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情緒管理▪P2

  ..續本文上一頁以對戒煙、青少年犯罪、適應性退化作用、焦慮、大學生壓力、自我寬容、神經質、緊張等,具有明顯的效果。[11]

  對于情緒管理來說,通過修定,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不良情緒,如修不淨觀對治貪心,修慈悲觀對治嗔心,修因緣觀對治癡心。如現代醫學製造出成千上萬的鎮靜藥,而這些藥不但具有潛在的危險性,而且事實上也是完全無益于消除焦慮本身,而佛教的禅定卻能平息我們的亂心,使不良情緒漸漸降伏下來,禅定的作用是任何鎮定藥也比不上的。具有定力的人,在挫折面前,具有冷靜的頭腦,先忍受心中的痛苦與不快,再能審察情勢,檢討反省。

  佛教的定學不但提倡對不良情緒的對治,更提倡對優良情緒的培養,如慈、悲、喜、舍等優良情緒的引發,也是至關重要的。慈,就是希望衆生歡喜受樂、受人愛敬的“與樂心”;悲,就是拔除衆生痛苦的深度同情心;喜,因衆生享受喜樂幸福而自感欣喜快慰的歡喜心;舍,舍棄我執我慢,等視自他的平等心,及舍棄財物等的布施心,舍棄自心過度的愛憎及煩惱的平等心。四無量心的修習,先從自身觀起,然後推己及人,平等普覆一切衆生。這是通過禅定培養道德素質,改變人格結構,很值得現代情緒管理學注意。

  所以,現代情緒管理學也非常提倡靜坐,許多研究都肯定靜坐能降低血壓、膽固醇,有益身心健康。在現代心理治療中,常用深呼吸來減輕壓力,如《擺脫壓力》一書的作者,心理學家紐倫伯格博士說:“許多與壓力有關的抱怨,不論是生理、心理或是情緒--皆因不正確的呼吸所造成。但是幸運的是這類的抱怨,通常只要學習正確的呼吸法即可解決。”[12]而佛陀將數息觀作爲習禅的最初入門,稱爲“二甘露門”之一,可見佛教的修行法門與現代情緒管理方法上具有一致性。

  所以,禅定的修習能使心趨于寂靜,增強自主情緒的能力。同時,由于得到身心的輕安,能使人心調柔,具“堪能性”,如皮革已鞣,隨意製作,具有高度的心理自控能力,很強的自塑能力,有力量把持自心,使行爲符合自己所處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形象。在正定輕安中,能夠超越粗劣情欲的精神或身心享受,能自然保持安恬平穩的心態,不被煙酒毒品、聲色貨利所誘,不作殺盜淫妄、貪贓枉法、損人利己之事。而這些正是情緒管理所要達到的目標,所以禅定的修習在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可操性具有很大的空間,值得我們去探討、摸索。

  四、禅的智慧與情緒管理

  我們生存的世界是一個情緒流布的世界,情緒處于社會生活的敏感的前沿陣地;對自身情緒的控製與調節能力,成爲衡量現代人素質的重要標志。所以,現代心理學提出了“情感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新概念,而且認爲情感智慧包括五個方面:“情感自覺”、“情感管理”、“將情感導向正途”、“同理心(情感判讀能力)”、“融洽的人際關系”。[13]通俗一點說,情感智慧的含義是:(1)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立即覺察自己的情感,了解産生情感的原因,明了自己對別人與某些決策的感覺,才能控製自己的生活;(2)控製自己的情感,能安撫自己,擺脫強烈的焦慮與憂郁,也就是能控製刺激情感的根源;(3)激勵自己,能夠整理情感,讓自己朝一定的目標努力,增強注意力與創造力;(4)明察和理解別人的情感,了解別人真正的感受,察覺別人真正的需要,具有同情和理解別人的心理;(5)營造融洽的人際關系,能夠協調、引導別人的情感,營造良好的人際互動模式和團結共感的氣氛,提升集體精神,使集體生活充滿和諧與生機。

  所以,情緒管理不但是對自己的控製與調節,同時意味著在自他互動中營造良好的氛圍。但是,不良的、負面的情緒如影隨形,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影響著人們,所以如何對治這些負面的情緒如緊張、沮喪、生氣、悲傷、恐懼、寂寞、害羞、憤怒、嫉妒、自卑、自傲、冷漠、焦慮、無聊及不確定性等等,這是情緒管理的主要任務。

  美國心理學會提出“心理平衡的10條要訣”:一、對自己不苛求,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二、對親人期望不要過高;叁、不要處處與人爭鬥;四、暫離困境,去做你喜歡做的事;五、只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非原則問題方面適當讓步;六、對人表示善意;七、找人傾訴煩惱;八、幫助別人做事;九、適當娛樂;十、榮辱不驚,知足常樂。[14]

