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过现在她看到我们在各处弘法,生活一切都过得很好,而且人好像也比过去更加聪明了一些,比过去更加慈悲了一些……过去我跟我父亲关系比较好,跟我母亲关系不是很好,但是现在,我和我母亲的关系慢慢越来越好了。我母亲也知道,原来这个做法师、做和尚,做个出家人也是一件蛮令人自豪的事,她现在一有机会就说我儿子是一个和尚,她不烦恼了嘛。
所以你自己把自己做的好一些,她就不会为你去学佛而烦恼了。
营员提问:“缘”为何物?我们如何把握“缘分”?
宗舜法师:我们一般讲呢,因就是主要条件,缘就是辅助它生长、发展的次要条件,一切的次要条件,帮助因成就的都叫缘。比如说,一颗种子就叫因,种到地里,土就是缘,阳光、空气、浇水这些都叫外缘,最后种子就长养起来,结出硕果。因缘合和就结出硕果,这叫受报。
我们如何把握缘分呢,就是要惜缘,珍惜就行,遇到一个顺缘我们珍惜它,感恩它,是众生他们成就我们;每遇到逆缘时候,我们也珍惜它、感恩它,因为它磨练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坚强,能在学佛道上承担菩萨道的重担,我们可以在修逆缘中间成就。所以一定要珍惜逆缘,逆缘的加持比顺缘的加持更加重要,当下珍惜就是最好的惜缘。
营员提问:请法师说说发菩提心与发出离心的关系,我个人觉得如果不发起决定的出离心,就很难发起真实、纯粹的菩提心,这样的话,要修大乘道发菩提心就得被一步一步地逼到出家这条路上,但是自己却又很难放下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所以会感觉到苦恼、困惑、矛盾,以至想放弃。
宗舜法师:这不知道是谁交给你这些苦恼的,真奇怪了。谁说出离就会当和尚呢?谁说出离就要舍弃世间的一切呢?不是的。我们要舍的是什么?要舍的是生死轮回啊,我们出家出的是生死家、烦恼家,我们并不是单纯出一个两扇门的家,否则,出了这个两扇门的家你还是留恋世间的一切,跟没出家又有什么两样呢?所以我觉得这个不矛盾。而且出离心是出离烦恼的心,并不是舍弃基本的条件,否则这样执着就真的很惨啊。你如果真的按照过去那些严格的要求去做,我们真的连门都不知道怎么出才好。以前讲出家的法师不能和女子同坐一辆车,为了避免讥嫌,那今天出门是给我们开个专列呢?还是开个专机呢?怎么可能呢?所以有些时候,你不要误解那个内容啊。过去在印度,一个和尚跟几个女居士在路上走,人家会讥嫌,说你怎么这样,或者坐车时会说你们是不是有什么不正当关系。今天坐火车,如果旁边有一个女的,人家会联想到这个女孩子是你的老婆吗?好像不会啊!所以没有必要这样画地为牢给自己弄一些障碍。出离不是你讲的这么恐怖的事情。
营员提问:在众生需要时给予最大帮助,但若不需要,而无谓的索取,也给予吗?谢谢法师,阿弥陀佛。
宗舜法师:这是有尺度的,一个菩萨给予什么、不给予什么,一般你看如果求财布施,一个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菩萨,如果人家向你来乞讨,你不给是犯戒的。如果一个乞丐来讨钱,不管他的身份真实与否,你不给他是犯戒的。但是我怎么去鉴别这乞丐呢?不要鉴别。他是众生,也是我过去生中的父母,他用自己的自尊换取我施舍的那么点钱,舍开跟众生的关系不谈,其实我们已经拿很少的东西买到了他很珍贵的尊严啊,这种情况下,你已经很赚了,你怎么会被骗了呢?你可以跪在雪地里,或者站在很强的太阳下向别人乞讨吗?不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成就了他,没有什么被骗与否。
另一方面我的财物是有限的,我要拿去作些有利于大家的事情,这个时候就可以斟酌了,假如你有一百块钱,本说好去助印大乘的经书,或者供养某个法师,去做什么事情,是如理合法的,甚至准备去供养三宝。他来乞讨时,没有别的钱给他,你就说,“对不起,我不能成就你,因为这个钱我是拿去正当的弘扬佛法或做供养三宝的事业,如果有其他什么东西我可以给你”。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些善巧,教给你们。这是我跟师父学的。他每次去五台山朝山,都背一个口袋,里面硬币换好多好多,只要有人乞讨就给他一毛钱,也不多给。你们也可以这样常备硬币,或者其他东西。既不退失自己菩提心,也不助长某些人的歪邪的心。这样可能有些两全其美的感觉。
营员提问:当我们供养水果时,或往功德箱里放钱时,应该发什么心?
宗舜法师:两个心,第一个是世俗的心,就是我有什么愿望可以回向,毕竟做了供养三宝的事情,可以把功德回向到自己的想成就的事情。你看我们每天结斋时候念,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这是我们法师们在为你们加持啊,回向你们所需求的愿望,因为你供僧的功德,我们回向你,你一定能成就。所以这个心可以发。
第二个心要发菩提心,想到我供养的功德不要只给我一个人,还要回向法界一切有情众生。法界一切有情众生都因为我们微薄的功德而获得了一个将来成就解脱的因,得到将来解脱的果。这样发心又可以兼顾到自利与利他,世间与出世间,圣义与世俗,好像也有两全其美的感觉。是吗?
营员提问:菩萨和罗汉长时间的修行才证得了阿罗汉果或菩萨果位,我们凡夫生活在娑婆世界里,什么时候才能成佛呢?
宗舜法师:其实菩萨与二乘的根本区别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菩萨,在一念间俱足菩萨所有功德,等菩提心退失时功德也随之退失了,所以如果你能够长时间保持这个菩提心不退失,那么你就俱足了菩萨的相应功德,你这一念的功德远远胜过阿罗汉、缘觉他们修行百劫千劫的功德。有关这个问题在《华严经》里讲菩提心的功德时讲的非常清楚。时间关系,这个问题就解释到这里。
为什么一念心发起来这个功德就会发生质的根本变化?也就是发菩提心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议。等到我们讲解“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时会解释这个问题。
营员提问:为什么有可能“善有恶报,恶有善报”?
宗舜法师:首先我解释一下,是“善有乐报,恶有苦报”。因为业果,是没有善恶之别的。果报是感受上的,如果是乐的果报,我们说是白净法,如果带给我的是苦的果报,那就是黑法。只有乐果和苦果,没有善果和恶果。平时这么说是因为大家沿袭的俗语,当然那么说没有大的问题,但是用乐果、苦果来表达,就更加完满一些。
第二,因果律确实是一个宇宙的根本规律。世间上的一切都不出因果的规律,也许,外道,或者其他观念和我们佛教的因果观念不同,但是对因果的认识,一定有因与果的对应关系。这是因为“因”这个种子,是我们所说的内因和外缘综合起来作用而发生的。种下去西瓜绝对不会长出黄瓜来,要长黄瓜要用转基因的技术,不管怎样一定是加了黄瓜的东西到里面去,不是纯粹的西瓜无因而生出黄瓜来的,所以你刚才那个假设永远都不会出现的。佛法否定无因生,那个假设不会成立。比如我们认为这个人一辈子行善,结果临了受了一些恶报,就把不是因果的东西联系起来,这是错误的。他现在受报的是他的恶业感的苦果,是他过去做的坏事感的果,但我们错误地把这个果和他干的好事联系起来,所以会以为干好事要受苦报,这就颠倒了,因果关系不是这样的。
《发菩提心 报四重恩》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