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意,皆摄之矣。”(《疏钞》卷二,第1068页)显然,此句是决不能删的。
莲池大师又说:“(疏)又大本(舜案:指《无量寿经》)叙宝池水毕,复开三种殊胜妙用:一水能随意,二水能说法,三浴毕进业。”(《疏钞》卷二,第1069页)“进业”正指“增益善根”而言。魏译《无量寿经》说八功德水“开神悦体,荡除心垢。”(第234页)吉藏法师解释为“开神悦体,灭恶生善”(见《无量寿经义疏》卷上,第87页),可以说正是唐译本二句的最好注解。
在娑婆世界,由于众生业力,所感之六根不利、四大不调,正是一大苦事。极乐世界八功德水则不仅能够涤去身心剧苦,而且还能增进道业、增益善根,实在是阿弥陀佛彻底悲心之体现。倘若八功德水只能增益善根而不能长养诸根四大,显然使“一水能同时相应于一一众生之意”落空,那么,“同时具足相应门”的妙义将从何显现呢?
其二:《华严》十玄第六的“微细相容安立门”,黄念祖居士解释说:
“今此第六门,更指无论如何微细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诸法,一毛一尘之中,无边刹海,一切诸法,同时涌现,如一镜中映现万象。……又《宝莲佛光品》曰:“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夫一光者,乃莲光中三十六百千亿分之一,是表至极微细也。而一光中含摄三十六百千亿佛,表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也。”(《大经解》第56页)
莲池大师引《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中文句,证明净土门中所含事事无碍法界十例之六也说:
“《华严》一即一切故,如来能于一身现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头,一一头出尔所舌,一一舌出尔所音声,乃至文字句义,充满法界。此则如《大本》云:彼国无量宝花,一一华中,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佛,普为十方说一切法故。”(《疏钞》卷一,第887页)
秦译本无此类文字,但唐译本却补足了此义:
“极乐世界净佛土中,有如是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希有事,假使经【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以【其】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舌,【一一舌上】出无量声,赞其功德,亦不能尽,是故名为极乐世界。”(第383页)
但是,到了夏会本中,上文方括号内所有文字悉数被删(见第391页)。且不论“百千俱胝(亿。参见《佛光大辞典》五册,4033页)那庾多(兆。参见《佛光大辞典》三册,3022页)劫”能不能等于“百千劫”,我们只从舌与声的数量上来进行分析。在唐译本中,一舌正表极其微细,而一舌能出无量声,是表“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与《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见第96页),完全一致。“一一”,含有“每一、逐一、个个、任一”等意(见《佛光大辞典》一册,第1页),由于它的被删,“无量舌”与“无量声”直接相对应,就变成了一舌出一声,“微细相容安立门”的妙义,自然也就无从显现。如果夏莲居居士的这种删改法能成立的话,《普贤行愿品》和其他经典中的类似文句,是不是都要“加工”呢?
其三:《华严经》为了表明如来心业广大的不可思议境界,特以《阿僧祗品》广说不可思议数量和计算方法:
“尔时心王菩萨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演说阿僧祗、无量、无边、无等、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世尊,云何阿僧祗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耶?”(注4)
对于心王菩萨的问题,佛连声赞叹说: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为欲令诸世间,入佛所知数量之义,而问如来应正等觉。”(以上均见唐译《华严经》卷四十五,第1094页。舜案:此句晋译作“饶益众生故,乃能问此如来、应供、等正觉、佛智境界甚深之义。”见卷三十,第9页)
心王菩萨到底“欲令诸世间”入什么“义”呢?李长者(通玄)在《新华严经论》中指出:
“且如《阿僧祗》一品,明如来心业,广大自在。……菩萨名心王,此明得心成忍之后,心业自在,名之为王。……此品何故如来自说?明此数法广大,下位智所不及,唯佛能究竟故。此是佛果二愚,非至差别智满方了。……又此数法智满,佛果方终,以智遍故,任运而知,非是加行作意而知,以此佛自说故。”(见《华严合论》七十三卷,第1至3页)
可见,佛经中常用的“无量无边”、“阿僧祗”、“不可说”等等,绝不是汉语中用来表示极多的漫汗无际之言,而是代表着佛智甚深,不可思议境界。这种境界,非心王菩萨不能问,非佛不能说。不到差别智果圆满,究竟成佛,等觉菩萨也无法窥测其境界。但是,代表着佛果极致和中道观(注5)的数量词,如“无量”、“无边”等,在夏会本中,有许多都是被毫不留情地大删特删了的。由于被删节处多不胜举,我们只取夏会本采唐译本全句而独删数量词的例子加以说明(方括号内的文字均被删去):
“极乐世界净佛土中,自然常有【无量、无边】众妙伎乐(舜案:夏会本改作“天乐”),音曲和雅,甚可爱乐。”(唐译本第382页,夏会本见第390页)
“(上妙天华)增长有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唐译本第382页,夏会本见第390页)
“持此天华,于一食顷,飞至他方无量世界,【供养百千俱胝诸佛。】于诸佛所,【各以百千俱胝树华】持散供养……”(唐译本第382页,夏会本见第390页)
“如我今者称扬赞叹无量寿佛(舜案:夏会本改为“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佛土功德……”(唐译本第385页,夏会本见第392页)
删与存的差别,不必再细作分析,就可以一目了然。无数也好,无量无边也好,只不过是对于凡夫来说的不可思议境界,而对于佛智,仍是可以了知的,否则,佛就不是一切智智。佛说无量无边,除了要表明如来寿量、功德等等的不可思议境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引导众生“入佛所知数量之义”,最终同如来广大自在的心业相应,圆满差别智。倘若这些数量词都如夏莲居居士的作略,可以一一删去的话,《华严经》的“阿僧祗品”,是不是也就成了连篇“废话”呢?!
