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夏莲居会本商兑

  《阿弥陀经》夏莲居会本商兑

  宗舜法师 

  在会集本系列研究之一的“《阿弥陀经》“脱文”考辨”一文中,我们主要从夏莲居居士补入的廿一字“脱文”的来源及其内证、外证等方面,论证了“脱文”说的不成立。同日本学者一样,高观如先生在比较了现存于世的梵文原本和藏文译本《阿弥陀经》之后,也总结说:

  “但今藏译本和梵本并玄奘译本中,却未见有和这所谓脱文相同的文句。”

  而且,他认为莲池大师“也称此二十一字的所谓脱文,是前人解经掺入的语句,这似乎可信。”(《中国佛教》“中国佛教经籍”之《阿弥陀经》,第三册第51页)

  将这段话与《考辨》一文合观,“脱文”论似乎可以休矣。将没有充分依据的解经注文死死认定为“脱文”补入会集本,本身就是考订不严密的做法。而黄念祖居士所作的断章取义的引证和附会,只不过是对夏会本“先天不足”进行的徒劳无功的强辩与回护而已。

  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一向是以“有美皆备,无谛不收”(梅光羲居士《无量寿经》夏会本序中语,第17页。以下简称“梅序”)而著称的,黄念祖居士更是不负责任地宣称夏会本《阿弥陀经》“一字一句,悉本原译;所会所集,咸符圣心。”(见序文第93页)果然是鸠摩罗什、玄奘两大译师以及逍遥园、玉华宫数百预译者依据梵本的“集体智慧结晶”,反而比不上一个居士仅酌华言的闭门造车之作么?答曰:非也!夏会本(包括夏会本《无量寿经》)的“超世希有”,终究不过是一个人造的神话罢了!继考辨“脱文”之后,我们不妨再从夏会本《阿弥陀经》“删正为误、删圆为阙、删深为浅、改是为非”四个方面提出问题,与夏会本的支持者商兑。

  一、删正为误

  极乐世界的殊胜,在于众生纵然生于边地疑城,也必至不退转而最终成佛。但是,往生者却随功行深浅,有种种品类的差别。上上者,本身即是等觉往生(注1),下下者,则经多时莲花方开(注2)。在秦译本《阿弥陀经》(以下简称秦译本)里,有这么一句话: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9页)

  秦译本是先讲往生有情,后谈菩萨弟子。唐译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以下简称唐译本)则分二段讲菩萨弟子和往生有情:

  “无量寿佛,常有无量菩萨弟子,一切皆是一生所系,具足种种微妙功德,其量无边,不可称数。”

  “若诸有情生彼土者,皆不退转,必不复堕诸险恶趣、边地下贱、蔑戾车中,常游诸佛清净国土。”(均见第384页)

  然而,这一段话到了夏会本《阿弥陀经》(以下简称夏会本)中,则成了这个样子:

  “若诸有情生彼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必不复堕诸险恶趣……”(第391页)

  我们首先要弄清“阿鞞跋致”和“一生补处”的含义。唐代窥基大师在《阿弥陀经通赞疏》(以下凡《阿弥陀经》之注疏,均省前面的经名,如此疏省称《通赞疏》之例)中解释说:

  “阿鞞跋致或云阿惟越致,是梵语,此云不退转。不退有五:一信不退,二位不退,三证不退,四行不退,五烦恼不退,不被烦恼所退转故。”(中卷,第676页)

  “一生补处者,补者补阙,处者处所。此等菩萨因圆十地,劫满三祗,尽此一生便成正觉,故云一生补处也。”(中卷,676页)

  蕅益大师在《要解》中也说: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卷三,第155页)

  “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卷三,第159页)

  可见,阿鞞跋致即指位居不退的圣者,一生补处则指等觉菩萨。秦译本此句的意思是:往生到极乐国土的有情,都是位居不退的圣者,其中有很多等觉菩萨。但从夏会本来看,则可以作以下两种解释:

  一是:往生到极乐国土的有情,都是位居不退的圣者和等觉菩萨……

  二是:往生到极乐国土的有情,都是位居不退的圣者,只经过这一生,就能补前佛之位……

  这两种解释,都与佛经原义不合。元代性澄法师在《句解》中明确说:

  “若此娑婆生彼土者,多未破惑,不论位次,如前云五种因缘,故得不退。若到彼己,闻法入真,方可论位、行、念三不退也。若不尔者,文云多有一生补处,岂此土初生之人便登等觉耶?一生补处,如观音势至位邻妙觉,次补佛处。无量无边,亦显其多也。”(第810页)

  的确,绝不可能初生之人立刻个个都登等觉之位,秦译本的“多有”,正指不全是。这与《无量寿经》所说完全相同:除弥勒等“一生补处”菩萨往生之外,还有“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魏译《无量寿经》卷下,第249页)这些人,是不能称为“一生补处”的。

