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夏蓮居會本商兌▪P2

  ..續本文上一頁身意,皆攝之矣。”(《疏鈔》卷二,第1068頁)顯然,此句是決不能刪的。

  蓮池大師又說:“(疏)又大本(舜案:指《無量壽經》)敘寶池水畢,複開叁種殊勝妙用:一水能隨意,二水能說法,叁浴畢進業。”(《疏鈔》卷二,第1069頁)“進業”正指“增益善根”而言。魏譯《無量壽經》說八功德水“開神悅體,蕩除心垢。”(第234頁)吉藏法師解釋爲“開神悅體,滅惡生善”(見《無量壽經義疏》卷上,第87頁),可以說正是唐譯本二句的最好注解。

  在娑婆世界,由于衆生業力,所感之六根不利、四大不調,正是一大苦事。極樂世界八功德水則不僅能夠滌去身心劇苦,而且還能增進道業、增益善根,實在是阿彌陀佛徹底悲心之體現。倘若八功德水只能增益善根而不能長養諸根四大,顯然使“一水能同時相應于一一衆生之意”落空,那麼,“同時具足相應門”的妙義將從何顯現呢?

  其二:《華嚴》十玄第六的“微細相容安立門”,黃念祖居士解釋說:

  “今此第六門,更指無論如何微細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諸法,一毛一塵之中,無邊刹海,一切諸法,同時湧現,如一鏡中映現萬象。……又《寶蓮佛光品》曰:“一一華中出叁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叁十六百千億佛。”夫一光者,乃蓮光中叁十六百千億分之一,是表至極微細也。而一光中含攝叁十六百千億佛,表極微細中含容一切諸法也。”(《大經解》第56頁)

  蓮池大師引《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中文句,證明淨土門中所含事事無礙法界十例之六也說:

  “《華嚴》一即一切故,如來能于一身現不可說佛刹微塵數頭,一一頭出爾所舌,一一舌出爾所音聲,乃至文字句義,充滿法界。此則如《大本》雲:彼國無量寶花,一一華中,出叁十六億那由他百千佛,普爲十方說一切法故。”(《疏鈔》卷一,第887頁)

  秦譯本無此類文字,但唐譯本卻補足了此義:

  “極樂世界淨佛土中,有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希有事,假使經【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以【其】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舌,【一一舌上】出無量聲,贊其功德,亦不能盡,是故名爲極樂世界。”(第383頁)

  但是,到了夏會本中,上文方括號內所有文字悉數被刪(見第391頁)。且不論“百千俱胝(億。參見《佛光大辭典》五冊,4033頁)那庾多(兆。參見《佛光大辭典》叁冊,3022頁)劫”能不能等于“百千劫”,我們只從舌與聲的數量上來進行分析。在唐譯本中,一舌正表極其微細,而一舌能出無量聲,是表“極微細中含容一切諸法”,與《普賢行願品》中所說的“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見第96頁),完全一致。“一一”,含有“每一、逐一、個個、任一”等意(見《佛光大辭典》一冊,第1頁),由于它的被刪,“無量舌”與“無量聲”直接相對應,就變成了一舌出一聲,“微細相容安立門”的妙義,自然也就無從顯現。如果夏蓮居居士的這種刪改法能成立的話,《普賢行願品》和其他經典中的類似文句,是不是都要“加工”呢?

  其叁:《華嚴經》爲了表明如來心業廣大的不可思議境界,特以《阿僧祗品》廣說不可思議數量和計算方法:

  “爾時心王菩薩白佛言:世尊,諸佛如來,演說阿僧祗、無量、無邊、無等、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世尊,雲何阿僧祗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耶?”(注4)

  對于心王菩薩的問題,佛連聲贊歎說: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爲欲令諸世間,入佛所知數量之義,而問如來應正等覺。”(以上均見唐譯《華嚴經》卷四十五,第1094頁。舜案:此句晉譯作“饒益衆生故,乃能問此如來、應供、等正覺、佛智境界甚深之義。”見卷叁十,第9頁)

  心王菩薩到底“欲令諸世間”入什麼“義”呢?李長者(通玄)在《新華嚴經論》中指出:

  “且如《阿僧祗》一品,明如來心業,廣大自在。……菩薩名心王,此明得心成忍之後,心業自在,名之爲王。……此品何故如來自說?明此數法廣大,下位智所不及,唯佛能究竟故。此是佛果二愚,非至差別智滿方了。……又此數法智滿,佛果方終,以智遍故,任運而知,非是加行作意而知,以此佛自說故。”(見《華嚴合論》七十叁卷,第1至3頁)

  可見,佛經中常用的“無量無邊”、“阿僧祗”、“不可說”等等,絕不是漢語中用來表示極多的漫汗無際之言,而是代表著佛智甚深,不可思議境界。這種境界,非心王菩薩不能問,非佛不能說。不到差別智果圓滿,究竟成佛,等覺菩薩也無法窺測其境界。但是,代表著佛果極致和中道觀(注5)的數量詞,如“無量”、“無邊”等,在夏會本中,有許多都是被毫不留情地大刪特刪了的。由于被刪節處多不勝舉,我們只取夏會本采唐譯本全句而獨刪數量詞的例子加以說明(方括號內的文字均被刪去):