三、删深为浅
佛所说经,一字一词,俱含深意。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师子吼菩萨赞佛说:“甚深境界难思议,一切人天莫能测。”(卷一,第7页上栏)无论是什么人,只能于佛陀智海中随量而饮,绝不可能与佛比肩。由于会集者终究不是福慧圆满的佛,那种“逞己情见”的删节,往往造成删佛深智为己浅识的遗憾。
一切有情往生西方之后,遇五种因缘而得不退转,正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之处。天台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说:
“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第10页)
在唐译本里,正有一段经文,说明了“良友”的殊胜利益:
“极乐世界净佛土中,无量寿佛,常有无量菩萨弟子,一切皆是一生所系,具足种种微妙功德,其量无边,不可称数。假使经于无数量劫,赞其功德,终不能尽。”(第384页)
夏会本则将此段删节成这样一句:
“菩萨弟子亦复如是,其量无边,不可称数。舍利弗,彼佛净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第391页)
从唐译本可知,阿弥陀佛的菩萨弟子一是数量无边,二是皆为“一生所系(即一生补处)”菩萨。无论是从菩萨数量还是从菩萨种性来看,都是极为殊胜的。在《无量寿经》中,也有相同的文字可资证明:
“佛言:从我国当有七百二十亿阿惟越致菩萨,皆当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一阿惟越致菩萨者,前后供养无央数诸佛,以次如弥勒,皆当作佛。”(后汉译本,第175至176页。舜案:吴译本除“无量清净佛国”作“阿弥陀佛国”外,馀皆同后汉译本,见第218页)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舜案:“有”字据高丽藏本补)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魏译本,第249页)
“次如弥勒”、“皆当作佛”,正表明菩萨种性为“一生所系”菩萨(舜案:要特别指出的是,夏会本《无量寿经》中删去了此义!参见注6),与唐译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之言,可谓正相表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说“一切皆是一生所系”,夏会本前面的删节,说“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岂不是没有问题了么?答:在唐译本中,是明确将阿弥陀佛的声闻弟子、菩萨弟子与往生的一般有情区分开说的:
“又舍利子……,无量寿佛,常有无量声闻弟子,……又舍利子,……无量寿佛,常有无量菩萨弟子,……又舍利子,若诸有情生彼土者,……”(以上均见第384页)
“若诸有情生彼土者”,正是《无量寿经》中与“次如弥勒”并列的“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见魏译本卷下,第249页)。既然夏会本素以“阙疏悉令圆满”(见梅序,第17页)著称,那么,会集时为什么不取可与《无量寿经》参证的唐译本文字而反删之?难道又是赚佛陀说法“繁复唠叼”,必经夏莲居居士把关才圆满么?
其他删深为浅的做法,夏会本中还存在一些。限于篇幅,再举一例。唐译本独有的“彼有情类,昼夜六时,常持(天华)供养无量寿佛”一句(见第382页),夏会本采入时偏偏删去“昼夜六时”四字(见第390页),昼夜各三时(即初中后三时,采徐梵澄说)中,持华供佛,正表其国众生修行精进。夏莲居居士是担心菩萨们不休不息,会累坏身体而删去的么?倘如此,释尊竟不及夏莲居居士慈悲了。阿弥陀佛!
四、改是作非
夏会本是以“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梅序,第17页)为人称道的,然而,核诸夏莲居居士的两种会集本,却实在名…
《《阿弥陀经》夏莲居会本商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