  从逻辑关系来看,一生补处菩萨一定是阿鞞跋致,而阿鞞跋致则不全是一生补处菩萨。所以阿鞞跋致是种概念,一生补处菩萨是属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属种关系(真包含关系)。秦译本在“皆是阿鞞跋致”之后,明确地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正揭示了这种关系。夏会本删去“其中多有”,就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并列关系,即“往生西方的有情都是阿鞞跋致和一生补处菩萨”,违反了逻辑学中“具有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的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的原则(见《普通逻辑原理》第38页)。这种删节,无异于说“参加法会的都是居士、女居士”一样,是非常可笑的。

  其次,“一生补处”虽然可以解释成“只此一生即补佛处”,但在秦译本里,却专指“一生补处菩萨”而言,并且古德均作此说。宋代智圆法师说:“一生补处即等觉也。”(《义疏》,第742页)灵芝律师亦说:“一生补处即等觉菩萨。”(《义疏闻持记》卷中,第781页)

  明代大佑法师在《略解》中进一步明确地说:

  “一生补处即等觉也,亦名最后身,谓次当作佛,唯馀一生,若此土弥勒者是也。”(第525页)

  莲池大师也说:

  “(疏)补处者,止此一生,次补佛位,即等觉菩萨也。”(《疏钞》卷三,第1186页)

  而且,“一生补处”的原义,正指有情而言。《佛光大辞典》解释说:

  “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册,第30页)

  所以,在经典中,往往在“一生补处”后加“菩萨”二字,以明其义。如《大日经》说:

  “复次,秘密主,一生补处菩萨,住佛地三昧道,离于造作,知世间相住于业地,坚住佛地。”(“具缘真言品”第二之余,第32页)

  如果硬要勉强融通,说往生者在此生中必成等觉,所以说皆是一生补处的话,那么,往生者也当一生成佛(注3),能不能说“皆是阿鞞跋致,妙音如来”呢?如果不能的话,删去“多有”,是明显的违经之谈。

  二、删圆为阙

  从判教上看,净土宗为圆顿之教。莲池大师说:

  “《华严》名大不思议,《净名》诸经名小不思议,此则亦名不可思议功德故。……是则齐等《净名》诸经,同为《华严》流类。圆教全摄此经,此经分摄圆教。”(《疏钞》卷一,第887至888页)

  蕅益大师在《要解》序中说:

  “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卷一,第12页)

  “故此经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为《华严》深奥之藏。”(卷一,第52页)

  所以,黄念祖居士特于《大乘无量寿经解》(以下简称《大经解》)中,广引华严宗“十玄门”以明《无量寿经》“实具十玄,于是则确证本经正属圆教,即是中本《华严》。”(《大经解》第52页)

  故而古德也称《阿弥陀经》为小本《华严》。《华严经》中圆旨,《阿弥陀经》无所不备。但是,经过夏莲居居士的删节,往往使圆宗玄旨,荡然无存。

  其一:《华严》十玄第一的“同时具足相应门”,黄念祖居士解释说:

  “《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是为此门之玄义。……又《泉池功德品》中“其水一一随众生意。”众生所欲水之冷暖、缓急……各各不同。而此一水,能同时同处满足一切众生心意。水是一法,众生之欲是多法。而此一水能同时相应于一一众生之意,此正是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也。”(《大经解》第53页)

  《阿弥陀经》所说的“八功德水”,正显“同时具足相应门”之妙义。在秦译本中,八功德水只有名目而无具体内容,唐译本则明列八功德为“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第382页)

  但是,夏会本采唐译却删去了第八之中“定能长养诸根四大”,仅剩下“饮已增益种种殊胜善根”(见第390页)。从唐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出,第八种功德,是从长养色身和增益善根这两个方面来说的。其中“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四大”指构成色法(相当于物质现象)的“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原素。由于宇宙万有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所以,唐译本中的“诸根”与“四大”均代指人的色身。“善根”则是指产生各种善法的根本,即“无贪、无嗔、无痴”(布施、慈悲、智慧)三善根。

  八功德水为什么能“长养诸根四大”呢?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

  “一者清净润泽,即是色入摄;二者不臭,即是香入摄;三者轻、四者冷、五者软,即是触入摄;六者美,是味入摄;七者饮时调适、八者饮已无患,是法入摄。”(卷三,第45页)

  再加上八功德水“出微妙音”的音声说法,是声入摄,正可“长养诸根四大”。所以,莲池大师明确说:“又彼(舜案:指《四帖疏》)配六入,此则澄净色入,甘美味入,至云长养诸根,则耳鼻…

《《阿弥陀经》夏莲居会本商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