  “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自然常有【無量、無邊】衆妙伎樂(舜案:夏會本改作“天樂”),音曲和雅,甚可愛樂。”(唐譯本第382頁,夏會本見第390頁)

  “(上妙天華)增長有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唐譯本第382頁,夏會本見第390頁)

  “持此天華,于一食頃,飛至他方無量世界,【供養百千俱胝諸佛。】于諸佛所,【各以百千俱胝樹華】持散供養……”(唐譯本第382頁,夏會本見第390頁)

  “如我今者稱揚贊歎無量壽佛(舜案:夏會本改爲“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佛土功德……”(唐譯本第385頁,夏會本見第392頁)

  刪與存的差別,不必再細作分析,就可以一目了然。無數也好,無量無邊也好,只不過是對于凡夫來說的不可思議境界,而對于佛智,仍是可以了知的,否則,佛就不是一切智智。佛說無量無邊,除了要表明如來壽量、功德等等的不可思議境界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即引導衆生“入佛所知數量之義”,最終同如來廣大自在的心業相應,圓滿差別智。倘若這些數量詞都如夏蓮居居士的作略,可以一一刪去的話,《華嚴經》的“阿僧祗品”,是不是也就成了連篇“廢話”呢?!

  叁、刪深爲淺

  佛所說經,一字一詞,俱含深意。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師子吼菩薩贊佛說:“甚深境界難思議,一切人天莫能測。”(卷一,第7頁上欄)無論是什麼人,只能于佛陀智海中隨量而飲,絕不可能與佛比肩。由于會集者終究不是福慧圓滿的佛,那種“逞己情見”的刪節,往往造成刪佛深智爲己淺識的遺憾。

  一切有情往生西方之後,遇五種因緣而得不退轉,正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之處。天臺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說:

  “得生彼國,有五因緣不退。……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爲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無叁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第10頁)

  在唐譯本裏,正有一段經文,說明了“良友”的殊勝利益:

  “極樂世界淨佛土中,無量壽佛,常有無量菩薩弟子,一切皆是一生所系,具足種種微妙功德,其量無邊,不可稱數。假使經于無數量劫,贊其功德,終不能盡。”(第384頁)

  夏會本則將此段刪節成這樣一句:

  “菩薩弟子亦複如是,其量無邊,不可稱數。舍利弗,彼佛淨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第391頁)

  從唐譯本可知,阿彌陀佛的菩薩弟子一是數量無邊,二是皆爲“一生所系(即一生補處)”菩薩。無論是從菩薩數量還是從菩薩種性來看,都是極爲殊勝的。在《無量壽經》中,也有相同的文字可資證明:

  “佛言:從我國當有七百二十億阿惟越致菩薩,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一阿惟越致菩薩者,前後供養無央數諸佛,以次如彌勒,皆當作佛。”(後漢譯本,第175至176頁。舜案:吳譯本除“無量清淨佛國”作“阿彌陀佛國”外,馀皆同後漢譯本,見第218頁)

  “佛告彌勒,于此世界,有(舜案:“有”字據高麗藏本補)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魏譯本,第249頁)

  “次如彌勒”、“皆當作佛”,正表明菩薩種性爲“一生所系”菩薩(舜案:要特別指出的是,夏會本《無量壽經》中刪去了此義!參見注6),與唐譯本《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之言,可謂正相表裏。也許有人會問,既然說“一切皆是一生所系”,夏會本前面的刪節,說“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補處”,豈不是沒有問題了麼?答:在唐譯本中,是明確將阿彌陀佛的聲聞弟子、菩薩弟子與往生的一般有情區分開說的:

  “又舍利子……,無量壽佛,常有無量聲聞弟子,……又舍利子,……無量壽佛,常有無量菩薩弟子,……又舍利子,若諸有情生彼土者,……”(以上均見第384頁)

  “若諸有情生彼土者”,正是《無量壽經》中與“次如彌勒”並列的“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見魏譯本卷下,第249頁)。既然夏會本素以“阙疏悉令圓滿”(見梅序,第17頁)著稱,那麼,會集時爲什麼不取可與《無量壽經》參證的唐譯本文字而反刪之?難道又是賺佛陀說法“繁複唠叼”,必經夏蓮居居士把關才圓滿麼?

  其他刪深爲淺的做法,夏會本中還存在一些。限于篇幅,再舉一例。唐譯本獨有的“彼有情類,晝夜六時,常持(天華)供養無量壽佛”一句(見第382頁),夏會本采入時偏偏刪去“晝夜六時”四字(見第390頁),晝夜各叁時(即初中後叁時,采徐梵澄說)中,持華供佛,正表其國衆生修行精進。夏蓮居居士是擔心菩薩們不休不息,會累壞身體而刪去的麼?倘如此,釋尊竟不及夏蓮居居士慈悲了。阿彌陀佛!

  四、改是作非

  夏會本是以“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梅序,第17頁)爲人稱道的,然而,核諸夏蓮居居士的兩種會集本,卻實在名…

《《阿彌陀經》夏蓮居會本商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