  這些情感智慧及心理平衡的方法,與禅修的超越智慧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禅修的目的不僅在于獲得甯靜的心理,更重要在于通過禅修而獲得一種超越的智慧,能夠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與困擾,實現自我超越與解脫。

  禅的智慧首先在于破除執著、看破、放下。凡夫之所以迷而不覺,是因爲心識的虛妄作用,在不可分別處強作分別,産生能所對立、主客對立。而禅的實踐與證悟,無非是超越主體和客體的對立,直接契入“能所兩忘”或“能所一如”。而執著與分別是各種情緒産生的主要原因,如嫉妒是因爲別人的高大而使自己感到矮小的心理反應,是一種相對比較中的錯覺現象;被稱爲“心靈假象死亡”的冷漠也是由心理挫傷和認知不當而引起的。所以,禅的智慧在于破除我們人類對于事物的一種錯誤認知,看破事物外在的假象,從而放下事物的執著,而得到自在、快樂,這樣自然能夠克服一些不好的情緒。

  禅的智慧要求禅修者自我反省,觀照自身,因此采取種種反诘的教學法。所以,在進行情緒管理理時,應該學習禅修的觀照智慧,進行自我解剖與分析,走出自我的“怪圈”。如恐懼本身是由于生活中不良的經曆而引起錯誤的認知,害羞也是因爲一次偶然的失敗而造成的心理障礙。所以,情緒管理者與心理治療者應該對這些心理疾病進行分析,反省自己這些精神障礙産生的原因,進行暴露與剖析,讓患者了解到其實這些事情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樣可怕。

  禅的智慧要求禅修者生活在當下,注重當下的生活,尋找當下的快樂。許多心理疾病都是來自對過去的沈緬及未來的過高期望而産生的,所以情緒管理與心理治療應該讓患者了解到當下的生活是最重要的,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這就是禅修的“正念”。所謂正念,就是要從對過去和未來的思慮中擺脫出來,安住當下,清楚明了自己的身心內部和周遭正在發生的事物之無常無我、互即互入的本質,就是要打破自己的那種對生命中所存在的美以及他人的痛苦視而不見、麻木不仁的狀態,從而對日常生活中優美甯靜的事物保持清醒的覺照,就是要善于發現和欣賞生命中的種種奇迹並與它們融爲一體。[15]

  改造世界要從當下實現自己的內心和平開始,禅修與情緒管理都是一樣的。禅不僅是戰勝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異化、內心分裂和精神頹廢的良藥,而且能給現代人以生存的勇氣,因爲禅是真正符合人性的生活之道。所以,我們要以一種禅的超越智慧直面人生的苦難和人性的弱點,擺脫煩惱的糾纏,建設美好的人間淨土。

  2001年5月7日 聖凱于南京大學哲學系

  注 釋:

  1、黃甫全〈當代社會生活嬗變與人的素質提升〉,“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系列學術研討會《人的素質》(1999)論文集,第210頁,法鼓人文社會學院,1999年。

  2、拙文〈論佛法與情緒管理〉,《妙智》第5期,第20頁,2000年。這篇論文獲得臺灣慧炬雜志社1998年度獎學金,分別發表在《妙智》第5、6期。在這篇論文中,以《清淨道論》及唯識有關經論作爲基本材料,探討了佛法對情緒的分類及形成原因,並且提出了以“戒、定、慧”作爲佛法情緒管理的總原則,以此展開佛法對日常生活中常見情緒的管理;特別提出佛法的情色觀,以此關注現代社會的情欲問題,探討了“以禅化欲”的修行理念。

  3、《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藏》卷48,339b。

  4、印順《中國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次印刷,第303頁。

  5、弗洛姆、鈴木大拙、馬蒂諾《禅宗與精神分析》,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19-20頁。

  6、袁久紅〈佛性在當代的閃光〉,淨慧主編《佛教與現代文明》,中國佛教協會1991年版,第75頁。

  7、楊傲多主編《卡耐基情緒管理手冊》,叁峽出版社1997年版,第1頁。

  8、《禅宗與精神分析》,第145-165頁。

  9、印順前揭書,第295頁。

  10、拙文〈現代僧伽禅修教育刍議〉,臺灣《佛藏》1999年第13期,第23頁。

  11、釋惠敏〈美國“禅定與教育”博士論文之簡析〉,臺灣《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第417-453頁。

  12、(美)帕德絲等著《心靈導師:情緒管理全書》,包黛瑩等譯,88頁,經濟日報出版社,北京,1997年。

  13、丹尼爾·高曼《情感智慧》,張美惠譯,臺灣時報文化公司1996年版,第311-312頁。

  14、〈精神疾病--新世紀頭號殺手〉,《環球時報》2001年4月17日第14版。

  15、法]一行禅師《一行禅師佛學講演錄·與生命相約》,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9頁。

  

  

《禅與情緒管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