我們佛教不是這樣。佛教把人的身體稱爲正報,把賴以生存的環境,稱爲依報。正報和依報之間,是一種什麼關系呢?是一種業感的關系。也就是說,我們造了某種業,業就是行爲的意思。我們做了善的,就叫善業,將來感一個快樂的果報,叫樂果。幹壞事就叫造惡業,將來感得煩惱的果,叫苦果。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我們生存的環境,是由我們的業力感得的。地獄衆被兩山相夾成爲肉餅,或者用燒得紅紅的烙鐵去燙,這樣的環境,是怎麼得來的呢?不是別人給的,是由他所造的惡業感得的結果。我們這個世界也是一樣,高山、河流、荊棘、沙礫,種種的不如意不莊嚴。依山而建寺院就得開山,如果建在平地上多好。西方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洗澡都能成佛。大家聽了後,啊,還有這樣子的事嗎?都感到很奇怪。這有什麼奇怪啊。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洗澡就能成佛。爲什麼呢?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有七寶池,裏面有八功德水,八功德裏面有一樣功德就是長養善根。你每天用這水去洗澡,你的善根就在不斷地增長。在我們這個世界裏面,要去拜佛,要去誦經,要修供養,到寺院裏結緣,做事情,這叫種善根。好不容易培育一點善根,多難哪!是不是呀,很辛苦吧?尤其我們在座的很多人還在讀書,自己每個月的錢做生活費都不夠,哪有錢拿來去做放生、供養叁寶的事情呢?很難呀。種點善根不容易吧。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每天只要到七寶池裏去洗澡沐浴,善根天天都在增長。所以躺在浴池裏面都能成佛。多麼殊勝哪!這種果報怎麼感得的?阿彌陀佛發的大願感得的。同時因爲我們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願和阿彌陀佛的願相應,所以我們也就能夠感得他給我們建立的美好國土,我們只要去那裏享受就可以了。由此可見外在一切不好的不莊嚴的不如意的,並不是外在強加給我們的,而是我們自身業感。
前幾年長江的洪水,原因是什麼?上流植被的破壞。所以老在發洪水。現在氣候一年比一年反常,不僅僅是溫室效應。有的氣象學家預計,如果全球持續這樣破壞環境,很有可能地球變得越來越冷,這比變暖還要恐怖。美國好像拍過一個科幻片叫做《後天》,講的就是當人們把大氣破壞之後,整個城市都結冰全部凍住了,非常冷的溫度,不是一般的冰冷。
所以說外在的好壞不是別人給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感得的。佛教從來就只承認有人禍,不承認有天災。所有的天禍都是人禍。沒有什麼天災,天有什麼災難給你呢?是由人造惡業而感得的惡果,所以叫人禍,不是天災。
我們講持續性發展,講構建和諧社會,這種提法確實非常好,但是我們想到沒有?我們講要可持續性發展,我們講要和諧,究竟根在哪裏呢?我們拿什麼去可持續性地發展?怎麼樣來構建和諧社會呀?其實根源都在于我們內心。如果我們內心充滿著貪嗔癡叁毒,充滿著煩惱邪見,你說它怎麼可能可持續性的發展呢?它怎麼可能和諧得起來呢?所以心靈的構建遠遠比向外求,舍本逐末地去改造自然要有用得多。
《維摩經》上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話:“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就是說,如果我們要想生活在一個淨土世界裏面,或者說要想構建一個淨土,就先要使我們的內心清淨。當我們的內心清淨了,國土就會清淨起來。這是大家經常會聽到的一句話。當說完這番話以後,當時的與會者有一個人就發生一個疑問。誰呢?舍利弗尊者。他說:既然心清淨就能感得清淨的國土莊嚴,但我看娑婆世界充滿了荊棘、山川、砂礫,充滿了種種不如意的事,根本不像他方淨土那樣殊勝美妙。從這個角度看,難道當年釋迦牟尼佛發心學菩薩道時他的心不清淨嗎?他如果心是清淨的,他應該感得一個清淨的國土才對呀。現在從果反過來推究其因,大概就是當年釋迦佛當年的發心不夠清淨吧?他就産生這麼一個懷疑。不要說他有,我們大家可能也都有吧?你講了半天,說食不飽,畫餅難以充饑。你講心淨則佛土淨,那麼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怎麼他的國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還是這麼不清淨呢?我們也這樣懷疑呀?如果我們的世界也像極樂世界那麼清淨,我們還求生什麼極樂呢?多好啊。這個時候螺髻梵天知道了舍利弗心裏的想法,他說,你千萬不要這樣想,仁者,你要打消這個念頭啊,你這個懷疑是錯誤的啊。爲什麼是錯誤的呢?因爲雖然在你們的眼裏,你們所看到的這個娑婆世界充滿了汙穢,充滿了種種肮髒的事物,但是從我們梵天的眼光看來,娑婆世界的清淨莊嚴與他方淨土並無二樣啊。舍利弗聽了這番話心裏還是有所懷疑,你說娑婆世界也是一樣清淨莊嚴,那爲什麼我沒有看到呢?這個時候佛爲了證明螺…
《佛教的和諧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